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专页)
专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超越与升华
  ——南宁市创建“中国绿城”纪实
  本报记者郑盛丰《南宁晚报》记者杨茗翔
  2002年1月7日,北京。一个作为当代文明产物并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千百万国民生活质量的新设奖项——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隆重颁奖。
  这个奖项的设立,实质上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接轨的举措之一。全国首批获得此项综合奖的只有5个城市,有“绿城”之誉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名列其中。同时,南宁也是整个中西部省区唯一享此殊荣的省会城市!
  当南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瑞贤从北京带回这块来之不易的铜制牌匾,当市委书记李纪恒和市长林国强庄重地把这块牌匾安放在政府办公楼一楼大厅,从市领导到在场的市民代表,都深深感受到了无尚的光荣和牌匾沉甸甸的分量!
  这块不同寻常的牌匾,连同南宁此前获得的其他牌匾,清晰有力地昭示着同一个事实:南宁变了!变得越来越惹人喜爱,越来越富有魅力了!
  然而,南宁的魅力并非与生俱来。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回首征程,南宁人很清楚眼前这座城市锲而不舍的超越与升华。
  正是为了这种可贵而又艰难的超越与升华,全体南宁人探求了很久,付出了很多。透过这种超越与升华,又让人思考和感悟很多。
  南宁曾有过全国排名“倒数”第三的难堪;为改变这种状况,南宁人知耻后勇,众志成城,向落后宣战
  已有1600多年建城史的南宁,绝大部分岁月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世人“只知有桂(桂林),不知有邕(南宁简称)”,曾是南宁长期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在全国唱响《春天的故事》的1992年,沉默中的南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听到了大海的涛声——这年6月,国务院批准南宁实行沿海城市开放政策。可是,即使在此时,兴奋中的南宁急欲大略装点一下自己好去参与“赶海弄潮”时却发现,与国内同类城市比,南宁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以致1992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南宁竟落了个倒数第三!
  那时,人们对南宁的描述常用这样两句话:“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自治区建委一位领导则直言不讳地用“三个大”来形容南宁:整个城市简直就是一个大垃圾场,一个大圩场,一个大停车场!连汽车司机也这样提醒洗车场:往来车辆,进城时不用洗,出城时必须洗!
  当然,谈起南宁的落伍,不能忽略这个背景:由于南宁在长时间中所处特别区位的原因,从国家实施建设五年计划以来的“一五”到“六五”的数十年间,南宁没能上马一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城市建设进程缓慢,经济实力弱小,虽经历届班子不断努力,城市的发展、管理和运行仍明显滞后!
  南宁不需要这种滞后。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大使命明确赋予广西后,南宁客观上成了西南出海大通道的枢纽城市。党和国家的重托,周边省区的呼唤,使南宁人深深意识到自身的机遇和责任。
  征战落后,升华自己——1994年底和1995年初,当宋福民市长和李兆焯书记分别从梧州市和防城港市先后履新南宁时,一番调查研究之后,新一届领导班子下了这个铁的决心。
  从那时起,南宁增添了一个时隔多年仍为市民所乐道的词汇:“创三城”——集全城之智,举全城之力,争创全国“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
  也是从那时起,江泽民总书记1990年11月视察南宁给予这座城市的题勉,被醒目地书写在全市两处最繁华路段的巨大标语牌上。题勉是铿锵有力的八个字:“团结奋斗,振兴南宁”。事实上,南宁市自那以来的全部建设史,都是江泽民总书记八字题勉的实践史!
  这种实践首先从决策者开始。为了南宁的振兴和美丽,城市的领导者下决心把自己变成“创三城”的责任人。下述这些当时广被传扬的新鲜事,对于激励人们改变传统陋习、树立市委市政府的威望,都起到了积极而持久的作用:市委书记李兆焯为调研清楚经常满街污秽的状况,多次深夜尾随有如“天女撒花”般一路掉渣的工程车和垃圾车;市长宋福民则把全部双休日都变成“现场调查办公日”,致使相关部门领导跟着不得休息而苦不堪言,市长宋福民则因一次街头调查被一个莽撞的年轻人骑车撞断了腿骨……
至今,南宁市民忘不了当年“创三城”立在街头上的那些领导责任牌。全市四套班子30多名成员,人人都负责一条责任街,责任人的名字、职务、街道名及责任人对该街道所负的职责及联系电话等,写得一清二楚,市民可随时监督。
  南宁市民也无法忘怀那次震动颇大的“市长挂黄牌”。那是1995年“创三城”的关键时刻,市政府要求全体市民和在邕所有党政军单位各尽其能形成合力共创佳绩。为了奖罚分明,南宁市决定给“创三城”失职或无力的单位实行黄牌警示。面对个别区直单位长时间无动于衷,经再三催促仍无效果的情况,市政府断然行动了,把“黄牌”挂到这个自治区厅级单位大门口,而前去挂“黄牌”的不是别人,正是市长宋福民!
  “责任街”的感召力和“黄牌”效应的冲击力迅速波及方方面面,也改变着、凝聚着和激励着方方面面。结果,1995年底喜讯双传:南宁一举夺得“全国卫生城”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宋福民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市长”。有如劣马变成骏马,南宁由“倒数”变“头数”而令人刮目相看了!顽疾一般的“脏乱差”开始成为此间的历史。洁净和文明之风在城街也在广大市民的心头荡漾。
  南宁由此乘势而起,进入“九五”,“创城夺牌”成果不断:1996年摘取“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1997年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同一批仅有4个城市赢得此誉,而南宁是当时京广线以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1998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0年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马年之初,捧回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
  南宁,不再是昔日的丑小鸭!
  经过多年的探索,南宁确立了自己的定位;创建“中国绿城”写进城市的“十五规划”,成为百万人的坚韧实践
  在南宁近年的城市建设发展目标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创建“中国绿城”。南宁前期的“创三城”,是南宁进行现代城市建设的“热身运动”,为后来全面实施“中国绿城”建设打下了基础。而后来相继获得的国家“园林城市”和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则是南宁创建“中国绿城”的阶段性成果,这显示了城市总体素质的提升。那么,“中国绿城”的概念是怎么提出和因何确立的呢?
  “中国绿城”在南宁从一般性提出到明确列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经历了从浅表到深入、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南宁市委市政府既开拓又务实的风格。
  “绿城”一说,始于全面拉开“创三城”序幕的1995年,较频繁地出现在1996年之后。往远说,地处北回归线以南而具有亚热带气候的南宁,历来有植绿、爱绿、护绿的习惯,上世纪80年代,南宁就有“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借喻。但那时的城市绿化率还不高,有品位的公园绿地更少。到90年代中期,争创国家“园林城”列为南宁当时三大目标的第二位,“绿城”便逐渐成了南宁的“别称”,成为南宁人对外介绍的骄傲。
  “绿城”一说,关系到南宁对自己的定位,反映出南宁人的现代观念和战略眼光。说到城市定位,南宁人并不讳言自己曾有过飘忽不定的时候。1992年南宁享受沿海开放政策后,曾提出过加快建设现代“大都市”的口号。但这种提法很快就废而不用了,因为务实的南宁人感到与国内其他大都市比,南宁还当不起这个称谓,不宜以此作为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
  那之后,逐渐取而代之的是寓意有生机和活力的“绿城”,并且是以市委和市政府下发文件的形式确定的。
  作出这个决定的时间是1998年底,正值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恰在纪念自己成立40周年的时候。在作出这个决定前,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就南宁的定位提出了重要意见。当时的市委书记李克和那年刚刚正式接任市长的林国强,与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反复论证探讨,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
  可见,南宁人把城市定性为“绿城”,既表现出进取精神又体现出求实思维;这既是对南宁现实的表述,也是对南宁未来更高绿色境界的期盼。
  这样的定位和界定,正好与国务院1999年初《关于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相吻合。“批复”要求把南宁建设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光的现代园林城市”。
  放眼世界,一些重视环境与生态的国家,在设定城市建设目标中有“花园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国内一些城市也越来越注重塑造各自特色的城市品牌。经济上虽处于“欠发达”但环境意识已属领先的南宁,把城市建设发展目标设定为创建“中国绿城”,并于21世纪到来前夕,把这个目标连同努力实现中国和联合国两个“人居环境奖”的目标一道,写进庄重的党代会和人代会工作报告,载入了城市的“十五计划纲要”,这无疑是责任、胆略和智慧的综合表现。
  这样,多少年来不畏艰辛曲折前行的壮乡首府,终于作出了历史性和前瞻性的抉择。南宁全市300万人都懂得了这个战略抉择。全城市民和各业各界,正在各自岗位奋力实践这个共同的抉择。
  南宁近年的建设实践回答了简单而又重大的问题:城市建设为了谁?领导权威凭何树?城建动力因何来
  南宁从“创三城”到正式确立创建“中国绿城”的发展目标,始终贯穿着一根主线:城市最广大市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城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体现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必须着眼于人民得实惠。
  南宁市领导多次通过相关方式阐释近年“创城夺牌”的宗旨:“创城夺牌”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和载体;这样做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城市,为了服务人民。
  现实是最好的阐释。但不要去看南宁从广场到主要街道这样的“门面”,这种地方,很多城市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南宁也不例外。去看看南宁偏僻的小街小巷吧,那里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是最不引人注目和最易忽略的地方。可是,南宁市没有忽略这些地方。自1995年以来,南宁每年所办的实事中始终不变的一条是:每年整治20条小街小巷。
  为了整治这些窄、破、脏、乱的小街小巷,当年宋福民市长曾多次利用双休日深入调研过;在李兆焯调任自治区主席后接任市委书记的李克曾骑着自行车去实地访问过;现任市委书记李纪恒和市长林国强等也经常到现场了解情况。由此先后整治过的100多条小街小巷,已经“旧貌换新颜”,归客难识旧踪迹了。
  最为市民津津乐道的,是朝阳溪和三坊街的整治。
蜿蜒在市中心、全长14.2公里的朝阳溪,沿溪街巷中居住着27万市民。流水潺潺的朝阳溪原本清可鉴人,居民溪中取水洗衣洗菜其乐无穷。后来随着以牺牲环保为代价的城市扩容和工业发展,溪水渐渐变黑变臭,美丽的朝阳溪也就成了令人掩鼻的臭水沟。近几年,南宁投入巨资对朝阳溪大力整治,拆迁、清淤、截污、导流、垒堤、植绿。如今,在首批新建的三个溪边广场上,在绿草如茵、绿枝拂面的朝阳溪两岸绿色走廊上,又见行人含笑,又闻歌声飘扬。两岸居民说,市政府给了居民一条幸福溪。
  至于紧靠朝阳溪包含着三条破残街道的三坊街,也正在书写着历史巨变。这里曾长期因“黑”街、“黑”屋夹杂着“黑”人而变得混乱复杂,1100多户4300多人构成一个闹市中心的“别有洞天”。那里的居民多少年来做梦都盼望着能拥有整洁的环境,能住上舒适的楼房。现在,三坊街居民梦想成真了。市政府按照“中国绿城”总体规划,已将这里拆迁完毕,一个按照国家生态住宅标准设计的幽雅、科学的安居小区已经破土兴建。杂乱、破旧的三坊街从此成为昨天的记忆。
  正是有了“为民着想、以民为本”的城建立足点,南宁在横跨两个世纪的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实践中,赢得了市民最广泛的理解、拥戴、支持和参与,因而形成众志成城、一呼百应的喜人局面。这些年,南宁每提出一个新的“创城”目标,总能顺利实现甚至提前实现,其全部“奥秘”,就在于“政府把人民装在脑里,人民就把政府放在心头”。
  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华已经感悟到这个“奥秘”,他一语道破:“市委和市政府对市民创信任牌,市民才在工作上对政府投信任票。”
  也正因为这个“奥秘”,南宁在这些年全国性的“创城夺牌”中,既经得起不打招呼的“微服私访”,也经得起出其不意的“回马枪”。而只图形式主义的“形象工程”并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的城市,往往在“微服私访”或“回马枪”检查中失算和失败了。
  看来,只有老老实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才是真正的“不吃亏”。
  一个富于创新和挑战精神的实践,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有形”;从“创三城”、抗洪到眼前的城建“136”,都在回响着昂扬的“文明之歌”
  南宁市多年来一系列的“创城夺牌”,得到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文明收获,同时还有“无形”的精神文明硕果。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绿色文明”即富有鲜明“绿色”内涵的从理念、思维、观念到道德、情操、礼仪,特别是具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作用的“绿色决策”,更是城市的宝贵财富。
  人们忘不了南宁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之年由个体户发起的“一帮一”活动。那是1997年5月,为了为国分忧,帮助国企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南宁收入虽不多但已积累了丰富市场经验的个体户们,以“一帮一”的方式向城里下岗的兄弟姐妹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铺位,借给资金,现场指导。这股春风,直从南宁吹到广西各地。
  1997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踏访南宁,从商城到菜场,从书亭到岗亭,丁关根感受到了另一种春风。特别是在农贸市场,场地洁净得超乎想象。这是南宁人在“创三城”中实现的奇迹。此间被概括为“三个一”的“路上一辆车(出租车)、摊前一个桶(垃圾桶)、街头一个岗(交通岗)”,把南宁的文明之风送进千家万户、吹遍大街小巷,让当地人自豪、外来人惊喜!不久,中央和地方各家媒体对南宁“三个一”的宣传,把这座城市的文明经验传遍大江南北。
  进入2001年7月,绿城南宁的另一种“无法忘怀”,生动地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境界。就在江泽民总书记对全党发表纪念建党80周年重要讲话的第三天,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威胁着南宁,恰好新的市委书记李纪恒也在洪水到达的当天履任。绿城的文明、精神、意志,绿城的决策、指挥、应对,都将无情而又别无选择地面临考验。结果,绿城胜利了,人民胜利了,新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指挥胜利了。高出警戒线5米多、高出堤外街道6至8米的特大洪水,在万众一心的绿城军民面前,徘徊了3天之后顺服地溜走了。
  洪水之后长留绿城的是这些感人至深的抗洪场面:在叠垒着高高沙包的防洪大堤上,声音嘶哑、眼睛熬红的各级干部与群众一起昼夜坚守;在洪水来临副食品物价有上涨势头的时候,个体户们带头喊出“我们要雪中送炭,不要不义之财”;在水退后10多位将军率3万多子弟兵离城归队时,风雨中全城市民自发站立街道两旁含泪送别……还有一个场景也让人心生激奋:面对堤外滔滔洪水,看着舍生忘死的抗洪军民,已连续多日基本不睡的市委书记李纪恒斩钉截铁地说:“今天我们抗洪,今后我们要观洪!”
  现在,与实现“今后观洪”相联系的一个重大举措已着手实施了——集防洪、交通、休闲、观景于一体的邕江堤、路、园工程已经启动。为此提出的目标是:坚决把对南宁安危至关重要的15.48公里邕江大堤,建成坚不可摧的防洪线、畅通无阻的交通线、发展商贸的经济线、亮丽迷人的风景线。
  绿城已在多年的攻坚克难中凝聚起巨大精神财富,将要和正在发生更大变化的何止邕江大堤。就在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落户绿城之际,一个被表述为“136”建设管理目标、旨在系统打造“中国绿城”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整治活动已全面拉开帷幕。所谓“136”,是指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园林景观、环保与生态等多方面更高层次的建设管理,达到“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最终建成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园林风格的“中国绿城”。
  为了这个目标,南宁市把今年确定为“城市建设管理年”;首批需要合计注入50多亿元资金的118个重点城建工程的23个业主单位,已与市长签订了责任状并交付了风险抵押金;市四大班子30多名领导成员也各自联系负责几个重点工程,并把这种责任联系列成“一览表”在报上公布以接受监督;为了夺取工程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双丰收,市政府还举办了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培训班,由纪委书记、监察局长、有经验的业主和专家给相关责任人上课、传经、警示……
  不是尾声:今日南宁已不是昔日的“丑小鸭”,但也还不是纯正的“白天鹅”;向着更高发展目标,绿城尚须不断努力
  今日南宁已非昨日南宁。
南宁的变化,北京注意到了。新世纪的第一个除夕和大年初一,朱镕基总理专程到南宁过年,看望壮乡的干部和群众。朱总理视察南宁后高兴地说:南宁市的建设很喜人,与前些年相比变化很大。
  南宁的变化,还只是阶段性的。南宁还不满足。北京有更高期待。早在南宁全力“创三城”的199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南宁,看到南宁同时兼有山、湖、江和亚热带气候,他对南宁发展寄以厚望,他勉励说:南宁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全国最漂亮的省会城市。
  眼前的南宁,离全国最漂亮的省会城市还有很大差距。但南宁人坚信,“中国绿城”建成之时,南宁就有望跻身“最漂亮的省会城市”之列。
  最漂亮的省会城市,应当是中国城市群中的“白天鹅”。“今日南宁还不是纯正的‘白天鹅’,顶多只算‘灰天鹅’”。作为南宁建设和发展见证人之一的陈瑞贤副市长这样比喻,“南宁这只‘灰天鹅’身上还有不少杂毛,我们必须一起努力去掉这些杂毛,使之早日成为真正的‘白天鹅’。”
  对打造“白天鹅”负有首席行政责任的市长林国强,从另一角度作了表述:“南宁的发展和进步,是历届领导和全体市民不断努力的结果。这是无穷的‘接力赛’,我们的任务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力争实现更大的跨越。”
  为了“白天鹅”的诞生,市委书记李纪恒对全市中层以上干部提出这样的要求:“21世纪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全方位竞争的世纪。我们面临着激烈的较量。我们必须成为竞争和较量的赢家!”
  为了成为赢家,南宁正在实施一个“顶尖智慧”行动:包括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2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近日聚首绿城,就南宁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南宁市“中国绿城”建设规划研究》进行评审。经过严格评审,由数十位专家共同编制的“中国绿城”研究,将开拓中国城市建设研究的全新领域,并成为南宁今后加快建设“中国绿城”的行动纲领和科学依据。
  今日南宁,正继续遵循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团结奋斗,振兴南宁”的嘱托,高扬绿色的风帆,朝着“中国绿城”的目标,努力奋进!(附图片)
  绿满青秀山
把城市变成风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