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大哥》的魅力与启示
仲呈祥
  电视剧《大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期间,适逢“世界杯”足球激战正酣。尽管如此,仍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殊为不易。至少在我家中,连几位铁杆球迷的年轻人,也都因“二者不可得兼”而抢在现场直播球赛的中场休息时间把频道换过来,抓紧这短暂的15分钟关注《大哥》的剧情跌宕和人物命运进展……
  《大哥》的魅力何在?《大哥》给我们哪些宝贵启示?
  坦率地说,《大哥》在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和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即美学整体风貌上,并无多少出奇制胜之处,甚至在专家和群众眼里都还可以挑出若干粗疏失作的地方。但是,它却靠平实朴素,靠直面人生,靠贴近民情,潺潺流水般地向人们深情讲述一个故事——当下改革大潮中一户寻常百姓家既寻常又并不那么寻常的故事,真真切切地传递出亲人间既耳鬓厮磨又相濡以沫的真情挚感和喜怒哀乐,从而实实在在地拨动了亿万观众审美情感中最为敏感的神经,令荧屏荡漾起一股似乎久违了的完全有别于“戏说”、“滥情”、“豪华”、“厚黑”之风的直通民心民情的现实主义艺风。
  《大哥》的创作实践再次启示我们: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离不开人民。人民既是历史的主体,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艺术,当然要以广博的视野去表现“上下五千年”的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凡夫俗子各色人等,但人民、尤其是当代人民,理应成为表现的主体。近几年来,至少在荧屏上,确又刮起了一股势头不小的“帝雨皇风”和“大腕白领风”。不是说,荧屏不能艺术地表现帝王将相、大腕白领,而是说,背离了唯物史观去连篇累牍地为帝王将相、大腕白领们唱赞歌,是违背“二为”方向的。一味在“赵公元帅”指挥下“戏说”帝王、“滥情”大腕以示“观念解放”,惟恐自己错过了发财商机的,是少廉寡耻的“昏蛋”;而以美化帝王将相、炫耀大腕白领豪华富有为能事,并为之倾倒的,是无人格无责任的“废物”。人们对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美学观拍摄的描写帝王将相、大腕白领的电视剧,是肯定的,因为从中可以得到历史的、现实的启示;但人们对那一窝蜂而出现的或隐或显打上了“昏蛋”、“废物”炮制印记的电视剧,却是反感的,因为它们以反历史反现实的面貌污染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败坏了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大哥》的深受欢迎,从一定意义上讲,既是对时下荧屏那股在题材选择上淡忘、疏离了当代普通人民群众的倾斜之风的有力匡正和批驳,又是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对艺术表现自己、自己要做艺术的主人的深情呼唤。正如一位观众所言:“倘若能有更多的导演从呼啸驰骋浮华狂躁厚黑滥情笑闹游戏的荧屏主角堆里跳出来,那真是观众的大幸。”
  《大哥》的魅力与启示还在于:它不仅应运而生地把当代普通人民群众请上荧屏,让他们成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而且又以审美的方式含而不露地与时俱进,紧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把“大哥”一家的生活和精神再现得极富时代特色。这只消把十余年前曾轰动一时的《渴望》与《大哥》稍加比较,便可发现:两剧赢得广大观众的共同点,都在为彼时的普通人的生活、精神写貌传神;两剧的不同,则在所反映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内涵因时而异。刘慧芳与“大哥”在人生价值取向和婚姻道德观念上,固然有鲜明的一致性和继承性,但“大哥”开出租车所遭遇的复杂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二弟的下岗和当上“男钟点工”、二弟媳的虚荣心和闹离婚、三妹的面对实施家庭暴力并与别的女人非法同居的流氓丈夫的痛苦与无奈、四弟的外俗内秀和新的求职观念、五妹的知书达理和现代婚恋追求……都非刘慧芳及其所处年代所能有。记得别林斯基曾深刻指出,要忠实地描写一个社会,必须研究两种哲理,“一类是学究式的、书本的、郑重其事的、节庆才有的;另一类是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因此,一个想认识某一民族的人,他首先得考察它的家庭生活。”作为被人们称为“家庭艺术”的电视剧,往往更注重通过描写富有时代特色的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生活和置身于这种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情感活动和心灵历程,以小见大,展示整个社会生活和整个民族思维,表现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大哥》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呼唤人间真情,强化公民道德建设,这是《大哥》给我们的又一启示。托尔斯泰曾认为,艺术是传达情感的。人类艺术地把握世界,主要靠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这里,以情动人,至关紧要。而道德评判又常常是作品进行历史评判和美学评判的中介和桥梁。这在《大哥》里再次得到印证。且看“大哥”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以及为人之司机,都充溢着一种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都堪称公民道德楷模。《大哥》传颂了这人间真情,弘扬了公民道德,于家,便“家和万事兴”;于国,便“国盛万象新”。须知,家庭乃国家的细胞。当代中国人民的审美鉴赏心理结构中,蕴含着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间真情、传统美德的深情呼唤。这也正是广大观众为《大哥》叫好的深层社会缘由和思想缘由。
  《大哥》的魅力与启示,值得深长思之。
(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呼唤更多平民剧
  央视刚刚播完的电视剧《大哥》,塑造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出租车司机大哥的形象,在他的身上,情牵着中国千万个家庭中的大哥,朴实、善良、宽容、忍让、坚韧,负载着全家的苦难和幸福。虽然该剧故事无大起大落,但是深深打动了观众。同曾经播出的《渴望》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一样,之所以引起观众共鸣,就在于他们表现了平民生活的喜怒哀乐。
  近来荧屏上要么是清宫历史剧独霸黄金时段,帝王将相文韬武略,顶天立地,让人遥不可及;要么是言情剧“滥情风”愈刮愈烈,醉心于渲染早恋、单恋、三角恋、多角恋、法外情、婚外情;要么是警匪片轮番上阵,一个个血淋淋的谋杀让人胆战心寒。电视荧屏需要丰富多彩,适当播放一些这类题材的电视剧无可厚非,但观众爱看的还是反映普通百姓自己生活的电视剧。平民剧,别离观众那么远。(江西抚州市临川区委宣传部 詹临福)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亲情写真——关于《大哥》的几点感想
高鑫 姚皓韵
  电视剧《大哥》播出以后,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并在看台人语栏目中刊发过几则。这里再次刊登读者和专家的文章,希望影视创作者能倾听观众和专家的声音。——编者
  题材单一化、类型化,滥情风、戏说风充斥荧屏,是当前电视剧领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部描写人间亲情的20集电视连续剧《大哥》的出现,给中国的电视剧创作吹来了一股温情的风。
  《大哥》是继《父亲》之后所拍摄的亲情三部曲之一。“把视点聚焦在一个普通家庭,用一个个我们身边的故事,反映当今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迫切性。”这是该剧的“导演阐述”。一个寻常人家的小院里,住着三代近十口人,围绕着这个普通家庭,下岗、生病、官司……在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面前,大哥陈文海用他的宽容、善良、真诚和坚韧撑起了这个家。与以往的都市题材电视剧不同,《大哥》把目光对准了都市中极为普通的群体,透过小巷深处一个极为平凡的家庭,揭示了都市生活的各个层面,反映了“亲情”、“友情”和“爱情”这样的主题。
  剧中极力塑造的大哥陈文海这一形象,应该说是大多数中国男人的写照:孝敬老人、照顾孩子、管教弟妹,他把整个家庭联系和支撑起来。他任劳任怨,从没说过一声辛苦,他以男人的宽厚与包容照顾着妻子儿女以及弟妹们的生活,可以说是全家人的依靠。而剧中的其他几位男性形象,除了人品恶劣的女婿尹宝兰外,都很可爱、各有特点,组成了一幅社会生活中男性的群像,从油嘴滑舌的小混混到事业有成的名律师,他们是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男人,但他们相同的一点在于他们都力尽所能地照顾着自己的家人和爱人。该片的主创人员以独特的男性视角切入,应该说是找到了一个很值得开掘的重要空间。
  提到电视剧中的大哥形象我们也许会想到《同一屋檐下》中的大哥、《我的兄弟姐妹》中的大哥,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却又都是那么的让人喜爱。《大哥》中的陈文海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什么卓尔不凡的才能,然而他成为了一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主心骨,成为了维系这个家庭亲情的纽带。他负载着全家的苦难、贫穷、幸福和欢乐。他的存在,化解了家庭中的矛盾冲突和情感纠葛,成为一个温馨的港湾。他身上所具有的善良、朴实、宽容、忍让、坚韧等所有特点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可以说每个家庭都会有大哥、都有一个顶梁柱,对每一位观众来说,“大哥”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有许许多多大哥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成为了电视荧屏上的“这一个”。这样,“大哥”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载体,承载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中最为优秀的部分,是时代精神与传统道德的楷模。该片通过他弘扬了亲情的伟大,也鲜明地表达了主创人员的文化价值取向。
  《大哥》的故事可以说是朴实无华,透过小巷深处的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全景式地揭示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反映了生活的自然流程和人物的情感纠葛,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的伦理道德以及社会变迁对人们情感生活的影响,让观众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使人们懂得如何善待家庭、善待社会、善待他人从而善待自己。看完全剧让人体会到的是,不管是贫是富、是悲是喜、是苦是甜,亲人间的相互扶持,是一个家庭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大哥》可以说是一首温馨感人的城市民谣,贴近生活,感人肺腑。《大哥》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蕴涵着浓郁的亲情。这亲情让人感觉到温暖,感觉到人间的美丽。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动人的情感始终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也是电视剧应该唱响的主旋律。《大哥》正是抓住了这样的主旋律,把人间处处存在的点点亲情浓缩为经得起推敲并可圈可点的文艺作品,这正是它作为审美对象的成功之处。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距离产生美
苏连硕
  处于“存在即合理”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事不服不行。以影视屏幕表现爱情主题言,你就得随“屏”就“视”,入“视”随俗,任你再看不惯,再有一腔“不平”,也得强忍着,有气往肚里咽了。
  你不承认人有七情六欲,情主要是爱情、色情,欲主要是情欲、性欲么?你不信服早就形成定论的“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的判断么?你还要带着顽固、僵化、保守的头脑来反对新生事物么?你对“艺术走向市场”也要置疑么?没有爱情或曰爱得不死去活来,爱得不真搂真啃,有人看么?
  这些,我全服。因为不服不行。一介草民,胳膊拧不过大腿。第一,人家这样写,这样拍,有企业家赞助,有观众看,你既没权又没钱,不过说说而已。第二,作品还没问世,小报小刊早就炒作出去了,又一部力作、扛鼎之作、绝伦之作诞生了,视点、热点、焦点,应有尽有,黄金时段播出,届时请与您的家人,锁定频道,一饱眼福。第三,放映、演出过程当中随时组织专家、观众、朋友座谈,撰稿吹捧,说不定什么场合再评个什么大奖,更让你无言以对、徒唤奈何了。
  不过,还是有话要说。我以为,借口“爱情是艺术表现的永恒主题”,而不加节制,如现在影视屏幕所表现的那样,确实不能说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爱情就这样直来直去,就这样浅薄、表面,就这样裸露、轻率、庸俗么?就这么几乎千篇一律地“笑在男人肩,哭在情人怀,床下追逐嬉戏,床上摸爬滚打”么?就这么“戏不够,爱情凑”,一集又一集这么生拉硬“凑”硬续下去么?
  爱情离不开男男女女,卿卿我我,但太近了,太密了,太亲了,太轻佻了,太无遮无拦,太无拘无束了,太浮躁了,也就太庸俗太不值钱了。我不知道,某些城市某些地区,离婚比结婚的多,是不是与之有关?全社会的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不知与之是否有直接关系?
  交通规则严格规定车与车行驶要保持一定距离,才能确保不发生撞车伤亡事故。树木与树木之间只有保持行距与间距,才能长得葳蕤蓊郁。人与人之间,哪怕亲人、朋友、夫妻,也不要过于亲密、亲爱到不分彼此的地步。有些不宜在明处必须在暗处宣泄表露的,则一定不要公开出来。
  即便是千人看万人瞧的艺术,也总得有一点责任感吧?缺乏对爱情伦理道德之度的把握,也就丧失了文学艺术的起码魅力。
  对影视艺术表现爱情,最后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距离产生美。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中影集团放映数字影片
  近日,500余名观众在中影影院观看了近期将要公映的国产影片《天上草原》和美国影片《星战前传:克隆人进攻》。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影片的放映并非采用传统的胶片,而是采用具有世界最新科技含量的数字技术进行的。
  所谓数字电影,就是采用数字方式制作、传输和放映的电影。由于数字信号通过卫星、网络和物理方式(磁带、光盘、硬盘)传输,因此,可以保证全球同步放映,也就是说,纽约、巴黎正在上映什么影片,北京的观众在数字影院里就会同时看到。
  与传统的胶片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既可以避免出现胶片因光源照射导致的老化退色,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还可以保证画面没有任何抖动或闪烁,观众再也看不到像雨点一样的划痕磨损现象。可以说,在拍摄现场的导演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在影院里的观众就会看到什么样的画面。此外,数字电影的发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胶片,有利于环保。同时数字放映设备还可以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如实时播放重大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远程教育等,改变了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使之向实时、多功能、多渠道、全方位的经营模式转变。
  目前全世界共有100多家数字影院,其中中国有13家,北京有4家。中国是除美国外数字影院发展最快的国家。到2003年年底,全国将建立100家数字影院,逐步形成一条数字电影院线。(张贺)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世纪的足迹——郭沫若、齐白石雕像落成仪式”日前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据悉,将有40尊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科技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文化名人的青铜雕像陆续安放在这里,郭沫若、齐白石雕像是这些名人雕像中首批创作完成并落成的。(刘宇摄影报道)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东海舰队某基地“战士演出队”是一支享誉全海军的业余文艺团体。自1990年组建以来,坚持“面向基层、为兵服务”的方向,上高山、下海岛、登舰艇,长年活跃在训练、学习、施工第一线,为官兵们送去欢歌笑语,深受基层官兵的喜爱,被官兵们誉为“海上文化轻骑”。(钟魁润摄影报道)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签名——自己的形象代言人
肖占国
  我手头翻阅着一本有关书写名字的书,这是由北京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发行的《签名》。本书作者曾印泉先生,从心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笔迹学及书法艺术的角度,对签名的笔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和探讨,并以古今中外的名人签字作为佐证,来论证了签名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手段。因此作者认为,签名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个性、学识、心境;同时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品位、艺术修养和格调。人们从看似平凡、普通、细微的签名中,可以感悟出许多内涵。这里列举宋庆龄三款不同时期的签名。
  首先,作者选择了宋庆龄1923年的签名,那时孙中山还在世。这个签名单字的结构没有安排好,“庆”字的右下部和“龄”字的右上部,写法重复呆板,缺乏变化,“宋”字宝盖头也写得太夸张、太随意。其次,作者选择了宋庆龄1936年的签名,这个签名结构严谨,笔画精到,非一般女性所能签得了。然而,与前面那个宋庆龄比,这中间经过了13年。在这13年中,年轻孀居,放逐,作为一个伟大人物的象征,周旋于复杂的国共两党的斗争中,从政治舞台的中心退到边缘等等巨大的变化接踵而来。如果说前面那个签名不够讲究,跌撞不稳,流于任诞,是因为当时的宋庆龄年轻而有生气;那么后面这个谦逊典雅、温和含蓄的宋庆龄则来自于苦难。
  最后作者又特意选了1946年宋庆龄在上海各界公祭昆明“一二·一”惨案遇难者时,致送挽幛上的署名。这个署名“孙宋庆龄”四字,并不一定出自她亲笔,也可能出于政治需要经她授意写的。女性婚后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夫家的姓氏,符合传统中国礼法,颇有认祖归宗的意思。
  人们经常用“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来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签名对一个人来说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签名》是一本值得玩味的书。
(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反面人物,“看上去很美”?
  近期热播的几部反映警匪斗争的连续剧,几位著名演员饰演的反面人物很是出彩,如《黑洞》中陈道明所饰聂明宇,《黑冰》里王志文所饰郭小鹏,《危险进程》中马跃所饰佟安东,全演得活灵活现,而且共同的特点是全都极具人情味儿。郭小鹏两次给母亲洗脚的那份至孝,聂明宇对妹妹耍小脾气时的那份宽容,佟安东与人周旋时的那份善解人意,实在令人“看上去很美”,如果电视中略去这几个黑道头子作恶时的那些短暂镜头,有些观众可能会认为这些人都是好人,至少是有良心、有人情味儿的人。相形之下,刘振汉、李新建、关伟天等正面人物则有些黯淡,“美味”不够,难以给观众留下太深的印象。
  这里我作为一个观众想要提出的一个疑问是:让反面人物“看上去很美”,难道就是导演们的初衷?(辽宁黑山县第一医院 郑宝光)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管管障眼的“垃圾”吧
  笔者是个公认的电视迷,但近段时间看节目时却提不起精神,有时竟忍无可忍地大骂粗语。原因就一点,本来好好的电视节目演到关键时候,地方台就总会不失时机地在荧屏底打出诸如“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广告信息。看看那一排排冗长的性能简介、购药地址、电话、传真等字幕,如再重播两遍就会占去一个好节目的大半个时间。这些非法字幕还正好压住正版节目的字幕提示,看起来不伦不类,使整个画面一塌糊涂。你说怎能不气煞人。呼吁有关影视管理机构,管一管,还观者一方“纯屏”的空间吧!
  (吉林四平市驻军 汪春江)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标准答案不够标准
  前不久,《开心辞典》栏目出了这样一道题,问闻名天下的壶口瀑布位于哪一个省?答案有南方两个省,还有一个是山西省的吉县,答题者自然答对了编导者和主持人所认为的正确答案——山西省的吉县。
  其实,这个答案并不完全准确。壶口瀑布事实上位于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山西省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交界处,为两省所共有。当年柯受良飞跃黄河,就是从壶口瀑布的山西一侧跳到了陕西。可见标准答案有些偏颇,难怪节目播出后,我的几位陕西籍朋友感到愤愤不平。
  (山西侯马中铁十五局集团一公司 赵永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这个题目太牵强
  最近看了几期《艺术人生》,该栏目主要是介绍文艺圈一些人物的成名、工作和生活经历。栏目内容倒还受看,只是感到这个题目有点牵强。一些四五十岁、在演艺圈有较深造诣的人在这个栏目大谈从艺的人生感慨,还说得过去。但一些二十几甚至十几岁的姑娘、小伙也在这里对自己的“艺术人生”侃侃而谈,就不能不让人有话要说了。
  人生是多大的话题呀!这些小青年有的只拍过几部片子,走进文艺圈也就那么几年,他们对人生知几何?他们将来的路还很长,以后是否“跳槽”也说不定,现在就谈艺术人生,是否为时太早?他们充其量只能向观众讲讲演艺经历,谈艺术人生那就夸大其辞了——这恐怕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沈阳军区某部 郭登高)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中原突围》的片尾曲与主题不相称
  电视剧《中原突围》是一部辉煌壮丽的史诗,唱响了解放战争、埋葬蒋家王朝这场大战役的“前奏曲”。电视剧整体风格是波澜壮阔、气吞山河,但是最后的片尾曲却叫人别扭,该歌的曲调和部分歌词带着浓厚的情歌味道:“叫一声我的哥,莫把妹看错……跟你跟到月亮落,我的哥,我的哥呀……”这样哥呀妹的词曲与主题、特别是与老革命家的形象不很协调。
  (安徽明光市中心粮店 丁景奎)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天马萧萧》将在京公演
  20年前创作演出过《丝路花雨》的甘肃敦煌艺术剧院,最近又推出了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天马萧萧》。该剧以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为创作源泉,集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多民族文化为一身,生动展现了汉代盛世时期先民积极进取的精神。该剧讲述的是汉武帝时代,在中国第一次开发大西部、创建河西四郡的过程中,为富国强军,寻找西域良种马而展开的“西寻天马”的故事。
  7月12日至16日,《天马萧萧》将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7月19日将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文小)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第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将举行
  第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艺术节,将于7月27日至8月2日在北京举行。由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中国文化国际旅行社共同主办的本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主题是:为了明天和平友谊。国际合唱联盟主席埃斯克尔·翰伯格、副主席佐藤,分别担任本届合唱节的名誉顾问和评委。美国、日本、以色列、波兰、泰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49支代表队近4000人将参加合唱比赛。(方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