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文脉永驻看苏州
  ——苏州正确处理古城保护与建设现代新型城市关系的启示
  本报记者费伟伟龚永泉杨晴初
  苏州好现代。苏州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十大城市中排第六,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世界500强大公司中有81家在这里落户。美国《新闻周刊》评出全球9大新兴科技城,苏州作为亚洲唯一的城市入选。
  苏州好古典。
小桥流水,石径曲巷,粉墙黛瓦,深宅雅园。文物保护单位达419处之多,仅次于北京、西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一座城里,就有9处园林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举世罕见。
  宁静与繁华并存,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古韵今风相辉映,风情万种看不尽。苏州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写出了一篇将传统文化优势与资源继承开发有机结合的大文章。
  为保存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又给古城注入活力,苏州选择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
  苏州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卫星遥感表明: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名相侠士伍子胥手中奠基的阖闾大城,历经2500年沧桑兴衰,其城址格局基本未变。
  岁月悠悠,给苏州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古城门,古园林,古街坊,古桥梁……不到姑苏,不知古韵如许。然而,因着这份丰厚,苏州的城市建设步子也格外沉重。别地能大拆大建,在这里你只能百倍小心,万般沉稳。改革开放后,连苏南农村都很快便告绝迹的马桶、吊桶、脚桶、煤球炉,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在苏州城里当家。以至于前些年去苏州的人,给苏州留下这样一句评语:美丽的园林,破烂的城市。
  要留住古老城市的格局与气氛,留住“人家尽枕河”,留住“画桥三百映江城”,就要让古朴民居中的居民享受现代生活的方便舒适;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遗存,保护好名冠天下的苏州园林,就要大力发展经济,为古城注入发展活力和后劲。
  如何肩负历史前行?最近十几年来,苏州在古城西面建苏州新区,在古城东面与新加坡合作开发建工业园,形成了“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新格局,为古城保护和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
  苏州赢得了这个空间。苏州古城面积不过14.2平方公里,如今,新区已开发建成3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则达70平方公里。而且这个空间实力超群。到去年底,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60亿元,工业园区达180亿元。两区每年拿出20%以上的财政收入“反哺”古城。
  有规划地在发展和振兴中保护,古城变成生生不息新时代的人间天堂
  “吴门烟雨色迷蒙,小桥凝碧水悠悠。”披着斜风细雨,我们来到古城经过改造的37号街坊。粉墙黛瓦,老井古树,石板深巷。走进宽敞明亮的屋里,自来水、管道煤气、抽水马桶,一应俱全,加上小区周边配套的设施、顺畅的交通,显得格外悠闲安逸,方便舒适。
  37号街坊是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古城保护
  理念的生动诠释。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说:城市发展的目标是适合人们居住、创业并保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古城风貌,也要既保护城市历史,又在继承中发展。静止的保护只能使古城变成一个没有生气的“木乃伊”,只有有规划地在发展和振兴中保护,才能使古城保持对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从90年代中期开始,苏州市根据古城内街道、河流的自然走向,将老城区划分为54个街坊,按照“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方针,分期分批进行保护性改造和综合整治。苏州市市长杨卫泽认为,规划是古城保护、改造的龙头。起点一定要高,操作上则要量力而行。这一代人干不了的,可以留给后人,但一定要以有一个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好规划作前提。
  “北看长城,南看盘门”。苏州在开发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盘门的景区时,规划论证花了六七年时间,方案作了16次修改,但求不留一点败笔。在苏州,规划高于一切,并且用地方法规形式明确:古城任何一点改造都必须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以规划作保证,苏州古城近几年迁出了160多家工厂和10多万居民,旧城人均居住面积提高了近10个平方米,并见缝插绿、拆墙补绿,使绿化覆盖率提高了一倍多;古城的街坊格局没变,文物古迹和古建民居修旧如旧;新建的民居、商店等,则从空间体量、建筑风格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诸多方面通盘考虑,保持了古城风貌的延续。
  1998年,几十位来苏州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中国—欧洲历史城市市长会议”的各国代表,一致给苏州的古城保护投下了“赞成票”。
  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城区浸润着古城的神韵,苏州的文脉在延续,发展后劲十足
  人称苏州“小苏州”。苏州人说,现在我们不小了,因为我们有三个苏州: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
  老苏州指古城,新苏州指新区,洋苏州则指工业园区。三个苏州呈现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然而,当你徜徉其间,便会深深感到,那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城区也无不浸润着古城的神韵。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是苏州的灵魂。苏州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是在贝聿铭、吴良镛、周干峙、齐康等饮誉海内外的建筑大师组成的规划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的。新城区处处见水。工业园区的规划整个就是围绕着比杭州西湖还大1平方公里的金鸡湖编制的。富有灵性的水穿越千年时空,将新城与古城融在一起。
  “苏州好,城里半园亭”。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在新城区,你不时可见到绿荫丛中几峰湖石或一翼亭榭。园林景观进入了街头闹市、厂区新村,苏州园林与园林苏州日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新城的建筑也融入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样以江南民居的黑、白、灰为主色调,空间处理、建筑材料也与传统遥相呼应。在你心目中,五星级饭店定是高楼巍峨吧?坐落在盘门景区前的苏州喜来登饭店,白墙黑瓦、错落有致,颇有气势又浑然天成,荡漾出“一簇红楼压女墙”的古韵。
  城市风貌是一座城市的文脉之一,它既是过去历史的积累,又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今日苏州,一方面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多元文化在吴门烟水间交融互动;另一方面,在保护文脉的同时又十分注重文脉的延续。
  “没有文化底蕴的发展是跛足的,是没有后劲的。”陈德铭书记如是说。他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城市不再仅仅是区域发展、国家发展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要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参与竞争与合作,就必须拥有独特的城市形象和鲜明的文化特征。新世纪里制约一个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资本,不再是货币资本、人力资本,而是生态,是环境,是“绿水青山”加“文化宝山”。
  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保护良好的古城、园林等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苏州投资环境的“亮点”,成为苏州发展经济的“王牌”。成百上千的外商,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来苏州投资”时,几乎都要提到古城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强烈吸引。1994年,新加坡工业园区落户苏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中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截至今年2月,苏州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42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前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苏州园林到园林苏州,从“小苏州”到“大苏州”,农耕时代的人间天堂,正在向新世纪的人居天堂和创业天堂跨越。秉承深厚的历史根基,苏州在两个世纪交汇之际愈显得气势恢弘。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政府就要多搭“桥”
  本报记者刘杰
  3月13日,久旱的山西晋中大地下了场少见的春雨。细雨蒙蒙中,山西祁县农民订单农业合同洽谈交易会正式举行。
  祁县县委书记李苏平先作开场白。他说,祁县是全省有名的种植、养殖大县,牛肥、猪壮、蔬菜鲜,就愁没有好销路。这次政府搭台,就是为农民和厂商牵线搭桥。话音刚落,签字台前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来自7个省市的30多家客商汇聚于此,上万名农民早已盯上了这些“活财神”。里村农民苏东京找上湖南、陕西、山东的几家老客户,热热乎乎地与他们签订了300万公斤辣椒、50万公斤红萝卜的供货合同,转身又与周边几个村400多户农民签订了2000多亩的种植订单。村民王继红老汉说:“这次政府搭台,干部引路,让农民直接跟工厂、商家面对面谈生意、订合同,种好了不愁销路,心里吃下了‘定心丸’,别提有多高兴啦!”
  临近中午,大会秘书处送来了一组数字,此次交易会共签订合同45项,种植业订单20多万亩,养殖业签了2万头牛、10万头猪、1万吨牛奶、265万公斤禽蛋,价值3亿多元。专程前来道贺的山西省副省长范堆相高兴地说:“加入世贸组织,对企业和农民都是挑战,政府就要多为大家办实事,多搭些生产、经营‘桥’。”


第1版(要闻)
专栏:

  印尼总统梅加瓦蒂
  今起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的邀请,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迪雅·帕尔玛塔·梅加瓦蒂·斯迪雅瓦蒂·苏加诺普特丽于3月24日至28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她就任总统以来首次访华。
  梅加瓦蒂1947年1月23日生于印尼中爪哇省日惹,是印尼前总统苏加诺之女。她曾就读于万隆班查查兰大学农业系和印尼大学心理学系,1987年至1997年任印尼国会议员。1993年和1996年,她两次当选印尼民主党总主席。1998年10月,梅加瓦蒂创立印尼民主斗争党并任总主席。1999年10月,她当选副总统,2001年7月23日起任总统。
  1991年10月,梅加瓦蒂曾随印尼议会代表团访华,2001年10月赴上海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新华社电)(附图片)
梅加瓦蒂总统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首都“绿色奥运”添新绿
百名部长在京参加义务植树
  本报北京3月23日讯记者董宏君、彭俊报道:今天上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的近200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他们挥锹培土,提桶浇水,栽下了侧柏、立柳、油松、国槐等800多株“奥运之树”,为首都“绿色奥运”又添一抹新绿。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在植树现场说,21年前,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事业的发展,在今天依然显示其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号召力。去年,全国共义务植树24.69亿株。目前,全国城市绿化率已达28.15%,绿地率达23.67%,人均公共绿地达6.83平方米。不少城市正在向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城乡一体化目标迈进。
  今年是北京实施“绿色奥运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表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办好“绿色奥运”的根本保障,一定要广泛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人人动手,美化环境,为首都增添更多的绿色。同时还要大力开展“首都绿化管理年”活动,全面提升首都绿化美化水平。
  据了解,自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的部级领导年年率领机关干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劳动。据不完全统计,从1982年到2001年,在京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的部级领导有4870多人次,司局级领导有49840人次,共完成植树任务3000万株。
  这次植树活动是由全国绿化委员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绿化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绿化委员会和首都绿化委员会共同组织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建设抗旱水源发展节水灌溉
黑龙江全力抗旱保春耕
本报哈尔滨3月23日电记者董伟报道:黑龙江省今年遭遇大范围春旱,目前,全省几乎没有土壤墒情正常的县。全省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正全力抗旱保春耕。
  除哈尔滨东部、牡丹江地区外,黑龙江省其他地区土壤表层均处于干旱状态。土壤相对湿度在50%以下的重旱区由原来的16个县(市)发展到19个县(市),全省耕地干旱面积达7300万亩,严重干旱面积超过5000万亩,其中水田渴水面积700万亩。
  目前,黑龙江省各地以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和解决农村人畜饮水为重点,掀起了备水抗旱保春耕热潮。全省已新打机电井2.9万眼,维修机电井3.7万眼,新打人畜饮水井662眼,新建小水库、小塘坝77座,维修抗旱设备40995套,购置抗旱设备8800台(套)、抗旱桶(袋)4万个。该省还尽量选择耐旱、抗旱的作物和品种种植,积极采取抗旱耕作栽培技术措施。各地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安排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一些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还加大了对基地的支持力度,以订单形式向农户预付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资金,缓解资金缺口。信贷部门正积极争取农村信贷规模,适当调整贷款投向,保证抗旱春耕的急需。


第1版(要闻)
专栏:

  签订责任书全市总动员
重庆全力打好二期移民攻坚战
本报重庆3月23日电记者崔佳报道:在三峡二期移民工程进入最后冲刺的时刻,重庆市委、市政府22日召开重庆三峡库区二期移民工程决战决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今年的移民工作,动员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全面完成二期移民搬迁任务。
  为保证明年6月三峡首批机组顺利蓄水发电,承担着三峡百万大移民总任务85%的重庆库区今年进入了大搬迁、大移民、大清库的最后冲刺阶段。按计划,年内重庆库区二期水位下要搬迁移民9.6万人,涉及2座城市、5座县城、25个集镇、145户企业,移民数量之大,搬迁任务之重,均为历年之最。同时还要开展库底清理和验收工作,年内要拆除8个区县的1200多万平方米建筑物,需清理一般污染源8.4万处、屠宰场760处、传染病疫源地2000处、垃圾138万吨及大面积林地和坟墓,不仅量大,而且卫生防疫等技术标准要求非常严。
  为全力打好这场攻坚战,重庆市将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展开工作:切实做好农村外迁移民安置工作,确保10月底前二期水位线以下所有农村移民全部实现挂钩安置;严格按照进度要求做好城镇迁建工作,年底前二期水位线以下所有单位和居民全部迁入新城办公和居住;保证如期完成二期水位线以下所有企业的搬迁调整;完成对105处可能影响蓄水的滑坡体的治理;抓紧开展二期水位线以下地下文物的考古发掘和地上文物的保护抢救,尤其要加大对白鹤梁、张飞庙、石宝寨等重点文物的搬迁保护力度;全面开展库底清理工作,保证12月底前完成,各区县明年年初完成验收。
  动员会上,重庆市政府还与12个移民重点区、市、县政府签订了2002年移民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农村移民外迁安置目标责任书。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等科研院所联手发展籽种农业。目前,全镇引进推广籽种农业技术110项,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71%。图为该镇籽种基地彩虹三号麦田正在适时喷灌的情景。本报记者王景仁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广州成为人口超千万城市
  广州常住人口去年底达1015万人,成为中国继重庆、上海、北京和天津之后第五个千万人口规模的城市。这是近日出版的《广州经济社会白皮书》透露的。近年来,广州已持续稳定在低生育的水平上,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水平。其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主要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来穗务工和经商的结果。(据新华社电)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汕头招商引资增长势头强
  广东省汕头市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着力推进“重建信用、重塑形象”的汕头市新世纪生命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以来,该市招商引资增长势头强劲,头两个月,全市新签外商投资项目12个,同比增长9.1%;合同吸引外资6292万美元,同比增长78%;实际吸收外资1564万美元,同比略有增长。(侯伟生)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福建为企业发放电子“执照”
  福建省加紧建设经济组织资信认证信息系统,日前向企业发放“数字安全证书”,即一种以国家法定部门颁发的密码为核心的电子“营业执照”。在“数字福建”公共平台支持下,获得电子“营业执照”的企业,可以进行网上预年检、网上工商业务咨询、网上名称查询、网上工商业务申请、网上企业资信查询、网上商品交易认证等活动,而且还将享受到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网上采购等其他服务。(宣宇才)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贵州省又发现一大型金矿
  贵州省地质勘察部门经过3年勘察,最近在盘县、普安、兴仁一带发现一大型金矿。该金矿为火山凝灰岩型金矿,初步估计黄金资源量超过123吨,预见远景资源量在200至300吨之间。随着该金矿的发现,贵州还探明了几个大型铅锌矿、硫铁矿和铜矿床,为贵州矿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孙海涛)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小议“礼品回收”
许锋
漫步街头,经常看到一些小商店打出“回收烟酒礼品”的招牌,有的店主为招揽生意,还把印有自己联系电话的广告单贴在公共场合。类似的礼品回收店在许多城市都有。它们的存在让人深思:是谁给它们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店主又何以敢大张旗鼓地回收礼品?
  大凡礼品回收店,多开在一些大单位大公司或其家属区周围。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送礼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而大大小小的商店以低价买进以高价卖出,这样的市场中介服务,是社会风气不正的一种表现。
  送礼、收礼的不正之风,是这类烟酒礼品店得以生存的根本原因。这种小店的存在,不但助长了歪风邪气,而且扰乱了市场秩序。对这种怪异现象,不可小视。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公职人员收受贵重礼品的问题,绝不能不当回事;另一方面也要摸清礼品的来龙去脉,切实加以整顿,遏制不正之风蔓延。


第1版(要闻)
专栏:

  “咱们的老马”
——记陕西澄城县业善乡农村信用社魏家斜村信贷员马百党
马力
“从往日的穷村到现在的小康村,我们脱了贫,走上了致富路。但我们忘不了老马的情,更忘不了共产党的恩。在我们魏家斜村人的眼里,老马就是咱共产党员的榜样,是我们村里的‘富星’……”
  这是一封由43位村民自发写给中央领导的联名信。信中凝重的签名、鲜红的指印,饱含着他们代表的2300多村民对“老马”的无比信赖和感激。
  信中的这位“老马”,是陕西省澄城县业善乡魏家斜村信贷员、共产党员马百党。
  老马之“信念篇”
  “干上了信贷这一行,如果弄不出个名堂,我问心有愧,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共产党员’这几个字。”
  从1967年到现在,54岁的马百党在信贷员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30多个年头。发放贷款、吸纳存款,工作很平凡,但上面这句话,却一直就是他的信念和追求。
  “弄出个名堂。”是共产党员就要服务好人民;是信贷员就不仅要完成好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富起来。“个别人富不算富,老百姓们都富才算富。”老马说到做到。粗略地算一下,魏家斜村557户农民,就有410户在老马这儿贷过款。养鸡、养猪、养牛、种苹果、搞大棚,村民们靠着老马的贷款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魏家斜村4组村民方文生,原先因为贫穷,1997年分家时带着新婚的妻子住进了老屋的破草房。面对一贫如洗的家,想干啥都没钱,夫妻二人抱头痛哭。马百党得知后,赶到方文生家。他看到方文生想养鸡赚钱,但苦于没有本钱,便想方设法贷给了他2000元,并帮助他购回200只良种仔鸡进行养殖。从此,老马也成了文生家的常客,选仔鸡、建鸡舍、购饲料、打疫苗……第二年,方文生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赚了3000元。此后,马百党又通过信用社帮忙贷款4800元,支持他扩大养殖规模。现在,方文生的养鸡规模已达到600只。原先的草屋换成了大瓦房,家中添置了摩托车、彩电等。谈到这里,文生感激地说:“没有马叔,我能有今天?他对我家的恩情太大了!”
  这样对老马感激的在魏家斜村太多了!夏长有、魏社成、王树仁、胡英民……这些往日的“穷困娃”,在老马的帮助扶持下,摆脱了贫困,成了致富能手。
  魏家斜村地处渭北旱塬,十年九旱,用黄河水灌溉,浇地费工夫,水费也贵。每遇大旱,庄稼浇不上水,一年的辛劳就等于白干。收成差、收入低,有些人开始埋怨起党和政府,马百党听在耳里,急在心里。他是有32年党龄的老党员,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去帮助乡亲们致富。农民富裕了,埋怨声自然就少了。在贷款业务中他发现,用机井灌溉,既方便,水费也只及黄灌的一半。马百党于是满村宣传,鼓励群众贷款打机井。上下一鼓劲,没几年全村就打成机井32眼,每眼可保证灌溉200亩,这样全村5860亩土地就实现了黄灌与井灌双保险,百年旱塬从此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如今的魏家斜村,人均年收入达1700元,在当地小有名气。
  老马之“识途篇”
  “手勤、脚勤、口牢、心细、信用好”,这既是群众对马百党为人的称赞,更是对马百党工作的肯定。
  “老马识途。”30多年来,马百党凭着对工作的一腔热忱,揽储半个多亿,发放贷款半个多亿,相当于本县一个拥有16名社站职工的乡信用社的业务量,而且创造了逾期款为零、呆滞款为2.4%、呆账为零的“奇迹”,大大优于考核信贷质量“一逾两呆”分别允许有8%、5%、2%的标准。
  在多年的信贷工作中,马百党不分冬夏、不计寒暑,田间地头、门前院后,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谁家棉花白了,谁家猪快出圈了,谁家的苹果熟透了,他都了如指掌。谁家有钱存,谁家要存钱,他也清清楚楚。因而农民们的存款也都自然而然地流进了信用站。
  为了揽储及时、周到,老马不怕劳苦,将乡亲们种种不方便之处都揽在自己肩上。“钱少也不要羞于出手,储蓄是爱国,不论钱多少,全在一片心。”20年前,退休职工梁登堂老汉听了马百党多次上门宣传,心一热,把原单位寄来的7元生活补助款存了。老马就是为了吸纳梁老汉这每月7元的“储蓄资源”,20多年来跑乡邮电所上百次为老汉取款,行程共1000多公里。而信用站能从这笔钱中得到多少利润?一年七八角钱。
  “信用”二字是信用社的立身之本,马百党说:“普天下的行当千千万,唯独我干的这一行用的是‘信用’这头衔,我不敢辱没这俩字。”这已成为他一生恪守的原则。
  在农民的眼里,“露富带灾”,但钱存在老马这儿,群众一百个放心。“你把钱交给老马的左手,他连右手都不让看见!”这样的称赞并非言过其实。30多年来,村里的红白喜事马百党从来是送礼但不吃请,怕的是酒后失言,泄露了储户的秘密;他在家中24小时办公,因此谢绝别人前来聚堆闲谝;他对存取款采用严格的实名制,老头存的款,老伴来取也不成……在老马这儿,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从不让取款人到他家跑第二回。白天人多事忙,他就晚上到储户家中办理存款。有时正吃着饭,只要是有人要存钱,他二话不说,扔下碗筷,立即就赶到储户家中。“百党这人,人好,实在!”乡亲们都说。
  “老马这人对咱这么好,咱不还款,对不起他。”在老马的感染下,贷款户除非遇到什么不测事件,谁也不好意思拖欠还贷。每年秋天,马百党催还当年贷款的通知书一贴到村里的墙上,当天就有95%以上的贷款户将本息如数送上门。
  老马之“奉献篇”
  “这30年来,我没尽好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但我觉得把信用站的事干好,让群众放心、满意,比什么都好。”
  30多年了,村里的棉桃开了一茬又一茬,苹果熟了一季又一季,马百党比谁都清楚。而他家自己的田里头种了啥,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家的绿豆熟了,不摘就会自己炸开。老马却帮着别人卖苹果,收存款。身患重病的妻子不得不下地摘,前来帮忙的邻家妇女开玩笑说:“嫂子,你要这男人弄啥?”
  这样的丈夫弄啥?1994年,苹果销路特别好,马百党平均一亩地给贷了300元的款,帮助农民种植苹果。全村平均每户种果树8至9亩,而老马却因为工作忙,孩子小,没有劳动力,只种了3亩,一年就少收入了近万元。老马没有丝毫的后悔,因为他的工作,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500元以上!他心里美滋滋的。
  老伴的弟弟想贷些款,不符合条件,老伴说:“你就冲着我的面子,也要贷一点!”老马不答应。大儿子想贷1万元买联合收割机,二儿子想贷2000元开饭店,都因为不符合制度和条件被老马拒绝了。孩子急了:“人家的娃你给贷,自己的娃咋就不管了?!”没辙!谁叫你遇上了个这么讲原则的爹呢?
  魏家斜村富了,村民们的生活也一天好过一天。可老马的家却还是那样俭朴,唯一的电器就是用了十几年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1997年,马百党自己掏钱盖房,建了信用站的办公室。为此,他还欠下了近万元的外债。
  不是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却是乡亲们心中的大好人。1997年11月27日晚,一名歹徒妄图抢劫信用站,马百党为保护6万元公款与歹徒进行了殊死搏斗。穷凶极恶的歹徒拿起暗藏的小斧头,对着老马的头部猛砸。顿时,血涌如注,英雄被打成重伤昏迷,但公款始终未被抢走。乡亲们闻讯后,几百人顶着寒风,冒着大雪,帮助公安干警追捕逃犯。
  老马住院开刀了,只有2300人的魏家斜,就有1000多人赶来看望他。群众眼中晶莹的泪珠,是对老马的感激、赞赏、嘉奖……
十几天后,人们就在魏家斜信用站又重新看见了马百党,正忙着,贷款、存款;存款、贷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