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2-04-27

2002-04-27新闻联播 文字版

城隍庙·对渡碑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城隍庙·对渡碑<br/>  郭风<br/>  位于石狮市永宁镇的永宁卫城隍庙和立于蚶江镇原清代海防官署旧址的“对渡碑”,看来只可能出现于像泉州湾沿岸一带的、从宋元便成为中外商贸和海防重地的古港古镇。这两处古迹、文物,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特殊的文献价值,并且还在延伸其带有历史性质的现实价值。<br/>  明朝晚期,倭寇骚扰沿海,杀人越货,史称“倭祸”。出于防御之计,许多沿海地区,建筑城墙。比如,我的家乡莆田的平海等地便设城防,但规模不大,远不及设于当年兴华府所在地的城关城墙宏伟,并且以其为府城,才有了颇具规模的城隍庙。永宁由于地处泉州湾要冲,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设卫城,且建城隍庙。据称,当年永宁卫下辖五个千户所、十四个巡检司,管辖崇武、金门、厦门等海卫。城隍爷受封为“忠佑侯”。因之,城隍庙的规格也相应地提升了。由此可见,永宁卫及其城隍庙的设置和建筑,对当年的海防状况、当年所发生的相关的历史事件,乃至与那个时代的官制等,从中均有所体现。凡此等等,对于史学家、地方志学者而言,应该说都是颇为可贵的历史实物和历史见证。<br/>  我们现在所见的永宁卫城隍庙,据记载在清道光和光绪年间曾经扩建和大修;1992年又加以全面修整。不管如何,永宁卫城隍庙是一组显示东方文化和地域性文化色彩的、艺术价值颇高的古建筑群。而在同类的庙宇中,又具有自己的建筑设计和构思的个性。这也许是我对于这座庙宇之总的感觉和印象。从有关资料得知,这座城隍庙占地二千八百平方米,建筑物包括前(正)门、前殿、后殿、拜亭、戏台和东西厢房等。以前门、后殿、单檐和重檐歇山屋顶的建筑风格观之,不用说,均具有东方古典庙宇建筑的文化色彩。而前门有排楼,后殿前有檐楼,则似乎体现地域性的特殊文化色彩和建筑设计的个性。值得一提的是,前门排楼所悬挂的匾额和横梁、斗拱等都装饰以地方色彩很浓的、精细的、生动的镂空木雕图案,从局部、整体看,均令人感到其艺术造诣不同凡响。至于后殿门前两侧的壁上所嵌的大幅砖雕,其上浮雕了凤凰、麒麟、古木、花卉、蝙蝠和其它装饰性图案,古朴、别出心裁,富有民间艺术趣味,体现古代某一专门工艺技巧的高超和优越。我曾在此砖雕艺术前逗留良久,不忍匆匆离去。另外,进入正门后所见的前殿,庭院宽敞,两厢清静,石阶工整,给人一种步入某一名园时的心意宽适之感,大异于一般庙宇的威严乃至令人感到敬畏的景况。庙中的那个戏台,更使我感到亲切,因为与其它庙宇中的戏台不同,这是专演木偶戏的戏台。我从小喜欢此等富于儿童情趣的剧种。<br/>  石狮的友人曾告知,永宁卫城隍庙不仅从来饮誉闽南以至港、澳、台等地区,至今,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也往往于假期或节日组团前来朝拜、观光。在某种意义上讲,这座神庙至今对于海外人士具有精神上的凝聚和呼唤的力量。<br/>  上面提及,在石狮市的蚶江镇有一石碑俗称“对渡碑”。此碑成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全称是“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此碑有一些文字提到当年蚶江港与台湾鹿仔港商贸往来和海上治安情况的史实。如:“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与鹿仔港对渡……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直户庭耳。利之所在,群趋若鹜,于是揽载商越,弊窦滋焉。”还称蚶江口岸海域,“……洋匪滋蔓,防守尤难刻离”等等。这座石碑的碑文主要在于记述设置蚶江海防官署的必要性,但的确也是当年海上防守和交通商贸的历史记实,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br/>  此碑在“文革”期间被毁,砸成两段。我在蚶江所见的,为1976年该地文物普查时所发现,并予以衔接,但尚能见到裂痕,仍立于原海防官署旧址的原处。此碑从此以被损坏的伤痕与世人相见,又可谓也现身说出了自己的一段经历的史实。石碑汇集了我国书法艺术、石刻石雕技法、造型艺术,集文学和历史于一体,自成一种艺术体制,乃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存在。此等文化的存在,显示中华文化卓越的创造精神和辉煌,我们为此深感自豪。

故事中的旋律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故事中的旋律<br/> 庄东贤<br/> 离开石狮已有几个年头了,然而,储存在我脑海里那些有关石狮人可爱的故事,时不时浮现于眼前,恍如昨日,栩栩如生,鲜活有加。依然令我情动心悦心潮起伏,嘴角边因此漾起缕缕笑纹。谈到石狮人的故事,我随时都能如数家珍娓娓叙来。<br/>  记得有一次,省城有位朋友来石狮看望我。我陪他到群英路购衣,朋友看中一件休闲外套,价钱也谈妥了。不知何故,付款时这位朋友却又犹疑起来,举棋不定,最终还是带着歉意放下衣服。我们于是离开那家服装店。店主人是位三十多岁的妇女,跟在我们后面,用那夹杂着大半闽南话的普通话,反复向我的朋友解释这件外套穿在他身上是如何合适如何帅气,价格又是如何公道,在石狮任何商店你都买不到这么价廉物美的外套了。她可不管我这朋友有没有听懂她的话,喋喋不休,不依不饶,说个没完。其时天空下起蒙蒙细雨,她一路跟着我们,竟然从群英路跟到我那朋友下榻的中旅社,足足有半公里之遥。我只好发话了,用闽南话对她说,人家不满意,你总不能强迫他买呀。想必她也判断出这笔生意没有成功希望了,于是笑了笑对我的朋友说,不买也没关系呀,以后要买别的什么衣服,一定来我店里买呀。这才转身离去。<br/>  我还记得很清楚,此时雨点变粗了,她是半跑着回去的。<br/>  还有个故事至今我仍记忆犹新。我认识一位姓吴的企业家,此君如今已是身家亿万。他曾经向我讲述他的“第一桶金”是如何挣来的。<br/>  他十四岁那年,遇上“文革”,无书可读,整天浪迹街头无所事事。有一天,他无意中听一个外地人说起,在德化县城,好多商店放着味精没人买。德化县是穷山区,百姓穷买不起味精是很正常的。石狮百姓富裕,饮食业兴旺,味精成了抢手货。商店里根本就见不到味精。这位十四岁少年听了外地人无意中的一句话,来了灵感。他想方设法凑足几十元,从石狮乘车到泉州再转德化。当时路况差,二百多公里竟颠簸了整整一天才到达目的地。舍不得花钱住店,便在候车室过了一晚。从德化买来平价味精,到石狮转手高价售出,一趟下来,就挣得四五十元钱,相当于当时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一个月的工资。吴老板说,他后来用于经商的原始资本,就是人家在忙于革文化之命,拉山头打派仗的那些年份里赚得的。<br/>  你说,石狮人的这种强烈的市场意识经商本领可爱不可爱呢?<br/>  石狮人让我感到可爱的另一点,便是他们对公益事业的热心踊跃不甘人后。我认识一位办厂的朋友,他的太太有次向我诉说,她和夫君上街为儿子选购过年穿的衣服,走了好几家商店好不容易选中一套,却因十元钱的差价没讲成,丈夫负气不买。回到家,恰好小学校长来捐资建校舍。夫君问,我的邻居某某人捐多少?校长说,他捐十万元,夫君立马就说,那我也捐十万吧,输人不输阵嘛。第二天,就把十万元送到学校去。朋友的太太颇不以为然对我说,我们和某某人比什么呀,连人家一根汗毛也比不上。<br/>  最能体现石狮人这种精神的,莫过于那次“见义勇为基金”募捐大会。市民、企业、单位,争先恐后,一浪高过一浪,短短半天时间,捐款达三百多万元。捐款热潮,会后仍在延续。目前这项基金已达五百多万元。石狮人最爱唱那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走在石狮的大街小巷,或是到歌舞场所,你随时都可以听到这首歌的旋律。石狮人唱这首歌的神态,会让你终生难忘,摇头晃脑如痴如醉,连喊带吼,声情并茂:<br/>  三分天注定,<br/>  七分靠打拼,<br/>  爱拼才会赢……

看海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看海<br/>  季仲<br/>  石狮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六十七公里。但是初到石狮的外地游客,对石狮的海的认识极其有限。因为,石狮首先吸引人们目光的,是茫茫商海。一踏上石狮的大街,你就看到鳞次栉比的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谁还顾得上去看大自然的海?<br/>  就是想看海,也是直奔黄金海岸。因为那里有辽阔平展的像铺满金子一样的海滩,有展示千奇百怪海洋生物的“海洋世界”,有一推开窗就能拥抱大海的度假村和别墅群。但是,你仅仅涉足这些去处,对石狮的海的认识,还只入门槛而不见堂奥。<br/>  石狮的海不仅物产丰裕,风光旖旎,同时还饱经沧桑,深沉博大,粗犷强悍。<br/>  这一印象如刀劈斧砍一样嵌入我的脑海,是在参观蚶江镇的石湖港和永宁镇的梅林码头之后。<br/>  石湖港位于石狮北端的泉州湾,是唐宋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五代以降,蚶江“居民辐辏,桅樯林立……府第毗连,人物风流”。但在明清国运日衰时,蚶江渐渐被人们遗忘而成为一角衰败的海陬。眼下,石狮人民已在蚶江古渡遗址,建起了五万吨级的石湖现代化码头。我看到海天极处,烟水空濛,桅帆点点,抚今追昔,猛然悟到石狮必定要在商品大潮中崛起的历史渊源。<br/>  梅林港位于石狮南端的深沪湾,是古代永宁卫的门户。永宁永宁,永保安宁的寓意,一目了然。明清之际,这一带可是极不安宁的水寨渔村。为防御海盗频频来犯,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建永宁卫,管辖崇武、同安、厦门等数百里海疆,是继天津卫、威海卫之后又一海防要塞。自明代建国伊始,至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永宁军民跃马挥戈,镇守海疆,一次又一次与来犯倭寇浴血奋战,在史书上有详尽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春,倭寇百余船来犯,总兵戚继光率永宁军民截击。是役为戚家军在福建剿倭的最后一战,此后福建倭患即告平息。<br/>  1940年7月16日,侵华日军在机群掩护下,分三路进犯永宁,烧毁楼房六十八座,被杀村民一百三十人,渔船、商船被焚烧殆尽。……<br/> 我们拜谒永宁城隍古庙时,在开阔的庙前石坪上,第一眼看到的,是绘制在一块石牌上的城堞森严的古永宁卫地图和一尊陈列在石阶上的锈迹斑斑的火炮。是日,天朗气清,海天一碧,风平浪静,恍忽间,我却仿佛看见战船在浪尖上驰骋,箭镞在狂风中飞鸣,古炮在血光中怒吼。

记忆依然鲜明着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记忆依然鲜明着<br/> 高洪波<br/> 闽南侨乡石狮市,是个极有趣的地方。若干年前我曾数次拜访,对当地著名的“蔡友玉大厦”、干练的刑警队以及可口的闽南小吃印象颇深,当然均是匆匆来去,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可我忘不了那飞驰的摩托、拥挤的人群、几近无序的商贸集市,还有那头神态威猛的巨大石狮子。<br/>  这头石狮子是石狮的市徽,造型类大自然中非洲原野之王,雄健狞猛,八面威风,但我知道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狮子,石狮既名石狮,必有一番说法。<br/>  重走石狮,发现已大变化,城市如发育中的儿童一般节节长高,道路在拓宽、路灯也增加了许多,市政府建了一个巨大的美丽广场,广场上有序地散踞着一百零八头石雕狮子,神态各异地迎迓着游人。在公务大楼中聆听市委书记兼市长郑栋梁同志介绍情况,才知石狮已成为全国百强县之一。这里还有一份《石狮日报》,这份有趣的报纸大概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一份县级日报,办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br/>  终于见到了那尊古狮———隋朝石狮。它在香火极盛的凤里城隍庙门前,静静地享受着二十一世纪的石狮人的注视。“与狮子的目光对视”,这是一位诗人的组诗题目,当我真的与这尊古朴拙讷的石狮对视时,我发现这温和的古狮、石狮市发源的唯一符号、坚硬并且沧桑满体的老祖宗,目光中满是一种笑意。没有八面威严,没有利爪尖牙,甚至连脖子上的鬃毛都异常柔软,这头温驯可爱的隋朝古狮,让我想了许多。它是明朝年间为了躲避倭寇之乱才从永宁迁来的;它的到来昭示了几百年后一座城市的崛起;它已存在了上千年,它还将一如既往地生存下去;在它的目光注视下,石狮市将一步步发展扩大、富庶繁华,它历尽岁月沧桑的命运,同屹立在市中心的那头猛狮、坐落在广场上的百余头石狮,意味着石狮市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于是我郑重建议:石狮市应该搜尽天下名狮雕,建造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石狮博物馆。<br/>  也许是个馊主意,但我很真诚———因为不久前我国一批诗人到延安采风,在宝塔山下见到一对从延河里打捞出来的宋朝石狮,虽然剥落了鬃毛,可毕竟与范仲淹共同驻守过延安,它们巨大,古拙,伤痕累累,如果能从陕北高原到闽南落户,对狮子而言注定是一次欢乐之旅,不过搬运起来可有几分不易。<br/>  重走石狮,最大的收获是重新发现了一个崭新的、渐趋有序的、生机勃勃的石狮,窥见到了石狮市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底蕴。石狮的未来,就像一日千里的祖国大地,稍不留神,你就感到陌生,产生惶恐,譬如我企图寻找昔日六层高的“蔡友玉大厦”,这是当年石狮人的自豪,它隐埋在崛起的楼群里,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般,消失了。<br/>  只有记忆依然还鲜明着……

名家石狮笔会专版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名家石狮笔会专版<br/>  编者的话:自去年起,福建省石狮市连续两年举办元宵笔会,诚邀作家、诗人参加。作家、诗人们在笔会期间,一方面切身感受当地经济建设的活力,一方面与当地文学作者和读者进行交流,并于采风过程之中努力发掘传统与现实的文化韵味。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倡导作家深入生活的今天,我们推出“名家石狮笔会专版”,意在表明对此举的推荐。

那一只石狮子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那一只石狮子<br/>  舒婷<br/>  “那一只石狮子”这几个字,让石狮人读起来,可能变成“那一几席西几”。据说石狮改为县级市后,就有市民假装抱怨:“石狮两字,已够牙齿舌头打架,还要改成石狮市(席西细)。岂不是为难人吗!”其实当他们听到歌星嗲着嗓子学说“一喝好心琴(情)”,心里不知有多得意。<br/>  我的祖籍在泉州,父亲虽然出生在鼓浪屿,那一口泉州腔却是娘胎里带来的,比方总是把花生叫做“土豆仁”,把“什么人”问成“像呃”。因此泉州口音的闽南话令我备感亲近,尤其让稚儿或少女娓娓道来,抑扬顿挫轻声软语,简直就是当地古老剧种“梨园戏”的唱白。夏天入耳,火气全消。<br/>  因为血缘和地理的亲近,我去石狮好多次。今年参加第二届石狮元宵笔会,心里觉得该看的早都看过了,除了与老朋友相聚,想必不会有什么新花样。从前我们只是不断被石狮人的财大气粗所干扰,却忽略了它的文化底蕴,这才是石狮最迷人最深邃最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br/>  大作家蒋子龙先生一见面立刻考我:“石狮之名何由而来?”我信口搪塞:“解放前本来就是嘛。”惹得他呵呵一笑:“舒婷啊,你的历史知识到解放前为止!”<br/>  我知道他问的并不是现在座立市中心的城标。<br/>  那是1990年10月落成的“东方醒狮”:身长七米,高七米,重二百四十吨,耗资六十六万元,是一头造型十分刚硕剽悍的石狮子。它象征的是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石狮市,并不是幽深曲折的历史。后来我们参观香火鼎盛的老街城隍庙时,终于在庙门口看到它的真身。这一只年头久远的石狮子,个头不过齐腰,后身蹲坐,双耳直竖,昂头咧嘴,因岁月磨蚀面目有些混沌,却更加朴拙可爱,极富人情味。隋朝之前,它就立在通往泉州“官路”边的石亭前,陪着歇担饮茶的商旅。官道两边逐渐繁荣,形成集镇,人们称之石狮亭。后来亭坍狮存,遂称石狮。这尊石狮可以称是一方风水的守护神。其实不必我向子龙兄说得满头大汗,史志本有记载。<br/>  一直不曾看到的两座古塔,最近终于修复完整,得以前往瞻仰。<br/>  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姑嫂塔,坐落在石狮市的东南宝盖山上。可惜塔门紧锁,不得而入。它原名万寿宝塔,因所流传一则有关男人漂洋丧生,姑嫂相拥殉情的侨乡传说而易名。塔不算太古老,但花岗岩构筑,八角楼阁式,底座宽大,逐层缩减,典型的闽南风格。山不算太高,但海风浩烈,日生紫烟,视野宽阔,胸无垢尘。难怪史料记载:“顶有石塔,耸出云表,商舶望此为抵岸之标。”<br/>  能够细细观摩的是石湖村金钗山坳的六胜塔,也叫万寿塔。仍是八角楼阁式仿木结构,坐北朝南,通高三十六米多一点。塔心中空,有小陡梯可攀缘。但我不幸穿了裙子,行为受拘,只好眼看众人嬉笑着,聚于塔顶灿烂挥手。遂恨恨走远,回望石塔,更觉被海风潮汐风化过的莲花戽斗、转角石柱及浮雕雀替,落日之下,无言沧桑却又含义繁复。塔前有水,谓“凤池”。塔边百米远,有新发掘的古井,叫“凤耳”。没有井栏,以一片石板覆盖。我搬开石板,见水平如镜,寒气扑面。众人聚来,问我趴井这许久,有何说法?答:若你凝视良久,即可发见前生模样。果然都弯腰跪膝骋目长伏,直至头昏眼花,自然异象纷呈。甚至有年轻记者打开笔记向我打问细端。眼看谬误流传,急忙声明仅是我的杜撰,该死该死。<br/>  为了赔罪,邀众人进塔下的东岳庙喝茶。一对慈眉善目的老人守在小庙中,拎来两壶泉水。茶虽是粗茶,水却清纯回甘,端的茶香弥漫。据老人言,方圆几里深谙茶道的人,专程来此汲水。<br/>  看完了蚶江镇溪前村民办艺术表演团的“天下第一狮”,再去蚶江灯谜馆试试各人智商。此地灯谜活动如火如荼,不但设坛讲课,承办大赛,接待四方高手,还自费编印杂志、选集、会刊。光浏览几条谜目,就已头大如斗。我辈虽为碌碌文字匠,此时此地作声不得。<br/>  最后去的是近年开发的旅游度假村“黄金海岸”。海风海浪海滩海鲜,几天里与众人朝夕相随,也是见惯不惊。让众人挪不开脚的却是刚拉出海的鱼篓。有多棱的苦螺、大生蚝和鲎。浑身甲胄的鲎,腹部四对长足划动,奇的是身体拖了一支长矛,外国朋友曾惊奇地说它像英国贵族。它们却没有贵族的三妻六妾,而是雌雄终生相守,一捉便是一双。北方的朋友都没有见过这等貌似狰狞操守却严谨的怪物,围着它们啧啧不已。若不是估计上不了飞机,很想带一对回北京当宠物养起来哩。<br/>  石狮是泉州地区一个县级市,面积不大,仅一百六十平方公里;人口不多,只有三十万;全国却赫赫有名。因为它不但经济实力雄厚,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据说“元宵笔会”还要第三第四届继续办下去,因此留有多处古迹,未曾倾囊款待。比如永宁城隍庙和祥芝大堡,以及许多民俗风情浓厚的古祠宗庙。<br/>  闽南这一只石狮子,越跑越快,几乎要长出翅膀了。

见证历史 见证未来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见证历史 见证未来<br/> 蒋子龙<br/> 没有人知道它诞生于什么年代,是什么人雕的。在隋朝或更早的时候,它就被人发现静静地蹲坐在唯一一条通往泉州的官道旁:只有多半人高,没有张牙舞爪的雄姿,没有卷发甩动的风采,轮廓简约,线条流畅。却淳朴耐看,憨态可掬。正是由于有了这尊讨人喜欢的石狮子,行人到此都要在它旁边歇歇脚,喝点茶水或吃点干粮。于是,它的旁边就有了一个小亭子。<br/>  沧海桑田,朝代更迭,石狮子默默地看着世间的变化……自己身边的小亭子也烂了建,建了烂,渐渐地竟演变成一片村落———人们就叫它“石狮”。<br/>  我第一次见到这尊石狮子是<br/>  1984年。那时的石狮已经建镇,给我<br/>  的感觉是一片迷魂阵般的服装城。胡同纵横交错,七拐八弯,“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万式装”。一个陌生人陷入其中,便很难再钻得出这由色彩和布匹构成的迷魂阵了。满眼都是衣服,从地面直挂到屋顶,花花绿绿,无奇不有。从全国各地来的服装贩子,肩上背着硕大的口袋,如鱼得水般地在衣服堆里往来穿梭,寻寻觅觅。我由于没有采购任务,只觉得眼花缭乱,头昏脑胀,实实在在地感到迷失的恐惧,一种物的威压。便请求陪同的人赶快带我去看那著名的石狮子。<br/>  石狮子身旁有一座城隍庙,烟雾缭绕,香火鼎盛。看装束有许多是从海外来的香客。据庙里的主事讲,东南亚一带的许多城隍庙是仿照石狮的城隍庙建的,也可以说那些国家的城隍是石狮城隍的分支,或者叫“属下”。那里的信民自然就要定期来寻根,来朝拜具有更高权威的城隍———这无疑跟庙前的这尊石狮子有关。因为是先有的石狮子,然后才有了这片人烟,这片城镇以及这座庙。<br/>  应该说,石狮的灵气和运气是来自石狮子。十八年后我再去看石狮子,在它的眼前竟建起了一座崭新的石狮市,但当年服装集散地的优势还在。除去国内的交易,每年有百分之四十的服装和小商品出口到全球五十多个国家。为成龙配套,石狮又有了一个“鸳鸯池面料市场”。全国有六十多家纺织厂把各种面料产品送到这里来销售,同时又有数不清的外地服装厂跑到这里来选购面料。这就叫“全国跑石狮,石狮跑全国”。每年的销售额在百亿元以上……石狮地处东南一隅,人们为什么愿意来回奔波数千里乃至万里,非要到这儿来买和卖呢?民间有句大实话,叫做“无利不早起”。人们都愿意到这儿来,一定有到这儿来的好处———这就是知名度,这就是信誉。在货物大流通的时代,能成为货物的集散中心,就等于四面八方的钱都往你这儿流,显示了一种发达的魅力!<br/>  石狮有一个堂皇的城标———石狮市的城标自然也要在狮子上做文章。但没有打那头古老的小石狮子的主意,而是重新雕塑了一头巨型石狮子。这座石狮子矗立于新城繁华大道的环岛中央,身长七米,身高七米,一个庞然大物。砻石为躯,瑜光璀璀,昂首振鬃,状若吼雷。弭耳重鼻,钩爪锯牙……望之令人心魄震撼,顿生敬畏。凛凛堂堂散发出“威服百兽”的王者气象!<br/>  新的石狮子,成了石狮市的一道景观。人们乘车游览或进出市区,都要反复经过它的身旁。因为隔着马路,隔着两条大道十字交叉的环岛,还有环岛上的绿地、花丛和树木,行人只能驻足街边,远远地仰望它。这恰好和狮王的威猛与尊贵相称。<br/>  那尊憨厚可爱的老石狮子呢?依旧蹲坐在原来的地方,平和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变化,看着一个自己的同类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被人推崇,雄视天下。但它并不寂寞,身边的城隍庙香火更旺了,它的身边每天都拥挤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岁月改变了一切,唯独对它却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它全身没有一处残缺,石质没有风化。只是形态更加浑厚,线条更加柔和,越显得可亲可近。它的头脸被人们摸得锃光发亮。人们喜欢抚摸它,亲近它。相信它是历史的见证,因此也同样可以见证未来。

足迹在这里遭遇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足迹在这里遭遇<br/>  (外一首)<br/> 曲有源<br/>  我又来到石狮<br/>  寻找<br/>  十二年前陷进泥浆路上的<br/>  脚印<br/>  有的被推土机推到一边<br/>  有的被碎石压在下面<br/>  即便离开了马路<br/>  也没逃脱打桩机的<br/>  一击<br/>  而今这些溃不成队的足迹<br/>  召集起来<br/>  我才发觉有点<br/>  陌生新奇<br/>  原来重新排列一下<br/>  便是<br/>  一行行生动的诗句<br/>  和狮子的目光一致<br/>  站在街心广场<br/>  这个石狮塑像的身旁<br/>  看他面前的楼房<br/>  都像逞疯似地<br/>  哪一栋<br/>  都比他高<br/>  当你把瞳孔的旋钮<br/>  像望远镜那样<br/>  调整一下<br/>  让视线和石狮的目光<br/>  平行<br/>  你就会看到更高的建筑<br/>  还在后面

姑嫂塔影天地间(图片)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天地一瞬<br/><br/>  姑嫂塔影天地间<br/>  蔡宏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