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化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曾培炎
  加入世贸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揽全局、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心,充分展示了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加入世贸组织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既会为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也将给我国宏观经济和部分产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不断促进改革、开放和发展。
  正确把握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历史机遇
加入世贸组织,将大大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使我国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资金和科技成果,更快地发展自己,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拓展国际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可以享受各成员方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这既有利于我们实现市场多元化,扩大出口,也有利于改善我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资环境,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国际市场,扩大对外投资。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这无疑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分享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带来的机会和利益。
  改善投资环境。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对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完善,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原则,提高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开放金融、电信、分销、专业服务等领域,引入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都将有利于我国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入世贸组织后,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市场、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开展合作与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地区封锁和一些行业垄断的被打破,生产要素将得到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资源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
  促进国有企业改革。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的开放和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通过改善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才能继续生存并求得发展。同时,由于企业将有更多机会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运作方式、管理经验,因而,加入世贸组织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充分认识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和挑战
  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们必须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称的原则,在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履行我们所承诺的义务。这必将给我国的宏观经济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受到制约,宏观调控水平面临考验。加入世贸组织后,现行的一些政府调控手段和政策扶持方式需要调整或废止,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也受到限制。结构调整要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这增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政府管理经济的有效性面临新的挑战。二是解决“三农”问题将面临新的困难。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对重要农产品的进口采取关税配额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将制约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来控制进口。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将加剧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使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同时,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后,可能使一些大宗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这些都将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直接影响。三是部分制造业竞争加剧。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技术装备水平低、经济规模小、缺乏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将遇到较大困难。四是新兴服务业面临挑战。我国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晚,基础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与国外相比,竞争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服务业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在日益激烈的服务业市场竞争面前,我国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可能受到较大冲击。五是就业问题突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企业可能破产倒闭,下岗失业人员会进一步增加,再就业难度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多,劳动力的吸纳和转移受到制约。这些将使我国的就业矛盾更加复杂化、尖锐化。六是人才竞争加剧。加入世贸组织后,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用人机制,有效地吸引和利用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才将大量流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影响可能会比扩大市场准入造成的影响还要大。
  以积极的姿态做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工作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抓紧学习和熟悉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努力做好各项应对工作,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我国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历史机遇,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加快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工作。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世贸组织规则和我们的承诺,清理现行与贸易有关的或者影响贸易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技术、质量、环保、安全等技术标准方面的法律法规。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研究使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调控方式和手段,不断改善宏观调控。一要做好宏观经济运行的预警监测,搞好总量平衡。二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增强其透明度和公开性。三要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行业垄断,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规定,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做好国际经贸合作与交流工作。加快外贸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成员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取消对我国企业的歧视性限制等有利条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商品质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正确引导外商投资方向,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人才,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加强对世贸组织规则的学习和人才培养。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分期分批对广大干部进行有关世贸组织规则的培训;扩大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竞争,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适合人才发展需要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第9版(理论)
专栏:

因势利导 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王岐山
  加入世贸组织是巨大的机遇,既有利于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又有利于我们对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投融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政府管理体制等的改革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加快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不仅给我国部分产业带来影响和挑战,更为深刻的是给我国现行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带来影响和挑战。因此,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因势利导,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国内需求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当前,应在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完善财税体制的同时,有重点地加快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步伐。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与升级。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加快工业化步伐,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合理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调整城乡结构,稳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资源战略。此外,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并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和解决国有资本出资人切实到位的问题;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培育和发展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加快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和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城乡信用社改革步伐,从而改进金融服务,全面增强我国金融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在所得税税率、外汇存贷款利率、业务收费费率、外汇资金的融通渠道、资金拆借期限等方面对外资银行逐步实行国民待遇。
  推进流通体制和外贸体制改革,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抓紧研究制定分销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分销业的规划、标准。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商业经营形式,提高分销业的技术含量及现代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改革内外贸分割和工商分离的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更广泛的领域破除行政垄断,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等基础领域和服务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实现政企(事)分开,破除行政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政策,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建立统一高效、公正透明的现代监管体制。
  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契约关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进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保障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廉政建设法制化。提高立法质量和科学性,加强立法的统一性和公正性,杜绝立法中强化部门利益的现象。


第9版(理论)
专栏:

独立思考:理论创新的宝贵品格
徐阳生 刘春泉
  独立思考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理论创新活动,离不开独立思考。理论创新中的独立思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特征。
  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应以事实为基础,在大量、反复出现的现象中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独立思考又是思维的创新,必须通过分析推理,把观察与实践所获得的信息概念化、条理化,最后上升为理论,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事实,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考。
  坚持探求精神。独立思考始于不解。永无止境的寻根究底是理论不断创新的原动力。独立思考应以探求未知、创造新的理论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认真、严谨、艰苦的科学劳动,揭示客观规律,造福人类社会。
  坚持理性研究。独立思考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不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必须进行理性的研究。提倡理性研究,并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的感性认识。但是,如果失去了理性的引导,就容易迷失方向,陷入迷茫,导致思想和行动的盲目性。理性研究要求人们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行动指南。
  坚持辩证思维。独立思考要求人们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考问题。联系、发展与变化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也必然要求具有辩证的性质。独立思考容不得片面性与思想僵化。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创新,无不得益于辩证的思考。
  坚持实践观。无论是求是还是创新,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独立思考必须根植于实践之中。离开了实践,既不能发现真理,也不能发展真理,独立思考也就无从谈起,理论创新也就不可能进行。
  理论创新中的独立思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进行独立思考。而如果头脑里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就不可能科学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独立思考还必须树立正确的学风。独立思考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树立正确的学风:一方面要反对本本主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实践在发展,实践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无限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敢不敢独立思考,能不能独立思考,善于不善于独立思考,关系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一定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坚持独立思考,以创新的精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全面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韩长赋
  农业问题一直是世贸组织谈判中各成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总体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从长远看机遇多,从近期看挑战多;体制上机遇多,产业上挑战多;沿海地区机遇多,主产区挑战多;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机遇多,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挑战多。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是现实的,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和主产区可能面临较大的冲击。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应围绕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这一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把优势农产品做大。把优势农产品做大,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我国农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生产条件较好、需求量大,但受土地资源约束,在国际市场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进口压力大,主要是专用小麦、加工专用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等。这一类农产品虽然总体上无优势,但不等于没有或不能形成优势产区。把这类产品质量搞上去、成本降下来,满足市场需求,可以顶替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保护国内产业和地区经济。另一类有生产传统,属劳动密集型,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大,具有潜在的出口竞争力,如肉类、水产品、蔬菜、花卉、水果等。这一类产品总体上有优势,但面临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问题。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就要集中力量把优势产区的农产品生产搞上去。把优势农产品做大,要抓好两项关键工作:一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选择上述一些产品的优势产区,建设质量高、规模大、成本低的商品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增强竞争优势。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应大力改进和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内在品质、卫生安全水平和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把龙头企业做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通过发展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把我国优势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带进国际市场。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发展。搞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组、改造,提高加工档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把管理体制搞活。一是进一步搞活外贸体制,推动农产品出口。二是建立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提高农产品进口调控水平。三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四是加快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五是改革农业宏观管理体制,解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内外贸之间、产学研推之间脱节的问题,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分割。
  把“绿箱”和“黄箱”政策用好。按照国际惯例,我国应加快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一是用好“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对农民的一般性服务支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疫病防治体系和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调整和加大“黄箱”政策支持,由主要补贴流通环节转向主要补贴生产环节和农民。三是建立农业保险体制,由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和补贴,帮助农民化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本栏目发表的三篇文章,摘编自国务院研究室编的《中国加入WTO:机遇·挑战·对策》一书。该书已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解读“与时俱进”
刘家征 袁清川 贾凤姿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最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些论述,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内在品格,而且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什么是“与时俱进”?“与”就是跟随,“时”就是时代,“俱”就是全面,“进”就是前进,与时俱进就是跟着时代发展而全面前进。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紧跟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全面地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把自己的理论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要求后人固守其中的每一个字句、每一个结论而无所作为,而是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教导人们根据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论断,就是要求人们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及其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世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思想、认识、理论,也必然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与时俱进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在它指导下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属于认识和社会意识范畴,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只是为探索和认识真理提供了科学手段和方法,为人们在实践中日益接近真理开辟了道路;它不是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取养分丰富自己,不断地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完善自己。
  与时俱进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其间发生的两次产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和人类历史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更是复杂多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不断推进的。倘若我们思想僵化,墨守陈规,不但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甚至会被时代淘汰。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人总是要超越前人的。只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才有生命力,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决定了与时俱进永无止境。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真正做到“三个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
尹德慈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活跃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新生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在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迅速发展,加强这类单位的党的建设工作日益重要起来。这是增强党在社会基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需要,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党的社会基础的需要。
  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的建设现状决定了其党建工作亟待加强。首先,党员管理难度大。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迅速,数量多而规模相对较小,员工流动性强,党员中的绝大多数是“流动党员”。目前登记在册、在党组织管理范围之内的党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当一部分的党员未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即使纳入党组织管理的党员,由于工作不稳定,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其次,党组织和党员的管理体系尚未理顺。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工作,目前存在着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等问题。再次,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组织生活不够正常,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从已建立党组织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来看,党组织负责人一般由中层管理人员兼任,而党员绝大多数是工薪阶层,平时业务工作很忙,组织生活难以开展,需要讨论的党内事务往往无法正常进行。
  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实际出发加强党的建设。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的建设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作出科学的界定,明确哪些组织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从而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域和对象。二是理顺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和管理体系。原则上以社区管理为主,同时灵活地实行属地管理、归口管理、行业管理、挂靠管理、指定管理等形式。对于在城市兴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组织,能够纳入社区管理的应尽量纳入社区管理;对于社会中介组织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建设、房地产、人才与劳动职业介绍等专业化分工较细、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管理比较严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组织,可由行业协会党委管理;对于部分在郊区、农村兴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组织,没有条件纳入社区管理的,可指定为属地管理;对于一些行业特点不明显、无明确上级主管部门的党组织,则可统一归口到社区管理或属地管理。三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组织,要坚持“业余、分散、小型、务实”的原则,积极探索“为单位所需要、为法人所理解、为员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的工作思路,把促进本单位健康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地方党委一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协调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机关、行业主管部门等多方力量,形成以党委组织部门为主,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机关、行业主管部门、社区党建工作部门相互协商、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领导和责任机制。
  积极营造促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党建工作的社会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宣传阵地,宣传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就业、减轻国家负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注意发现和树立一批民办非企业单位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确定一批民办非企业单位党建工作的示范点,指导和推进面上工作。加强从理论上研究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功能定位,研究它在社会组织多样化条件下的走向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加强其党建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不同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共同困难,如学习资料、教育培训等问题,各级党委应统一研究解决,同时注重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投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