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两会扫描)
专栏:基层之声

  盼基本道德规范进农家
  本报记者 严 冰 陈一鸣
  谈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代表滔滔不绝。
  竹林镇土薄石厚、水源奇缺,自然条件不算好,可近几年这个小镇不仅迅速富裕起来,而且镇里还荣获了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富裕起来的竹林镇,道德教育一度没有跟上。认识到这个问题后,竹林镇党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深刻的体会有4条:一是必须首先从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抓起;二是要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三是力求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四是树立长远目标,常抓不懈。
  赵明恩告诉记者,竹林镇每年组织开展两次“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活动,党员都挂牌上岗。在群众中,每年评比“十好”典型,每月评比10件好人好事。镇里召开表彰大会时,让先进人物披红戴花领奖,这些措施起到了激励大家向先进人物学习的作用。
  赵代表一脸兴奋地说,现在农村的道德建设教育活动正在逐步开展,农民们盼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所概括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能够深入人心,在千家万户落户。


第8版(两会扫描)
专栏:

  一“退”一“增”是出路
  本报记者 胡 果
  提起退耕还林,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长蒙启良代表说:“退耕还林,利国利民,干部群众都欢迎。但是,单靠‘退’不行,还要和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一‘退’一‘增’,才有出路。”
  在这位苗族州长眼中,退耕还林既要着眼长远效益,又要注重群众眼前利益。由于过去乱砍滥伐,黔南州土壤退化严重,粮食产量低,往往一场大雨甚至一场中雨,一块地的庄稼就没了。国家决定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种树还有管理费,老百姓积极性高得很。要把退耕还林这件大事办好,还必须坚持退耕与造林相结合,退耕与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相结合。去年他们在一个县搞了1万亩试点,今年全州提出两个“28万亩”目标:退耕28万亩,植树造林28万亩。实现两个“28万亩”,首先是明确责任,一把手当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其次是讲求质量,种苗、工程复查、政策兑现都要100%。第三是突出效益,让老百姓眼前能维持生计,长远能致富。
  蒙启良说,我们已着手实施了一些配套措施,例如推广沼气、取代生活用柴;多种经济林、少种混交林;结合牲畜品种改良,调整产业结构等。虽然困难不少,但我们有信心把好政策落到实处。


第8版(两会扫描)
专栏:

  “老绿化”的期盼
  本报记者 盛若蔚 崔 佳
  “村里还有3000多亩荒山秃着头,得抓紧啊!”一说起植树造林,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塘坝乡黄金村党支部书记钱书远代表有些着急。
  “女儿常说我偏心,对树的宠爱超过她们”,钱书远毫不掩饰对植树的特殊情结。为给村子周围近两万亩荒山穿上“绿衣”,钱书远没少受苦:一家人十几载如一日地在荒山上植树。当时,村里有人笑他傻。钱书远啥都没说,继续埋头植树。直到一家公司愿出3500万元买下他家种的7800多亩林木时,村里人才对他另眼相看,钱书远顿时成了村里的新闻人物。但他的选择让黄金村人诧异——将十几年的心血全部无偿捐给集体。钱书远说,他得知那家公司打算建一座木器加工厂,用两三年时间将他种的林木砍光时,他想都没想就回绝了,出再高的价钱也不能卖。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办起了林畜产品有限公司,一边给荒山“披绿”,一边饲养牲畜。“我就盼着全村、全乡、全县乃至整个西部都穿上‘绿衣裳’,到那时到处都是葱葱的山、清清的河,该多好!”钱书远的话透着憨厚。


第8版(两会扫描)
专栏:

  农民得实惠 环境得改善
  本报记者 孟 辉
  3月5日,上午刚刚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特邀界政协委员,在下午分组讨论时,对报告中提出的扩大退耕还林(包括还草、还湖)规模感到振奋和激动。
  在政协特邀界小组讨论会上,王克英委员第一个发言:“湖南省这几年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的实践证明,农民得到了实惠,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王克英说,通过退田还湖,去年洞庭湖湖区的农民不仅领取了补贴、减轻了负担,而且洞庭湖面积也增加了1/5左右。
  “朱镕基总理在报告中特别提到要推进休牧还草,这太重要了。”来自内蒙古的王占委员说:“这几年沙尘暴的出现,直接源于内蒙古草原、草场被破坏。总理提出休牧还草,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还林还草是快速改善西部环境的有效途径”,两年来的退耕还林工作成果让田均良委员深感欣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田均良表示要投身于这项工程,为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科技含量贡献力量。


第8版(两会扫描)
专栏:注目西部

  青海代表传喜讯
  本报记者 王 科
  青海团邓本太代表曾长期在牧区工作,不久前才从果洛藏族自治州调省里工作。这位藏族副省长一见面就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青海八成牧民已告别游牧方式。
  邓本太介绍说,青海省牧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5%,牧民世代“逐水草而居”,“坐拥千只牛羊,合家一顶帐房”是他们游牧生活的写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青海省在牧区实行草原家庭承包和牲畜作价归户政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加大了对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以“房屋定居、草场围栏、牲畜棚圈、人工种草”为主的“四配套”建设,牧民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目前,10余万户牧民家庭中八成以上已告别游牧。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海北、海南、海西地区,定居牧民已占牧户总数的9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牧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只能用翻天覆地来概括牧区的变化”,邓本太激动地说。


第8版(两会扫描)
专栏:采编手记

  精短平实见作风
  温红彦
  每年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代表、委员们审议、讨论的主要内容,也是记者关注的重要话题。今天听完政府工作报告,走出人民大会堂,记者照例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印象如何?”在平时的采访中,问这样的问题未免太空泛,然而,此时此刻许多代表、委员最想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印象之一:时间要比往年短。
  印象之二:内容要比往年实。
  代表、委员们的这两个印象,反映出人们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评价。
  会议时间短,说明报告精练。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只有27页,是九届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最短的一个。一位基层代表说,今天的报告比他们县里的年度工作报告还短;从内容上讲,大家认为这个报告没有高指标,没有大口号,特别平实,而且态度鲜明,提倡什么,防止什么,反对什么,都在报告中写得明明白白。精短,决不表明减少了对会议的重视程度;平实,反而更显其内在力量。
  一位代表这样评价:平实的报告反映了务实的作风,精短的报告反映了务实的文风。
  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影响在代表、委员中越来越大。


第8版(两会扫描)
专栏:两会剪影

  少数民族代表速写
  图①:担负大会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拉住贵州的苗族代表合影留念。图②:这位来自基层的少数民族代表格外珍视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机会,拿着相机拍下值得纪念的场景。图③:西藏代表益西央宗(左)和李国华正查阅大会信息资料。本报记者 李 舸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