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地名文化谈

  听听农民说地名
张改玉
我是农民,自打咱《人民日报》在几年前发表了《历史从此无徽州》那篇争鸣文章以后,几乎每一篇关于地名争鸣的文章都能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使我从这些文章中看到了祖国地名文化的灿烂历史,看到了地名对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巨大影响,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切身生活。
  眼下的地名之乱,就连我们农村老百姓也有许多地方闹不懂。就拿我所在的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新原乡来说,据《原平县志》记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原平县,属太原郡,县治在今原平镇。也就是说,在我国的历史上,原平县与原平镇已经在一起共同存在了2100多年的历史了。以后几经改朝换代,县与镇的建制虽有过一些变化,但基本上没有改变。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撤销了镇的建制;1984年人民公社改称乡镇以后,又恢复了原平镇的建制。就在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平县改为原平市以后,原平镇的建制仍没有变。然而,在去年的撤并乡镇当中,在原平镇的管辖范围没变的情况下,不知什么原因却把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镇改成为“新原乡”了。把原来镇的建制改为乡不说,而且把“原平”也改为“新原”了,使得众多的原平老百姓也认为“历史从此无原平(镇)”了。而这一看似简单的改变至少给当地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旅游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首先是隔断了历史,使得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镇从此在中国版图上消失,许多历史文化难以考究;其次是对地域经济产生影响,原平镇的土特产品如大米、大蒜、蔬菜都属山西名优特产,可一下子变成了新原乡,农民在外出推销大米、大蒜时,人家一问,哪个地方的大米大蒜?你回答说是原平市新原乡的,人家就会说,没听说原平有个新原乡,该不是在哄人吧?真弄得你哭笑不得。
  再次是感觉别扭,经过多年的发展,一部分农民已经脱离土地,干起了务工经商的工作,过上了市民的生活。然而一下子却把原平镇改成为新原乡,他们由城市又回到了乡下。乡政府的牌子挂在市中心,乡里的农民住在城市中,俺农民也实在弄不懂如今的地名怎么了。再说,原平县治2100多年来一直驻在原平镇,改市以后仍驻在原平镇。我以为,即使市政府与镇政府不能同名,那也不应该改为新原乡,而应改为新原镇;因为市政府驻在乡里于情、于理、于史都讲不通。
  另外,也就在去年,原来的忻州地区改名为忻州市,这样一来,忻州市又管着原平市。既然在原平市政府所在地不允许有同名的原平镇出现,使得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原平镇改名为新原乡,那么市管市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许有人会说,人家忻州市是地级市,咱原平市是县级市。对我们这一代曾经历过地改市历史的人来说,知道什么叫地级市、县级市,但是再过多少年以后,整个地区一级建制将不复存在,谁还会知道呢?恐怕到那时会有更多的后患出现。
  许多地名都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如何运用地名文化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旅游事业,关系重大。因此在地名改革中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别再干“历史从此无徽州”的事了。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华伦辉,福建上杭,公务员——
难忘的败兴之旅
  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休息的时间也多了,“五一”、“十一”、春节都有七天的长假,假期何处去?旅游最实在。每到长假人们大多选择旅游,于是,假日旅游很是火爆。去年几位朋友相邀外出旅游,并选择了到“天涯海角”。一大早,我们几个人去租车行借了一部车,高高兴兴踏上了征程。
  没想到借来的车不知怎么回事,才走了一半的路就抛锚了,修吧。也许是欺负我们外地人,修了半天时间,花了300多元,说是换了什么零件,有什么办法呢,谁让我们这么倒霉。我们想只要车能修好,贵一点也只能由他宰了。车是能动了,可是没想到,才跑了几公里,异样的声音把我们大家都吓了一跳,驾驶员停下来一看,车刚才一修更坏了,开到旁边一家修理店一问,看到我们这些外地人,他们张口就是几千元。看来这车是不能走了,也不能这样修,否则,再多钱也修不好。我们只能将车委托交警看管,到时再修。
  出师不利,大家的心情很不好。自己没车了,总得走吧,于是我们只能坐汽车上路了。由于是长假期,坐车的人特别多,交通十分紧张,只能一站一站挤着走,转车、等车、挤车,没有休息,搞得晕头转向,精疲力竭,苦不堪言。最后总算是到了海口,原计划只要两天时间,结果花了四天时间,还弄得又苦又累又气又恼。到了海口,大家一点游兴都没有了,都想好好睡上一觉,可是一连问了几家旅馆,都是两个字:“客满”。我们真想躺在路上不起来了,最后总算在一位摩托车载客人的帮忙下,找到了一家旅馆住下来。这家又旧又脏的旅馆,平时根本没人光顾,可现在也爆满,只剩2个房间了,而且收费高得离谱。可我们总得住,6个人也只能挤一挤了,能有个躺的地方就行了,总不能在大街上住吧。
  休息了一个晚上,消除了疲劳,第二天大家一起到海口几个旅游景点玩玩,没想到天气特别炎热,人也特别多,想找个导游,问了几个旅行社都没有了。最后,大家想想还是租出租车,让司机当导游。到了三亚,情况更糟,在海口尽管住的地方差一点,但服务态度还算是不错的。在三亚,住的地方更不容易找,好不容易请出租车司机帮忙找到了住的地方,价格却贵得吓人,原来写有房价的提示板,现在用大红纸遮盖得严严实实,上书“节日价”三个大字,价格如何全看经理的意思了,出门在外也没办法,由他宰了,一个在当地算是低档次的标准房,却收我们380元,据说是平时价格的将近四倍。贵一点就贵一点,住的舒服也无所谓,可是服务态度太差了,问服务员不是不答就是训你,房间里开水经常没有,空调不是坏了就是吵得你睡不了觉,卫生间不是漏水就是没法用,晚上蚊子又多。给服务员说说吧,一句话让你哭笑不得:“你要住就住,不住就滚,现在正是旅游旺季还愁没人来住。”有批北方来的客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态度,找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住,要求退房,可这旅店不仅不给退房,连客人要求每人开一张发票,服务员也不肯,与客人吵得一塌糊涂。
  在三亚住了一个晚上,蜻蜓点水式地玩了几个景点,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人挤、天热、门票贵、服务差。我们没有玩兴了,连夜离开三亚赶到海口。本想第二天乘飞机回家,可是机票几天以后的早已售空,海口至广州的长途车票也早没了,无奈只得乘短途车走一站算一站了,在广州还被狠狠地宰了一下。
  现在说到旅游就怕。一是交通不便,二是服务太差,三是价格离谱,四是人山人海,五是环境骇人。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杨华与新民歌
  4月26日,解放军军乐团将在北京中国剧院举办“华彩飞扬——青年歌唱家杨华独唱音乐会”。在这次独唱音乐会上,歌唱家杨华将演唱近几年来专门为她创作的新作品、新民歌。
  音乐会,杨华还将用爵士乐队伴奏演绎民歌《龙船调》、《回娘家》。《龙船调》是湖北民歌,颇有楚天风韵;而东北民歌《回娘家》则二人转味道十足。音乐会的组织者特别邀请了台湾专门从事爵士乐研究的专家为这两首歌重新编曲。音乐会压轴曲目是《自豪吧!北京》。
  杨华演唱的歌曲大多表现出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真挚情感,旋律流畅、优美上口,不论在舞台、在录音棚,还是在军营,总能让人们受到感染和震撼;太平洋海岸、黄河大瀑布、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耻辱柱、现代化建设成就……通过杨华声情并茂的演唱反映出来。
  最近,杨华还专程到北京动物园,表示要捐出4月份独唱音乐会的全部门票收入,并认养了一只大熊。(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一部有学术价值的服饰美学史
  李希凡
  从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以来,读书界不只有了一部《中国美学史》,门类艺术的美学研究也日见炽盛。但是,像蔡子谔同志洋洋180万言的《中国服饰美学史》,我还是第一次欣喜地看到。我在为《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李之檀编著)一书的序言中,曾表达过这样的希望:“中华服饰文化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内涵深邃……这样的庞大的研究课题单靠少数人去研究是很难收效的。第一要靠社会各方面的努力,第二要靠几代人的奋斗,第三要靠多学科的配合。我们以正确的思想作指导,采取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经学、史学、文学相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民艺学相结合,利用现代手段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地去研究,一定会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
  我独独没有讲到的,却是可以称之为综合工程的“服饰美学史”的研究,我以为,服饰文化的审美研究,该是上述这众多学科深湛研究的最后“升华”。这篇序言写于2001年春季,可出乎意料的是,2002年春节前夕,蔡子谔同志就送来了他这部卷帙浩繁的《中国服饰美学史》,而且是他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精心结撰并梓行于2001年10月。据我过去的印象,蔡子谔同志出版的著述,以文艺理论与一般美学研究居多,也有一部门类艺术美学的《磁州窑审美文化研究》,但从他的著述中确实可以看出,他的美学研究,是逐渐从一般的理论问题深入到门类艺术或门类美学的丰富实践中,以探索中华民族美学的韵律为旨归的。
  这部著作的第一编《先秦时代》凡29章,占全书1/3的篇幅还多一点。这一编上溯原始先民服饰的缘起及其审美意识的萌芽,从工具化的蔽体御寒、趋泰避危的“衣其羽皮”到“祭服的龙凤图腾崇拜和伏羲氏、神农氏人格神图符化”以至“羊大为美”及美与善的考释,多角度地解析了“图腾服饰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最古老的起源”。而冕服完备形制的形成及其等级差异与礼乐文化的渗透,也包括“比德”审美意蕴的应用,作为服饰审美文化虽源于氏族社会,却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延续、强化于奴隶时代、封建时代。先秦诸子的服饰美学思想虽迥然有异,但占据主导地位的并得到发展的,如孔、孟、荀等儒家服饰审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作者所以用如此大的篇幅考释、论述古代服饰美学的发展,正是由于那时形成的“天(地)人之合”、“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以及体现在以感性显现的物态化形式呈现服饰美学的种种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文化学、民俗学等丰富内涵,奠定了中国服饰审美文化观念形态的美学基础。纵览全书,无论是服饰史的梳理和概括,或是对每个时代服饰特有的服色形制、纹饰、佩饰、质科等,也包括历史形成的特有的概念、范畴所蕴涵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蕴、审美趣味以及审美理想等,作者都以缜密精微的考释,雄辩有力地证明了离开历史唯物主义,既无法解释清楚服饰审美在不同历史时空中变化发展的轨迹,也无法理解服饰种种复杂现象中内蕴的社会学的、哲学的、法学的、理学的以至民俗学的深邃乃至隐秘的历史美学意蕴,以至它们的审美文化的升华。作者在“绪论”中关于“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的美学特征”的概括,可说是作者对服饰文化多学科研究的成果,而《中国服饰美学史》的贡献,又不仅仅限于服饰审美文化,而是包孕了我们的祖先在历史长河中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创造相融合的结晶。
  《中国服饰美学史》很有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国服饰审美文化及其思想美学的新成果,必将在当代学术史上留下出色的一页。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圆桌

  治一治“盲从”
  刘艳
  当书业市场发育尚处于新旧交替的时刻,人们对畅销书的追求还只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对其市场价值并未做出真正的判断与预测。而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出版工作者在追求社会效益第一的同时,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却再也不羞羞答答了。自1999年以来,零售市场的超级畅销书多为学习教育类,从《学习的革命》、《素质教育在美国》到《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都以压倒群雄的优势力登年度销售排行榜首。一批与此相仿的读物,包括《十六岁到美国》、《剑桥女孩》、《我家笨笨上剑桥》以及《轻轻松松上哈佛》等许多入时的图书,也一直处于热销中。
  人们期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地位,期望提高素质,盼望成才,望子成龙,于是愈演愈烈的竞争意识日益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以至大家对高学历,尤其是洋学历的追求逐渐升温。于是一些出版社抓住了这一机遇,大量出版留学题材的图书,迎合许多人崇尚西洋名校的心理,又使部分家长和学生找到了期盼的途径,从而产生“热销”的市场效应。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家长们的盲目跟从,也同样看出一些出版社成了洋教育的鼓噪者。留洋似乎成了我们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成了成功教育的衡量标准!其实,“留学”只是“求知”的一种手段,而非教育的终极目标。出版业在出书的过程中,内容题材的选择对于整个图书市场发展的导向问题,对于国人的家庭教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的图书市场简单的低水平重复、雷同,以多取胜,虽然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当人们的家庭教育思路逐渐趋于成熟后,终将会被调节出市场经济这个轨道。所以,盲从是今日图书市场的大病。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圆桌

  谁来问质量
陈立彤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两句话用最普通的语言道出了书之于精神与物质的重要。这个重要性在这里就如这两句话发端的年代一样只是针对读者,而非作者。因为在古代,只听说过“学而优则仕”、“张生跳粉墙”,没听说过孔子、蒲松龄要版权和稿费什么的。曹雪芹虽然用“一把心酸泪”写出千古绝唱《红楼梦》,但还是免不了家徒四壁,举家食粥。随着出版技术、版权意识的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情况已大为好转,一本好书的“润格”造就一个百万富翁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但是问题也就出来了,书好出了,钱好赚了,日子好过了,书的质量却下降了。
  书的质量下降,从内容到形式,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能略举一二。比如,踏踏实实的研究、考证少了,“野狐禅”多了;书的错别字多了,有的名人出书,错别字太多,以至于小学老师组织队伍帮助挑错。再比如,以讹传讹的多了,而且因为出版容易,出版量大,错的东西传多了,以至于连真的都不相信了。更有甚者,很多书商、作者、编辑忘记了出书的根本目的,只图块大、字多、版厚、好赚钱,把书的质量放在了其次。各界各行,利用权力出书,推销赚钱,屡见不鲜。法律界现在也出书成风,特别是工具书,动辄上中下数册,几百万字。据熟悉内情的人介绍之后才知道,很多书出起来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有时只需要剪刀、糨糊,剪剪贴贴,拼拼凑凑,就大功告成。这些书的功夫虽说不怎么样,但卖的时候挺下力气,要么是名人作序,要么是包装精美(有的书用盒子装好不算,还裹之以黄绫,像皇上圣旨似的),不过落价也快,有些书开价一两千,成交价仅两三百。
  任何时候,出版过于容易了,出版物泛滥了,数量特别大了,其平均质量都会下降,这个道理,现在不知还有没有人信!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我看图书“泡沫”
  陈奇佳
  可以肯定地说,比较起前些年,无论从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涉及门类的齐全程度、服务对象的广泛性还是从商机把握的灵敏度,在任何一个方面,中国图书出版事业都有了一个质的提高。现在,一个稍有训练的研究生,只要花上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收集到在过去要版本目录学家用一辈子才可能集齐的专门的书籍资料。
  这种进步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怎样深厚的人文准备与知识准备!我常常是以一种感激的心情来看待这十几年来的图书出版事业。
  就当前的中国图书市场,一般地说,我并未觉得图书泡沫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现在,差书、坏书当然很多,但好书不也很多么。我深信,无论从精品书的比例与绝对数量,现在都是远甚于过去的(当然,精品书在我们图书中的比例还太少,上行空间还很大)。书价虽然涨得太快,但比较过去,若按收入的增长比例,实际上涨幅度则没有看上去那么可怕(但在纸张、稿费都没大的调整的情况下,这书价涨幅之快则又的确让人吃惊)。归根结底,只要是自负盈亏、出版商自己来消受一切,外人用不着替他们的商业运作操心。这儿还要补充说明一句,我不认为那些品位不高但无害无益的快餐型作品是图书泡沫,人总是有不同层次需要的,知识分子不要把自己的口味强加给别人。因此,我想,真正的图书泡沫应是指那些仍保留计划经济体制痕迹的出版单位有意无意之间制造出来的滞销书。在这些部门,出了赚钱的书,收入归个人,而出了赔钱的书,则千方百计地将损失转嫁给国家,而且,他们的经营策略有时完全是想当然的。
  凡是有市场的地方,就一定有泡沫。有泡沫是正常的,没有泡沫才不正常。水至清则无鱼。市场的选择,从微观来说,总不免重复投资,不免产生泡沫,但市场终究是无情的,它会自然地淘汰那些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东西。所以哪里是真正的泡沫,哪些看似泡沫而真实自有其内涵,最好还是由市场来选择,除非有真正深入的研究和调查,人们不要轻易去扮演预言家的角色。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寻访鸡鸣驿
  桑 原
  我每每从京张公路乘车经过鸡鸣山垒城时,总会面对这座巍峨雄丽的古代建筑发出这样的感慨:既然先人给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遗产,我们何不好好保护它呢?破坏,就是罪孽呀!
  罪孽是在“史无前例”中造成的,一座好端端的驿城竟遭受如此的蹂躏和摧残,变得百孔千疮,城垣有的段落的城砖被拆,城内驿馆及庙宇有的也被毁,甚至荡然无存,成为十年浩劫的历史罪证。尽管这样,鸡鸣山驿城还是比较完整的,基本面目犹在,在北方乃至全国,像保存如此宏伟如此完整的驿站是绝无仅有的!我每次远远瞻望它时,就会想到普希金的小说《驿站长》。多少年了,我都是驿城前的匆匆过客,从未进城认认真真考察过。这次,我是从驿城北门进去,穿过南北大街,登上南城门楼俯瞰整个鸡鸣山驿城的,既发思古之幽情,又展望未来——有消息传来,有关部门和怀来县正欲投资修复它,还原其历史风貌,让这颗北方古代邮路上的“明珠”再现其宝石般的光芒!
  鸡鸣山驿城简称鸡鸣驿,无论我国邮政发展史,抑或文物考古而言,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这座驿站,初设于元代,后经明朝扩建成为宣府进京的第一大驿站。它东西长467米,南北宽463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驿路由南城墙外自东向西而过。城墙为黄土夯筑,青砖包面,可谓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墙通高11.7米,上有垛口,四角及墙体外侧有向外凸出的方形角台和墙台。墙台上建有12座更铺,作为夜间值勤兵丁之哨位。墙内沿城垣四周有宽6.7米的环城道,平时方便城内交通,战时利于迅速调集兵力运送器具登城防守。驿城有东西两门与外边驿路相通,南北城墙中部还建有玉皇阁和寿星楼等,成为驿站最高的瞭望台,蔚为壮观。
  鸡鸣驿内有“公馆院”,是过往官员下榻的地方,为南北纵列的三进院落,与此院隔街相对的是杠房,为停放本驿和过往官员车、轿之处。迄今保存较好的还有慈禧西逃时住过的贺家大院。据说,这座院落是当时驿站的心脏,即总署或驿丞署所在地。
  鸡鸣驿因鸡鸣山得名自然是毫无疑义的。元代从大都燕京到上都开平,经鸡鸣山必过鸡鸣驿,是一条咽喉通道,可见其交通之重要;明清皇帝每年要去宣府、大同巡幸,也要经过鸡鸣山驿城,尤其明英宗、武宗两位天子,每逢盛夏都要出走京师到宣大两地寻欢作乐,路经这座驿站时也要小住。武宗在宣府“游龙戏凤”的故事可谓户晓家喻。当年鸡鸣驿的商贾也很发达,仅当铺就6家之多,可想其他,来来往往进进出出驿城者自然是络绎不绝的。今天,我们要研究中国古代的邮驿史,鸡鸣驿自然是最好的实物。
  鸡鸣驿,你是京张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双喜杯·

  我也来一段
  胡晓立(云南)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英国喜剧走上北京舞台
  根据英国喜剧《谁家老婆进错房》翻译改编的同名话剧,4月11日开始在北京首都剧场公演,并将在全国巡演,由杨世彭博士执导,牛振华、洪剑涛、王馨悦、杜宁林等联袂登台。
  《谁家老婆进错房》是英国当代喜剧作家雷·库尼的得奖杰作,1990年5月在伦敦首演后立即轰动剧坛,一时走红。此剧曾在世界各地剧团上演,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喜剧之一。
  该剧的故事发生在一家新开业的五星级酒店,执政党的国会议员魏阳晓开了一间旅馆套房想与情妇幽会,而他的情妇正是反对党主席的女秘书,谁知他们打开房间的窗帘,竟然发现窗台上有一具死尸。情急之下,魏阳晓只好把他的心腹助理找来,想办法把尸体移走。然而各种人物不断登场,使得他们无法行动,魏阳晓和他的助理总要在千钧一发之际想出各种千奇百怪的方法把这死尸隐藏遮盖……这出戏表面上虽像是缺乏深度的“闹剧”,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十分生动的人物形象,情境布局也是编剧的高妙之作,将上百个不可思议而荒谬绝伦的情境编织得滴水不漏而又合情合理,有着强烈的喜剧效果。(白 艳)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舞剧《红梅赞》和歌剧
《党的女儿》将再次上演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北京启明公司特意再次推出几部优秀老作品。舞剧《红梅赞》由空政歌舞团演出,在舞蹈编排、舞美设计、音乐创作上独具一格,一批新秀担任主角,将于4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天桥剧场登台。歌剧《党的女儿》曾轰动一时,获得过“文华大奖”。由总政歌剧团排演的这部作品,这次仍由彭丽媛、杨洪基、孙丽英等主演,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与观众见面。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排演的音乐舞蹈诗《士兵的旋律》,是近年的舞台力作,将于7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上演。(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