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生命·深渊·新生
——原“法轮功”练习者王博的人生轨迹
新华社记者 邬焕庆 吕国庆 董智永
  引子
  知道王博,不仅仅因为她是被“法轮功”毒害的陈果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友、曾经也深深痴迷于“法轮功”,更多的是由于她在党和政府的帮教下走出了“法轮功”的阴霾,避免了陈果身上发生的悲剧重演,让人们不由得为一个花季少女的新生感到庆幸和高兴。
  见到王博的时候,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我们在约好时间静静等候时,一个姑娘走了进来,她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里面是洁白的羊绒高领衫,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两只大眼睛里带着一丝羞怯的笑意。她朝大家轻轻一笑:“你们好,我是王博,是帮教学习班的助理教员,帮助做‘法轮功’痴迷者的转化工作。”
  她就是王博!这个21岁、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姑娘,显得是那么健康和美丽,谁也无法把她和一年多前的那个面色苍白、眼神呆滞、披头散发、歇斯底里的“法轮功”痴迷者联系起来。
  天赋,在琴键上跳跃
  王博的童年和少年是伴着悠扬的琴声度过的。
  1987年,当年仅6岁的王博被父亲带到一个钢琴老师家中,让老师看看是否适合学弹钢琴时,小王博立刻被老师家的那台钢琴吸引得不肯离去。当老师打开琴盖,黑白相间的键盘出现在王博面前时,从未摸过钢琴的王博却准确地将小手指头按在了钢琴的中央键“C”键上,惊讶不已的老师随后对王博进行了乐感、辨音的基本测试后,拉着王博父亲的手说:“回去赶紧买钢琴吧,这孩子是个音乐天才,肯定可以培养成钢琴家!”
  在父亲的严格监督下,王博就此开始了10余年艰苦的学琴生涯。
  一年又一年,无论风霜雨雪,小王博每到星期天都要跟着父亲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钢琴老师家中学琴。年龄小的时候,她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座上,稍大了点就自己搭乘公共汽车,邻居们都对王家有这个听话、弹得一手好琴的女儿羡慕不已。而在学校里,王博在同学和老师们的眼中是个聪慧、恬静的好学生,学习认真、对人善良、知书达礼外加有点害羞和内向,用她高中时的班主任郎德强的话说,王博“是一个标准的才女”。
  伴着悠扬的琴声,王博的音乐天赋逐渐变成了一种突出的才华。1999年夏天,王博以出色的专业和文化考试成绩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成为家庭和母校的光荣。
琴声,被“法轮功”掐断
然而,一场劫难就在这只音乐的精灵展翅欲飞的时候降临了。李洪志及其邪教“法轮功”这个罪恶的杀手,掐断了王博悦耳的琴声。
1996年,王博的母亲刘淑琴练起了“法轮功”并逐渐陷入痴迷。王博的父亲王新中在刘淑琴的影响下也练起了“法轮功”,并从一开始的随意附和逐渐被“法轮功”侵蚀,最后也成了痴迷者。
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爱这个家、爱父母的王博逐渐被侵染,无处不在的暗示让王博开始接触“法轮功”的书籍,逐步被其极富欺骗性的歪理邪说蒙蔽,滑向了黑暗的深渊。
当1999年7月,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后,没有了任何压力的王博开始和父母一起修炼“法轮功”。在李洪志的精神控制下,王博迅速变成了一个“法轮功”痴迷者,并在1999年7月20日我国政府依法取缔“法轮功”前夕同母亲一同到北京“护法”、冲击国家信访局。
音乐学院后,已经成为“法轮功”痴迷者的王博把学业丢在了一边,全身心地投入“护法”活动中,与陈果等结识后,更加狂热地痴迷“法轮功”。冲击信访局,制作、复印、散发“法轮功”标语,一个曾经羞涩、纯洁、善良的少女逐渐变成了一个无情的、绝情的、冰冷的所谓“大法弟子”。
2000年9月,早已无心上学、攻读音乐的王博决定放弃学业。在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后,王博不顾中央音乐学院的再三挽留,于当年11月在学校里胡乱地散发了一批“法轮功”传单后,扔下学生证扬长而去。
就这样,在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的毒害下,一棵充满光明前途的音乐之苗走向了枯萎、衰亡。而此时王博当初为了爱护而修炼“法轮功”的所珍爱的家,在“法轮功”的毒害下也已经彻底解体,父母从事地下“护法”活动不知去向。
泪水,在真情中泉涌
2000年12月5日,王博同其他一些“法轮功”痴迷者来到天安门广场,大肆散发标语,并打出了“法轮功”的横幅,被我公安人员抓获,因扰乱社会治安被押送回石家庄劳教所劳动教养。
回想起最初在劳教所的日子,现在的王博有些无地自容。“根本听不进教育,经常像泼妇一样叫骂,甚至把干警都打了。”“但干警们却真的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对我们一忍再忍、好言相劝。”“2001年1月底陈果他们自焚的事件出来后,我和其他那些‘法轮功’痴迷者一样,连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大骂他们是破坏大法的魔,而陈果到底是不是‘法轮功’练习者其实我最清楚啊,但我当时还是咒骂她。”在李洪志的精神控制下,王博甚至成了劳教所带头闹事的骨干,这也让她成为政府重点帮助教育、转化的对象。
2001年4月,顽固的王博被转送到北京新安劳教所接受教育、转化。“临上车前我闹啊,疯狂得不行,甚至威胁干警要撞墙、跳车。但人家干警同志还是一如既往地忍受无端的叫骂、撕扯,不打不骂。”“刚到新安还是一样,不听教育、吵闹,甚至想绝食。直到程队长的一席话把我唤醒。”在新安劳教所,管教干警们对王博进行了耐心的引导和教育,劳教所的程队长从剖析“法轮功”的“私”和自相矛盾入手解开了王博的心结。“在干警的耐心帮教下,我开始静下心认真思考和审视自己一度被奉为神旨的‘法轮功’。”“细细用心一想和辨别,其实‘法轮功’确实完全是个骗人的邪教”、“他们在‘明慧网’上鼓噪劳教所如何残暴、干警们如何凶狠等等,但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完全是颠倒黑白,在劳教所里打人、骂人的都是‘法轮功’痴迷者,受气、挨打的都是帮教人员。”“李洪志是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法轮功’才是真正的危害社会的魔鬼!”
走出了“法轮功”的阴霾,处在衰亡边缘的王博重新找到了真正的生命的搏动,在党和政府教育、转化的真情拥抱下,悔恨、感激的泪水如春泉奔涌而出。
“4月13日我转化后从新安回到石家庄劳教所,准备配合政府做其他‘法轮功’痴迷者的转化工作。到门口一下车,我惊呆了:所里的全体干警列着队、放着鞭炮欢迎我,当所里的陈队长把一束鲜花送到我怀里的时候,我放声大哭。我其实是一个对国家有罪的人啊,那些干警甚至被我咒骂过、撕扯过,但是就因为我转化了,他们高兴啊!”
醒悟过来的王博几乎每天都流泪,“除了被帮教干部的真情感动,还有悔恨、思念父母、担心那些还没有转化的‘法轮功’痴迷者继续被毒害、为像陈果那样的被‘法轮功’摧残的人悲痛。”
这个看起来变得爱哭的姑娘,从此铁一样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要配合政府做转化工作,不能再让李洪志夺走一个人!”
生命,在汗水中升华
2001年11月,王博被聘任为助理帮教老师后,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对“法轮功”痴迷者的转化、教育工作。其中最催人泪下的是今年1月底时“骗请”父亲的经过。
2002年元旦,王博听说父亲王新中仍在痴迷“法轮功”,向法制教育培训中心提出用自己回家过元旦为名,引导父亲回家,自己乘机说服他接受教育。在征得同意后,元旦的晚上王博回到了其实已经空寂无物的家中,等待父亲的到来。而其实一直就在附近活动的王新中看到家中的灯光后,果然推门进屋了。与父亲分别一年多的王博还没来得及和父亲说上话,就被王新中冷冷的一句话给打懵了:“听别人说你被转化了,我非常失望!如果还认我这个父亲,你就再回到‘大法’的身边去,否则你就是我要灭的魔!”说完转身走了,王博当时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我伤心啊,这就是我的父亲吗?!”但是,父亲这样的表现更坚定了王博转化父亲的决心。2002年1月20日晚,王博第二次回家,为了防止父亲再溜走,王博悄悄地设下了“埋伏”。当王新中进门准备质问王博为什么还不“回头”时,人们控制住了他,“当时我父亲大骂我是‘奸细’,说‘被自己的女儿出卖了’等等一些气急败坏的话,但即使当时被父亲打死我也心甘情愿。作为女儿不救自己的父亲才是该死、大逆不道!”
在培训班,王博和帮教老师们一起做王新中的教育、转化工作。“在别的老师给父亲做了疏导教育后。我去和父亲谈话,谈小时候我学琴时的艰苦,回忆没有‘法轮功’前我们家的欢乐和和睦。刚开始我父亲不听,但慢慢的他的眼圈也开始红了,最后失声痛哭。”在女儿期盼的眼神和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王新中尘封的人性终于回归。
转化过来的王新中说:“‘法轮功’真是害人精,你一旦被它控制就不是人了!比如王博考上音乐学院明明是我们一家十几年的心血,而当时我感谢的却是‘法轮功’,认定了是李洪志安排我女儿上的大学。”
成功地挽救了自己父亲的王博,用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了教育转化其他“法轮功”痴迷者的工作中。在她与其他帮教人员辛勤工作下,一大批“法轮功”痴迷者走向了新生,而王博曾经被“法轮功”扭曲、摧残的生命之花,也在正义和真诚的汗水中重新得到了升华、净化。
尾声:新生活在召唤
经历了一场磨难、转化后的王博变得更热爱生活了,对人生的认识也逐渐成熟,对“法轮功”更是疾恶如仇。
“我现在对李洪志的恨已经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了。我想,对李洪志最大的惩罚就是把所有受骗的‘法轮功’痴迷者全部转化过来,让所有的人都唾弃他!”
“其实,做一个正常的人是最幸福的事情,因为人身上有亲情、温暖、人情味和可以战胜一切的爱,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而李洪志却要让大家把这些都抛掉,想把人变成行尸走肉的冷血动物,他这样的人就是一个魔鬼。”
…………
王博在转化后曾经有两个愿望,一个是父母都脱离“法轮功”的控制、回归正常生活,到时候一家重新团圆;另一个是重新回到课堂、回到心爱的钢琴身边,实现自己成为一名音乐家的梦想。
第一个愿望王博不久就实现了,“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妈妈也已经转化了,上个月组织上还特批我们一家三口见面了呢!回家的日子不会太久了。哎呀,有个家真好啊!”
在谈到第二个愿望时王博说:“我很惭愧。我给国家添了那么多麻烦其实不应该再麻烦大家。能重新恢复学籍当然好,但其实我已经做好了重新再考音乐学院的准备,退一万步这些都不行的话,我还能自学呢。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到时候有了温暖的家,有了钢琴、音乐,我还怕什么呢?”
和王博分别的时候,看着她在阳光下灿烂的笑脸,我们想到了陈果。假如陈果没有被李洪志的邪恶之火点燃,那她是不是也和王博一样在阳光下微笑呢?(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驱除邪恶获新生
  本报评论员
  王博笑了,年轻的脸上又充满了青春气息。王博从噩梦中醒来了。从“法轮功”邪教的魔爪下夺人,还痴迷者人的本色,使他们回归社会,过人的生活,这是教育转化工作的基本特色。“法轮功”把人性、人情、人格扭曲了,致使痴迷者没有人的思维,没有世间人情,没有人的正常生活。王博一度痴迷“法轮功”,听信李洪志的鬼话,十七八岁的女孩子,竟一年四季披着灰黑的衣服,像一朵枯萎的花。是教育转化工作使这个女大学生及其家人又重新回到了阳光灿烂的生活中。
  我国政府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后,绝大多数“法轮功”练习者幡然醒悟,与邪教一刀两断。经过艰苦细致的教育转化工作,一批痴迷者也重新回归社会。目前,仍然被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所控制,继续痴迷“法轮功”邪教的人,已经不多了。对这一小部分痴迷者,各级政府继续执行党的团结、教育、挽救政策,以理说服,以情感化,以法明示,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他们。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
  从王博的转化过程可以看出,帮助、挽救“法轮功”痴迷者,是一项再造生命的十分艰巨的思想政治工作,各地帮教人员知难而上,积极探索,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不仅有很高的政策水平、很强的法制观念,还有爱心、耐心和恒心。面对被“法轮功”邪教愚弄和欺骗的痴迷者,他们没有失望,没有泄气,没有厌烦,而是把这些痴迷者当作可以救治的病人、迷失方向的旅人、做错了事的孩子,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挽救他们,最终唤醒他们的理智,把这些痴迷者拉回到家庭和社会中来。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教育转化工作,绝大多数受骗上当的“法轮功”痴迷者是可以重获新生的。我们向在帮教“法轮功”痴迷者这个特殊的岗位上辛勤、忘我工作的干部和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最近,受李洪志的指使,“法轮功”地下组织在几个地方蓄意策划制造了几起危害社会、危害群众的案件。对这些以身试法的违法活动,对极少数顽固不化的“法轮功”违法犯罪分子,必须依法严厉打击。这也是对痴迷者的教育。只有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才能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我们要继续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找准问题,把工作做细,加大教育转化的力度,把更多的痴迷者挽救过来,帮助他们重回社会,重新过上美好的生活。


第1版(要闻)
专栏:在“三个代表”指引下

编辑点评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山西多旱,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从人民群众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难题着手,下决心首先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决心。把决心落到实处要做许多工作,山西各地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工程供水、旱井蓄水、水窖储水等多种措施。从“老井”村也打出了清泉井这一实例上,从百万人口告别水荒的捷报中,我们看到了山西发展的希望。
  工程供水旱井蓄水水窖储水
山西:多渠道解决农村饮水难题
本报太原4月7日电 记者刘杰、安洋报道:地处太行山深凹里的山西省左权县石玉Aj村,30年间曾打下151眼井,都因水源枯竭成为枯井,村民望井兴叹,当地成了电影《老井》的拍摄地,“老井”从此成了严重缺水的代名词。然而今年一开春,“老井”村不光有了水,常年干渴的耕地也成了水浇地。记者走进“老井”村,只见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李小流老人摸着水龙头对记者说:“有了水,人活了、地活了、沟沟洼洼都活了,党和政府为咱办了件大实事啊!”这只是山西省实施的饮水解渴工程的一个小片段。两年来,山西已有7000多个自然村、182万农村人口告别了水荒。
  山西十年九旱,加上采煤漏水、水质污染等原因,山西是全国农村饮水最困难的省份之一,直到1999年,全省缺水人口仍有近600万,其中严重缺水人口240万。50多万农村劳动力长期奔波于拉水运水,最远的拉水距离达30多公里。缺水使山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必须让农民早日摆脱水困,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省委书记田成平、省长刘振华在农村调研中深切认识到缺水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省委反复研究,广泛征集解决方案,下决心解决人畜饮水之困。在2000年初召开的山西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长刘振华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省里投资3.6亿元,市(地)配套3.6亿元,用3年时间,解决240万农村严重缺水人口的饮水困难。
  根据决策,山西省对水源有保证、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实施大中型工程供水;对居住分散、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的山庄窝铺,用分片建池、旱井蓄水、屋顶集雨等办法解决。省委书记、省长、分管副省长20多次到现场办公、现场督查。省、市(地)、县组织了5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勘探,科学规划,精选了一大批专业施工队伍竞标承包。结果,专业技术人员在“老井”村这样的地方也准确地找到水源,利用机械辐射打井法打出了“扳倒井”,引来了汩汩甘泉。2000年,山西省当年完成投资2.9亿元,建成饮水解困工程2775处,解决了84.86万人的饮水困难。去年至今年2月底,又有2810处工程竣工,97.3万人摆脱水困。两年共完成大中型集中供水工程160多处,中小型蓄水工程4280多处,蓄水旱井4.69万眼。被广大农民由衷称赞为“德政工程”的饮水解困工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今年是山西省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关键一年,一大批工程正按计划开工。到年底,山西还将解决19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其中包括氟病和砷病高发区的水质改造工程。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致信全国儿童青少年
希望他们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新华社北京四月七日电(记者朱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世界卫生日到来之际,发表了致全国儿童青少年的公开信,号召他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李岚清在信中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的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今年世界卫生日以“体育锻炼”为主题,提出“运动有益健康”的口号。我国政府根据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和健康状况,将我国世界卫生日的对象确定为儿童青少年,并在全国开展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的系列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儿童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希望你们积极参加到这项活动中来。
李岚清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现在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加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练就强健的体魄,而且可以锤炼顽强的意志,培养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希望你们自觉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据了解,每年的四月七日为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为每年的世界卫生日选择一个与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主题,发起一项长期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全世界对某一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这个领域工作的开展。每年世界卫生日期间,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各会员国都举行庆祝活动,推广和普及有关健康知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因此,我国在今年世界卫生日“体育锻炼”的主题下,着重强调在青少年中掀起体育锻炼热潮,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第1版(要闻)
专栏: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切实关心贫困群众生活
甘肃全面实现“两个确保”
  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99.81%
进中心国企下岗职工100%发放基本生活费
  本报兰州4月7日电 记者王方杰报道:刚刚结束的甘肃省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披露:甘肃省去年按时足额发放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基本做到了当期无拖欠。
  甘肃去年共为45.07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35.36亿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99.81%,基本实现了当期无新的拖欠;全省14个地、州、市共为进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00%发放了基本生活费5.4亿元,并全部足额代缴了社会保险费。同时,到去年年底,甘肃省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达到了143.15万人,覆盖面为97.65%,比上年提高了3.51个百分点。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44.89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由社保机构直接或委托银行、邮局代发,社会化发放率为99.6%。全年共征缴养老保险费27.83亿元,综合征缴率为96.76%。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到162.96万人,占全年应覆盖计划的85.63%,全年共征缴失业保险费24267.8万元,综合征缴率达到106.64%。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继续对日本进行访问
  出席宫崎县知事举行的欢迎宴会
  本报宫崎4月7日电 记者朱梦魁、管克江报道: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和夫人朱琳今天晚上出席了宫崎县知事松形佑尧和夫人松形苔举行的盛大欢迎晚宴。宾主一致表示决心要不断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以造福于两国人民,并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李鹏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致辞。他首先对主人的盛情接待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说,虽然我们到这里才一天多的时间,但宫崎县人民的热情友好使我和我的陪同人员深受感动。他说,宫崎在自然资源方面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高达70%,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它还有漫长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这里雨量充沛,空气新鲜,是适合人们居住和发展旅游的好地方。今天,我们在县内参观了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等离子显示器工厂、工艺玻璃制品和造酒作坊以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音乐厅,并在那里观看了孩子们的表演。所有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到日本南国九州的宫崎县访问。这样,日本的四大岛我都到过了,这使我加深了对日本的了解。日本和中国同为东亚的两个大国,不仅有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而且在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中日两国友好相处不仅有利于双方,而且直接关系到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李鹏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这次访问,能够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同时,希望宫崎县各界有更多的人士去中国访问、旅游,开展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重要方面。
  松形知事在致欢迎辞时说,在迎来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年份,李鹏委员长和夫人朱琳女士及其一行能够来到宫崎县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他代表县政府和全县人民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说,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大交流时代。为了加强同经济正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国的交流,宫崎县于今年2月份在上海开设了办事处,并且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合作,宫崎县和中国的经济合作今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宫崎县议会议长、宫崎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绪屿雅晃在晚宴上祝酒时说,为了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和子子孙孙的繁荣与幸福干杯。
晚宴前,李鹏夫妇与松形夫妇会见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松形向中国客人扼要介绍了宫崎县的概况和与中国加强友好合作的设想。
傍晚,李鹏还亲切接见了宫崎县和九州部分地区的华侨、留学生代表和我驻福冈总领馆的工作人员,代表祖国人民向大家表示问候,并祝愿大家工作顺利,学业有成,为加速祖国的发展和加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午,李鹏和夫人在宫崎县近年建成的音乐厅“综合艺术剧场”观看了当地少年们表演的合唱和剧场人员的管风琴演奏等节目。孩子们用汉语演唱了中国歌曲,一名少女用汉语朗读了对李鹏委员长及其一行的欢迎辞。表演结束后,李鹏和夫人高兴地走上台去,同孩子们和当地的音乐工作者合影留念。
李鹏委员长的陪同人员王光英副委员长和夫人应伊利等参加了上述活动。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军营巡礼

  大海为你喝彩
  ——走近海军某潜艇部队高素质士官群体
  新华社记者 陈万军 新华社通讯员 余子富 刘荣华 本报记者
苏银成
  当远航归来的“长城”号潜艇与喷薄而出的朝阳一起从碧波深处升起,士官高秀掌登上潜艇舰桥,尽情沐浴着久违的阳光和春风——这是他上艇后参加的第十次远航。
  作为这艘新潜艇的第一批艇员,高秀掌和战友们驾“长鲸”,闯“龙宫”,创下海军潜艇部队建设史上的40多项第一。
  “蓝色档案”里盛满大海对她的骄子的喝彩。
  军事殿堂交出优秀答卷
  “巨鲸”列阵,军旗猎猎,明媚的春光下,现代化的军港威武庄严。进入这艘崭新的潜艇,我们仿佛到了一座神秘的科技“迷宫”。数不清的仪器,变幻莫测的荧光屏……一切都显示着现代与神秘。
  人民解放军实行士官制度后,与高秀掌一样的大批优秀士兵被转为士官。今天,“长城”号潜艇许多关键战位上的人员,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在艇员宿舍,三级士官胡明秋向记者打开了他的“荣誉包”:8本一级技术能手证书,5本优秀士官证书,3本装备管理先进个人证书……一枚精致的“优秀学员”证章,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谈起这枚证章,胡明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几年前,某高等院校校长将这枚证章授予胡明秋时,他刚刚满20岁,是这所著名军事学府历史上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士兵学员。
  那年夏天,胡明秋和战友们赴院校接受专业培训,前来送行的部队领导曹建华叮嘱:“新潜艇即将列装,你们的责任重大,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做驾驭新装备的开拓者。”
航电专业集光电、电子技术于一体,是潜艇的重要岗位。学习中,胡明秋付出了超人的努力。为弄懂一张电路原理图,他趴在图纸上常常三四个小时不挪窝;为掌握一个操纵程序,他总要练上几十遍。一次自习课,胡明秋把教学电罗经拆散。教员发现后,问是谁干的,胡明秋举手站了起来:“是我。”“你?”教员一愣:“把它装起来给我看看。”转眼间,胡明秋就装好了。教员当场宣布:“这门课你免考了。”
3个月后,胡明秋再爆冷门:他被指定为同期学员的实操课教员。
像胡明秋一样,在这座军事殿堂里,求学的士官们只争朝夕,刻苦攻关,向祖国交上了一份出色答卷。士官程则远学的是现代信息控制技术。课堂8小时听课,他分秒不怠;课余4小时温习,他雷打不动。结业考试,5门专业课,他门门优秀。优异的成绩,来自艰辛的努力。节假日,他从没休息过一天;当地的风景名胜,他没光顾一次;挑灯夜读,手电筒电池用了整整一盒。
主修鱼雷专业的士官裘良君,曾一度回答不出教员提出的问题;但两个月后,他提出的问题却常使教员第二天才能回答。这一变化,源于他坚韧不拔的毅力:讲课要点熟记于心;不带疑点过夜;不让难点挡路。
300多本笔记,600多万字的知识积累,是士官们刻苦求学的结晶。他们用半年时间,学完了一年半的课程。在学院专门为这期士官学员举行的隆重结业典礼上,学院领导将一枚枚“优秀学员”证章挂到他们胸前,潮水般的掌声在这座著名军事殿堂里久久回荡……
大洋深处尽显“蛟龙”本色
“蛟龙”闹海的场面壮观而精彩。这年4月,来自海军各舰队鱼雷专业的数十名技术精英云集某军港参加总决赛。参赛选手有名牌学院毕业的军官,有多次参加比武取得好成绩的尖子选手。第一天,专业理论考核揭晓:第一名——翁延平!第二天,实操比赛,竞争更加激烈,各路选手尽展绝活,施尽高招。比武结果:第一名——翁延平!
又是翁延平!选手们先是一愣,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将军、士兵纷纷向这位身手不凡的士官祝贺。当年,进院校深造的士官们学成回来后,正赶上新潜艇装备部队。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把这批“初出茅庐”的年轻士官推到了驾驭新装备的关键岗位。
士官闻强是轮机军士长,他的拿手绝活是听声音辨故障。一次,他随潜艇远航,返航时遇上大风浪,潜艇在狂风骇浪中剧烈摇摆。突然,柴油机声响异常。“不好!柴油机气缸温度偏高!”闻强立即赶到机舱,仅用5分钟,就使柴油机又响起了欢快的轰鸣声。主电机是潜艇的“心脏”。闻强为了弄懂它的结构原理,对照图纸、资料,对上万个部件的性能、特点、用途进行系统了解掌握,对机器的工作状态反复观察揣摩,常常在狭窄的战位一蹲就是五六个小时。在高温度、高噪音的环境下,他每天听声音、读仪表、记参数,摸索机器运行规律,终于练就“一听准”的过硬本领。
鱼雷业务长陈胜红刚走上新潜艇的岗位,就受到了一次严峻的挑战:第一次鱼雷训练,由于误操,险些酿成事故。部队领导一番严厉批评和耐心教育,使他耳热心跳:“国家把这么重要的装备交给我们,如果不能熟练地去掌握它,怎么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
走过“麦城”的陈胜红,从此像一颗铆钉铆在了新装备的岗位上。在新装备试验试航的一年多时间,他对自己的专业摸了个透,总结出了近20万字的新装备操作维护使用体会。他所在专业岗位年年被评为“红旗岗位”,他带出的鱼雷兵个个都是技术能手。后来,部队破格提拔他为军官,担任潜艇部队鱼雷专业的“总教官”。
在这支潜艇部队的荣誉室内,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60多名经过院校培训的士官都是新潜艇重要岗位上的一级技术能手;他们在海军各级机关组织的专业技术比武中夺得256个第一;他们为潜艇部队带出了100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他们编写的50多种潜艇专业资料成为海军有关院校的专业教材。
海底世界聚焦军事前沿
缓缓下潜的“钢铁巨鲸”置身于万顷波涛之中。3月28日,记者随执行训练任务的潜艇出海。“能让我们在水下看看海面吗?”“可以!”水声长成洲荣操作液压装置,升起了潜望镜,让记者体验水下观海天的感觉。
这时站在一旁的所在部队政委温新超对记者说:“潜艇在水下观察海面离不开潜望镜,而潜艇部队现代化建设更离不开他们。”他拍着成洲荣的肩膀向我们介绍,这些小伙子都不简单,他们虽身居“龙宫”,但目光却时刻瞄准世界军事发展前沿。
无线电专业技师何绍荣,用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给上级决策机关写了一份提高装备性能的建议,力陈信息优势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上级很快采纳了这一具有超前性、可行性的建议,新潜艇信息传递速度成倍提高。
潜艇海上训练,过去早出晚归,各个科目单独演练,训练效率低。航电技师唐成洋参加过多型潜艇训练,配合5任艇长完成合格考核。总结多年的训练实践,他感到这种演“折子戏”的训练方法,不利于发挥新装备的效能。他借鉴外军潜艇训练模式,结合部队训练实际,提出了由时间控制变质量控制的效能训练法。这一建议与艇长何平一拍即合。
何平艇长欣喜之余,也有一丝顾虑:这项改革,技术保障能不能跟上?这时,艇上的专业士官们纷纷找到艇长:“技术保障没问题。”随即,这项打破传统训练模式的改革方案得到了上级批准。新训法带来高效益:潜艇海上训练周期缩短一半,科目训练优良率提高三成,实现了当年接艇,当年完成全训,当年形成战斗力。
士官们的一条条建议,一项项创新,一次次改革,都成为这支潜艇部队战斗力建设新的增长点。汽笛划破海空,艇艏犁开波浪。就在我们离开军港时,又一艘潜艇在风雨中启航。目送这“钢铁巨鲸”扑进天幕低垂的茫茫大海,高尔基笔下那搏击暴风雨的海燕,仿佛闪现在我们眼前……(附图片)
图为潜艇士官在图书室交流学习体会。新华社记者查春明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改革增强活力 科技提高效率
贵阳车辆厂实现快速协调发展
  本报贵阳4月7日电 记者孙海涛报道:贵阳车辆厂以改革求发展,靠科技增效益,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拓展市场空间,企业扭亏后始终保持着协调快速发展的势头。企业固定资产由10年前的数千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16亿元,企业效益和职工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15年前,地处山沟、亏损800万元的贵阳车辆厂开始艰难地面向市场找出路。他们先后开发了一批适销对路的产品,利用一度成为“包袱”的大而全的生产辅助和生活配套设施,在厂里建起了高强度钢绳等10多个合资企业。该厂1988年实现扭亏为盈后,逐步发展壮大,各主要经济指标由原来全国同业中的最后一名跻身为前列。
  近年来,有了一定积累的贵阳车辆厂对传统主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开发出树脂砂铸钢配件等新工艺,实现了主体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由年修货车2000辆,发展成为新造货车2000辆、维修货车6000辆、制造弹簧8000吨、铸钢12000吨的铁路设备专用生产基地,并且确立了该厂铁路重大配件产品在全国市场的优势地位。
  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该厂坚持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使主体厂的劳动生产率每年都以5%—10%的幅度提高。对于裁减下来的富余人员,他们立足于自己消化。厂长惠金根说,我们不能把他们向社会一推了之,而要在企业的发展中让他们再就业。这几年,该厂主业在较快发展的同时,新建的10多个合资、合作的企业均获得长足发展,不仅消化了厂里富余劳力,而且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源。几年来,该厂累计下岗的823名职工全部走上新的岗位,同时,还吸收了1000多名贵阳市的下岗职工和周围地区的农民工。该厂在主业之外开发的第一个产品——棕纤维弹性材料,目前已发展到3条生产线,棕纤维床垫销售额近亿元,安排了厂内下岗、转岗职工近400人。有近千户贫困农民通过每年向该厂提供1500万公斤棕丝而走上致富路。片式电感器、钢绳厂、铜材厂等“厂中厂”,均成为经过培训的下岗职工再显身手的地方。
  锐意改革和科技进步,使贵阳车辆厂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9年,该厂又组建了南方汇通上市公司并进入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建成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复合反渗透膜、锂电池阳极材料、纳米氧化锌、稻壳快餐盒等生产线。这些已经或即将投产的产品均具有广阔的市场,预计今年即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2005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全面超越现有主产品,实现跨越式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