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科技)
专栏:

中关村再攀高峰
黄威 李杨
  3年前的6月5日,中关村发展史上不同寻常的日子。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批复犹如巨大的“助推器”,推动中关村朝着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不断攀登。
  人们最近在这块热土上欣喜地看到,中关村正以其全新的建设风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技商务中心区、软件园、清华科技园等建设中的园中园已显雏形,海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纷纷云集此地,青年学子挑起了创业的大梁。中关村在前进、创新、发展……
  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平台
  去年以来,我国首家无经营范围的企业,首家注册资金100%为无形资产的公司,首家国内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陆续在中关村宣告成立。这些“第一”都是由一个区域法规而引发,即去年1月1日出台实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
  留美博士高平在国外从事高科技公司的法律服务工作。她去年回国考察后评价说,“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但只有北京出台了《条例》这样的法规。这说明北京对法治环境的重视。有法可依比再多的优惠政策更能稳定人心”。
  据中关村科技园区委员赵慕兰介绍,《条例》制定时就遵循两个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新技术发展规律。《条例》规定:“组织和个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可以从事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明文禁止的活动”。这是世界各国法律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我国法律中还是第一次出现。《条例》还规定:“除法律、法规规定限制经营的项目外,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经营范围不作具体核定。”
  这样做不仅方便了企业,还降低了工商部门的工作成本。现在中关村注册办照的周期已从过去的15天减少到5天,而高新技术企业仅需2天。据统计,《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实施以来,到中关村注册无经营项目的各类企业已近2万家,占到北京市新增企业总量的1/3。
  催生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翻看中关村近年的发展数字同样令人兴奋:去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2014.2亿元,增加值455.7亿元,均比1998年翻了一番;上缴税费89.4亿元,比1998年翻了两番;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6.2%,比1998年增加了9.4个百分点。3年来,园区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左右。
  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关村成为“中国经济的另类”,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北京市副市长、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刘志华指出,中关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雄厚科技实力和具有市场垄断技术的大企业。联想、方正、长城、同方等“村”内电脑产品已占全国半壁江山,软件技术产品销量占到国内市场的40%,出口量约占1/3。
  经济学家魏杰认为,技术创新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发明创造,同样也存在于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虽然中关村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缺乏原创技术,却拥有大量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适用技术产品。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说,近年园区涌现出的一批敢于参加科技“奥运会”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迅猛发展的一支充满生机的力量。
  今年初,世界软件“巨人”美国微软公司宣布与成立仅3年的北京中星微电子公司联手,把中方开发的宽带多媒体通信技术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透露说:“微软之所以与一家中国的小企业合作,是因为我们有核心技术产品。”与此同时,第三代国际互联网技术、工频等离子垃圾处理技术、大唐电信研制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与微软捆绑的汉王公司手写体输入等,也都是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产品。
  数字表明,近3年新入园企业每年达2000多家,是历史最高时期。而去年新入园企业在整体经济指标中所占的比重也已达到35%左右。
  全球创新资源的汇集地
  专家指出,国际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中关村在朝世界一流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正逐步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汇集地。
  中关村首先瞄准了留学生群体,为此建立了海外人员回国创业的绿色通道,出台了专门的服务体系方案。3年来,有700多个留学生团队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中关村走向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少留学人员说,我们是带着担心和顾虑回国创办公司,但到了中关村却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大量高素质人才聚集“村”里的同时,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也把目光投向这里。去年园区协议利用外资15.2亿美元,新增外资企业374家,平均每天就有1家企业入驻。迄今为止,已有23家500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了研发机构。国内新兴企业更是把中关村作为自己的技术创新基地。SUN工程院院长宫力说:“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中关村取之不尽的金矿”。
  曾参与创办中关村第一家民营企业,并目睹“村”史全程发展的“老村民”纪世瀛站在办公室窗前远眺“上地”北扩工程,万般滋味涌上心头:中关村这几年变化很大,它浓缩了“中国硅谷”今天的成就与明天的希望。


第10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高技术与新烦恼
斯壮
  仲夏雨夜,惊雷过后,楼下传来紧急呼救:“各位公民,本车已经被劫持,本车已经被劫持。请迅速拨打110,协助民警制服罪犯。”待到楼内居民蜂拥而出,警车呼啸而至,那辆被雷声震醒的轿车还在雨中焦灼地重复着这段让人心烦的“狼来了”的呼号。从此,汽车防盗报警器发出的各种声音便对附近的居民失去了作用。
  “狼来了”可以充耳不闻,“我来了”却让人无可逃避,尤其是住在一楼的刘大妈。因为楼道里的路灯全都改为声控,她常常深更半夜被一阵阵足以踹塌楼梯的跺脚声惊醒,在接下来的不眠之夜中接受一次又一次同样的“轰炸”。
  与刘大妈相比,老王的心事更是“不足与外人道”。自从夫妇俩的手机SIM(身份识别)卡升级以后,妻子便利用一项叫做“手机定位”的新技术时刻“监控”老王的行踪,除非他把手机关上。“可是我不敢关哪,关了就更说不清了。”尽管老王不做亏心事,但他还是对电信的这项新技术心存腹诽,认为它干扰了正常的生活,有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
  这些都是高技术带来的新烦恼。好在技术上的问题不难解决。无论是报警器的过敏还是声控路灯的迟钝,只要将传感器的灵敏度“旋钮”上下微微一调,情况可能就将大为改观。手机定位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它触动的是另一个敏感的“旋钮”——科技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
  科技的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但科学与技术从来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氟里昂的制冷效果很好,甚至好过它的许多替代品,但这并不能阻挡它最终被替代的命运,因为它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导致严重的紫外线伤害和地球温度升高;含磷洗衣粉的去污效果不错,同样也被限制和禁止使用,因为它会污染水体,损害生态环境;除虫剂、除草剂为农业的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造成广泛的农药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科技注重效果,不过对这些效果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有近期的,有长远的;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有技术上的,更有技术之外的。这也正是克隆人技术被全面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受到全人类谴责和唾弃的原因。
  科学技术的神奇功效不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所验证。同时,人类社会的法律制度、道德伦理、文化风俗甚至生活习惯也会对它提出各种要求。科技带来效益,科技带来快乐,科技带来进步,科技也可能带来烦恼,趋利避害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10版(科技)
专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呼吁
 像保护野生动物一样保护野生植物
野生植物基因能够复制和克隆,但绝不能创造——
  “中国是野生植物的宝库,但如果不注意加强保护,我们将无可挽回地失去这些千金难买的宝贵资源。”5月29日,在北京京丰宾馆的客房里,刚刚参加完两院院士大会的袁隆平院士直奔我们采访的主题。
  袁隆平从他正在培育的野生稻而谈到野生植物的保护。他说: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原始祖先,我们就是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野稗型”野生稻取样研究,培育出水稻三系杂交良种,使我国水稻产量提高了15%—20%。
  袁隆平说,我国是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从寒带到温带、热带的野生植物我们都有。这些野生植物的基因通过高新技术可以复制,可以克隆,但绝不可能创造,我们要像保护野生动物一样保护野生植物。要使人们认识野生植物对人类经济生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在食物安全保障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国家应投入资金尽快开展野生植物现状普查,制定抢救性保护的行动计划,建立野生植物重点保护区,实行野生稻的原生地保护和一些野生植物的异地保护;要利用生物技术对野生植物进行新基因的发掘;要开展野生植物资源指纹图谱构建及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建立基因库;要开展野生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发现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种质材料,促进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还要加强科普宣传,让公众认识和自觉地保护野生植物。
  袁隆平以野生稻培育的最新进展说明保护野生植物的重大意义:第一,在普通野生稻中发现了雄性株,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我们的野生稻不育的问题,找到了杂交水稻的又一突破口;第二,在普通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增产基因,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转移栽培,在小区200株的实验表明,增产效果达到35%;第三,通过基因技术在小粒野生稻中选定了对水稻纹枯病的高抗性株系,这对防治被称为“水稻癌症”的纹枯病将起很大的作用。目前,野生稻的许多优异基因还没有充分发掘和利用,如湖南的野生稻中有抗纹枯病的基因,江西野生稻中具有极强的耐寒性基因,深入挖掘野生稻中的有利基因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和转基因植物的产业化,野生植物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目标。袁隆平认为,国家应加强对野生植物保护的立法;要最大限度地获得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野生植物的分子标记或基因。


第10版(科技)
专栏:

  北京市青少年技能创新大赛日前在北京市少年宫举行。16个区县的274名选手参赛。
  左上:丰台区东铁营一小四年级学生戴凌姝和外公一起制作“桥”;
  左下:北大附小二年级学生吴楠对自己制作的“秋千”非常满意;
  上右:延庆县三小二年级学生林嘉明(左)和鲁潇涵(右)在制作“太阳能集水器”。(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第10版(科技)
专栏:

空调市场启动“绿洲计划”
  本报讯 在空调进入销售旺季之际,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控制技术的户式中央空调系统研制开发商——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推出“数控100”新款户式中央空调,在“价格”、“概念”激战的空调市场上启动了现代居室“绿洲计划”。
  “数控100”针对家居面积120平方米左右的大众消费者,以“户”为单位,覆盖整个居室空间。一台主机安装在室外,室内则可根据用户的喜好和个性,在各个房间,包括厨房、卫生间的隐蔽处开出一个通风口,随心所欲地对整个户内进行空气调节。由于主机内装有微电脑,每个房间的温度可以分别进行调节。例如一个家庭中,老人希望将自己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而年轻人则愿意在20摄氏度甚至更低一些的环境中学习或者休息,他们在自己室内的控制器上完成操作,主机就可以按用户不同的舒适性需求,对各个末端分别进行控制。同时,这类空调能够向室内引入清新空气,解决了传统家用空调的通风换气问题,让居室内充满“绿色”自然风,可有效预防空调病的发生。
  (范文)


第10版(科技)
专栏:

天涯海角育种人
惠金义 程春生
  不久前,山西省农科院的“南繁”人员,又像候鸟一样返回太原,把他们在海南经过一个冬春的辛劳繁育出的种子播种在三晋大地上,开始“北育”。
  “南繁北育”,是一种快速常规育种方式。一个农作物新品种的诞生,从开始杂交到最后审定,需8到10代繁殖。在我国北方,因受气候影响,一年只能种一季,一个新品种的问世至少需八九年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到冬季,山西省农科院的育种工作者便带上刚收获的种子,千里迢迢来到海南播种,4月收获后赶回北方再播种。这样一年可繁育两代,新品种的育成几乎缩短了一半时间。
  海南虽然风景如画,“南繁”却是一件苦差事,育种人员经历各种磨难,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山西省农科院三亚繁育基地试验田里,我们见到了谷子研究所的王满富,他专门研究玉米育种,曾20次下海南,已是老“南繁”了。
  老王第一次到海南时,和三位同事在三亚春坡镇租了20亩地,选育玉米新品种。当时没有房子,就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闷热得喘不过气来。那时海南农村不种菜,他们带着菜种下种,一个月后才能吃到新鲜蔬菜。白面吃完后,还得坐300多公里的长途汽车到海口买。海南的老鼠又大又多,玉米种子刚下地,就刨着吃;长出地面,吃小苗;结了棒子又啃玉米粒。为了防鼠害,他们就在地头铺上稻草,晚上睡到地头上,不时地放鼠药、赶老鼠。授粉季节最紧张,每天早出晚归,中午不吃饭,几天下来,嘴都烂了。一天,他到小河里洗脚,一抬腿,脚后跟上咬着一条花红蛇。幸好不是毒蛇,不过他到两天后才缓过劲来。
  就这样,老王年年到海南,有20个春节没有与家人团圆。他的三个孩子呱呱落地时,他都在海南忙育种。这些年来,他参与育出了4个优良品种,还引进认定了两个品种。
  像王满富这样的科研人员,在农科院有许多。高粱研究所副所长张福耀,曾先后17次离妻别子下海南。每年春节、中秋节两个大团圆节都与他无缘:中秋节他正摇晃在去海南的火车上,春节则在当地忙着给高粱授粉。他十几年来的付出,换来了4个高粱杂交新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在“南繁”人中有一批女科技工作者,她们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艰辛。现在人们喜爱的小米“汾州香”,就是女专家陈瑛主持育出来的晋谷21号。陈瑛为了育出优质高产谷种,6次到海南。第一次到海南的时候,她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她把吃奶的婴儿托付给住在农村的婆婆喂养。过了几年,她又有了一个小女儿,家里再没有人能够帮她抚养了,她就带着女儿来到海南,住在黎族同胞的家里,一边育种,一边照顾孩子。一天,她在试验田里劳动,突然一头野兽出现在孩子玩耍的地头,吓得她连哭带喊,野兽逃走了,她浑身打颤,紧紧地把女儿抱在怀里抽泣起来……
  专家们的艰苦没有白费。山西省农科院建院以来共育出387个优良品种,其中大多数经过“南繁”。“九五”期间培育出的91个新品种,大部分经过“南繁”。这些新品种的推广,使山西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更新一次,在省内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万亩,省外推广1000多万亩,年增产粮食10亿—15亿公斤。


第10版(科技)
专栏:

依靠科技做大做强
 南庄成为“中国建陶第一镇”
  本报讯 5月28日,中国建材工业协会授予广东省南海市南庄镇“中国建陶第一镇”的荣誉称号,南庄人经过20年的卧薪尝胆,如今终于名副其实确立了“第一镇”的地位。
  南庄,一个只有76平方公里的小镇,却有许多令人自豪的地方:这里是全国建筑陶瓷最大的生产基地;这里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陶瓷博览城——华夏陶瓷博览城;这里有中国最具规模的建陶研发中心——“中国建陶研发中心”;这里有全球最大的陶瓷企业——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到目前为止,南庄镇共有大中型陶瓷企业72家,拥有先进的建筑陶瓷自动化生产线400多条,年产量超6亿平方米,占全国的20%以上。
  做大只是最初的目标,做强才是最终的目的。南庄镇从1995年开始,就全面停止再上新的陶瓷生产线及喷雾塔,在原有基础上做强、做精,在全国乃至世界树南庄企业的品牌。2000年,南庄镇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2001年又联合建立了“中国建陶研发中心”,使南庄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研究开发基地。在政府的引导下,南庄镇许多企业在“产、学、研”三者的结合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新明珠集团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新明珠绿色研究所,新中源集团则成为国家建材局科学技术开发中心定点科技开发、生产基地,并与上级部门联合组建了国家建材局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新中源陶瓷开发中心。
  为增强陶瓷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南庄从1996年开始在陶瓷企业中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迅速提高,企业的管理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涌现出新中源、新明珠、金舵、上元、能强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建筑陶瓷企业。2001年,在佛山市陶瓷十强企业评比中,南庄人经营的企业就有5家,占了整个大佛山产区的半壁江山。新中源的产品2001年6月被评为2001年首届中国企业形象AAA级单位。而金舵陶瓷集团的产品则成为了九运会主场馆的指定产品。(钟清生)


第10版(科技)
专栏:

唯盼新苗节节高
——中科集团推动高科技产业化纪事
曹红涛 李少波 王武钢
  有人用高科技产业孵化器来形容中科集团公司。用集团总裁周小宁的话说,中科正在做的是一个“树苗工程”。
  时代把中科集团推到了高科技产业化的潮头。中科院有122个科研单位,数万人的科研队伍,每年的科技成果有好几千项。在中科集团眼中,这些优秀的科研成果好比“种子”,集团将其中一些有潜力的项目收购过来,并以市场化的方式加以产业化改造和培育,一棵棵“小苗”就这样成长为“参天大树”。
  中科大洋原是中科院电子所所办企业,生产的字幕机等产品市场前景很好,但由于产业化思路不明晰,企业一度陷入困境。中科慧眼识英雄,将大洋收购并加以股份制改造,一方面注入发展资金,一方面帮助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系列的经营管理举措招招奏效。如今,大洋已成为电视编辑系统设备行业的排头兵,去年年销售额达2亿元。
  中科三环、中国大恒、希望电脑……一个个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铺就了中科集团致力于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漫漫征途。
  “我们把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同时推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更新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谈起中科集团成立9年来的发展,周小宁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目前,中科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20多个子公司,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生物制药等领域的高科技集团公司。旗下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最近,中科集团受中科院委托进行了中科院科技成果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出版了科技成果数据库光盘。公司将对这些成果进行再次筛选,然后选定有潜力的项目,通过直接投资或与风险投资基金结合的方式加以培育。“希望国家尽快健全科技资本运作体制,大力鼓励科技创新,使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周小宁和很多高科技产业的同仁一样心情迫切,踌躇满志。


第10版(科技)
专栏:

技术工人值几何?
姜微 徐寿松
  上海液压泵厂机床调试工李斌,新近获得了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给予的10万元现金和1台价值3.5万元手提电脑的奖励。与他一同获奖的还有上海机电行业的10位技术工人,他们的奖金分别是5000元。这是上海历史上对一线技术工人进行的力度最大的一次褒奖。
  时下,技术工人奇缺,不少地方出现了“月薪六千难聘高级工”、“硕士生收入不敌高级工”的现象,面对此举,人们议论最多的是:技术工人究竟值多少?
  对于这次价值不菲的奖励,李斌坦言“出乎意料”。十余年间,他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国内同行公认的专家型工人,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近5年来,就为企业累计增收节支3000万元。
  就是这样一位被客户列为“合同特殊条款”(让其参与项目)的高级技工,直到今年,每月收入才刚刚迈过3000元的门槛。作为上海唯一集高级技工与工程师两项职称于一身的生产工人,李斌从没计较过个人得失。5年前,李斌月收入不过千元,别人愿出3倍的工资挖他;待他的工资增至两三千元时,一些外资公司向他开出月薪8000元的高价,而且每周只需工作两天,都被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尽管如此,李斌还是对技术工人待遇低的现状表示了忧虑。他认为,当前企业青年不愿学技术,不安心岗位,除了责任心不够外,还因为社会上的确存在鄙薄一线技工的倾向,工人的收入与社会其他行业相比反差较大,特别是国企职工与外企同等工种的收入差距很大。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仅7成,不良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而这其中50%以上系工人技能不高所致。此间专家指出,只有发现技术工人的价值,才能培育出有价值的技术工人。目前,技术工人队伍萎缩,与经济发展很不相称。要真正对技术工人形成激励,现在是唤起社会、企业对技术工人重视的时候了!(附图片)
  自去年3月以来,湖北工学院等高校先后组织130多名在校大学生,到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校学习操作技能,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图为大学生王祥在电子电工培训车间练习为机床电路布线。(新华社记者 高友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