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今日新语

  难忘那一只手
  白剑峰
  一位朋友临产住院,在分娩前的痛苦时刻,她拼命忍着,汗珠淌满脸颊。然而,就在她最孤独无助的时候,一只手轻轻放在了她的肚子上。一位老护士慈爱地注视着她,说:“看,当妈妈多不容易。不过,人生就这么一次,忍一忍就过去了。”顿时,她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多少年过去了,她依然难忘那一只手。
  还有一位朋友因患肾结石住院,在他疼痛难忍的时候,一位护士伸出了一只手,说:“使劲攥住我的手。”一句话,让他感动得落了泪。从此,那只手也成了他最温暖的记忆。
  一只手,为什么让患者终生难忘?因为长期以来,患者遭遇了太多的医疗冷漠。那只温暖的手,体现了“白衣天使”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和人性化的服务。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曾感受到过这只温暖的手。近年来,广大群众对不少医院的服务质量还不满意,个别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冷漠态度令人心寒。
  过去,医疗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患者别无选择,只有忍受。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疗行业竞争加剧,患者对医院和医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自己掏钱看病的比例增大,因而理所当然地要求得到更周到的服务。但许多医院尚未扭转对病人冷淡的惯性,“冷漠综合征”成为引发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当前,世界医学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那种“见病不见人”式的医疗服务早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眼下,我国不少公立医院的技术装备和医疗水平已与国外相差无几,最大的差距就在人文关怀方面。
  笔者曾参观过一家中外合资的“洋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他们的服务理念是: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家庭式产房的卫生间中,有特别为身体臃肿的孕产妇设计的宽大浴间,浴间的墙边和马桶侧面,设计了以备万一的两个急救铃,孕产妇可以随时呼救。曾有患者投诉医院卫生纸太硬,客户投诉部立即买来了市场上所有的高档卫生纸,比较其韧性和吸水性,让患者选择最好的。医院还有一条原则,病人的隐私高于一切,病人的尊严不容侵犯。诊室的门关上就证明患者正在就诊,谁也不能随意闯入正在就诊的诊室。与许多医院相比,这些细节多么富有人情味!
  其实,患者并不奢求医务人员总是笑容满面,而是希望他们有一颗仁爱之心。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医疗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愿更多的医院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和市场。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计划生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浙江农村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调查
  杨魁孚 肖万钧 王景水
  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这个难点能不能突破?浙江的实践作了肯定的回答。最近,我们与浙江计划生育协会的同志到10个县,调查了50个村,访问了100个农户,并与县里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所见所闻,深感这里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出现新的局面。
  ——计划生育一直稳定在低生育率水平。这50个村,去年没有一户计划外生育。近10年来,育龄妇女平均生孩子1.1人,有45%的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人口出生率稳定地控制在1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有11个村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广大农民的婚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千百年来“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已基本破除,“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旧观念也有很大的改变。“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追求。他们说,现在不是政府要我计划生育,而是我要计划生育。这些村,计划生育再也不搞强制命令,不搞突击活动。
  ——始终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基层计划生育协会普遍开展了以“少生优生、富裕文明、健康幸福”为目标的新家庭计划活动,把计划生育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不但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近几年来,这些村多数农户年均收入都在15000元以上。群众称赞:“计划生育搞得好,小康生活来得早”。控制人口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这些地方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这样显著的成效,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活跃在农村基层的计划生育协会起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调查的县每个村都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会员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农民企业家、致富能手、计划生育积极分子组成,他们既管自己、教子女、帮亲戚,又通过会员联系户,带动帮助广大育龄群众。他们与周围的群众非亲即故,朝夕相处,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带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计划生育不再是少数人管多数人,而是多数人积极参与工作,从而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把基本国策宣传到户。协会会员经常登门入户,针对每户的思想障碍,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把大道理和小道理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入耳入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安吉县横渡村计生协会会长盛阿林深入到各家各户,帮助群众算了一笔细账:生了一个女孩,若再生一个男孩,盖房子、娶媳妇至少要花15万元,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至少要花20万元。如果搞养老保险,投保金额不到3万元,男的到60岁、女的到55岁,每月就能拿860元养老金。养儿防老不如致富养老、投保养老。这笔账算得群众心服口服。许多育龄夫妇恳切地说,第一个孩子不管是男是女,再也不生第二胎了。这个村已有10年没有计划外生育,有10户放弃了二胎生育指标。目前,浙江全省已发展计划生育协会会员479万名,落实会员联系户522万户,占全省总户数的1/3。众多的协会会员是把基本国策落实到千家万户的重要力量。
  二、把避孕节育知识传授到户。协会会员针对每个育龄群众的实际情况,从未婚到新婚、怀孕、生育、更年等不同时期,登门入户做工作。对未婚青年,讲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和性健康知识,讲晚婚晚育的好处。对新婚夫妇,介绍新婚性生活、最佳怀孕期选择等知识,指导他们搞好新婚避孕和优生优育,把避孕药、避孕套、避孕膜等药具送到家里,放到妇女的手上,告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已生育孩子的夫妇,指导他们在产后及时采取上环、结扎输卵管、输精管或其他节育措施。通过会员深入的工作,使每个育龄夫妇都能选用最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三、把增收致富门路落实到户。
  农民生了女孩,还要生男孩,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解决男劳动力的问题,使自己老有所靠。如何使农民有比较稳定的收入,进而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是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少生优生的关键所在。这些村计划生育协会把计划生育与帮贫致富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新家庭计划活动。一是通过懂技术、会管理、先富起来的会员与计划生育困难户结对帮扶。帮助困难户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开辟致富门路。二是通过建立种植、养殖、加工基地,把优良品种和技术辐射到计生困难户,帮助他们增加收入。三是牵线搭桥,吸收计生户到村办或到民办企业做工,学习技术,增加收入。我们考察的安吉县,乡乡有项目,一半以上村有项目,有82043名育龄群众投入增收项目。
  四、促进了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些村计划生育协会是村里网络最健全、工作最活跃的群众组织之一,协会会员又是村民当中的积极分子,计生协会参与村民自治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通过会员小组、会员联系户的活动网络,经常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通过理事、会员进门入户谈心,随时随地地倾听群众的呼声。三是协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理事会,征求群众意见,为村里的计划生育和其他各项工作当参谋、出主意。四是协会中许多理事是村民代表、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他们积极促进村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据统计,这50个村去年村计生协会负责人参加村“两委”有关决策会议100多次,提出意见和建议近千条,有323条建议已见到实效。
  调查的这50个村,多是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开展较好的村,类似这样的村,各市、县、区有一大批。但从全省来看,计生协会工作还不平衡,还有17%的村协会活动不够经常,作用不很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浙江计划生育协会能够发挥这样明显的作用,主要经验: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二是各级计生委、计生协会紧密配合,团结协作。三是各级计生协会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群众工作队伍。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必须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使计划生育成为千百万群众的自觉行动。目前,计生协会已发展成为遍布全国城乡,有102万个基层组织和8300多万会员的群众团体,是推进我国计划生育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把这支队伍建设好,充分发挥作用,对稳定我国的低生育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本世纪的宏伟目标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重视理论研究参与法制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成为法学重镇
  本报讯记者董洪亮报道:中国政法大学努力营造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既重视法学理论研究,又积极参加立法、司法实践,近年来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学者和大批学术成果。巫昌祯教授多次参与《婚姻法》的起草和修订、张晋藩教授率领法制史学科教师完成的600万字巨著《中国法制通史》获得国家图书奖。
  中国政法大学是政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法学博士,已经给社会输送了1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学校主办的《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行政法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均是国家法学核心期刊。作为国家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研究中心的学者群编写的许多教材和专著填补了我国诉讼法研究领域的空白。比较法研究所成为我国唯一进行法制比较研究的机构,在香港、澳门回归和中外法学交流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开展法学教育、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学校面向现实,为我国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民商法专家江平教授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正在主持起草《民法典》。陈光中教授正在主持起草《证据法》。从《宪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都凝聚着中国政法大学教师的心血。学校至今共出版720种法学教材,发行400多万册。通过与地方进行法制共建、司法援助、建设法律实践基地等活动,坚持以法律服务社会。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3月3日,北京、长春、福州、郑州等地的青年志愿者纷纷走上街头开展义务服务,以实际行动迎接3月5日中国第三个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长春市朝阳区的1000多名少年当天走上街头开展“绿色行动”、争做一名注册志愿者等活动。这是孩子们在进行争做一名注册志愿者的宣誓活动。
新华社记者徐家军摄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成立
本报讯记者丁伟报道: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日前在京成立。吴阶平是享誉国内外的医学专家、教育家,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将联合国内外关心医学科学事业和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筹集资金,开展奖励、资助、扶持等各项工作。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外携手开发信息技术
本报讯记者杨健报道:由德州仪器、诺基亚、LG、中国普天、电信科技研究院等共同投资成立的凯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于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梦想变为现实。业务范围涵盖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多媒体信息产品解决方案设计等研究开发项目,目前的重点是开发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系列信息终端产品。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汽车自动防撞器开发成功
本报讯全智能汽车自动防撞器最近由北京泰远汽车自动防撞器制造有限公司开发成功。该产品集声、光、电高新技术于一体,当汽车行驶的前方出现障碍物,其距离对人车的安全构成威胁时,该装置会自动报警;如果驾驶员因疲劳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作出正确反应,这一装置能使汽车自动减速、自动刹车并停稳。(于长洪)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化学学术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本年度首次全国化学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总装备部军事医学研究所举行,来自全国六十多家单位的一百二十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代表们集中就有关新型材料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刘庭伶蒋建科)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联通建设全球最大视频会议网
本报讯记者任建民报道:中国联通日前宣布开始建设全球最大会议电视业务网,预计今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届时,视频会议将不再局限于会议室内使用,用户可以用自己办公桌上的计算机为窗口,实现异地间的交流。中国联通的这一网络以IP技术为基础,选用美国宝利通等公司的设备,范围覆盖国内三百多个城市及香港地区,可以支持十万个用户。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将举行
本报讯记者杨明方报道:由信息产业部、国家广电总局、教育部、中共中央党校等八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二○○二年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程项目洽谈会”,将于今年五月在北京举行。中外数字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将共同分析总结近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试点工作,讨论如何进一步扭转中文信息数字化程度低的落后局面。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三变”获新生
  ——记沈阳军区总医院
  顾传龙王义生
  沈阳军区总医院大胆改革,以创新精神解决困扰医院发展的矛盾,有力地推动了医院全面建设,实现医疗收入连续3年高速增长,去年达到2.55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49%。
  变论资排辈为“设擂比武”
  1998年,医院新一届党委班子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为科主任是医院建设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存在着“不管工作好不好,都能一直干到老”的现象。于是,医院决定改革原有的用人机制,实行科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使科主任队伍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新的用人机制使全院的科主任都有了竞争压力,抓工作促业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去年8月,科主任任期目标考核如期进行,沈阳军区总医院里开展了一场激烈的“擂台赛”:该院42名科主任进行任期目标答辩,由10名军内外知名的医学专家评审。最后,通过答辩的只有70%,其中还包括3位任职时间较长的老主任。
  根据“擂台比武”结果,该院先后调整了36名科室正副主任。目前,45岁以下的科主任增加到14名,最年轻的只有37岁。
  变等待“输血”为主动“造血”
  长期以来,部队医院所需经费大都是由上级划拨,自从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深入开展以来,这种单纯依靠上级“输血”的机制,已经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要求。
  面对新形势,沈阳军区总医院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变等待“输血”为主动“造血”。
  去年10月,经上级部门批准,该院与一些地方企业组成了医药“联合舰队”,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医学教育、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开发医疗设备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这是沈阳军区总医院面向市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医院的人才培养、设备引进、科研进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变不同“待遇”为同等“待遇”
  以前有段时间,沈阳军区总医院经常听到部队患者反映说,医院一些医护人员对地方患者和部队患者的“待遇”不一样:这些医护人员错误地认为给部队官兵治病不能增加收入,所以积极性不高;而对能给医院和自己“创收”的地方患者,往往会给予更完善的医疗服务。
  部队官兵反映的这一情况引起了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在加强思想教育、强调为兵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于是,医院改革了原来的成本核算制度,增加了为兵服务方面的成本,实行完全成本核算,为部队官兵诊治的费用也计入各科室医疗成本,与每个医护人员的利益挂上了钩。
  在思想教育和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全体医护人员为部队官兵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约2057万,居残疾人总数的首位。
  图为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的专家孙喜斌在河北赵县为聋儿测试听力。
  本报记者陈晓钟摄


第9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生态道德教育不容回避的话题
  本报记者王淑军
  最近,北京动物园5只黑熊惨遭一名大学生的伤害,原因只是想验证一下黑熊是否如书上说的那样嗅觉灵敏。这虽然是个别人的一种极端行为,但受过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竟有如此行为,发人深思。如何使学生树立起一切自然存在物都有按照生态学规律持续生存的权利观,以及不仅对他人、社会,也对包括其他生命形式自然承担责任的义务观?专家指出,新形势下生态道德教育已不容回避。
  为了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
  当前,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才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自然存在物,人类有权利利用自然,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但也有义务尊重自然,保持生态的稳定性。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然而,尽管环境科学日益发达,环境立法日趋完善,现实生活中却仍旧存在着大量有法不依、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周谷平教授和朱绍英认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而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有效途径,将生态伦理纳入学校德育,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最终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只要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中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基于对传统“经济人”概念的批判,“理性生态人”是生态伦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它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环境保护意识。周谷平强调,塑造“理性生态人”,教育负有重要责任,而德育更是关键所在。
  生态道德教育长期被忽视
  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共同组织了一
  次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调查显示有1/3的人认为“人应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近一半的人对我国环境状况变化趋势表示乐观,仅有8.3%的人较多地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这意味着仍有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人则对我国的环境状况认识欠缺,对自身的环保责任不明确。
  数字也暴露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尴尬处境。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俞国良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组织的,而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环境教育就已经起步,但也基本上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没有自觉地把其纳入到德育内容中、渗透进学校的各个环节里,更谈不上对塑造“理性生态人”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习惯养成及价值观的培养。
  “可以想象,一种缺乏指导纲要和评价标准的教育,在以应试为中心的学科格局下会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会有何保证?”俞国良说,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并把其纳入到学校德育中,也是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重新构建学校德育
  将生态伦理纳入学校德育,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对象,必然引起德育内容的重新构建。周谷平认为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价值观的重建。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传统德育价值观的内涵被大大拓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当代人要自觉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利,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在学校德育中,要使学生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
  道德原则的增加。应使学生内化三个新的原则: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并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持续生存发展的责任;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不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习惯的新要求。不随地吐痰、不摘折花木、爱护小动物等道德行为习惯,以往都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提出的,而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后,可使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道德角度,进一步体会这些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同时,生态伦理的融入也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以往没有的新内容,如购买物品时考虑耐用性、可循环利用性;垃圾袋装和分类投放;回收废旧电池等,也体现了德育内容与时俱进的特点。
  为使生态道德教育在学生中得到长期、有效地进行,俞国良建议加强与现有德育课程及各学科的渗透,开设相关选修课,同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建设生态校园、社区服务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