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在“三个代表”指引下

加快技改步伐 促进结构升级
吉林: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国有工业
  编辑点评
  科技进步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加快技术改造,实现集约化发展,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省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省委、省政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结合本省实际,下力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结构升级,抢占制高点,赢得了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他们的实践说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有可为。只要紧紧依靠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抓住市场先机,坚持不懈发展先进生产力,老工业基地就会焕发青春。
  本报长春6月20日电记者李忠春、张玉来报道:走进通化钢铁公司小型连轧厂,只见宽大厂房里横卧一条巨型轧钢生产线,却见不到几个作业工人。厂长张成武介绍说,原来的小型棒材生产线,工艺落后,成材率低,产品大量积压,属国家产业政策限期淘汰的生产线。1999年4月,公司投资1.4亿元进行技改,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工艺——连轧式工艺轧钢。2000年1月投产后,生产效率提高了近两倍,两年收回了投资。生产的圆钢和带肋钢筋产销率达100%。
  通钢的成功技改,是吉林省近年来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曾在净亏损境地徘徊4年之久。面对严峻局面,吉林省委、省政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结合本省实际,下决心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振兴国有工业经济。如今,他们的努力已大见成效。
  加快技术改造,推动结构调整是吉林振兴国有工业经济的重头戏。近几年,吉林省技改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总额达424亿元。仅列入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改项目就有200多项,有132个项目引进国际先进技术86项。其中一汽—大众奥迪A6换型改造,吉林华星半导体大功率器件改造,吉林化纤粘胶长丝改造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吉林重点行业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技术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改造新增效益占全省工业新增效益的60%以上,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4年来,吉林以节能降耗和环保技术为重点,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化控制、余热利用等领域推广了50多项新技术和新工艺,取得直接经济效益9.6亿元。仅建材行业推广的立窑综合节能技术,每年即新增产值10%以上,年节约标准煤4万吨。这个省还高起点地开发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产品。小红旗系列轿车、高速电动客车、人胰岛素等1000多种产品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有力推动了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吉林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近4年全省国企累计投入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达45.1亿元,比此前大幅度增长。
  对科技进步、先进生产力的不懈追求,使吉林省国有工业经济于1998年走出困境,步入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轨道。2001年国有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65.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6795元,比1998年翻了一番。目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44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21吨。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国有工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2002年4月11日
  两年多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认真开展了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得力,退耕还林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一定经验。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深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对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指导,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对确保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但是,在试点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些政策措施也要进一步完善。为把退耕还林工作扎实、稳妥、健康地向前推进,现就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作出如下规定:
  一、退耕还林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退耕还林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民吃饭、增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问题;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实施退耕还林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坚持个体承包的机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必须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主要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取得成功。
  二、科学制订规划,加快退耕还林进度
  (三)进一步明确退耕还林的范围。凡是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应按国家批准的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对需要退耕还林的地方,只要条件具备,应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能退多少退多少。对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产量较高,又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农民不愿退耕的,不得强迫退耕。
  (四)因地制宜,科学制订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要依据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编制省级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明确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政策措施。
  要根据不同气候水文条件和土地类型进行科学规划,做到因地制宜,乔灌草合理配置,农林牧相互结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发展耐旱灌木,恢复原生植被。在雨量充沛,生物生长量高的缓坡地区,可大力发展竹林、速生丰产林。
  各地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采取林果间作、林竹间作、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多种合理模式还林,立体经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退耕后禁止林粮间作。
  (五)及时下达退耕还林任务。为了抓住造林最佳季节,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从今年起,国家将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在10月31日前下达下一年度计划任务。各省要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任务,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沙化耕地优先安排退耕还林,并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确定实施退耕还林的工程县(市、区、旗,下同),在接到计划一个月内将年度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县。要组织编制县级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做好乡镇作业设计,把工程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农户。
  根据气候条件,在确保完成整地的条件下,允许国家退耕还林年度任务实行滚动安排。
  (六)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对超过规定比例多种的经济林,只给种苗和造林补助费,不补助粮食和现金。
  三、认真落实林权,调动和保护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七)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确保退耕农户享有在退耕土地和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木所有权,并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放权属所有证明。
  (八)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以后,承包期一律延长到50年,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到期后可按有关法律和法规继续承包。
  (九)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退耕还林。有条件的地区可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由农村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退耕还林,其利益分配等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集中连片造林,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实行多种经营。
  四、切实抓好粮食补助兑现,确保农民口粮供应
  (十)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按每公斤1.4元折价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和现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退耕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继续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由县或乡镇统一组织。
  (十一)国家在下达年度计划的同时,核定各省的粮食补助总量,并下达到各省。对退耕农户只能供应粮食实物,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或者代金券发放。
  (十二)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的调运组织由省级政府负责,原则上以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商品周转粮为主,必要时可动用地方储备粮或申请动用中央储备粮。粮源缺口较大时,由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协调解决。当地政府要统一组织粮食的供应,就近调运,组织到乡,兑现到户,减少供应环节,降低供应成本。
  (十三)粮食购销企业按顺价销售、不发生新亏损的原则供应粮食。农业发展银行据实收回贷款后,应适当返还粮食企业合理费用。粮食调运等有关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不得转嫁到供应粮食的企业和退耕农户。
  (十四)对退耕农户供应的粮食品种,由省级政府根据当地口粮消费习惯和种植习惯以及当地粮食库存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各地可根据退耕户需要供应成品粮。对供应给退耕还林农户的粮食必须进行认真检验,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凡不符合口粮标准的,不得供应给退耕农户。
  (十五)按报账制办法发放补助粮食。退耕还林第一年,粮食补助可分两次兑付。第一次在完成整地并经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后,可以预先兑付部分补助粮;第二次待退耕还林成活率验收合格后再兑现补助粮余额。每次兑现补助粮的数量由地方政府确定。以后每年要及时对退耕农户的幼林抚育、管护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要及时发放验收卡,农户凭验收卡到粮食供应点领粮。承担粮食供应任务的企业要根据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凭证,按国家确定的补助标准,向退耕户发放粮食。有关补助费用的结算办法,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粮食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五、必须做到种苗先行,保障种苗供给
  (十六)国家向退耕户提供种苗和造林费补助。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款由国家提供,国家计委在年度计划中安排。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标准按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每亩50元计算。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不纳入退耕还林兑现钱粮补助政策的范围,但可作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按每亩50元标准给予种苗和造林费补助。干旱、半干旱地区若遇连年干旱等特大自然灾害确需补植或重新造林的,经国家林业局核实后,国家酌情给予补助。
  退耕还林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发放方式,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前提下,退耕农户与种苗供应方签订书面合同,并在造林验收后,由种苗供应单位与退耕农户结算种苗补助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退耕农户指定种苗供应商。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只能用于种苗、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等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十七)种苗的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品种对路,是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必须先行建设,超前准备。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都要提前做好种苗的生产培育,组织好种苗的供应。
  (十八)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做好种苗建设规划,切实抓好种苗和采种基地建设。种苗生产供应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积极鼓励农户育苗,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要发挥国有苗圃龙头企业作用,组织和带动农民发展苗木产业,扩大种苗生产能力。
  (十九)林业主管部门要负责提供种苗调运、栽培管理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强种苗质量和疫病检验检测工作,确保种苗供应单位和育苗专业户按规定的树种、数量、质量提供退耕还林所需的合格种苗。
  (二十)有关部门要加强种苗市场、价格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对生产、销售的种苗必须有林业部门出具的标签、质量检验证和检疫证,凡是不具备“一签两证”的种苗,不准进入市场。坚决制止垄断经营种苗和哄抬种苗价格的行为,严厉打击种苗销售中的不法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六、落实退耕还林各项配套措施,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
  (二十一)关于退耕地还林的农业税征收减免政策。凡退耕地属于农业税计税土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达到原常年产量的,国家扣除农业税部分后再将补助粮发放给农民;补助粮食标准未达到常年产量的,相应调减农业税,合理减少扣除数量。退耕之前的常年产量,按土地退耕前五年的常年产量平均计算。补助给农民的现金不计入补助粮食标准。退耕地原来不是农业税计税土地的,无论原来产量多少,都不得从补助粮食中扣除农业税。
  农业税征收机关要按照退耕的农业税计税土地常年产量和当地补助粮食标准确定退耕土地应征收的农业税税额,并通知补助粮食发放单位从补助粮食中代扣农业税。退耕地的农业税只能从补助粮食中扣除,不得向农民征收。在停止粮食补助的年度,同时停止扣除农业税。
  实施退耕还林的县,其农业税收入减收部分,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二十二)为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开展生态移民、封山绿化。对居住在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人口实行生态移民。对迁出区内的耕地全部退耕、草地全部封育,实行封山育林育草,恢复林草植被。中央对生态移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给予补助。地方政府要搞好迁入地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对生态移民的农户给予妥善安置,解决好他们的生计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把生态移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二十三)为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各地区要结合退耕还林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积极开展农村能源建设,从各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以及营造薪炭林等。沼气池建设要逐步标准化、规范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中央对农村能源建设给予适当补助。
  (二十四)退耕还林后必须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退耕还林的农户,要保证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管护好林地和草地不受破坏。要彻底改变牲畜饲养方式,实行舍饲圈养,严禁牲畜对林草植被的破坏。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大执法力度。禁止采集发菜、滥挖甘草等人为破坏林草植被行为。
  (二十五)加强川地、缓坡耕地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粮食单产,解除农民退耕后吃粮的后顾之忧,扩大陡坡耕地的退耕空间,切实做到“树上山,粮下川”。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要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不同渠道的资金统筹安排,综合使用。
  (二十六)退耕还林的地区,要结合生态建设,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广“公司加农户”,“工厂加基地”等做法,为农产品建立稳定的市场渠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确保退耕还林工作顺利进行
  (二十七)退耕还林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必须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退耕还林的政策,组织群众做好退耕还林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务必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十八)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退耕还林重大意义的认识,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真正把退耕还林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十九)退耕还林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省级政府对工程负总责。各省级政府须确定一位省级领导同志具体负责,并认真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把退耕还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省级政府要层层落实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认真进行检查和考核。
  (三十)各省西部开发办和计划、财政、林业、粮食等部门,要在本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共同做好工作。
  (三十一)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作业设计等前期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由国家计委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在年度计划中安排。前期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的有关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退耕还林地方所需检查验收、兑现等费用由地方承担,国家有关部门的核查经费由中央承担。
  (三十二)各省级政府、各县级政府要认真组织好县级自查、省级抽查工作,县级验收结果作为补助政策兑现的直接依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审计等监督部门的作用。退耕还林粮食、现金补助兑现情况,要纳入乡村政务公开的内容,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冒领,杜绝贪污。要建立退耕还林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接受社会监督。对违法违纪现象,一经核实,要按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做出处罚,并奖励举报有功人员。
  (三十三)本意见所称退耕还林,包括退耕地还林、还草、还湖和相应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本意见由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本部门主管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把退耕还林工作引向深入
本报评论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针对退耕还林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有关的政策措施,各地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确保退耕还林扎实、稳妥、健康地进行。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深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退耕还林是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退耕还林重大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扎实推进。
  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健康发展,必须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在任务安排上防止“撒胡椒面”。一些地区把退耕还林简单地看成是扶贫措施,在山区县全面铺开。而大江大河两岸、湖区库区、二十五度以上坡耕地等生态地位重要的地段却只下达少量计划。国务院《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退耕还林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各地一定要正确贯彻文件精神,突出重点,科学规划。一定要优先安排江河源头、大江大河两岸、湖泊水库周围的陡坡耕地及重点风景区、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退耕还林地段要相对集中、连片治理、按流域推进,确保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短期内就能有比较大的改善。
  其次,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工程,首要目标是恢复和加强生态建设。
  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以尽快绿起来为第一目标,重点发展耐旱灌木。经济林应控制在规定的比例之内。退耕还林后,要严格禁止林粮间作,对未按要求做的要坚决整改。
  第三,要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认真抓好各项配套措施。两年多来,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把退耕还林同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村能源、实行生态移民以及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走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三赢”的路子。实践证明,只要把退耕还林与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使之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真正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最后,要抓住关键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取得成功。从各地的实践看,必须切实把握好“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主要环节。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确保退耕农户享有在退耕土地和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木所有权,并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切实调动和保护好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必须按国家规定组织发放好补助粮,及时兑现到户,确保农民口粮按质按量供应。必须提前做好种苗的培育,组织好种苗的供应,
  做好地区之间种苗调剂工作。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退耕还林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退耕还林政策落到实处。
  退耕还林工作事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非同小可。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扎扎实实地把退耕还林工作引向深入。


第1版(要闻)
专栏:

  6月18日,世界最大的水轮发电机转轮——三峡工程左岸电站5号机组转轮顺利完成吊装。这是5号机组转轮吊装时的情景。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摄


第1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大棚蔬菜富白朗
本报记者 赵永新 禹伟良  
数着手里的500多元钞票,从日喀则市卖菜归来的西藏白朗县巴扎乡冲堆村农民边多心里充满了喜悦。种了大半辈子青稞的他,去年开始种起了大棚蔬菜,今年种的西红柿已卖了4次,每次收入都在500元以上。
  如今在白朗县,数以千计的农民正在像边多一样品尝着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喜悦。而这喜悦,正是从山东来的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同心协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结果。
  白朗县土壤肥沃,种植青稞、萝卜和土豆虽然使农民温饱有余,却难以鼓起他们的钱袋子。1998年,从山东济南来的第二批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研究决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大棚蔬菜。为此,干部们聘请了内地菜农到白朗“传、帮、带”。
  在白朗县科技示范园,来自济南的农民技术员张际国告诉记者,他们是去年8月来的,一共有8对夫妇:妻子们管理示范园的32个大棚,向藏族同胞传授经验;丈夫们则在4个乡镇现场指导大棚蔬菜的种植与管理。
  技术员们忙得不亦乐乎,县、乡干部也没闲着。除了制定政策规划外,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乡、责任村,经常下村入户,为乡亲们排忧解难。针对部分农民买的种子质量不高、大棚里种的蔬菜品种过杂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实行全县统一育苗、统一供种,无偿提供给农户;为了解决卖菜难问题,县里成立了专门的销售队伍,实行集中收购、集中销售……如今,白朗县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1000多个,所产蔬菜销往日喀则、江孜、拉萨。光是蔬菜一项,去年就使4万农民人均增收近200元。


第1版(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南宁个体户热心帮扶下岗职工
  五年来全市四千多名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济,两万多名下岗职工在各类市场及个体私营企业从业
  本报南宁6月20日电 经过众多个体户热心帮扶,5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已有4622名下岗职工走上个体经济的路子,22539名下岗职工在各类市场及个体私营企业中从业帮工。
  5年前,周小容等南宁个体户主动伸出热情之手,帮助一批下岗职工找到了自谋职业的路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扬。1997年5月28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报道及评论员文章。从那时候起,南宁个体户就一直以此为动力,做着他们觉得应该为下岗职工做的事。
  为了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更多地吸纳下岗职工,南宁市委、市政府颁布文件,使个体、私营经济在资金、场地、经营等方面获得了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有关部门制定了包括设立“下岗职工申办个体经营窗口”、开辟“下岗职工经营摊点”、动员各专业市场经营大户吸收一定数量下岗职工就业、适当减免从事个体经济下岗职工工商管理费在内的9大优惠措施,为下岗职工步入个体行业,实现再就业大开方便之门。
  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南宁个体户用于资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所捐献的资金累计已超过1000万元。(罗昌爱 毛国兴)


第1版(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许昌为下岗职工铺设就业大道
  以实用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以小额借款提供资金保证  
  本报郑州6月20日电 技术和资金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两大难题。河南省许昌市以实用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以小额借款提供资金保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打通了道路。
  近两年来,许昌市在制定政策、筑牢防线为困难职工提供生活保证的前提下,把扶持下岗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作为困难职工群体解困脱贫的关键环节来抓。许昌市针对下岗职工的特点和需要,把培训和就业密切结合起来,注重实用技术培训。他们以市职工学校为培训基地,免费为下岗职工举办服装裁剪、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市场营销、实用会计等10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两年来,他们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49期,培训下岗职工、失业人员7952人次,介绍、安排6103人再就业。
  许昌还实施小额借款扶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市、县工会干部深入到困难职工中,帮助困难职工考察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生产经营项目。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小额借款1028万元,帮扶特困职工1505人,已有549人解困脱贫。
  (李杰 王海)


第1版(要闻)
专栏:

基里巴斯总统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应国家主席江泽民邀请,基里巴斯共和国总统塞布罗罗·斯托将于7月1日起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精心打造农业品牌
——广东肇庆市拓宽农民致富路
张林书 朱英中 赵兴林
  面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广东肇庆市努力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去年,肇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6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中共肇庆市委书记陈均伦把他们的做法概括为:“山下见田又见钱,山上见绿又见富”。
  瞄准市场需求
  肇庆市辖8个县(市)区和一个省级高新产业开发区,既有珠江三角洲优势,又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河流、湖泊等地貌特色;加上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今,虽说粮食生产自给有余,但占全市77%的山区人口,人均收入与平原地区仍有不小差距。肇庆农业怎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农业不发展,全市经济就难有新突破;山区农村不脱贫,就没有全市的奔小康。
  基于这种认识,肇庆市先后建立了“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和耕地保护、农村开发扶贫等项工程;稳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九五”期间市财政投入支农资金79380万元,约占财政预算内支出的12%。农业布局调整和优化的步伐加大。
  近两年共调减50.1万亩低产粮田和低值糖蔗种植面积,改种优质蔬菜、花卉、水果等产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分管农业的黄平方副市长算了一笔账:去年“皇妃”贡柑开始结果,进入盛产期每亩可产2500—3000公斤,按每公斤收购价..4元计算,每亩收入近万元,比种粮食高七八倍。农民种植丝瓜、豆角、西红柿等,每亩收入至少四五千元,比种粮食高四五倍。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收入逐年上升,肇庆市农村新建成的三层楼房比比皆是。
  肇庆市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同时,重点实施农业科技推广、水利工程和山区扶贫开发项目。如今5个山区县的农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实现了口粮自给,蔬菜播种、水果种植面积明显上升,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增幅大。而今,全市的松香产量约占全国的1/3,桂皮占1/5。
  提高科技含量
  发展农业的主导产业,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品牌。肇庆市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品种,特别是引进资金14.65亿元,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农作物规范化栽培、速生林营造等技术,基本已为农民掌握应用。如今全市农业的优良品种覆盖率,种植业达到85%以上,畜牧业达到70%,水产业达到38%,林业达到36%。“三高”农业面积达740万亩,初步形成了肉桂、松脂、蔬菜、优质柑橘、荔枝、龙眼、肉鸡、肉猪和优质水果等生产基地。
  占地5000亩的高要市“广新农业生态园”,原本是一处山坡丘陵地,如今成了广东现代农业的一处亮点。他们建设“广新农业生态园”的初衷是:通过注入新理念,精心打造农业品牌;利用生态循环规律搞好果树栽培、禽畜饲养、池塘养鱼,在全省起到示范、教育作用。另一现代农业亮点是建在德庆县的“皇妃”贡柑种苗基地,对建基地标准、幼龄树提纯复壮及病虫害防治等实行科学管理。茁壮成长的80万株贡柑种苗,每年可为8万亩园地提供无病毒贡柑种苗。
  提供优质果树种苗和优惠政策,调动了农民栽种果树的积极性。在德庆县更新园开发基地,绵延10公里长的山沟披上了绿装。几年前,这里还是不毛之地,当地积极实行山、林、田、水、路综合治理,广大农民劈山路、筑沙坝、开灌渠;短短3年,以往水土流失严重的3个乡,已有7条山沟得到综合治理,种植“皇妃”贡柑1.1万余亩。四会市沙糖桔万亩基地也初具规模。站在山顶远眺,周边十多个小山包郁郁葱葱,陪同人员告诉我们,这里坡度25度左右的山坡几乎都种植了沙糖桔。去年全市水果产值达6亿多元。
  壮大龙头企业
  不断推进大宗名优特农产品上规模、上水平,发展农业龙头产业,是提高效益的重要环节。肇庆市通过“双引进”方式,即: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培植农业龙头产业已见成效。目前肇庆市与境内外客商签订合同金额达14.65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开展农产品基地化生产和加工,拥有资产500万到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9家。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不仅把“龙头”伸向了国际市场,还把“龙爪”延伸到千家万户。
  如今,高要市碧绿蔬菜发展有限公司紧紧围绕蔬菜这一主导产品,将冷冻厂、种子行、育苗场实行产与销、农工技贸于一体,对蔬菜实行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他们的产品主要销往香港、澳门,还在广州开设了“高要市无公害蔬菜一条街”。蔬菜生产实现产、供、销配套服务,加快了蔬菜商品向产业化发展,该市的蔬菜种植由3年前的10万亩,发展到今年的15万亩。去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碧绿”蔬菜富了千家万户。肇庆市鱼类加工厂与广东罐头厂合作,不仅使年加工量上升到60万吨,而且加工后冰鲜鱼类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地,产值成倍增长。
  发展农业龙头加工企业,有效地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组织生产,从而形成“以工养农,以工补农”的新机制,为农产品增值奠定了基础。2001年肇庆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24.5亿元,带动农户14万家,农民户均增收1256元。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步伐。目前,肇庆市“三高”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初步形成怀集万亩茶杆竹基地、封开万亩油栗基地、德庆7万亩“皇妃”贡柑基地、四会10万亩柑橘走廊,以及怀集良种牛基地和万亩笋竹基地、大旺花卉基地等,18个品牌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为了群众的安危
宣宇才 林峥嵘 兰锋
  农资公司7名职工被困……
  土地局15名群众需要紧急救援……
  6月16日中午12时许,福建南平市顺昌县防汛指挥部频频接到告急电话!
  此时,县防汛指挥部仅有的两艘冲锋舟已被困在救援途中进退不得,现场只剩一艘既无桨又无动力的橡皮船。从南平市里请调的冲锋舟至少需要几小时才能赶到,怎么办?坐镇指挥的南平市纪委书记车达卫和顺昌县委书记郭跃进焦急的目光落在县人武部廖流益部长身上。
  “有困难,我们上!”正集结待命的10名县城关民兵应急分队城管大队队员在廖流益的带领下上前请缨,“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不能让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危害。”
  浪高水急,橡皮船随时有翻船的危险。听到对面群众着急的呼喊,队员们不顾自身安危,找来木板当桨,撑起竹竿当篙,毫无惧色地跳跃在波谷峰尖。一趟、两趟……直到晚上8时,才将80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方。
  队员们湿淋淋地回到防汛办,大家刚端起饭碗,又一个告急电话响起:县公路局水南道班6名群众被困!时针指向21时,天黑浪高,夜间救援非常危险。然而,听到防汛指挥部的命令,队员们毫不犹豫地操起救生衣,奔到屋外……
  6名群众被救出来时,已是次日凌晨1点多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