2002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学习基层干部标兵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张庚生:一片冰心在枫林
  两年前,福建南平市委决定下派优秀机关干部进村任职,时任武夷山市纪委办公室主任的张庚生卷起铺盖,来到枫林村当了干部。当时的枫林村“两委”班子瘫痪多年,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经济空壳村”、“计生黄牌警告村”,村里不通电话和闭路电视,村民喝的是山垄田水,走的是泥土路,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张庚生迎难而上,他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顺应民意,重新组建了领导班子。修村道、装自来水、开通电话和闭路电视,张庚生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进入村民心坎的“门票”。
  张庚生深知,枫林村脱贫致富的关键在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变单一低效的粮食种植为面向市场的高效农业。烤烟效益好,但村民过去吃过亏,不敢种。张庚生苦口婆心动员群众,请农技部门在选种、田间管理和烤焙等环节上把关,终于取得了突破。今年全村烤烟种植面积近200亩,可增收30多万元。同时,张庚生引导村民大种食用菌、果蔬和中草药,发展养殖业,鼓励村民外出务工。近两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了330元和405元。
  枫林村原有一座百年庙堂,许多农民在这里求神拜佛或打牌聚赌。去年8月,张庚生经过深入调查,提出了改庙堂建书堂的设想。他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发动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将昏暗破败的庙堂修葺一新,搬走菩萨神像,请进科学文化书籍。昔日的庙堂成了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文明的阵地,许多专业户在这里找到了致富之门,原来反对拆庙的老人也都成了书堂的常客。
  如今,枫林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支部成为先进支部,计划生育由后进转为先进,近两年社会治安发案率为零,再没有发生群众上访事件。
  枫林村人殷切的期待是张庚生不断奋发进取的动力之源。如今,他又在努力跃过自己设立的新标杆:“今年的目标是人均增收500元。”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学习基层干部标兵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刘银昌:扎根深山富村民
  “山民们都富裕了,我再安心地下岗。”刘银昌扎根深山一干就是36年,担任湖北建始县官店镇党委书记已有14年。为了官店5万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已积劳成疾的他依然痴心不改,决心在官店干到退休。
  官店地处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土家族人在这里世代艰辛劳作,却难以摆脱“吊着锅儿当锣打”的穷日子。1988年,已在官店镇干了多年基层工作的刘银昌走马上任,当上镇党委书记。他发誓,要和村民们打一场征服贫困的持久战,把官店的山林、土地资源变成财富。
  交通不便是山里人最大的心病。刘银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打响了一场又一场开山辟路、跨沟架桥的攻坚战。圈儿岩三面绝壁,一面悬崖,岩上九代人都是靠一架长木梯上山下山。1994年秋,刘银昌上阵指挥,和施工人员一起腰系粗绳,悬在半山腰上打炮眼,与村干部、村民们一起撬石块、拉细沙、垒路肩,经过两个月的艰苦鏖战,天堑终于变成了通途。10多年来,全镇修路近600公里,架桥达20座,群众行走方便了,山货下山快捷了。
  在修路架桥的同时,刘银昌还把主要精力用在帮助群众解决吃饭问题和调整结构两件大事上。他组织村镇干部为农户送上种子、地膜和化肥,做示范,办样板,引导山民科学种田,大搞地膜玉米。仅3年时间,官店就甩掉了“救济大户”的帽子。刘银昌和全镇干部又引导村民种烟叶、辟茶园、扩大种植名贵药材面积,优化农业结构。1997年官店镇实现了整体脱贫,去年全镇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
  1988年以来,刘银昌先后19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和去年还分别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和“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学习基层干部标兵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仁青罗布:加强党建尼玛换新颜
  2000年6月,36岁的仁青罗布从西藏那曲县人大调至尼玛乡任乡党委书记。此时的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他并不是怕吃苦,从县机关到条件艰苦的牧区乡工作,对此他毫无怨言。他操心的是,怎样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改变尼玛乡落后的局面。
  尼玛乡位于那曲县东部,距那曲镇110公里,地处偏僻,只有一个村通车。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基层党组织涣散,乡里事务管理混乱。同时,尼玛乡社会治安状况长期不稳定,刑事案件频发。
  仁青罗布认为,尼玛乡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根子在于基层党组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他组织乡党员干部反复学习党章、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著以及“三讲”教育读本,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教育整顿和建设。通过举办学习班、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个别谈话等方式,让党员按照是否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找寻自身的差距。
  根据尼玛乡的实际,仁青罗布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在宣传教育中,他不辞辛劳,克服16个村不通公路、山高路远、水流湍急的困难,跋山涉水步行8000余公里,走遍了尼玛乡600余户牧民家庭。在他的带领下,全乡共举办学习班18次,召开群众大会349次,参会群众达8473人次。
  通过“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尼玛乡呈现出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全乡没有发生一起非法出入境事件,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仁青罗布深有感触地说:“只要我们真正领会‘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那么,再困难的地方,再复杂的地方,也同样能体现党的先进性,同样能发挥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学习基层干部标兵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胡红英:“民情日记”解民忧
  江西省万年县裴梅镇党委书记胡红英任职不到4年,“民情日记”记了厚厚的4大本。一篇篇、一页页,记下了裴梅镇农民的大小困难,也记下了当地党委、政府和胡红英自己是怎么为民排忧解难的。农民们说:看看胡书记的民情日记,就明白了什么是“三个代表”。
  1998年10月,胡红英初任裴梅镇党委书记时,镇里债务重重,上访群众不断,干群关系紧张。胡红英连续3个月下到田间地头和农民家庭,寻找开展工作的突破口。经过调查,胡红英发现影响裴梅工作开展的不是债务,而是横在干群之间的一道“坎”。要跨过这道“坎”,就必须彻底转变乡镇机关松散的工作作风,以心换心,以情换情,解开干群之间的“结”。
  很快,胡红英就在全镇干部中开展了以“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困,助百家富”为主题的记“民情日记”活动。胡红英自己带头深入农家体察民情,访贫问苦,记下了一篇篇“民情日记”。胡红英的日记篇幅不长,多则三四百字,少则一两百字,但是农民的“想、盼、愁、忧、难”五大事一个不落。胡红英的每篇“民情日记”都有用红线画出的标题,对农民提出的问题,他都在日记本的右下角留出了答复栏,督促自己一件件抓落实。
  在2001年6月30日的《火情就是命令》日记中,胡红英记下了村民彭仁道一家遭遇火灾的事。他写道:“彭仁道妻子撕心裂肺的痛哭,告诉了我们这家所遭受的不幸。我对老彭说,我一定想办法帮助你家渡过难关,因为我们政府才是你的唯一依靠。”不久,彭仁道领到了镇里发放的1000元特困救灾资金。胡红英还帮着彭仁道一家扩建了果园,盖起了猪圈和沼气池。一年后,彭仁道一家脱贫。
  几年下来,伴着一篇篇言语朴实的“民情日记”,裴梅镇的乡村道路修通了,小学教学楼建起来了,敬老院的条件改善了……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学习基层干部标兵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覃贵宗:“倒贴主任”忙助农
  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城厢镇大皇后村村委会主任覃贵宗有一个外号叫“倒贴主任”,问起这个外号的由来,乡亲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他给贫困户不知道贴了多少钱!”每年过年,覃贵宗都要拿出钱去看望贫困户,还找门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村民覃继昌家因妻子生病,家庭生活困难,覃贵宗主动找上门来指点他利用洼地养鱼,给他送来了5000多条鱼苗,又拿出1.2万元给他买饲料。几年下来,覃继昌养鱼致富了。乡亲们说,村里至少有20户贫困户得到过覃贵宗无偿赠送的鱼苗,价值8万多元。
  “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也多亏贵宗哥来张罗,他每年至少往里面贴进1万元钱。”这几年在覃贵宗的带领下,村里陆续修了5公里的水渠和2公里的村道,用推土机和请司机的钱都是覃贵宗出的;他捐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买来水泥扶持村民建沼气池和厕所;村里成立乡土文艺队、农民篮球队,覃贵宗出资为他们购买演出服装、道具和球衣球鞋,每年还掏钱请县文工团、篮球队到村里表演、联欢等。
  覃贵宗怎么能有那么多的钱来倒贴呢?乡亲们说,“他有头脑有胆识,敢发财敢致富。”过去的覃贵宗也是一个贫困户,连孩子几十元的学费都交不起,后来他瞄准科技致富的路子,先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采用高密度科学养鱼法饲养淡水白鲳鱼获得成功,后来又带头联合创办了武鸣县皇后淀粉化工厂,成了资产超过千万元的富裕户。每当他闯出一条致富的路子,乡亲们都会从中获益。试养白鲳鱼成功后,覃贵宗立即发动全村将低洼地、低产田改造成鱼塘,短短几年时间,全村鱼塘面积由原来的600亩猛增到1400亩,亩产达到1吨,养鱼专业户达到229户;他的淀粉化工厂办起来以后,90%的用工都是村里的贫困群众,脚有残疾的覃环昌和丧偶的覃道仕两家人就是靠在厂里打工挣的钱加上覃贵宗的资助,终于推掉了居住多年的泥坯房,盖起了水泥房。
  “正直廉洁,热心公益,学科学,敢创新,带领大家致富,我们最欢迎像贵宗哥这样的村干部!”乡亲们异口同声地说。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学习基层干部标兵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杨兰芝:侗乡富民的“科技大嫂”
  “对山区基层干部来说,实践‘三个代表’,首先得专心学习科技知识,努力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这句朴实的话语,一直被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兴隆镇副镇长杨兰芝当作座右铭。多年来她苦练科技致富本领,通过自己的富民行动,赢得了广大百姓的交口称赞,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科技大嫂”。
  兴隆镇地处湘西山区,由于这里的乡亲们科技意识淡薄,科技知识贫乏,全村农业结构单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全镇仍有近2/3的人口未脱贫。
  1996年的秋天,杨兰芝到林溪冲村走访农户时见到的一幕场景给了她强烈震撼。农户李金萍家辛辛苦苦饲养的5头猪一夜之间全部病死,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一家5口哭成一团。哭声让杨兰芝的心都碎了,老百姓最忧心的是贫困,而要脱贫最缺乏的是技术。从那时起,杨兰芝开始学习畜牧科技知识。
  杨兰芝挤出空闲啃教材、翻资料、做卡片,常常抓紧晚上的时间到畜牧技术员家请教。汗水和着泪水,换来的是一身过硬的为民致富本领。此后,杨兰芝进村入户肩上多了一个挎包,手里多了畜牧用的器材,所到之处总要耐心地向群众传授畜牧科技知识。
  在杨兰芝的帮助指导下,曾经死掉5头“救命猪”的李金萍家一次性引进21头良种母猪,第二年就产猪崽198口,成活率达到98%,销售收入近2万元;大群村老支书姚茂兴家以杨兰芝传授的科技知识作后盾,养殖种植业一起抓,先养良种牛,再利用牛粪作肥,开发甜枣、杨梅、葡萄等高产经济林10多亩,年收入突破2万元。
  杨兰芝还把目光投向规模经营上,发动沙湾村姚家6姐妹投资12万元,兴建了全县首家优质猪示范养殖场。因为有杨兰芝义务帮助跑资金、要项目、申请地皮、提供技术服务,养殖场红火起来,鼎盛期存栏杂交母猪105头,年产三元瘦肉型良种仔猪1800余头,产值达15万元以上……
  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杨兰芝和全镇干部一道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科技致富路,近300位农民成为科技示范大户。当地的干部群众说,是杨兰芝这位“科技大嫂”用科技之火点燃了大山的希望。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学习基层干部标兵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卫炽彬:做村民信任的干部
  在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有个美丽富饶的小山村——广州市番禺区沙头街榄山村。在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村民们回顾从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村标兵单位”的历程,都忘不了带领他们一道奋斗的“彬叔”。他就是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卫炽彬。
  20多年前,榄山村并不富裕,村民“吃饭靠耕田、养猪为过年、喂鸡买油盐”。1987年卫炽彬刚当选时,村集体财产加起来价值不过4万元。卫炽彬召集村干部和全体党员开了个“群英会”,到附近先富起来的地方取经。他亲自到香港动员本村在港亲戚回乡投资办厂,随后又开荒地建厂房出租,利用村闲置土地建起4个工业区,与镇政府合作搞第三产业。就这样,村集体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到去年,村年纯收入达2000多万元,人均收入1.3万元,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大家过得好,我才舒心。”这是卫炽彬当村支书以来的最大心愿。为了让全体村民过上好日子,他与村“两委”
  研究决定:村集体投资7500万元建新村,免费分给村民居住。1999年春节前,一个现代化的农民新村终于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坐落在200多亩小山坡上的新村,325栋别墅整齐排列在宽敞的新村干道两旁,房前屋后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村民每人平均分配73.3平方米居住面积,村里12个孤寡老人也住进了每人80平方米的别墅新居。当村支书这么多年,卫炽彬公私分明。他在村里建了村务公布栏,全面公开村的政务、财务状况。凡是涉及村里事务和村民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严格执行民主决策程序。分配新房时,村干部跟村民一起抽签选屋,抽到什么签就住什么屋。
  卫炽彬常对村干部说,思想观念上的落后比经济落后更可怕。富裕之后,如果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就会引发一系列不文明行为。为此,村里定期评选“文明户”和“标兵户”,还免费为每户订阅报纸杂志。如今,村民们学时事、学政策、学法律已蔚然成风。多年来,榄山村村民中没有出现违法犯罪事件,也没有发生集体上访、封建迷信活动。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学习基层干部标兵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王乐义:倾力打造蔬菜品牌
  脸庞黝黑的菜农王乐义和青春俏丽的女明星,在一些城市街头的灯箱广告上比肩而立。这位头顶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的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如今是他家乡蔬菜的“形象大使”。
  尽管去年7月以他的名字为当地生产的蔬菜注册了商标,但今年62岁的王乐义显然还不太习惯把自己的大照片放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
  作为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蔬菜技术的发祥地,三元朱村现在的竞争对手遍及全国。1989年冬,王乐义顶着冷嘲热讽,带领全村17名党员研究成功这一技术,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深冬生产出顶花带刺的黄瓜时,他们没有一个竞争对手。黄瓜20元1公斤仍然供不应求。
  大棚黄瓜种植成功的第二年,王乐义带领大家进行了17个蔬菜品种的种植试验,此后开始搞无公害蔬菜、大棚水果、大棚养鱼、河蟹育苗。三元朱人手把手教会了一批又一批种菜的农民,而他们自己则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创新。
  从1997年起,王乐义开始琢磨把三元朱的蔬菜推向国际市场。去年,三元朱村和新疆一家企业、美国一家公司合作成立了蔬菜加工企业,“乐义蔬菜”就是它的品牌。
  王乐义认为,有了公司,注册了商标,只是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没有高质量的货源,连国内大城市市场的准入证也拿不到。作为这家股份制蔬菜加工企业的董事长,现在,他的主要精力就是帮助农民生产无公害蔬菜。去年,他们在塑料大棚内进行的有机质无土栽培蔬菜试验,经山东省农业厅组织的化验,全部达到有机食品生产标准。今年,他们已确定了2000亩有机质无土栽培蔬菜面积,范围涉及三元朱村及周边的8个村庄。
  王乐义说:“市里已经准备参照三元朱的技术,大面积发展有机蔬菜。不光我们的蔬菜生产要上档次,全寿光的蔬菜生产都要上档次了。”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学习基层干部标兵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吴海育:建设“花园村庄”的领头人
  挺拔的椰树、婀娜的槟榔、绿树红花环绕着庭院,走进田独镇荔枝沟村就仿佛走进了一座大花园。在荔枝沟,处处都可以听到黎族同胞夸赞村支书吴海育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是建设文明生态村的领头人。
  海南三亚市荔枝沟村是一个黎族、汉族聚居的小村庄。长期以来,这里的群众生产、生活观念落后,村容村貌较差。为加快荔枝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近两年来吴海育发动党员在“建设文明生态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建设生态村活动中,该村筹措资金28万元,干部投工投劳8500人次,拆除了38家农户近2公里长的围墙;村民们自动把原建在公路旁的土地庙也拆了,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建起了一条近1公里长、2米宽绿化带的村主干道和4条小组村道,并安上了路灯。
  村民李亚芬一家5口都是残疾人,家庭生活异常困难。吴海育亲自上门结对,帮助他家开展特色产品的生产。在吴海育的影响下,干部、党员们都和村里的困难户结成了长期帮扶的对子,使村里一些生活困难的村民得到救济和帮助,并走上致富的道路。
  荔枝沟村在当地素有“文艺之村”的美誉,吴海育主动邀请市委宣传部的有关同志到该村进行文艺指导,帮助成立了一支由38人组成的农民文艺团。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了《先进生产力》、《花卉下水田》等文艺节目,并利用节日和农闲时间,深入田间地头演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吴海育还把“三个代表”学习教育与学习农村基层政策、基本理论、农业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了学习效果。在三亚,从荔枝沟村走出的王鹰、吉石銮、李顺平等6名“农民理论骨干”已经成了当地的知名人物,他们在电视台、报纸上做“三个代表”辅导讲座和发表学习体会文章,用现身说法宣传“三个代表”,受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欢迎。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学习基层干部标兵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张文成:心系乡亲的好书记
  如今在辽宁省兴城市,一提起四家村,当地人都心生羡慕:村里建起了整齐漂亮的楼房,铺上了笔直的柏油路,大部分村民住进了楼房,生活水平和城里人不相上下,村民年人均收入4200多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出近一倍。四家村的乡亲谈起今天的幸福生活,都要夸赞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成。
  1974年担任兴城渔港施工队队长的张文成,为了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放弃了个人挣钱的机会,回到村里挑起了村支书的重担。他带领党员群众艰苦奋斗,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积极鼓励和支持村民兴办独资企业和到外地经商办企业,对一些村办企业实行股份制,让村民参与入股。
  多年来,他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在村内成立4家实业总公司,并在1997年收购和兼并了3家国有企业,组建了辽宁省四家村企业集团总公司,现有下属成员企业16家,年创产值超过2亿元,年创利税近1500万元,取得丰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村办企业的增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村集体资产规模也日益壮大,个别村干部滋生了从中“分杯羹”的念头。张文成为此专门召开了党员大会并做出决定,村干部不准入权力股、不准与民争利,村干部个人不准承包企业,不准以任何借口接受红包、回扣。
  为了起到表率作用,张文成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早上6点半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晚上到企业检查落实情况,节假日和星期天也很少休息。按上级规定每年应得的奖金,他只要其中的20%,其余作为村实业公司的积累。十几年下来,全体村班子成员共少拿奖金约200万元。
  张文成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成功和众多荣誉面前,他始终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张文成告诉记者:“通过深入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村党员干部立足自身找差距,重新调整了全村发展思路。今后,我要使出更大的劲儿,带领群众奔向美好未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