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

  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人民大众
  ——关于当前歌曲创作的思考
  傅庚辰
  音乐不能脱离她的服务对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法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要能为服务对象所理解和接受。真正先进的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段是来自生活、来自实践,应有利于为内容服务,有利于为群众服务。不同音乐门类各有侧重,但不论哪种体裁都应把写作的手法和健康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高超”和“通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大的听众就是实践的检验者,离开这个实践检验的主体而“孤芳自赏”是行不通的。我们的音乐既然是为人民群众的,就需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接受和喜爱,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好的音乐作品是时代的产物。被历史和实践筛选出来、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那些优秀作品,不仅有着重要价值,发挥重大作用,甚至有着里程碑式的影响和划时代的意义。而这样作品之所以能产生,就因为作者是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今天在谈到开展群众歌咏活动时,我们不能不联想和汲取历史上群众歌咏活动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80年历史,产生作品最多、质量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就是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当时有人用“有人的地方就有抗日救亡歌声”这句话来形容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之广泛。《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新四军军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松花江上》、《嘉陵江上》、《延安颂》、《五月的鲜花》、《九·一八小调》、《歌唱二小放牛郎》、《铁蹄下的歌女》、《黄河大合唱》等都是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当冼星海看到光未然从山西抗日前线回延安途经壶口瀑布而写成的长诗《黄河大合唱》后激动不已,仅用了六天半的时间就在延安的窑洞里,在微弱的油灯下,写出了历经半个多世纪而久唱不衰的《黄河大合唱》。如今她已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音乐经典,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再如,并非专业音乐工作者的麦新创作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一时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几乎成了抗日杀敌的代名词。担任小学美术教师的张寒晖痛感东北大好河山的沦丧而写出了《流亡三部曲》,其中的《松花江上》感人肺腑,至今还是歌唱家们的保留曲目,当唱到“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的时候,歌者、听者往往声泪俱下。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最后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于是《歌唱祖国》应运而生,发自内心的唱出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四人帮”被粉碎,举国上下欢欣鼓舞,欣喜若狂,《祝酒歌》应运而生,唱出了“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在希望的田野上》应运而生,唱出了“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祝福、为她增光”。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巡谈话”,这一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春天的故事》就唱出了“南巡谈话”后人民的心声。小平同志逝世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正确处理了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问题,使得我们的国家保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近十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走进新时代》就应运而生。
  “吃透”作品艺术风格。进行艺术创作要有两个“吃透”。一要“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二要“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后者对于作品的成败往往更重要。
  对一部作品,特别是对一首歌曲来说,一看歌词,就可以一目了然,这首歌要表现什么思想内容可以看得明明白白,但你要把歌曲写成功,要把歌词的思想内容表现得生动、准确、深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一个主题,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作者需要认真地反复斟酌、推敲,从若干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并将它体现于作品之中,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对于作品的艺术风格、音乐语言,一定要狠下功夫,反复推敲,首先要做到自己满意,自己通得过,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毅力。
  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歌曲金奖第一名《大漠之夜》的创作可谓“十年磨一剑”,尚德义前后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过多次修改,获得专家和评委们的高度评价。王世光的《长江之歌》因为旋律写得既优美动人,又气势恢弘,所以被填上歌词后广泛流传。赵季平的影视音乐,陆再易的以祖国为主题的声乐作品都有独具的风格和成就。张千一写的《青藏高原》因为准确地抓住了藏族音调的风格气质,写出了广袤无垠、直达天宇般的旋律,而受到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普遍喜爱。艺术作品总是以质取胜的,质量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所在。
  找准切入点,写好主题。作家写作品,对于大千世界的生活如何下笔,从什么角度去提炼和概括,从什么切入点去开掘,既关系到作品的深度、特色,也关系到作品是否能取得成功。作曲家的创作规律也基本如此。人们常说作曲家的“风格”如何,甚至说一听作品,未看署名就知道是谁写的,因为听出了某位作曲家的“风格”。比如王酩的《妹妹找哥泪花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难忘今宵》确有一脉相承的风格。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请把你的微笑留下》、《二十年后再相会》也有一脉相承的风格。王酩、谷建芬的一些作品的切入点都选得很好,既有自己的个性又雅俗共赏。戚建波的《常回家看看》看似极其平常,其实它是我国社会稳定、人心思安的一种反映,它抓住了独特的切入点,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找准切入点的意义在于作者对所写作品是否深思熟虑,是否理解得很透彻,是否抓住了作品的风格气质,也就是说是否抓住了最能代表这个作品的典型音调并加以展开,从而一气呵成,势如破竹地结构全曲。能否做到这一点,成了创作成败的分水岭。
  写好主题很重要。贝多芬说,写好了主题就等于写好了作品的一半。音乐主题往往是全篇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集结点,而对主题的提炼和选择,也就是对全篇作品的本质概括,是典型中的典型。好的音乐主题往往“一语中的”。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的“命运”主题,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乐的“悲怆”主题,何占豪、陈刚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等,都对整部交响乐和协奏曲的创作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找准切入点,写好主题,是创作成功的基本保证之一,切不可等闲视之。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纷纷续貂为哪端
刘诚龙
雪芹先生《红楼梦》成,搭车作成名之粉红绮梦者不知凡几。据一粟所编的《红楼梦书录》搜罗,替《红楼梦》接骨维纳斯之断臂者洋洋甚成大观。有《后红楼梦》,有《绮罗重梦》,有《红楼复梦》,有《红楼阁梦》,有《红楼梦补》,有《增补红楼梦》,有《红楼幻梦》,有《红楼梦影》……不下三四十余种,冠《续红楼梦》之同题者即有三五本,署的分别是秦子忱、海辅主人、张曜孙之姓氏,亦有《新续》、《后续》、《再续》、《三续》者,蔚然成就《红楼梦》制作车间,诸多人士在其流水线上谋食稻粱。高鹗之续作尚有原稿在焉,又有狗尾,余者又有何可观?只增笑耳。
  你笑你的,我作我的,一两声轻笑哪能杀人急急成名得利之心?著作一旦名满天下,跃跃试者风起云涌。《西游记》成,便有《西游后记》,便有《大话西游》;《水浒传》成,便有《水浒后传》,便有《新水浒传》;《花季雨季》之后,便有《天堂鸟》出笼;《女生贾梅》之后,《贾梅新传》又被生产出来,呼为姐妹篇;《男生贾里》之后,又有《男生贾里全传》,该是哥俩好了;由此推去,大概不久,还将有父子篇、母女篇、爷孙篇;据新闻称,《廊桥遗梦》的作者又在构思遗梦之遗梦了,说是读者给他出了新点子,想了新情节……察古今继作之奇景,有趣味可供品玩。古之名著名遂,原作者多是毅然封笔。曹雪芹且不论,先生是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原作尚没杀青,更遑论出续集?书成之后,余勇尚可贾的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辈也不再乘胜,当此则斩钉截铁地止了,续其作者都是他人,见名眼红,欲分一杯羹。今天著作若是名赚场市,一续二续三续如羊拉屎者,几乎都是作家本人。缘何古今有异?未见有专论详加考察,以窃下私揣,盖是今人专利意识大为强化,欲专营以获专利焉,不容旁有渔猎,枕衾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续作之风,古今一直炽盛,然而,试问续作与原作齐物者有几?在下浅陋,未曾有闻,多是无复可观,甚或不忍卒读。作家热衷此道乐此不疲,这些聪明人,心智缘何拥塞了?以小人之心度之,恐是利欲熏心而已。呕心之作哄动人心了,吸人眼球了,引人掏腰包了,则浮躁之心勃发不可抑,以为文学作品等同模具车间,模具雕就,即可批量生产,如同一件服饰成为时尚,则天下都穿一条裤。倒入模中之血精不足,则大肆兑水,借名气犹在之风力,急急倾销,以求财源滚滚,哪知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雪芹先生《红楼梦》之前八十回,前后磨砺十年,字字看来都是血,而署名为逍遥子所撰的《后红楼梦》,则自称是“一日口占一回”,其云:“《后红楼梦》,简文温理,信可归结全书,再有第三十回后,脱稿即寄回,只此悄宕,无为蛇足,来字云一日口占一回,无停机,故少见语。”一个是十年磨剑,一个是个把月出了一书,其高下自可判若云泥的。当下作家之续作,常如是,一作功成,脱颖名就,少则半年,多则年把,其皇皇续作又摆上书肆柜台,高产诚然高产,厚利诚然厚利,然其中有心血几何?《廊桥遗梦》之类若再续梦,则文学作品皆无须生活体验,无须作家心血,可寄居电脑操作了。都知名能招利来,然又谁知利竟可损名?作家欲将狗尾续貂,意在将狗尾卖个貂价钱,只是自毁长城罢了。虽说人以文传,文以人传,但到底是人以文传靠得住一些,戴安娜的裹脚布虽然增加“附加值”,但裹脚布本质还是裹脚布。鲁迅先生《阿Q正传》国人争诵,可勒泰山石,尝有人劝先生再作《阿Q别传》,先生不听,不管劝者其意真意假,先生不听甚是清醒,钱钟书的《围城》风行,也未见先生再构《围城》新篇。作品都是绝版,重复自己也罢,重复别人也罢,皆是末路穷途。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凛若青霜 真如赤子
  ——评报告文学《守望真情》
  曾镇南
  曾培新的报告文学《守望真情》(群众出版社出版)的主人公,是被广大群众誉为“护法英雄”、“布衣青天”的深圳市罗湖区消委会的工作人员。他是共和国的普通公民,却为广大消费者撑起一片维权护法的朗朗青天;他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却为党的事业的兴旺、党的形象的纯洁、党的理想的高扬殚精竭虑。他是构成民族脊梁的千千万万无名英雄中的一员。
  曾培新凭借他朴素诚挚的写作态度,深入采访、反复爬梳的工作作风,完成了《守望真情》一书,成了人们走近杨剑昌、了解杨剑昌的津梁,传达了人民关爱杨剑昌、支持杨剑昌、呼唤更多的杨剑昌的心声,显示了时代造就杨剑昌、推动杨剑昌、为杨剑昌提供广阔的天地的趋势。这是一部以最本色的姿态写时代英雄、公民楷模、社会支柱的书。
  杨剑昌作为一个英雄的特质之一,是他的特别强烈的公民意识。他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样一种公民情怀的最形象、最准确的活的典范。这个特质在《守望真情》一书里,是自始至终被感性地牢牢把握着的。作者用凝重而洗炼的文字,勾勒出了杨剑昌艰辛苦涩的身世和命运。像鲁迅的自白所说的:“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有着超乎自身生存之外,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公民意识。杨剑昌在努力本职工作之余,好管“闲事”,多管“闲事”,成了一个“抗世违世情”的硬汉,直道而行的狷介之士。鸡毛包裹着的走私文物,他管;别人从仓库里领出往自家拉去的建材,他也管;他所在的有恩于他的公司偷税漏税,他更是非管不可。虽屡遭打击报复,被斥逐成了“流浪的功臣”,他还是要管被国家有关部门忽略的“闲事”:从炒卖地皮、滥建私房的情况,到凭身份证发行股票认购表导致的混乱,从城市规划到道路建设,从黄、赌、毒到乱收费,从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到中小学教育,一发现纰漏、问题,他都要管。他这滴渴望为时代大潮助力的水珠,意识到举自身之微力,也可以为冲荡清除大潮卷起的污沫做贡献,为克服大潮下的逆流漩涡、礁石险滩的阻碍献心智。于是,他成了不在其位也谋其政,不计己功只尽己心的特别公民。正是这种特别宝贵的公民意识,使他在区消委会这个平凡不过的、既无权也无钱,以协调、化解的方式来维权护法,但却在最广泛地联系群众的岗位上,干出了了不起的成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滴水珠,汇入了维护人民利益,健全经济活动的法制,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提升民族的诚信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闪射出夺目的光辉,这是中国公民的精神之光。《守望真情》通过对杨剑昌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集中描绘,强化了这种精神之光。
  杨剑昌是一个有高度公民意识的人,又是一个有自己鲜明个性的人。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战斗精神特别旺盛。他是鲁迅所称赞的那种“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国的脊梁”。每一个还没有丧失正义感的中国人,都会感到:现实中的腐败问题,已经到了非出重剑、非用重典不可的地步了。杨剑昌的剑锋所及,和党中央的决心所注,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他得到了人民的称赞,社会舆论的支持,党的关怀和保护。杨剑昌虽然是个性很特别的硬汉,却不是生活中的“异数”,而是时代的肖子,历史的产儿。这显示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的英雄观和现实感。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蘸血泪诗情 写世事沧桑
——读长篇小说《滴水岩》
赵秀忠
高明光的长篇小说《滴水岩》(作家出版社出版)创造的艺术世界凝聚着浓烈的真情、沉淀着世事的沧桑、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我为作者感知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才情所折服。
  《滴水岩》叙述的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作者故乡川南深山褶皱中的一段哀婉凄美的动人故事。特定历史时空的世态风情,底层群众的生存状态,都浓缩于主人公文得山、薛泉之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感历程中。这便使小说既散发出诱人的叙事魅力又显示出厚重的生活底蕴。作者倾情倾力塑造了文得山、薛泉的鲜明形象,满含同情写出了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同时又描写了与他们相关联的20多位各具特性、有名有姓的人物,从而构成了一幅交织着爱情、亲情、友情、人情缤纷色彩的社会风云图。小说中具有隐喻、神秘色彩的滴水岩是作者寄托乡愁、联结人物、塑造形象、演绎故事的重要场景。勤勉厚道的匠人薛棕匠夫妇饮滴水岩之水、得滴水岩之灵气生下了爱女薛泉,薛泉则在滴水岩之水哺育、陶冶中出落成美丽聪慧、善良勤劳的大姑娘。在这里,被叔父收养的孤儿文得山从老虎的威胁中救出薛泉,并由此播下了他们坚若磐石、韧若蒲苇的爱情种子。他们一次次相约相伴到清水溪赶场,一对青年男女在交往中倾情相爱,盼望着结为夫妻。纯真炽热的爱情如诗如画,深味着这世间醉人情感,真如亲临滴水岩品尝了一口甘泉。
  然而,彼时彼地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文、薛二人不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幸福。作者洞察社会和人生的敏锐就在这里,他按照社会生活的应有逻辑写出了这对青年人的婚姻波折,并在其波折中得以充分舒卷社会风云的变幻,透视人性世态的隐秘,展示旧时代底层人民艰难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正当文得山、薛泉顺利相亲、拜堂,期待美好时刻到来之时,早有预谋的叔叔昌清夫妇在花烛夜却偷梁换柱将新郎变成了不肖之子文得虎,把得山骗出而置于死地。至此,故事急转直下,情节摇曳生姿,各种人物在变幻的时空中展示着个性与人性。薛棕匠不能忍受女儿婚姻的不幸,把小女珍珍托付给育婴堂而跳下滴水岩,以悲剧的结局表白了对社会、对命运的无奈与绝望。
  小说对马士炳、杨长顺、刘大力、沈秋妹、文昌德等人物的描写,张扬和肯定着人世间的真善美。他们绝不是主要人物的陪衬,他们和文得山、薛泉等角色一起,共同构成那个时代社会下层真诚、善良、正义的主体力量;他们在热情相帮他人的同时,也显示着人格的魅力,放射着人情的热量,让人在为他们感动的同时,更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纯朴的情感。
  《滴水岩》通篇洋溢着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这种诗意品质首先体现在作者倾注于笔端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作者饱蘸着故乡亲人的血泪抒写的乡土之恋和生命之歌。正如作者在作品后记中所言:“写一部小说,让我的情感和思绪从这里流淌,把那些年月在茫茫大山中发生的事,告诉今天的人们:让生我育我的故乡,将她的乳汁化作血液流进儿孙的躯体。”因为写的是自己思恋的故乡,养育自己的亲人,所以叙述故事如泣如诉,描写人物鲜活灵动,世态人情的展示中流露着主观倾向,社会生活的反映中表现出陟罚臧否。读者在阅读中不能不受到感染,不能不随着人物的命运际遇而流下或喜或悲的泪水,并在感动中得到灵魂的净化和人性的提升。其次,作者在情节的描述中自然无痕地插入了许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掌故,既增添了生活的厚度,又加重了作品的沧桑感,还为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传奇色彩和浪漫气息。
  浓郁的乡土气息使作品的诗意品质有了鲜明的特性。作者就像热情的导游,深情地向我们展示着家乡的一切。泉溪潺潺、朝雾蒙蒙、竹林青青,川南山水钟灵毓秀;娶亲拜堂、生日祝寿、殡葬发丧,乡风民俗神奇古朴;还有那川南情歌《撵野猫》,正月十五烧龙灯,以及“担担面”、“下江货”、“新鲜饭滚豆花”等飘溢着浓烈川味的小吃……纯正独特的地方风景、地域风情让读者如临其境,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

  影视艺术“中国学派”的基础工程
  ——《中国影视美学丛书》读后
  胡智锋
  由黄会林主编、周星副主编的《中国影视美学丛书》全套8部,历时4载,近期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的问世,对于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学研究与影视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电影电视作为现代科技与现代文化的结晶体,在推进科技与知识进步,推进不同国家、民族与地区的文化交流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塑造国家与民族形象、调整社会心理精神状态、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方面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国影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传播体系与艺术体系,但面对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面对着新媒体的包围,如何能够与时俱进,在世界影视文化格局中独树一帜乃至独领风骚?丛书的编著者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中国影视与中国文化传统”为切入点,推出了这套“中国影视美学”研究丛书。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切入点和总标题,丛书编著者出于如下的动机和缘由:中国影视发展的历史表明,影视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中国影视并非欧美影视的翻译版,而是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和特征的;中华民族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影视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从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中国文化具有极为宽广的包容性。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不断融汇、改进外来艺术形式,逐渐确立了自己独有的美学范畴、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这一美学传统,也已经深刻地体现在我国的影视艺术创造和观众的文化、审美价值判断之中。
  从中国影视依傍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开掘资源,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影视文化与影视美学体系的极为重要的途径。丛书便是体现这一思路和理念的具体成果,其中涉及到中国影视与传统文化、传统美学之关系,涉及到中国影视史论、当代影视文化、中外影视比较以及跨国影视传播等众多方面、领域。丛书的宗旨和目标是以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的独特视点去研究中国影视,既吸收西方影视的精华,又坚持中国影视的民族特征,梳理、提炼出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学体系、观念与思路、方法,为建构影视艺术的“中国学派”打下良好的基础。(胡智锋)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传统今朝”中国画十人展在京举办
“传统今朝”中国画十人展于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一日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东配殿举行,参展画家有陈昔未、郑樵、王冠人、赵刚、韦公衡、杨彦、李德纯、郭丰、姚大伍、肖力。十位画家的七十余幅作品以不同的风格体现了传统与现代赋予绘画的精神力量。(玮文)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中西诗学的汇通》出版
陈旭光新著《中西诗学的汇通——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日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论著以一种新的理论视界和结构框架,重新整合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侧重于从它与作为外来影响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关系,诗人主体的人格精神、心路历程和期待视野,与主流文学或其它相关诗潮流派的关系等角度入手,系统考察中国现代主义诗潮之生成的各种“合力”因素,发展的自律性特点,诗学思想的形成与特征等。(一薇)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诗集《魂》出版
诗人王钢的诗集《魂》日前由华艺出版社出版。诗集共收录诗人历年创作的近二百首诗作,诗歌以来自生活第一线的热情,歌颂了石油工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朴素的诗句背后,是生活本身的艰辛磨砺。诗作大多于石油开采工地随感而发,乘兴而作,坦荡豪放的诗情中显露的是诗人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和不倦真情。(贾梁)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陶钝文集》首发式举行
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共山东省诸城市委、诸城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纪念陶钝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暨《陶钝文集》(四、五卷)首发式,日前在诸城举行。陶钝一生从事曲艺工作,先后创作了小说《为了革命的后代》、《杨桂香鼓词》等优秀作品,是当代小说家、曲艺作家、诗人、评论家和书法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曲协主席。作品结集为《陶钝文集》。(张建平)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双喜杯天地一瞬

  山川明镜里
岱天荣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一九九八至二000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近日揭晓。《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等十七部单行本和《书本里的蚂蚁》等三篇(首)短篇作品榜上有名。本次评奖获奖作品涵盖了儿童文学的各种门类,连续几届空缺的寓言、科学文艺奖项这次分别有《美食家狩猎》和《非法智慧》入选;《中国兔子德国草》、《吹响欧巴》等获奖作品展示了儿童文学长篇创作的实力,《中国孩子的梦》、《小霞客西南游》等散文、纪实文学融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本次评奖增设了“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项,扶持儿童文学新人,同时增设的“理论批评”奖项空缺。(木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