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冲击最大的农业该如何应对?寻求对策者有之,忧心忡忡者有之。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宁波,从政府到农民,从龙头企业到农户基地,却显得信心十足。请看——
宁波如何破解“三农”难题
徐锦庚
  “四明八百里,物产甲天下”。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宁波市下辖2县3市6区,总人口543万,其中农业人口417万。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作为新世纪解决“三农”难题的治本之策,去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6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6.3%。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粮棉油到名特优:结构调整激活农业
  “粮棉油”曾经是宁波农业的主导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农业结构曾进行过两次成功的大调整。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两次调整,使农民经历了以量增收到以价增收的两次增收高峰期,全市农村经济也连上两个台阶。随着低水平、阶段性的买方市场的普遍出现,单纯以“量”和“价”增收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宁波又艰难地迈开了第三次调整步伐:围绕市场调结构,立足特色调结构,依靠科技调结构,走以“质”增收的道路。
  围绕市场调结构。去年起浙江省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运作,宁波抓住机遇,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需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宁海县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结构调整,筛选出十大农业主导产品,分工给10位县领导,每人集中精力主抓一个产品。农民亲切地称他们是“茶叶书记”、“青蟹县长”。据统计,宁波去年种植、林业、畜牧、水产比重从1997年的63∶6∶11∶20调整到47∶4∶14∶35,粮棉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从44.2∶55.8调整到28∶72。其中海水养殖已达65万亩,居全省首位,全市实现渔业总产值57.2亿元,养殖产值首次超过了捕捞产值。以产粮为主的余姚市,把稻区调整为茭白产业、蜜梨产业、榨菜产业、雷竹产业和稻田养殖业6个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调整总面积在12万亩以上,为平原稻区种植结构调整闯出了一条新路,有2万余农户收入比单纯种粮时增加了两倍多。
  立足特色调结构。著名的“花木之乡”奉化市发挥花木生产历史悠久的优势,近年来以花木、草莓、竹笋等六大主导农产品为龙头,相继建成“江溪花木走廊”、“班溪雷竹走廊”、“跸驻银杏走廊”、“莼湖青梅走廊”和“尚田草莓走廊”等五大特色农业走廊,把效益农业与旅游观光业、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年“五大走廊”收入达3亿元,与“走廊”相联结的3万农户增加收入近1亿元。
  依靠科技调结构。科技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灵魂,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宁波围绕农民“种什么”,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从生产源头解决农产品档次低、质量劣的问题;围绕农民“怎么种”,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贡献率。象山县10多年来始终追踪柑橘先进技术,如今柑橘品种已发展到100多个。
  从产业化到外向型:拓展空间提升农业
  借助结构调整的先发优势,宁波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培育了具有较大规模的创汇蔬菜、榨菜、蔺草等十大主导产业,并初步形成四大特色产业带,即以蔬菜、蔺草为主的城郊农业区域带,以名特优水产养殖为主的沿海水产养殖区域带,以水果、竹笋、花卉、茶叶为主的山区半山区林特区域带,以兔、鹅、山羊为主的山丘、平原草食动物区域带。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于发展产后农业。为此,宁波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进行分工与组织,把发展加工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集中财力扶持优势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年加工经营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277家,收购农产品258万吨,年加工经营产值超过172亿元,16%的农产品通过这些企业加工销售出去,加上690多个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共联系带动农户59.2万户,吸纳劳动力30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每年从企业获得劳务收入约4亿元。
  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的慈溪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目前已有农业龙头规模企业280余家,其中有4家企业年销售超亿元,有25家年销售在1000万元以上。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浙江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基地面积已达10余万亩次,每年收购各类农产品原料20万吨,带动5万农民发展生产,去年公司的销售额达2.5亿元,出口创汇2257万美元,为当地农户增加收入6500多万元。慈溪市蔬菜开发公司带动长河镇32个村中的22个成为蔬菜专业村,全镇八成以上耕地都种植蔬菜,年复种面积6万亩次,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创汇蔬菜基地。
  充分利用港口和开放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宁波“双增”中的得意之笔。该市制定了100多项农产品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形成了一批出口创汇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全市有近50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去年出口农产品3.53亿美元。
  从示范引导到扶持薄弱:共同富裕协调发展
  宁波有4000多个行政村,这些村有强有弱,有富有贫。早在1999年初,市委、市政府就明确了目标: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确保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不遗余力地实施扶贫开发工作,推进革命老区、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宁波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头戏。仅“九五”期间,市、县两级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就达6358万元。198个市级部门和单位以及县(市)区的67个部门和单位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与贫困地区挂钩结对扶贫。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宁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九五”末,全市原16个贫困乡镇全面脱贫,9个乡镇实现了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1198元增加到2000年的2648元。
  从去年起,宁波又为“十五”扶贫帮困工作新目标努力,使全市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都有保障,特困户全面脱贫;逐步消除现有经济薄弱村、贫困村,村级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村和薄弱村村级集体年可用资金分别达到户均百元和5万元以上;扶持尚未实现小康的乡镇和已脱贫的村全面实现小康。
  宁波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坚强与否,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2000年起,宁波每年都要抽调7000余名市、县、镇三级机关干部,组成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一个月,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这项活动在农村群众中反响强烈,不仅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也为处理农村矛盾积累了经验,为把矛盾解决在第一线、把问题处理在基层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从区划调整到户籍改革:城市化拉动现代化1999年,宁波市委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城市化要取得新突破”的战略目标,并把它作为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拉力。撤并乡镇村,城镇改街道,农民变市民……最让宁波农民感受到城市化诱人气息的,是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去年2月,宁海县率先将3个镇合并成新的城关镇,区域面积319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达86平方公里,下辖198个行政村,人口16万,成为浙江第一大镇。目前,宁波市的乡镇数已从2000年的149个减少到135个,行政村从4944个减少到3864个。
  城市化带给宁波农民的第二个欣喜是,农民终于可以“鲤鱼跃龙门”了。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外地人口本地化”的走向,宁波市委、市政府把户籍新政策视为城市化的有效推进器,率先改革我国沿袭40多年的户籍管理体制。从去年5月起,宁波市政府降低“农转非”的“门槛”,按居住地原则登记户口:凡在城镇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且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非城镇户口公民,都可自愿申办城镇户口。
  行政区划的调整,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经济利益的调整,尤其是近郊农村集体资产的权属和分配。为此,宁波在行政区划调整和户籍制度改革之前,就先行一步谨慎稳妥地探索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的改革,把集体资产按福利原则和贡献大小,量化到户到人,社员依法享受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到目前,已有30个村建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
(附图片)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左二)在农村调研农业结构调整情况。


第8版(专页)
专栏:

宁波市江东区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
  本报宁波6月18日电 记者何伟报道:在经济发达、商贸繁荣的宁波市江东区,漂亮的住宅楼、医院、学校、展览馆等正在“城中村”的废墟上动工兴建。失地不失业的农民放下锄头进工厂,脱下农装办市场,城市化浪潮把昔日农村的痕迹冲刷殆尽,近郊农民变市民也实现了平稳转换。
  如何改造“城中村”、特别是实现集体经济管理体制与城市经济平稳对接?宁波市江东区区委书记宋伟介绍说,去年以来,在旧村改造、撤村建居的同时,在经济股份合作社改造上取得突破。这项全新的探索,增加了集体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也给了群众一颗“定心丸”,为城市化的推进清除了一大障碍。
  设施陈旧的老房子,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去年春天,江东区决定用3年时间,对辖区内29个村进行撤旧村、进社区、推行以股份合作制为内容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改造旧村,村民怕靠房屋出租形成的“租金经济”受影响;撤村进社区,村民担忧长期享受的村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股份制改革要涉及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事关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是难题之中最难的。去年8月,原东郊乡宁东村近190多户、297人“农转非”以后就近并入东柳街道的东柳社区。这些群众马上对原宁东村1.69亿元集体资产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江东区反复统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政策研究,精心组织改革试点。
  改革难度非常大,又没具体的政策可以照搬。破难之法从何而来?工作组按照调研、谋略、实施的步骤,首先对原有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摸清人口变迁和原村福利政策执行情况。接着,制定改革的实施方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方案初稿和章程反复讨论修改达10多次,最终确定以原经济合作社土地资源收入、集体资产积累及合作社成员在本村工作时间长短为依据,设置“人口股”和“农龄股”。量化到户的集体资产股权只作为股东享受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分红)的依据,所有权仍属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具有法人地位。
  股份制改革效果如何?江东区委副书记王必恒的体会是有三个明显促进: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提高了股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反映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的上访量大幅下降;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告别了村落的农民真正成为融入到大都市生活的市民,既从事自己的工作,又当“股东”,“村民”的概念已成为历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