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实力是第一位的
  ——一位技术总监眼中的技术标准战略
  李洁
  技术标准 制胜法宝
编者按:从今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相关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领域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在信息技术领域,由我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寥若晨星,如何尽快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急起直追、后来居上?本期发表的这一组稿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科技界和企业界在标准战略方面的思考和实践。(附图片)
  “我们走到了一扇大门口。”从美国盐湖城的国际因特网标准化组织第五十二次会议上回来已经有一些日子了,3721公司的技术总监石晓虹说起自己的所见所闻,语气里仍然透着一种特别的兴奋。
  在这次会议上,作为目前国际上网络实名领域内最主要的三家服务提供商之一,3721的代表作了主题发言,阐明了自己对于制定网络实名国际标准的意见和看法。
  在这种全开放的大会上发言,本不是什么稀奇事,石晓虹不愿意渲染这种经历。“真正在会议上发言有分量的,还是那些有影响的大公司,其他人更多的是看你的方案到底是不是可行,有没有什么问题,能不能经过验证。没有实力的企业,说得再多也没有用。”石晓虹真正感到高兴的是,如今的3721正是这样一家有分量的公司。
  “网络实名”是随着因特网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在最初的因特网上,用户要访问某个站点,需要记住一大堆比电话号码还长的数字,如202.106.120.66。这种地址太难记了,于是人们发明了域名,用诸如www.people.com.cn(人民网的域名)的形式来表达网络地址,在会英语的人当中,它成了有一定意义的符号。但人民网里的内容太多了,要想直接访问“科教频道”,你就得输入http://www.people.com.cn/kejiao.html等一大串字母,这让非英语国家的网民伤透了脑筋。
  网络实名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只要输入汉字“联想电脑”,网络就会带领你穿过结构复杂的联想网站,直接到达联想电脑的网页。国际上做网络实名的公司有不少家,美国、韩国都有这方面的高手,但具体到中文网络实名,要符合大多数中文网民的使用习惯,却只有3721可以做到体贴入微。
  “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但你只有从卖苦力、卖产品开始做起,逐渐占领市场,把自己先进的技术做成事实上的标准,才能真正向超一流迈进。如果一上来就想做超一流,也许你最后什么也得不到。”经过了网络泡沫从膨胀到破灭的全过程,3721作为屈指可数的赢利网络公司,太知道实力的重要性了。
  “先进的技术,成功的产品,坚实的市场地位,是参与建立国际技术标准的基础。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思科、升阳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他们经过多年努力,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拥有巨大的用户群,标准的制定就不可能无视它们的存在。同样的道理,在中国占据了90%左右市场,日查询次数达2000万的3721自然会在网络实名的国际标准制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石晓虹看来,理论上怎么强调标准的重要都是没有用处的。要在国际标准中占领一席之地,“作为企业,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市场做大、把实力做强、把服务做得很漂亮。”
  就在我们的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从美国明尼苏达州国际因特网标准化组织会议上传来消息,该组织已成立一个包括3721在内的内部工作组,一项由中国人参与制定的因特网国际标准正呼之欲出。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拥有标准是为了拥有市场
  李硕
  从GSM和CDMA之争,到当今的热点——3G标准之争,无不证明当今的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技术的竞争,标准领先已成了新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谁就在竞争中占有主动权,甚至是控制权。标准之争,就是利益之争、市场之争。事实上,专利和标准现已演变为国际工业竞争中通用的游戏规则,过去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而现在则是产品未动,标准先行。国际大公司无不是“产品未到,标准、专利先行”的身体力行者。他们既是相关领域标准化的积极参与者和领导者,又是成千上万项相关的专利的拥有者。制定标准是切入点、手段,将专利“埋入”标准中,“激活”专利,实施专利是真正目的。标准和专利一样都已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深圳中兴通讯早在1998年,就将标准化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动员一大批技术力量从事标准研究,并向信息产业的主管部门呼吁企业要参与标准的制定。作为信息产业部通信标准化协会的发起者之一,中兴通讯是其6个标准研究组的全权成员,自1999年以来,承担、参与标准项目100多项,占信息产业部正式立项的90%以上。
  人员上,中兴注重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参与标准工作,现已有多位技术专家出任CTSI工作组负责人,并成为该领域标准化研究的带头人;项目上,力求抓住重点,特别是在当代最具前沿技术的三代移动、软交换、多媒体通信等方面的标准化研究中,中兴通讯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在“2001中国第三代移动通讯实验网”规范中,成绩斐然,参与WCDMA网络整体测试方案、各接口测试规范、终端设备规范等10个标准的制定。
  中兴通讯认为,中国要从通信大国成为通信强国,就必须改变以往追随国际标准的被动状况,争取在国际标准制定的舞台上表达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在积极参与国内标准化活动的同时,中兴通讯还活跃在国际标准化研究的舞台上,先后成为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论坛的独立成员并积极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
  2001年11月,中兴通讯成功主办了3GPP2OP/SC会议,这是国内制造商第一次承办国际标准化会议,对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标准工作的含金量,中兴通讯2001年全年累计完成国内专利申请275项,其中发明238项,占87%。历年累计申请专利593项,其中包括发明452项,是国家专利局评出的全国首批40家“专利试点单位”之一。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国产手机新攻势
  沈瀛生
  日前,厦新在京进行一系列活动,掀起了国产手机的新一轮攻势。先是在西单科技广场举行“厦新手机质量万里行全国百日大行动”启动仪式,接着发布了两款手机新品A8698和A8+。
  据介绍,A8698是一款双通道手机,针对在户外有收发电子邮件需求的用户,是市面上唯一一款真正实现永远在线邮件功能的手机;而A8+则是在前阶段风靡市场的“会跳舞的时尚手机”A8基础上开发的升级产品,功能显著增强。
  厦新电子公司拥有200多人的省级技术中心,每年投入几千万元研发经费,设立了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厦新创造了世界首台光盘录像机、全国首台硬盘录像机、全球首台采用数字芯片的功放、中国首台自主开发设计的数字解码功放、中国首台双解码数字功放、中国第一部数字无绳电话、第一部双频双卡手机、第一部国产GPRS手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厦新“收获”系列中文一体机,体现出了厦新雄厚的研发实力和敏锐的创新意识。
  日前,厦新公司负责人采访时说,在历经两年的努力后,厦新已成功地实现了企业转型。目前,手机业务已成为厦新最大的收入来源。厦新已建成占地达20万平方米的电子城,配备了国际先进的生产线和高速自动贴片机,可满足大规模的产量需求,其中包括国内流程最长、工序最完整、加工最具深度的手机生产线,可实现从手机的外壳注塑、喷涂、屏蔽处理、元器件贴装、整机测试、整机检验等全套生产工序,是真正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加工生产的国产手机企业。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时评

  惠普康柏合并的启示
骧阳
去年底,全球著名电脑生产企业惠普公司和康柏公司宣布合并,成立“新惠普”。时至今日,这一举措引起的全球轰动仍余波未平,各种猜测和评价纷纷出台。
  惠普公司是计算和成像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2000年的持续运营收入总值达488亿美元。康柏是从事硬件、软件、解决方案和服务企业,2000年销售额为400亿美元。这两家公司的合并,导致了一家年营业收入高达870亿美元的巨型公司出现,同时,其资产攀升至564亿美元,管理成本则会节省25亿美元。
  这起合并案,也吹皱了中国信息产业市场的一池春水。很多人士都对这两家公司进行了大量的猜测,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预测和分析,都是针对未来市场的格局和相关的人事变动的,而少有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进行的思考与探讨,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了我国还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全局性的社会关注能力和意识。
  笔者认为,这起合并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合并本身,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和探讨信息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帮助我们在更广阔的空间去认识世界经济的潮流和发展方式,从更深层次体会资本、法律、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融合,这些对中国市场走向成熟,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全球的IT产业,在经历了剧烈的起伏后,开始进入了价值回归的过程,高发展、高消耗、高支出、高重复投入的运行方式,已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迅速地填充了空旷的市场。面对日益充实的市场,更高的管理效益,更加合理的资源组合,淘汰多余的竞争对手,缩减重复建设的投入,变成了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合并是同类型行业能够考虑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惠普与康柏就恰恰选择了这样一条路。这也是资本市场在成熟时期,在品牌和资本相对独立的情况下,资本所能够发挥的一种对资源进行优化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合并,并不是以消灭大竞争为目的,而是以优化资源为目的,想必这也是为什么欧盟和美国都能够容忍这种“巨无霸”的形成。因为毕竟合并后,市场上的竞争仍然激烈地存在着。而且这种实际发源于市场规律的自发的主动调整,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蜕变和进化,为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主动营造出了更广阔的、有跨度的跳跃空间,前景会更加美好。
  在160多个国家,裹挟着上千家分公司和几十万个分销商、经销商,一项涉及十几万人、600多亿美元资产的合并,已经拉开了序幕;对于整个商界,乃至政府机构,关注这一进程,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在笔者看来,这种合并,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体公司的成败,也更远远超过了任何个人的得失和去留,这是一次成功与失败的尝试,一种生存和死亡的转换。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冷眼旁观标准热
  杨大成
  当今的电信系统,是一个集硬件设备和软件体系为一身的遍及世界的庞大网络。这样一个网络的建设和运营维护,必须由多个厂家和运营商共同承担才能实现,同时各个国家和运营商的网络必须互通才能开展业务。为此,整个电信系统必须共同遵守大家公认的、统一的技术体制标准和服务标准。
  标准的意义不仅在于规范不同物理实体之间的相互接口,同时在于引入不同厂家生产同一产品时的相互竞争,约束行为规范,并正确引导技术发展走势。技术标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技术标准和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标准和市场的关系方面,应该注意的是,产业的最终目标是占有市场,技术标准工作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提出标准不等于占有市场,而不拥有标准并不意味着不能占有市场。
  企业对市场的占有,主要是由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由此产生的产品决定的。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在本土没有很好的市场,其首要原因是我们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落后,而不是标准造成的。认为只要自己提出一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在移动通信方面,欧洲采用开放的GSM标准并没有失去本土市场。在家电行业,今天之所以有众多的国产品牌将洋产品挤出中国市场,并不是我们采用自有的什么新的技术体系标准,而是我国家电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提高了。
  技术标准的重要特点首先是规范性需求,其次是阶段性反映而不是动态跟踪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由于电信网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因此技术标准还特别强调多个标准的相互配套和整体完善性。从这个角度看,在技术标准中获得利益的重要条件不是全部拥有主要的知识产权,而是长期积极地参与其中的技术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会议活动。
  标准的根基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内涵不仅包括技术专利,而且包括实现技术专利和非技术专利的秘诀。在对待知识产权问题上,首先应该尊重别人已经取得的知识产权,其次是尽量利用可以利用的知识产权,最后是形成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是一个规律。要承认知识产权是一种产品,是一种资本,技术标准是它的一个规范化载体。
  在技术标准问题上,有人提出绕开别人的知识产权,另起炉灶来发展我们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这是违背标准的发展规律的。标准的产生首先植根于技术,技术标准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一个企业垄断某一个标准,发展到多个国家和多个企业共同发展一个标准体系的阶段。我们所倡导的标准不仅要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而且要得到国际上的广泛使用,成为事实上的全球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产移动通信系统占有市场很小的今天,中国的企业要学会在技术生物链上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位置,要在不同的时期寻找不同的技术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生产合资伙伴。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中国的电信企业应该积极行动和勇敢地面对挑战,而不是坐等他人支持自己的标准和提供更强有力的保护。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本期聚焦

  移动通信:生死存亡话标准
——电信专家的技术标准战略观
本报记者杨健就在TD—SCDMA(时分双工同步码分多址,由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以下简称“中国标准”)的发展一步步逼近目标的时候,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兼大唐电信公司董事长周寰却忧心忡忡。
4年前,周寰和他的同事们决定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提出一项国际标准,遭到许多人的怀疑和反对,这时候,周寰紧张过;
依靠几项核心技术,要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构建一套完整的国际标准,这在国际电信史上几乎没有先例,这时候,周寰紧张过;
面对欧美信息技术强国的围追堵截,崭露头角的“中国标准”险些夭折,这时候,周寰紧张过。
但周寰没有绝望,“我们的政府支持我们,运营商支持我们,研究部门、大学、标准化组织支持我们,有这样强大的后盾,怎样的困难不能克服?”
如今,TD—SCDMA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的三大标准之一,不久前的现场演示又获得空前成功。正当举杯痛饮时,周寰怎么也得意不起来:“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张。”
“中国标准能够成为国际标准,当然是一项巨大的胜利,但还不是实质性的胜利。如果‘中国标准’不能迅速产业化,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从前的努力就可能付之东流,”周寰毫不掩饰心中的焦虑:“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中国标准’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向旧格局宣战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任邮电部科技司司长的周寰见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智能天线和无线用户环路系统。在他的支持和推动下,电信科技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发明的SCDMA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让周寰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开发的这套技术,将在中国百年通信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1998年3月,经过反复酝酿,征得信息产业部领导的积极支持,周寰等人决定,由大唐电信公司(电信科技研究院改制后成立的企业)以已有技术为基础,代表中国向国际电联提交一项候选方案。此时,距离国际电联在世界范围征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截止日期只剩下3个月。
这是一项让许多人难以置信的举动。直到方案提交上去之后,还有不少外国人打电话过来要求“辟谣”。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只配在国际会议上当“3S(Smile——微笑,Silence——沉默,Sleep——打瞌睡)代表”,要在如此先进的领域中确立自己的标准,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这一次中国人是动真格的。“中国标准”在向一个由西方统治了上百年的通信标准旧格局发起挑战,自然也面临着这种旧格局下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等到“中国标准”在技术上的优越性真正体现出来之后,欧美大公司的态度立刻由怀疑化为了敌视,企图将这一技术标准扼杀在摇篮之中。在种种刁难和打击面前,中国代表的立场异常坚定:即使国际电联“枪毙”“中国标准”,中国也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来支持中国标准。中国政府理应采用中国标准。
中国人赢得了这场较量的胜利。2000年5月5日,国际电联正式采纳TD—SCDMA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标准之一。
实力悬殊的对抗
标准的确立,仅仅意味着竞争的开始。
目前的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最具市场前景的标准有3个:中国的TD—SCDMA、欧日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究竟采用哪个标准,决定了上万亿元资金的流向。
“移动通信的第一代是模拟技术,我们完全没有机会,从基站、交换机到手机都是买来的,一部‘大砖头’手机最贵卖到5.6万元,至少2500亿元流进了国外公司的腰包。”周寰谈及此事,不胜感慨。
“第二代的GSM和窄带CDMA,我们又搭进去数千亿元,虽然中后期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直到2000年,国产手机、基站、移动交换机的市场占有率也只有5%、4%和9%。而一旦采用‘中国标准’,我们将带动一个上万亿元产值的产业。依照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机遇,在今后20年内将很难重现。”也正因如此,国外公司直到今天也没有放弃对“中国标准”的围剿。
“‘中国标准’不成熟,我们的技术才是真正成熟的技术,”有人信誓旦旦。但在前不久信息产业部的检测中,接受检测的产品无一成熟。
“我们的标准便于从现有的GSM与CDMA平滑过渡,”有人言之凿凿。事实上,“中国标准”的后向兼容性,不亚于其他两大标准。
“我们是多厂家供货啊,哪像‘中国标准’,集中在大唐一家手中,技术和市场风险太大,”有人危言耸听。“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完全开放技术和标准,联合了包括西门子、飞利浦、LG、德州仪器、诺基亚、爱立信、中国普天等在内的大批国内外公司,共同推动‘中国标准’的发展。”
然而,这的确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中国标准”的对手加起来,其产值几乎相当于整个中国的GDP。周寰们时时觉得被一种无形的“剑气”所包围,无论往哪儿打,都感到令人窒息的重压。
决不只是技术的争夺
正像“中国标准”的突破不只是技术上的突破一样,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争夺也决不是采用何种技术制式的局部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周寰认为,在这样重大的战略问题上,美国和欧盟尚且如此,何况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企业力量是不现实的,它需要一种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在第一套GSM规范发布的4年之前,GSM计划就得到了欧洲委员会的认可。在市场开拓和频带利用方面,欧盟给予了GSM极大的政策支持。美国为了扭转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起步阶段的落后局面,不惜动用大量资源,在经费和频率分配等方面给予本国技术的支持,与欧盟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有这些支持,CDMA才得以在北美地区成为主导标准,并向南美和亚太地区迅速扩展。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我们必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行事。但对于这些规则,我们也要分析,要研究,要用好用足。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产业的发展都给予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也要学会用新的方法扶持我国产业的发展。”周寰说,“只有超越企业的利益,站在国家的高度来看待标准战略,我们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在技术标准的舞台上和生死存亡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IT企业看好西南
顾扬
人们都说2002年仍是IT的冬天,许多企业实行全球性的投资紧缩,而香港松景却即将在成都投资1亿元建立板卡研发和生产基地,可谓逆势而上。日前,松景公司董事会主席赵亨泰在京谈了他看好西南的原因。
松景公司是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主机板、多媒体产品、通讯产品和显示设备均为自行研发、生产。松景一直致力于加强研发能力,现在在内地、香港、台湾等地分别设立了研发中心,在加拿大、美国等全球主要电脑市场建立了10家分公司,3座大型工厂。
赵亨泰说,IT的冬天是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投资收缩带来的一种现象,并不是IT行业独有的现象。相反,在IT行业,冬天正在度过,如移动技术、消费类IT产品的兴起。另外,地域区别也很大,比如中国市场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十几年来松景在欧美、中东以及南非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一直关注国内市场。中国加入了WTO,市场更加规范和完善,促使松景决定在内地建立一座板卡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基地之所以选择成都,赵亨泰说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成都有相对稳定的、丰富的人才资源,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储备了一批人才,素质高且流失较少。二是成都在中国的地理位置适中,东西南北来看都比较平衡,方便将来的物流管理。三是中国越来越开放,加上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为投资企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发展的保证。松景公司在东莞有工厂,主要生产显卡和调制解调器。近两年的计划是把东莞的产品线移到成都,然后把在台湾的主板生产基地移到东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