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一代英杰”郑天华
  本报记者邹德浩
  今年2月1日,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国会议员郑天华与世长辞。他的葬礼在温哥华市举行。60多名白发苍苍的退伍军人和300多名亲朋好友,其中八成以上是华裔,出席追悼会,为他送行。钢琴为追思的人群奏起了《还乡曲》的旋律,琴声悠扬、嘹亮;随后,号手吹响了《最后的哨兵》刚劲、激越的节奏,又转成苍凉的悲鸣,号声如呜咽、似召唤……郑天华1924年2月25日出生在加拿大西部的维多利亚市,1953年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文学士及法学士两个学位。二战爆发后,郑天华自愿报名参军,到战争结束时已晋升为团长。郑天华是加拿大第一位由联邦退伍军人事务部推荐接受大学教育的华裔退伍军人,也是第一位当过团长的华裔加拿大军官。
  1954年,郑天华取得执业律师执照,1955年成为加历史上首位上诉法庭出庭律师。1957年,郑天华代表保守党在温哥华中区参加联邦大选获胜,成为加第一位华裔国会议员。当年郑律师因创立了国家生产委员会(现为加拿大经济委员会),而被其他国会议员公认为革新派成员。后来他又成功地改革养老金制度,规定任何加拿大公民,不论生活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对加拿大作出过贡献,都可以领取养老金。此外,郑天华还受加总理指派,于1957年率加拿大法律代表团出席联合国会议,一时引起轰动,被称为“一代英杰,万众楷模”。
  记者于1994年11月认识郑先生,那时他组织华裔退伍军人代表团访问首都渥太华,在总督府受到纳蒂辛总督的会见。郑先生身高1.88米,举手投足间显出标准的军人姿态;一头银发和轮廓分明的面孔,给人一种饱经沧桑、坚毅无比的印象。
  每次在温哥华或渥太华见到郑先生,他总是穿一套细条纹的西装,内着上过浆的衬衫,系着一根红白相间的领带。在我的华裔朋友中,他的着装总是像军人那样最为整饬。每与郑先生谈及华裔在加的地位与作用时,郑先生都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后几十年所做的工作,实际上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争取华裔在加的合法地位,二是不断地教育青少年一代。郑先生说,在战争年代,加拿大华裔在战场上的贡献可能很小,但参军的人数占在加华裔人口总数的比例高得惊人,他们对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郑先生这样大批华裔热血青年所建立的功勋,才有可能在战后要求加政府公平地对待华人。面对无可争辩的事实,加政府在1947年废除了实施长达63年之久的排华法案,华人第一次得到了“公民”的平等待遇。
  去年夏天,记者在温哥华再次见到郑先生。他说,没有祖国的强大,没有几代华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海外华人今天不会有如此高的国际地位。如今新移民来到加拿大后可以从事任何职业。但他们可能不了解,当年我们华人只允许在限定的地区内居住,只能从事少数低级工作,而且还没有投票选举的权利。他还说,有些年轻人已把享受看作理所当然,不懂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都疼爱自己的子女,但不能娇惯他们,应当告诉他们,每一样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用血、汗水和眼泪去换取。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科海拾贝

  漫话电磁武器
杨贵兰
电磁波辐射会对人体造成损伤,这是已被科学所证实的。一些国家正在利用这一原理,研制威力巨大的电磁武器。
  根据电磁波长,电磁武器分为5类:低频和极低频武器、射频武器、超高频(或微波,简称MO)武器、光频武器和粒子武器。
  低频和极低频武器威力较小。它不会摧毁人的细胞而伤害人的性命,但仍不失为一种令人生畏的武器。它的射线能够改变人的新陈代谢过程,特别是干扰甲状腺的功能,从而使人的反应速度降低,记忆力减退,动作变得笨拙。射线的频率越高,其威力就越大。
  据报道,一些国家正在开发新的电磁能源和武器,它能使人的肌肉不能随意运动,能控制人的感情和行动,给人催眠或给人传递睡眠暗示,干扰人的记忆,使记忆发生错乱,甚至消失。
  另一种研制中的电磁武器能够摧毁物质目标,尤其是电子目标,甚至摧毁有生命的目标。人体对电场和微波束的抵抗能力很强,因而只有功率强大的电磁武器才能杀伤人类。它杀伤人类的原理是它能够在人体内诱导出有害的生物学反应,特别是对人的大脑功能造成干扰。
  可怕的电磁武器家族中还有“杀人雷达”,简称RF/MO武器。它是功率特强的射频、超高频或微波武器,其发射功率从几亿瓦到几十万亿瓦不等。根据所发射电磁波不同的频率、调制方式和功率强度,RF/MO武器可以在人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产生不同的效应。人体最易遭受电磁武器攻击的组织和器官是大脑、脖子、胸部和生殖腺。受到攻击时的症状是身心疲惫、记忆紊乱、皮肤生病、眼睛出血、白内障、角膜和视网膜损伤,甚至罹患癌症。
  大功率的RF/MO武器(简称MFP)能产生强大的超短波,其摧毁能力类似于核武器。电磁波束压缩器其实就是电磁炸弹,它可以被巡航导弹携带,或像普通炸弹一样被轰炸机投放,也可以像普通炮弹一样被榴弹炮发射出去。电磁炸弹爆炸时,会在几微秒的时间内释放出强度高达几百万安培的电流,强大的电流被转换成强度高达3万亿瓦的脉冲电磁波,释放出非常巨大的能量。
  RF/MO武器已经小型化,它可以被安装在卡车、舰船和飞机上,有的国家甚至打算将它安装在卫星和太空站上。
  有的国家还在研制一种装置,它可以向电离层发射高频电磁波来局部干扰电离层,从而使依靠电离层作为反射层的广播电台和雷达失效。足够强大的电磁波能使一些气象要素受到干扰,从而引起气象灾害:暴风雨、龙卷风、持续干旱……人们甚至打算将来利用可控能源在太空操纵气象。
  激光武器是电磁武器的一种,早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根据功率的大小,激光武器可以干扰敌人的光学传感器,摧毁遥远的目标,让敌人的眼睛失明……功率高达100万瓦的激光武器可以在300至800公里外将敌人正在发射和飞行中的弹道导弹摧毁。
  电磁武器的一大优点是:它的“子弹”是各类电磁波,其速度等于光速,即每秒30万公里;而常规火器中飞行速度最快的导弹,其飞行速度每小时超不过3万公里。常规火器按枪管或炮管的口径分类,而电磁武器的分类则是根据其所发射电磁波的频率长短和调制方式。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既是企业家,又是指挥家
  本报记者于青
  日本有世界知名的企业家,例如松下电器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丰田汽车集团的创业者丰田喜一郎,也有音乐爱好者熟知的指挥家,例如去年访华期间在苏州去世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团伊玖磨、今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执棒的小泽征尔。但既是企业家又是指挥家的,日本只有一人,他就是索尼公司董事会主席、东京爱乐乐团理事长大贺典雄。
  大贺典雄曾于1999年11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索尼公司董事会会议,这是索尼公司首次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召开董事会。但是,让更多中国人记住“大贺典雄”这个名字,是由于2001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的一组镜头:11月7日晚,71岁的大贺先生在北京保利剧院指挥东京爱乐乐团演出。下半场演奏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5交响曲》,乐曲进行到第二乐章结尾处时,大贺先生的指挥手势不由自主地放慢,他用手撑了一下谱台,身体向左侧倾斜,倒在指挥台上。数分钟后,大贺先生被送到中日友好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救治。经脑CT检查,诊断为突发性轻微脑溢血。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大贺先生于12月4日离开北京回国。
  大贺先生说,成为指挥家是他梦寐以求的,但进入索尼公司并非出于自愿,成为企业经营最高领导人也是身不由己的。大贺与索尼的缘分,开始于他给索尼的产品挑毛病。大贺在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声乐科上学时,索尼公司(当时名为“东京通讯工业公司”)来校园推销新研制的磁带录音机,校长对电器是外行,便叫来大贺当参谋。大贺自幼喜欢摆弄机械,录音机对学声乐的学生来说是个好助手,大贺当时正为自己购买在货比三家。对于索尼的录音机,大贺毫不客气地指出缺点,由此大贺在索尼公司出了名,以后索尼凡有新电器问世,都请大贺帮助检验。不知不觉,大贺跻身到索尼新电器的研制队伍中来。
  1953年,大贺从东京艺术大学毕业,应索尼公司领导人再三邀请,他成为索尼公司的特邀职员。但他并没有去索尼公司上班,而是作为日本第一批音乐留学生去德国,先后在慕尼黑音乐学院、柏林高等音乐学院学习。留学期间,大贺经常把德国电子产品新动态写成报告寄给索尼公司,还陪同过公司领导在欧洲国家考察。6年德国留学结束后,大贺1959年回到日本,尽管不想当工薪族,但最终还是被索尼挽留,成为公司产品设计部门负责人。
  1982年,因前任总经理突然逝世,大贺临危受命被推上公司最高经营者的岗位。在担任总经理的12年间,最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是,研制便携式CD、MD唱机,在数字音频产品上频频占得先机;用20亿美元收购世界最大唱片公司——美国CBS唱片公司,用34亿美元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在音响和影像领域积极实现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企业经营战略;1990年制定了增添“3C”产品(计算机、通信和零部件)的企业发展战略,预见到影音电器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必然趋势。
  企业经营与音乐指挥是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大贺先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处于哪一种思维方式更多一些?他说:“处理两种思维方式,需要一个‘切换开关’。在企业工作,就把开关切换到经营领域;到乐团当指挥,就把开关切换到音乐领域。迄今为止,两种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只出现过一例,就是CD光盘。最初研制的CD光盘是60分钟,我要求改为74分钟,因为一般完整的交响乐曲都是74分钟。”大贺立志成为音乐指挥是54岁前后,当时他把“60岁开始当指挥”的想法告诉索尼公司会长盛田昭夫。盛田的回答是:“不行,还要为索尼工作,(指挥)只能是祝贺60周岁时进行一次。”大贺是声乐科班出身,人们期待着他有朝一日能一展歌喉。他说:“唱歌的黄金时期是20岁到30岁。70岁不可能唱出年轻时代的声音。但年龄大了也能当指挥。而且,唱歌必须每天练习。我每天回家很晚,如果高声练习就影响邻居。而指挥,即使不发出声音也可以练习。”1990年开始音乐指挥活动,指挥过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管弦乐团、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2001年4月就任东京爱乐乐团会长兼理事长。
  大贺先生近况如何?索尼中国公司董事长正田纮日前告诉记者,大贺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已经出院在家疗养。大贺表示,希望和夫人同行,再访中国。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厌倦了办公室的文牍主义,于是买块牧场去养鹿……请看一位澳大利亚人的——
  凡人乐趣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李学江
  为安全起见,驻澳记者站5年前迁入一个大院,大院的一层是车库,梯级上面是住宅。记者与右邻共用一条楼梯通道,楼上两门相对,不过是五六米的距离。大约是4年前,一对年约50的夫妇迁进了对门,男姓艾略特,名布莱恩,原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后又学了会计专业;女名琳,在医疗与福利部门上班。
  这对夫妇喜欢养花,门道和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盆,品种虽不名贵,但姹紫嫣红,四时争艳,平添了不少秀色,春夏之季,缕缕幽香透入窗纱,也颇令人心旷神怡。自他们入住,记者便不用再下楼拾报,早晨推开门,报纸已靠在了居室门口。原来,艾略特夫妇起得早,是他们在顺手代劳,且4年来几乎日日如此。记者铭感于心,无以回报,每逢新年就送一本漂亮的中国年历,以聊表谢意。
  后来记者发现,每逢周末这对夫妇都要出远门,一问方知,他们在外地买了一处牧场,节假日多在牧场度过。这听起来十分浪漫,记者便起了前往一游的好奇心。牧场位于堪培拉东北约100公里的丘陵地带,一路上风吹草低,时见牛羊,好一派牧场风光!但布莱恩的牧场比路上见的牧场更美:白色的农场棚屋,门前碧草如毡,黄花点点;背后小山叠翠,桉树婆娑,蝶飞鸟鸣,真是个周末度假的好去处。
  茶点后,布莱恩让我坐上他那辆四轮越野小卡车,沿着他那148公顷牧场巡行。先进入的是肉牛牧区:大牛只顾低头吃草,见了主人视若无睹;两只小犊却好奇地向主人奔了过来,毛色都黑光闪闪,像黑缎子一般。牧场现有45头肉牛,每头小牛400澳元买进,喂养五六个月后,即可卖到1000澳元。接着,卡车绕过山梁,眼前展开一片开阔的草场。一群受惊的小鹿像箭一般地从车前向远方飞奔而去,连个近距拍照的机会都没给。
  布莱恩告诉记者,他现在养着450只扁角鹿,以卖肉为主。每只鹿平均可产40公斤的高品质鹿肉,每公斤售价在3.5到4.5澳元之间。屠宰场距此约30公里,会派卡车前来收购。鹿肉的主要市场在欧洲,德国是最大的买家。记者问是否兼卖鹿茸?布莱恩答说,当然,不过,扁角鹿的鹿茸不值钱,每公斤只能卖到30澳元。红鹿的鹿茸贵重,每公斤可卖到近200澳元。记者就问为何不养红鹿。他说,红鹿娇贵难养一些,半路出家,经验不足,最好从容易的做起;而鹿肉的需求又一直很旺,市场也更有保证。
  当初是怎样想起买农场的呢?布莱恩说,办公室的文牍主义让他感到厌倦,整天都在忙忙碌碌,可到头来却一事无成。拥有自己的农场是他的多年梦想。面临退休,总得有所寄托,于是1997年就买了这片农场,接着到堪培拉技术学院听了一个时期的畜牧课,第二年便以1万澳元买了100只大鹿和80只小鹿。之所以选择养鹿,是因为扁角鹿适应这里的气候与牧草,且可以放养,不需要太多的照料。其实,牧场的工作也并不轻松,土壤和牧草需要改良,围栏也要加固加高(要1.9米)。而外围栏和内围栏总长20多公里,全是布莱恩在妻子和亲友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完成的。当时布莱恩已查出得了肠癌,但他还是坚持将围栏完成后才去医院手术。
他说,得癌真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但对人生也是一次考验和挑战,逼你下决心顽强地奋斗下去。而正是这个牧场给了他奋斗下去的动力和生活目标。说罢,他抬起手向围栏外一指,说外面那16公顷草场他正在洽谈收购之中,明年准备再买28公顷,形成规模,那时才算是美梦成真。
  他说,澳大利亚的养鹿业是新兴产业,为了切磋经验,鹿场主已组成协会,活动很多:交流成功经验,共享丰收喜悦;听到挫折或失败的故事,亦可互为前车之鉴;相互勉励,提供帮助。这时你方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人间友情。看得出,布莱恩确实得到了很多办公室里没有的人生乐趣。他的客厅中放着一架钢琴,门旁立着两把吉他,桌子上是诸如《持续放牧制度》、《土地与牲畜》、《放牧人》等杂志。可以想象,在夏夜的星空下,一群正在吃草的小鹿,突然间扬起优雅的鹿角,竖起双耳捕捉那从牧屋中隐隐飘来的琴声,那该是多么迷人的牧场之夜啊!(附图片)
 左图为艾略特夫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诗配画

  涅瓦河上
刘虔诗罗雪村画又见迢遥……又见异乡……那梦里的河流竟在我的眼前流淌。这流水,这流水涌动的喧声,浸润着白夜里城堡的辉煌。而诗意的传说与冰雪更孵育了荒寒国度的温暖。沿着河水激扬的岩岸,我漫游过这片土地的秘密:在黎明前的风暴里,紧随普希金身后的歌吟,听叶甫根尼·奥涅金这思想的王子,倾诉与生俱来的爱之迷惘。趁着炮火呼啸的黄昏,那里的暴风雪也曾越过冬宫的高墙,展开血色的旗帜鼓荡着人类最深邃的梦想;隆隆的雷声里鹤唳如雨,悲壮的交响震烁古今。又见迢遥,又见异乡,涅瓦河上夜听雨,那里,有我近在远方的苍茫……
(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敬畏·征服·和谐
  龚铁鹰
  在澳大利亚最能牵动你思绪的是什么?是海边,是早上海边那些悠闲的人们,是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清晨,当太阳刚刚跃出海面,就有许多人来到海滩。既没有人捡海货,也没有人捕鱼虾,常常是一家人在那里轻松地嬉戏游玩。海风吹着,一波波细碎的白色浪花轻卷着,随着人们的走动,那细长的身影在沙滩上晃动着……在这样沙软潮平的长长海岸线上,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的一家人赤着脚,男子背上驮着、手里牵着幼童,妻子双手抱胸,悠闲地走在身旁;有的父亲走在前面,三四岁的小儿骑着三轮童车慢悠悠地跟在后面;有的夫妇带两个孩子坐在岸边的长椅上,一家人长时间静静地观看海上景物,仿佛塑像一般;也见到两只狗远远地在前面跑,一个女子推着婴儿车在后面跟;还有一个男子低头慈爱地看着玩海沙的幼子,一只小海鸥也静静地立在孩子旁边,琢磨着孩子的游戏……这些都是一些小场景,所以能够牵动人们思绪,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今日澳洲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保持和谐。这是人类面临全球性问题时,最基本的道德观和生存态度!而这一观念的转变是何等的艰难!
  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以敬畏之心看待大自然。佛教有“依正不二”的思想,认为人类只有和自然环境融合,才能共存和获益。但是,那也是人们在敬畏之下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控制自然和影响周围世界的能力空前增长,人们由对自然敬畏并受控于自然转而有了“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但是,谁想到过人类征服自然的结局是自我毁灭?1972年罗马俱乐部先知先觉,发表了对人类有振聋发聩作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当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一个充满重大幻想的时期”,这一报告给全人类敲响了警钟!因为全球人口每10年增加10亿,而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快速的人口膨胀。正是在环境问题引起全球人们关注的时候,人们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西方人大多信奉上帝,认为宇宙中除了这个神以外,再没有有神性的东西。他们认为人和人类以外的自然界全是由这个神创造的。这个创世主被看成是有力量,有权力自由处置自己创造的万物的神。在这样一种宗教观念之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是多么的不易!所以,这也是我看到澳洲海滩上这种景象的感慨之处!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吧,敬畏大可不必,但总想要征服自然也是万万要不得的,只有与其和谐相处,才是我们人类的自救之途!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色彩与生活

  家居色彩与点缀
  刘芳
  如果你喜欢自然的感觉,你可以将户外的感觉引入居室装饰。清漆表面使木质的美感流露;藤制编织图案让你亲近自然;绿色植物带来清新的气息并能净化空气。亮丽缤纷的色彩为居室带来生气,使生活充满激情。
  餐厅和厨房是家人共享愉快用餐时光的地方,也可以在这里品尝可口的小点心,或促膝长谈。对于忙碌的家庭来说,厨房就成为彼此沟通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厨房可以采用绿色,将大自然的元素带入家中。木原色拥有最自然的质感,绿色植物能给厨房增添活力,将绿色运用于墙上或任何地方,都可展现特殊魅力。
  卧室和浴室是身体和心灵的休憩处。你不妨在那里营造出宁静和幸福的气氛。建议运用自然清新的暖色系,如:蛋黄色、浅橘色、淡绿色或者原实木色,以使你的卧室和浴室充满休闲的味道。在卧室中点缀几片花瓣,摆上贝壳和简单的鹅卵石,让你随手接触自然,为你的卧室带来清爽的气息。在结束一天的忙碌后,摇曳的烛光就如同轻柔的微风、流泻的水波,能带给你平静和舒缓,让你全然放松,忘掉一天中的烦恼。
  运用醒目鲜活或属于自己个性的色彩,就能让你的家全然改变,拥有快乐好心情,帮你大声宣告“崭新的一天就要开始啦!”(十七)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好日子与好环境
史宗星
  上个月,我在这个专栏上发过一篇短文,讲了英国人“数鸟”的事儿,文章结尾提到“好日子离不开好环境”,但只是点了一下题,没有细说,因为这是个值得思考的大题目。
  前几天在伦敦遇上一位朋友,他刚从北京探亲回来。聊天时他说,离开北京的前两天遭遇了沙尘暴。他是第一次遇到那种黄尘蔽日的可怕景象,觉得呼吸很困难,心里产生了恐惧感。而回到伦敦,一出机场,就觉得呼吸顺畅多了。
  这位朋友并没因此而否定北京的发展变化。他说多年不回北京,北京大变样了。满城充满了朝气,动感很强,天天在变。而伦敦,几百年前就是这个样子,再过上百儿八十年,说不定还是这付老面孔,除非像17世纪那样烧场大火,来一次重建。朋友还格外兴奋地谈到,北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大截,许多人穿得比英国人还讲究,各家餐馆里顾客盈门。食品非常丰富,也很便宜,在伦敦华人店买一只冻饺子,得花10几个便士,合一块多人民币,而在北京,买5元钱的冻饺子就能煮一大盘,让你吃个够……看得出来,这位朋友既羡慕伦敦的新鲜空气,又向往着北京人的口福。于是我想:如果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能同时享受到这两样东西,那日子该多好啊!然而,伦敦人缺少些口福,北京人则时常享受不到新鲜空气。
  伦敦人的吃实在不敢恭维,连他们自己都承认索然无味。有人说:法国人为吃而活着,英国人则为活着而吃。意思是说,英国人在吃的方面谈不上什么享受。主妇们只对新颖的炊具餐具很感兴趣,而对如何把饭菜做出些花样来,做得味道好一点,则一直摸不出个门道来。晚餐是他们一天中的正餐,主菜不是牛排就是羊排,浇上黏糊糊的汤汁,配些煮土豆或蔬菜什么的,不过如此而已。午餐更甭提了,每周5个工作日总是用汉堡包、三明治或炸鱼加土豆条对付一下。
  所以,来访的中国人多跑到唐人街上去用餐,许多英国人也时不时地去那里解解馋。
  北京人口福不浅,但呼吸的空气质量确实差了点。英国人去北京旅游回来,普遍说在那里呼吸不大顺畅,有人回来后还感冒一场。尤其是春天的沙尘暴,似乎成了北京人一道解不开的难题。政府部门已经采取有力措施,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要赶上伦敦,恐怕还需很长时间。
  在这种环境里,吃得再好,穿得再漂亮,很难说你的生活就是高质量的。
  当然,人类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光是吃饭和呼吸。但这两样东西,再加上清洁的饮水,应该是最基本的了。饿肚子的年代,填饱肚子最要紧。而富裕了之后,新鲜空气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好日子需要一个好环境,而好环境会让你的日子过得更美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现在不少人为赚钱过上好日子,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制造各种污染,这种“富裕观”实在是有害的,也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当这些人有一天醒过神来,觉得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时,他是拿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相比之下,我倒觉得伦敦人缺点口福并不是多大的遗憾。他们的饭菜不过单调乏味而已,而营养是足够的,加上每天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的生活质量从总体上看是相当高的。即使那些普通老百姓,也一个个红光满面的,给人以健康的感觉。我写这些,无意吹捧人家和贬低我们自己,而仅仅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没有好环境的日子,算不上好日子;没有好环境的富裕,也不是真正的富裕。但愿沙尘暴带给北京人的不仅仅是呛人的沙土,而是一种有意义的醒悟:为过上真正的好日子去创建一个好环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