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步森:从小作坊到大集团
  王国灿
  浙江步森集团靠数千元资金、36名员工、24台家用缝纫机起家,经过16年艰苦创业,去年1—10月底销售收入已达2.94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9%,利润总额3581万元,同比增长28.3%,已实交税金2268.95万元。步森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把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了大集团,他们成功的秘密何在?
  打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打造品牌是步森在市场竞争中的首要策略。1991年,他们在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步森商标;1992年7月获准注册后,为了保护权益不受侵犯,步森在国外1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国际注册。
  此外,步森集团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组织;进行质量控制知识培训;制定企业内控标准,层层把关,确保成品合格率达到99.99%;集团公司还建立了有效、简明、及时的检查反馈制度,并依据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对部门、个人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核,质检部门对每个班组的质量状况随时或定期进行细致的检测分析。经过不懈努力,步森集团于1997年12月顺利通过ISO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步森牌衬衫在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历次抽检中均被评为优等品。2001年9月27日,步森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步森人深知,世界上没有永久的名牌,品牌似人,“衣着光鲜,思想贫乏”的人是缺乏持久魅力的,思想贫乏的品牌也必然缺乏魅力,不可能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好品牌也不可能永远有市场。只有居安思危,不断思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前进。
  据集团公司董事长陈能恩、总经理陈建飞介绍,步森集团要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再上一个台阶。“十五”期间将新投资5000万元引进当今世界最顶尖的生产技术,开发新品,提升档次;投资3000万元扩建西裤生产线10条,扩建生产大楼1万平方米;在2001年完成20万套西服生产线一期扩建工程的基础上,再投资3000万元进行二期扩建,努力使西服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套;投资3000万元,扩建针纺织生产线,使中高档T恤及针纺织内衣的生产能力达到200万件(套);投资3000万元生产“步森”皮革及皮革箱包制品。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自抗旱第一线

  天不下雨,气温又高,江河来水少,塘坝水库无水可蓄,一些地方旱象连年,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现在,正是春耕的关键时刻,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今年的旱情,各级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抗旱投入。旱区人民改变传统抗旱思路,把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把抗旱与节水灌溉、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本版选登两篇来自抗旱第一线的微型调查,希望他们的做法能对旱区的干部群众有所启发。——编者
  水窖建设方兴未艾——陕西省贫困山区兴水治旱
陕西省的集雨节灌工程是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用于农业灌溉的工程主要是小水窖、小塘坝、小水池、小水井等。4年来,全省集雨节灌区域已发展到9市67县(区),共修建水窖26万眼,水塘1.1万处,新增蓄水容积3100万立方米,发展集雨节灌面积53.5万亩,累计投资5.8亿元。
  实践证明:以窖塘为重点的小微型集雨工程投资小、效益好,产权明晰,不但解决了贫困山区居住分散、农户人畜饮水困难的历史性难题,而且近年来又发展到农业灌溉上,成为解决春、伏两旱中补给水源。
  修建塘窖工程既是速效工程,能做到当年建成,当年使用,当年在抗旱中发挥作用;同时又是长久工程,一口水窖一般可使用20—30年,在农业补充灌溉和解决人畜饮水中将持续发挥效益。集中连片的塘窖工程建成蓄水后,干旱山区农民改变了千百年来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有了水源的保证,大力发展桑、茶、果、烟、药材和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就有了稳固的基础,农民增收有了稳定的来源。边远高寒山区的旬阳县沙阳乡碾盘村,2000年修窖104口,有了水的保障,2001年全村发展烤烟340亩,产值22万元,人均增收330元,全村有42户购置了电视机,当年即实现了脱贫。延安市富县近年发展水窖2万口,新增果园2万亩,亩增产值250元。
  水窖集蓄雨水,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时也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了灌溉水源,提高了植树种草的成活率。(孙建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黄骅苦咸水养出“甜”蘑菇
  本报讯 河北省黄骅市利用苦咸水栽培食用菌取得成功,有关专家认为,这项技术适宜在滨海苦咸水地区推广。2000年,黄骅市农业局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专门的课题组,下决心破解苦咸水种植食用菌这道难题。去年,全市有26个村推广食用菌。目前,广大菇农已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每个百米的大棚平菇平均获纯利4000多元。(王恩钊 况志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田要精耕,水要“细作”
  上图:中国农科院专家近日来到北京市台湖镇传授培育西红柿技术。本报记者王景仁摄
下图:河北省阳原县揣骨町村农民李耀宁在大棚里栽植的西红柿已挂果。郭宏 世繁摄
左图:安徽省枞阳县陈瑶镇高桥村村民通过科学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该村2.1万亩养殖水面喜获丰收。谢平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相关链接

  “两改一同价”
“两改一同价”是指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1998年10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农网改造的请示,要求:对城乡低压电网实行统一管理;取消各级政府的价外加价。“两改一同价”工作分步实施,三年到位。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农民需要“长明灯”
白 丁
前不久,我去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因远镇采访,农民刘松沙同我叙起他们村子的“大三弦”(一种民族乐器),是围绕电灯的,蛮有意思——
  70年代山寨通电时,全村彝族群众围着电灯啧啧称奇,玻璃中安上细铁丝(实为钨丝),就放光!村民们汇在一起,鼓弄起大三弦,跳起舞蹈庆贺。但这些年,因电量不足,电灯忽明忽暗的,还三天两头停电。加上,电费越来越高,村里的电灯,渐渐灭了。老百姓重新点起煤油灯、蜡烛什么的。这次网改,把电灯“挑”亮了,电费比以前低不少,村民们把“大三弦”舞得跟“花”似的,欢呼这“第二次光明”。但有了“第一次光明”的经历,村民们不禁生了一层担心,这电灯能否“长明”?
  应该说,这种担心并非多余。最近,一位读者致信,说他们那里网改后,还有额外收费的现象。信中说,对农民用电的收费,如果师出无名,或者偏高,农民重新点亮的灯恐怕还会灭掉。
  当然,现在走到哪里,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说农村电网改造是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事实也正是这样,农网改造,每年为全国农民减轻负担300亿元,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网改好处的确不老少,但不能不看到,过去,农民吃了不少“三电”、“三乱”现象的苦头,而这些现象在个别地方极有可能死灰复燃。这,不仅关系着农民的电灯是否长明,而且关系着农村经济能否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所以,电力体制改革中极关键的一环,是加强管理,决不能让“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和乱收费、乱加价、乱摊派现象抬头。
  电力管理,属于农村电网改造的软件方面,自是要进一步加强;而农网工程等硬件方面要做的事情也不少。比如:新电网设备的管护、高效运营电网的合理布局,等等。另外,第一次农网改造中漏掉的地区和尚未考虑的方面,要充分补足。地方的不少同志都反映,他们那里第一次网改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设计方案有不足。比如:没考虑到垦区电力供应的需要,没考虑到设备安装过程中对农民青苗费的补偿、对占用耕地和林区土地等相关生产资料的补偿。所以,他们寄希望于第二次农网改造时“补课”。
  网改是重大的国债项目,只有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网改成果,网改这样的好事才能真正办好,才能办得长远。换句话说,“刘松沙们”家中的电灯,才是真正的“长明灯”。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网改造,是利用国债在农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项目,农民称赞:政府给我们送来了“第二次光明”——
点亮的,岂止是农家电灯
  广西柳江县成团镇大荣村土灵屯村民小组,春日的阳光暖暖地垂在地头。
  “电灯比以前亮,过去是‘萤火虫’,现在满堂明啦!”64岁的廖应斌老太太说,“电价比以前低,原先八九毛钱一度,现在五毛多。”村长一旁插话:“政府给我们送来了‘第二次光明’!”大荣村的变化注释着农村网改。
  重新燃起的煤油灯,呼唤网改
  说到网改,就不能不回到1998年以前的村庄——
  吉林省双辽市一个名叫“先进村”的村子,其实并不先进。那里十年九旱,正常年景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电费负担还重。村民说:“由于缴不起电费,村子里停电3年了。”河南省新县地处大别山崇山峻岭中,农民祖祖辈辈用松油照明。70年代,山区通了电,群众迎来了“第一次光明”。可这些年,电费“芝麻开花节节高”,许多农民用不上电,用不起电,不得不拾掇起废旧的蜡台和煤油灯,弹弹灰尘,重新用起来……正是在大面积农村用电不得不“复古”的时候,1998年夏天,国家电力公司总经理高严来到河北省抚宁县,顺藤摸瓜,调查研究,弄清了许多农民放着电灯不点的原因。
  事实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农电管理体制不顺,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1998年以前,全国农村生活照明电价平均每千瓦时0.67元,有的地方甚至高达每千瓦时3元至4元,比城市电价平均高出0.2元。
  加上不少地区管理混乱,农民用电负担重。“三电现象”(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和“三乱现象”(乱收费、乱加价、乱摊派)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有意见。而农村电网设备严重老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负担。专家介绍,全国农网设备陈旧,耗电巨大,有的地方线损高达40%以上,作为电力运营成本,摊在电价中,电价居高难下。设备陈旧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安全隐患多,农民怕点电灯……
  “网改是德政工程,要把好事办好”
  农舍中重新燃起煤油灯,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
  1998年,国务院做出部署:以农电体制改革、农网改造和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为三大目标,实行农村电网改造。根据国务院部署,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总规模1893亿元。高严在工程动员时说:“农网改造,是德政工程,一定要做成精品工程。”
  但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困难,首先来自一部分农民观念陈旧。虽然农民拥护网改,可一涉及到具体问题,一些农民就想不通。广西柳州市计委负责人黄新华讲:有的电杆、变压器按设计必须经过一些村民门口,农民认为不吉利,说啥脑袋也不“拐弯”,硬要电线杆、变压器拐弯。
  “怎么办,干部想办法。柳州市专门成立了解决纠纷工作组,嘴皮磨破了还有牙。”市长宋继东说,“网改,是民心工程。原则只有一条,把好事办好。”
  此外,电网工程施工,在边远地区遇到了难以想象的施工困难,在四川山区,有时运送一根电杆到山顶,需要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寒冬腊月,电杆结冰,河北省张家口市电工就用秸秆烧火烤电杆,然后再上杆作业。
  这些还好说,最难的,要数电力体制改革了。这,不仅涉及到电力系统局部之间利益调整,还涉及到人员分流这根“高压线”。江西广丰县电力局局长范纪江顶着压力,搞厂网分开改革,进行人员分流,终于在江西省首批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三年后的今天,第一批农村电网计划基本完成,农村电网结构明显加强,供电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如今,农网改造工程覆盖了全国所有的2400多个县,解决了138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
  到200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投资1815亿元,完成110千伏变电站1600多座、线路2.6万多公里,10千伏线路90多万公里,低压线路290多万公里,改造配电台区100多万个。目前,已有1729个县完成农网建设与改造任务,农户通电率由1998年的96.87%提高到现在的98%。农舍的电灯又亮了!
  点亮了社会良性发展的“灯”
  广西柳城县农村,喀斯特地貌掩映在青山黛翠之中,电线密如蛛网。县电力局的小刘同我边走边聊:“网改后,每度电降低了0.184元,全县农民用电负担减了270万元。”
  从全国情况看,网改后,农村到户电价每千瓦时普遍下降0.1元,全国农村到户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下降了0.1元左右,每年减轻农民负担300多亿元。
  电费下降后,农村用电量大大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农村对电力供应的需求。广西计委主任杨道喜对我说:“柳城县的情况很能说明问题。网改前,年用电量3348万千瓦时;改造后,达到3682万千瓦时,增加了10%,农民人均用电增加10%。”
  电力供应量的增加,拉动了农民对工业品的消费。安徽省淮南市毛集镇负责人朱咸来告诉记者:“网改后,全镇有几千户人家,60%进行了‘厨房革命’,用上了电饭煲、电烤箱等新玩意儿。”据悉,江西农村,每年新增家电300多万台,直接拉动农村消费10亿多元。
  网改,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眼下,大批高耗能企业正在落户贵州施秉县,该县2001年第一季度用电负荷由两年前的4000多千伏安猛增至96400千伏安。
  网改,还给国家电力改革带来了新气象。目前,全国1040个趸售县全部实现了代管,600多个直供直管县正在逐步改成各省电力公司的子公司,农民深恶痛绝地“三电”“三乱”现象得到有效的纠正。
  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崔传义研究员说:“网改,点亮的是农村社会良性发展的‘灯’”。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全国低压电网改造面只有60%。为此,国家计委、国电公司决定开展第二批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计划安排投资约1000亿元,2002年内将全面完成农网改造任务。
  山乡在期待着……
压题照片:农网改造之后,江苏省邳州市农村电力供应质量和可靠性明显提高,稻田养蟹全部采用夜间电灯超低照明引虫喂蟹,承包户杲绍武(中)向前来检修电路的电工说:“养蟹户销售收入比往年提高了两成。”
  曹庆升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相关链接

  农网改造投入规模
  根据国务院部署,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总规模1893亿元,国家批复电力公司系统总投资规模为1537亿元,占总规模的81%。第二期农网改造是对第一期农网改造的拾遗补缺,于2002年进行,投资规模1000亿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高密推进农业标准化
  本报讯 近年来,山东省高密市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最近,高密加大了对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进行培训力度,并着手建立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在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和大型集贸市场建立无公害蔬菜速测站。
  (荆兆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兴国百万灰鹅“飞”港粤
  本报讯 江西省兴国县根据市场需求,把灰鹅生产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在农户中大力推广种草养鹅,灰鹅出笼后畅销香港、广东等地。仅今年1—3月,全县有80余万灰鹅“飞”向港粤,年销售量达300万羽。(凌传昌)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自抗旱第一线

  多种手段节水增效
——齐齐哈尔市科学指导抗旱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市耕地面积3000万亩,正常干旱年份易旱面积在1500万亩左右,占播种面积的50%左右。连续三年的严重干旱,使齐齐哈尔市绝产面积达1500万亩。
  2001年下半年,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专题研讨抗旱问题,探求新时期抗旱工作的新思路、新对策,制定了《齐齐哈尔市抗旱规划》,实施科学抗旱。
  实行综合抗旱措施,提高抗旱能力。改变过去以消耗水资源为唯一手段的抗旱做法,除规划新建、续建大中型水库,对大中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新打各类抗旱水源井,新建小塘坝、蓄水池等水源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湿地供水工程外,对非工程措施,如施抗旱剂、深松深翻等农业措施、建立干旱预测预报系统、抗旱减灾预案研究、建立发展抗旱服务组织等也很重视。
  坚持提高水的利用率。根据水资源量确定抗旱用水量,做到以水定供。在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水田以打补水井为抗旱水源;在地下水源贫乏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降低干旱程度。生态环境建设对改变地域小气候,降低干旱程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施抗旱规划后,各地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使有限的水资源用在高效农业上。甘南县地处西部干旱区,旱田的种植效益低下,作为百万亩喷灌县的甘南扩大耐旱作物和耐旱品种的种植面积,大旱之年农民经济收入并没有降低。(邓洪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