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源于实践的思考

源于实践的思考
  党的执政理论的创新性突破
  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十分突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把党的本质同先进生产力相联系。这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在执政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创新性突破。过去我们长期片面地理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以为用超前的“先进生产关系”就能带动或拉动生产力的大发展,结果却适得其反。实践证明,脱离生产力来讲生产关系,特别是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盲目地变革生产关系,追求所谓的“先进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三个代表”的第一个代表,作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建设党的重要要求,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论上的成熟,表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水平。
  ——王霁(北京)
  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纪宣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纪宣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要解决的是人类的自我发展问题。归根到底,解放生产力,就是解放人类自己;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人类自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要解决的是民族精神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打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要解决的是历史主体的确认问题。坚持唯物史观关于历史主体的科学判断,明确提出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魏剑钢(内蒙古)
  衡量全部工作得失成败的科学尺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是检验党的全部工作得失成败的科学尺度。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做好全部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紧紧抓住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这一关键环节,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做好全部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做好全部工作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坚持人民利益标准,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孙富林(江西)
  党应对历史考验的伟大决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着与时俱进、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纲领,也是党应对历史考验的伟大决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在。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过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王纲(陕西)
  强国富民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纲领,是强国富民的根本指针。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说明我们党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作自己最根本的任务。只要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去努力、去奋斗,我们就一定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伟大目标。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意味着我们党始终是先进文化的继承者、保护者和促进者。先进文化一旦得到充分发展,就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强国富民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前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雷定安杨东川(山东)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工作思路从哪里来
姚卿
制定正确的工作思路,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但怎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工作思路,却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实践中,制定工作思路的几种倾向值得注意:有的拘泥于中央或上级的有关提法,有的局限于外地的某些做法,有的满足于“顺口溜”式的编法,这样制定出来的工作思路,要么太笼统、太抽象,要么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缺乏特色,讲起来很好听,干起来不可行。其结果是想法和做法不统一、理论和实践不统一,最终导致思路落空,工作受影响,群众不满意。
  思路是一种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它来源于对客观情况的分析与综合。对客观情况的分析、综合属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确定工作思路则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开始。从认识论来说,掌握客观情况是制定思路的前提和基础;思路是对客观情况的反映和升华,是对客观情况的认识和处置。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而得出的正确的工作思路,具有概括性、超前性、规范性和指导性。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一些地区之所以发展较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都有一个具体明确、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这种独具特色的正确的工作思路,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来的,它来自对中央和上级精神的深刻把握,来自对各地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来自对本地情况的全面掌握。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掌握具体情况。只有掌握大量的、真实的具体情况,并对之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把握其要点、重点,然后以此为基础、为参考来确定工作思路,才是辩证的、科学的。我们在领导工作中,每天都能听到或看到大量信息,遇到大量情况,特别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更能获得许多第一手材料。情况掌握多了,掌握全了,再经过分析和综合,分析透了,研究深了,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确定出来的工作思路,才是可靠的、可行的。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有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要想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把理性认识化为实践的计划、方案和工作思路,就必须自觉地遵循唯物辩证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辩证分析和综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科学的工作思路。这里的所谓辩证分析,是指运用诸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分类分析,特别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情况、情况的不同方面及其特点分别加以研究,将笼统的认识具体化,把表面的认识深刻化。所谓综合,是指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把不同情况、不同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并纳入到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整体和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从而更为科学地确定工作思路。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密切关注客观情况的变化,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对工作思路加以丰富和完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实践中,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不断涌现,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把握,极易造成工作思路的滞后,导致工作方向上的偏差,甚至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的发展,努力跟上时代节拍,根据情况变化适时地调整、丰富和完善工作思路,努力使之更合理、更科学,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第9版(理论)
专栏:

  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雒树刚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这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共同努力把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深刻认识和牢固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待理论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
  方法贯穿于理论,是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了方法,才能掌握理论的要旨。学习和运用理论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理论发展的方向。科学的方法能够保证学习和运用理论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错误的方法则会使学习和运用理论偏离正确方向。
  理论发展史告诉我们,理论研究方法总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院哲学式的方法,就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从概念到概念。这种方法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洞的方法,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另一种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在实践中形成理论认识,并根据实践来检验理论。这种研究方法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任何推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都遵循了这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方法,并贯穿于他们全部的理论创造之中。这种科学方法体现了对待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这种科学方法体现了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的正确关系,就是要求我们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具体结论;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而不是只言片语;着重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而不是个别论断。这种科学方法体现了“结合”这一基本要求,就是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正由于理论研究方法如此重要,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学习他们的理论要注重学习其中的方法。他们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们党进行长期革命斗争、形成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强调的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他曾鲜明地指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毛泽东同志围绕对待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工作、什么是理论家的标准。他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这里强调的就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他又指出,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概括了各种东西,得到的结论又拿到实际斗争中去加以证明,这样的工作就叫做理论工作。这里强调的又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他还指出,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这才是我们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这里强调的还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他特别提出,用错误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样就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害了自己,也害了同志。”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们党进行改革开放、形成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我们应该也只能采取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的。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他向全党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不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我们的工作还能够做得好吗?
  江泽民同志总结党的80年历史经验,深刻论述了坚持科学方法的问题。他指出:“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学习不应该是经院式的,而要有的放矢,学以致用。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彻底,就是理论要符合客观实际,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就是要能够指导实践正确地进行。实践的结果最能说服人、教育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他特别强调,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就要注重回答实际提出的重大问题
  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是科学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那些矛盾集中、影响广泛的重大问题,是我们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症结。研究回答这些问题,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形势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党的事业的信心。只有经过深入的研究,作出科学的回答,帮助人们逐步解开“思想扣子”,才能做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研究回答重大问题,也是理论发展自身的需要。理论的生命力来自实践,离开对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现在,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已经并将继续展开,这既对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孕育着理论的突破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深入研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当前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刻苦攻关,努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成果。
  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最新成果,又是进一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根本指针。它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既不丢老祖宗又开拓创新,既立足国情和现实又面向世界和未来,涵盖了党的建设和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必须自觉地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会运用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的理论研究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取得扎实成效。
  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是经济不发达,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们的全部理论研究,必须立足于这个最大的实际;我们的全部理论探索,必须符合这个最大的实际。既不能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论断,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防止照抄照搬西方的“洋教条”。要一切从我国国情出发,一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
  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必须着眼于理论创新。要做到“三个看到”: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实现“三个解放”: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探索“三个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达到“三个统一”:把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应对复杂国际局势作出的重要判断和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上来。


第9版(理论)
专栏:

  《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思想》简介
周惠主编的《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思想》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从认识中国国情,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和军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八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该书主题重大,视角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的理想读物。(郭凡)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价

  以史为鉴 与时俱进
  ——读《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马绍孟
  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庄福龄教授在四卷本《马克思主义史》的基础上,又主编出版了一部近50万字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简史》)。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真实、系统而又清晰、简洁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全貌。《简史》分为四篇:奠基篇(1840—1895),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理论贡献,突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历史过程和重大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开拓篇(1895—1917),主要阐述列宁根据时代变化,揭示出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不平衡规律,作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的新结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发展篇(1917—1956),主要阐述在列宁主义指引下,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可贵探索;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出现的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胜利。创新篇(1956—1997),主要阐述苏联、东欧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难曲折探索的基本经验,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论证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
  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特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令人信服地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经典作家们是把握这一精髓的典范。在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处于向上发展的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树起一面光辉的旗帜。但他们没有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满足于自己提出的各种结论,而是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总结新鲜的经验,完善已有的理论,修正和补充个别的结论。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9世纪60年代《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使科学社会主义从“假设变为科学”(列宁语);70年代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光辉结论;70、80年代《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一系列著作的发表,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90年代恩格斯对上层建筑能动作用的论证,全面地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历史运动的辩证法。进入20世纪,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和十月革命的光辉实践,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造性理论和实践,特别是20世纪后期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和新实践,都雄辩地证明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品质。在21世纪到来之际,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从本质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教育人们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简史》帮助人们生动具体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总趋势和光辉前景。从本质和总体上看,从发展的长过程和总趋势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前进的、上升的和发展的。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科学的真理体系。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通过一系列高潮与低潮、胜利与曲折的具体过程来体现的。客观上的困难,主观上的失误,都曾经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出现过低潮,遇到过挫折。但真正坚定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能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善于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在高潮中不迷惑,在低潮中不动摇,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前景,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科学体系。列宁就是这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和邓小平也是这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丢老祖宗,同时又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和实践的新经验,以新的思想、新的结论修改和代替某些过时的个别结论,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武装和鼓舞了广大群众,推进了社会主义运动。深入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将帮助人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地位,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