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专论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理论调研组
  主要观点
  ●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人民的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同时也包括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在努力兼顾和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时,要首先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以具体的制度和措施作保障。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党在新世纪能够经受新考验、夺取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江泽民同志关于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的重大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根本宗旨的高度概括,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工人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同社会的前进方向相一致。人民的意愿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反映着历史的潮流,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方向。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一个政党进步与落后的标准。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她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新概括。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党来自人民,代表人民;人民哺育了党,支持着党。党同人民的关系,是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80年来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平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我们党的新的考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真理。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不管是什么党、什么人,最后都要垮台。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党才能不断经受新的考验、夺取新的胜利、创造新的辉煌。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因此,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全面理解人民利益的基本内容。人民的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同时还包括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就必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全面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当前,要特别注意维护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等城乡困难群众的经济利益,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尽快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其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再次,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全面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正确认识人民利益的主体结构,在努力兼顾和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时,首先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人民范围内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社会阶层和各个方面的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但由于所处经济地位的不同和实现经济利益的途径不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之间在具体利益上也是不尽相同的。面对复杂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结构,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必须全面兼顾全体人民的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当正确反映并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和合法收入。比如,针对当前我国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呈现的扩大化趋势,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致富,保护所有公民的合法收入;同时又必须切实加强利益格局的调整,取缔非法收入,整顿灰色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两极分化。要积极运用财政税收杠杆和福利保障措施,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科学把握人民利益的实现过程,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当今中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把这一根本利益摆在首位。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比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建设投入与科技教育投入的比例关系等。既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尽快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要全面考虑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处理得当,二者必然相互促进。
  以具体的制度和措施作保障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宗旨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筑牢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要教育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各项工作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发扬“先忧后乐”的奉献精神,努力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决杜绝滥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当前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采取有效措施,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根本上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保证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领导干部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首先必须着眼于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建设,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机制和程序,发挥人民的主人翁作用,让人民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觉地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强化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约束机制。必须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必须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要继续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严厉惩处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对于因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而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予以认真追究,严肃查处。总之,要以严格执行党纪的实际行动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果来赢得人民的信任。
  (李发美 尹汉生执笔)


第9版(理论)
专栏:

  商业是先导产业
  万典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蓬勃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扩大内需已成为一项长期战略方针的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商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商业已经从末端产业转变为先导产业,商业的作用已由被动地连接生产和消费、组织商品流通,变为主动地引导生产、刺激消费需求,并加速社会资本的周转。在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商品供不应求,增加生产和求得货源是主要矛盾,商业成为被动地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近年来,随着短缺经济成为过去,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在以人为本、消费者日益成为市场主体的大背景下,商业的先导作用逐渐显现。一方面,商业部门直接与消费者相联系,了解消费动向,因而可以引导生产部门按消费需求组织生产,从而形成消费——商业——生产的发展顺序。另一方面,通过把新产品、新用途介绍给消费者,商业在引导、培育消费需求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市场经济越发达,商业的这种先导作用就越明显。
  商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正在不断提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量的产品实行调拨分配,许多消费品凭证限量供应,商业在GDP、就业、税收等基本经济指标中难以体现其重要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商品市场成为工农业产品和劳务的交换中心,市场繁荣兴旺,商业对GDP、就业、税收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不仅如此,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还从整体上促进了经济循环,加快了社会资本周转和经济运行节奏。
  大型商场、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是现代商业发展的趋势,它们将成为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引发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催化剂。商品、商品包装、店容店貌、商业广告、商业营销等都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利用这些阵地,弘扬先进文化和唱响主旋律。全国商业营业网点共有2000万个左右,是各行各业中除了农业户以外网点最多的行业,每天接待顾客上亿人次,是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经常的、实际的利益之所系。在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调整商业业态结构、用信息化带动商业现代化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商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商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立志与立行
——公民道德建设新论之一
刘占锋
  编者的话: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认真贯彻执行《纲要》,加强道德修养,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纲要》精神,提高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本专栏从今天起推出一组《公民道德建设新论》文章。
  人贵有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对于一个人而言,立志堪为百事之首。如无坚定正确的志向,非但难以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亦难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
  志,成就事业之起点。古往今来,“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正是高远之志,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千古风流人物;也正是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激励着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好像愈来愈“实际”了。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经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成了迂腐的代名词。更有甚者,把我们通常所说的“志”严重扭曲为无法填满的“欲”,如“官”欲、物欲等。因此,如何理解志,怎样立志,再一次成为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不能不面对的问题。
  志,是一个严肃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志的最高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那个时代,它实现的途径只能是入仕为官,其结果只能是为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而我们所要立的志,则必须剔除封建糟粕,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而且应当立足实际,讲究科学。概而言之,就是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所处环境为参照,尽可能使之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做到“名须立而戒浮,志欲高而无妄”。
  志向的高远是以崇高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的。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不可能有高远之志。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即使所立之志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一流,但不懈追求仍然可以称得上志存高远;若所立之志只是为了获得一己私利,那么,即使拥有吞吐天地之量也仍不脱小人得志之嫌。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决定着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具体的志向是什么,都必须坚持人民利益第一,党的事业第一。有了这个境界,才能使自己的才华施展得更有意义。
  志可以说是一种追求,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关键是立行。立了志,不去立行,那就等于没有立志,“志”再好也是水中月、镜中花。立行的关键在于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既立高远之志,就必须面对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有时甚至是生死考验。但只要信念坚定,百折不挠,就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使思想境界不断得到净化与升华,胜利到达光辉的顶点。爱迪生出身贫寒,但他凭着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毅力,一生完成了两千多项发明。他发明的电灯,给整个人类带来了光明。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原先是一个印刷所的徒工,却在19个科技领域留下了自己的探索与发明。我国也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千古流传之佳话。
  立行还必须有科学实践的精神。不论所立之志多么高远,都必须从现实出发,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经受磨炼,增长才干,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去登攀。现在,人们有了较多的择业自由,但尽管如此,社会的需求仍然不可能与每一个人的爱好、志向都一致。志,作为人生的一个奋斗目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常立志等于常废志,不如不立。但志也并非一成不变,而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自己认识的深入进行必要的调整,舍弃与社会发展相悖的部分,完善自己的人生追求。鲁迅先生赴日留学,意在攻读现代医学以解同胞病痛。但他后来痛感医学难以救国,毅然弃医从文,终生以他犀利的笔锋抨击黑暗,唤醒国人,终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总之,志当存高远,行则靠科学。只要矢志不渝,努力奋斗,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关注休闲产业
丁宝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时间逐渐减少,闲暇时间逐渐增加,经济收入中可自由支配的部分也在增加,以旅游、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为主的休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此发展起来的休闲经济、休闲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正在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其中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等所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是休闲产业的主体。在一些国家,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休闲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休闲消费的增长强烈地刺激社会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并有利于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调整。近些年来,我国的休闲经济、休闲产业已蓬勃发展起来,休闲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国际上以旅游业为主的休闲产业的激烈竞争,如何促进我国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树立全新的休闲观念。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休闲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有必要对休闲产业的性质、功能、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发展多元经营的休闲经济,开发丰富多彩的休闲产品。以旅游业为例,可将旅游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采用委托经营或买断一定时限的经营权等方式,由国有股份公司或民营公司等投资经营,以解决资金筹集、经营管理等问题。同时,旅游产品也应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休闲、游乐、度假旅游,满足游人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休闲需要。
  第三,制定积极的休闲政策。
  我国实行每周双休日工作制后,居民全年的闲暇时间已增加到114天左右,即每年有近1/3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就为发展休闲经济创造了前提条件。要加强对发展休闲产业的社会条件支持与配套政策支持,发挥调控政策的杠杆作用,如对休闲产业的投资、经营实行政策优惠,建立全方位的调控机制等,以引导休闲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重视物流园区布局
关 觉
所谓物流园区,是指各种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物流园区将众多物流企业聚集在一起,实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对物流企业发挥整体优势,促进物流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共享相关设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统一规划物流园区布局,大力支持物流园区建设,十分必要。
  物流园区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物流活动范围广阔,既有城市的、区域的、全国的活动领域,又有跨国的活动领域;物流流程复杂,须经过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物流涉及面广,涉及工业、农业、商贸、铁路、交通、航空、信息、城市规划等部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协同各方才能做好物流园区规划工作,否则会影响物流园区的效益提高和效能发挥。
  物流园区主要是为货物流通提供服务,因此,建设物流园区需从宏观经济出发,对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和货物流通量等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和预测,根据长远和近期的货物流通量,确定物流园区长远和近期的建设规模。同时对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设施等的分布和发展现状也要做好调查。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搞好物流园区的规划。
  物流园区如何选址,取决于出于哪种考量建立物流园区。一是以解决市内交通拥挤、缓解城市压力为重点考量建立物流园区,将其建在城乡连结处。但要防止物流园区离产品生产地、商品销售地和交通运输设施距离过远,造成运输距离长,运杂费用增加。同时,由于我国仓储设施供大于求,城市内的物流企业为了自身生存,会以各种方式竞争货源;生产与销售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也会尽量利用城市内的物流设施,这就可能影响设在郊区的物流园区的货源,造成投资回报慢,甚至出现亏损。二是以经济效益为重点考量建设物流园区,将其建在交通枢纽地区或产品生产与销售的集散地区。这样,便于综合利用交通运输设施,便于就地就近集散商品,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流通速度,同时还可以利用原有物流设施,减少投资,使经营者得到良好回报。但要防止由于物流园区距市区较近,大批量输送货物时容易形成交通拥挤等问题。因此,各地在对物流园区选址定位时,要考虑各种因素,在反复比较中确定取舍。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文化关怀
  解永会
  任何社会都存在困难群众,在经济转轨时期,它的表现会相对突出一些。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前,宣传文化战线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新课题,就是要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文化关怀。所谓文化关怀,狭义而言,就是通过文化作品、宣传文化活动等文化形式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感染、熏陶和教育,达到一种文化对特定对象生存境况的关注,进而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化关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为基本理念。经济转轨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全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现实、前瞻未来发展而提出来的,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伟大理论成果,它指明了价值观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方向。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引领包括困难群众在内的全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使困难群众与全体人民一起完成心理调整,进而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化关怀,要构建完善的文化价值体系。文化价值体系应当是覆盖全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行为准则的总和,各个层次都不能缺失,否则就是不完善的。这就如同搞环境保护一样,任何生物都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有机构成部分,因忽视保护而导致一种或几种生物灭绝,都是对整个生态结构的破坏。文化价值体系的完善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当前尤其要把对困难群众的价值关照作为着力点。通过文化价值体系的完善,为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持和心理关怀。
  文化关怀,要将困难群众的生活纳入主题。应深入研究困难群众的生存境况,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剖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其中,要把困难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倡导、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困难群众的生活,不断创作、推出能真正贴近其生活、反映其愿望、适应其需求的精品力作。特别要注意反映困难群众的呼声,关照困难群众的生存环境。这是因为,他们的呼声和要求往往反映出我们工作的缺陷和问题。党的宣传文化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党的声音和社会的温暖送达到社会的每个层面。
  文化关怀,要与文化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文化关怀既是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经济上的贫困往往源于文化素质的低下,文化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要结合困难群众的特殊需求,有目的地开展文化扶贫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主题文艺演出、文化作品的创作、推出先进典型等各种方式,丰富困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疏导其心理,化解情绪,调整心态,使之形成并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
  文化关怀,要把切入点放在关注差别上。关注差别,关键是让困难群众感到心灵的关怀和情感的抚慰,努力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形成健康、向上、奋进的积极心态。差别的存在,还为文化作品、文化活动等文化关怀形式提供了激发点和切入点,文化作品因此有了创作需要的矛盾要素,文化活动因此有了跳跃腾挪的支点,文化关怀的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因此得以丰富、延展而变得多姿多彩、富有针对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