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处于欧亚大陆中心位置的中亚地区幅员辽阔,战略地位重要,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世界大国争夺资源的战场
  美国:借反恐之机谋全球霸业
  本报驻美国记者任毓骏
  美国在中亚军事存在已成事实
  今年以来,美国媒体纷纷披露,阿富汗战事后,美国仍在向中亚地区增兵并建立基地。《洛杉矶时报》率先报道说,五角大楼迄今已经在邻近阿富汗的9个国家,建立了13处军事基地,大幅度扩张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军事网络。从东南欧的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跨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再到阿拉伯半岛的科威特和卡塔尔,美军总数已突破6万人。每天有数百架次飞机从所谓的“远征军机场”起降,活动十分频繁。
  《纽约时报》曾在头版报道,美军正在扩建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附近的马纳斯空军基地。该基地可以容纳3000名军事人员,20多架军机已经进驻。驻阿富汗的美国C—17运输机已使用马纳斯基地加油,未来进驻这一基地的将有KC—135加油机、F/A—18战斗机和法国幻影2000战斗机。
  乌兹别克斯坦于去年10月初就与美国签署协定,向美第十山地师提供位于其边境城市铁尔梅兹附近的军用机场。这是“9·11”事件后美国派往中亚地区的第一支地面部队,也是美军首次正式进入中亚。美国则承诺保护乌国的安全。
  除在中亚遍设军事基地外,美军也进入了欧亚接合部。美国2月底宣布,将派出200名军事顾问以及军用直升机到格鲁吉亚,名义是协助该国打击“基地”组织和企图向格鲁吉亚潘吉斯峡谷渗透的车臣恐怖分子。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日前表示,美军顾问将在格鲁吉亚长期停留,这有助于提高格鲁吉亚的国防能力。
  中亚:“世界岛”的“心脏地带”
  英国战略学家麦金德曾将欧亚大陆喻为“世界岛”,而中亚是其“心脏地带”。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其《大棋局》一书中,把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片欧亚大陆视为一个地缘战略“大棋局”,是既决定世界今后的稳定与繁荣,又决定美国保持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舞台。布热津斯基提出,美国作为不同于过去所有帝国的一种新型霸权,要想实现领导世界的企图,就要在欧亚大棋局中保持主动。
  19世纪中期,英国和俄罗斯两大帝国角逐中亚,英国连续三次出兵阿富汗,揭开了这一地区政治和军事争夺战的序幕。当时美国还是“新兴帝国”,直到二战前,美国从未触碰过中亚地区。
  二战以后,美国在世界格局中全面取代英国,自然也要像当年的大英帝国一样,和苏联在中亚进行较量,只是苦于没有机会。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对阿富汗发动了武装侵略。此后,美国出于阻止苏联南下的战略野心,开始援助阿富汗游击队进行抵抗。然而,根据布热津斯基新的说法,是美援助阿富汗反苏势力在前,苏军入侵在后。由此可见,美国要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亚的图谋由来已久。
  美为长期驻军中亚造势
  美国这次大肆扩张海外驻军的行动,仿佛历史重演,令人联想起1991年的海湾战争之后,美国没有完全撤离海湾地区,反而在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6个国家修建军事基地,作长期驻军的打算,而且10年来基地设施不断更新改善。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美国也没有像当初声称的那样撤军。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日前对国会表示,美国在中亚将享有长远的利益与势力,其规模远非以往所能想象。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讲得更为直白,她说:“美国支持中亚国家的社会改革,就像它们在反恐战争中支持美国一样,这不仅是新型关系,而且也是长期关系。”
  与此同时,五角大楼已批准美军负责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总司令弗兰克斯将军的要求,除了军力直接介入之外,美国也正在加强对中亚各国提供军事科技和其它援助,并协同训练演习。弗兰克斯表示,美军在中亚地区的各军种部队都已实行轮调制度,通常是每隔三个月到半年轮调一次。这是美军打算长期驻留中亚的另一个迹象。
  军事分析家认为,处于欧亚大陆中心位置的中亚地区幅员辽阔,战略地位重要,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世界列强争夺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的战场。而美国在对阿富汗动武的同时,乘势扩大在中亚的军事存在。随着美军的进驻,俄罗斯独统中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北可切断俄罗斯的“蓝色动脉”,南可打开中亚到印度洋的石油运输通道。
  有评论认为,反恐战会像冷战一样持续多年,甚至数十年。美国还将在中亚区建立更多的军事基地。但美军常驻这些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国家,也可能激化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甚至引发地区冲突。(附图片)
  左图:美军在中亚的两个主要军事基地示意图。
下图:格鲁吉亚潘吉斯峡谷示意图。
  寒放绘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踏访马纳斯机场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孙力
  吉尔吉斯斯坦是继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后第三个向反恐联盟提供军事基地的中亚国家。
  记者在吉尔吉斯下榻的“比纳拉”宾馆正是法国大兵聚集的地方。在前往马纳斯机场采访的路上,出租车司机指着一辆并排行驶的面包车说:“瞧,这就是去换岗的法国兵”。记者抵达机场时,由于不是飞机起降的高峰期,机场候机大厅稍显冷清。士兵们趁此空暇,坐在一起悠闲地品着咖啡、叼着香烟、打着手机、唠着家常,身着不同国家军服的盟国士兵俨然成为了马纳斯机场的主人。记者只能从候机厅玻璃窗拍下士兵正在检修战机的镜头。据机场工作人员说,马纳斯机场基本上由外国士兵监控着,盟国士兵定时换岗,岗哨遍布各个楼层。驻守机场的盟国士兵在飞机起降时,对出港旅客的盘查甚为严密。
  在马纳斯机场对面100米处,美国和盟国修建了占地33公顷的军事基地,内有208顶从美国运来的军用帐篷。基地四周修着高高的围墙,墙上密布铁丝网,四角处建有岗楼,带着军犬的盟国士兵轮流值勤。在机场停机坪东侧是长1500米,宽500米的法国弹药库,正北处将建一个比法国弹药库大3倍的美国及其盟国弹药库。
  目前,美国和北约在中亚共启用了6个机场。其中包括乌兹别克斯坦的汉纳巴德和铁尔梅兹,塔吉克斯坦的库利亚布、杜尚别、艾尼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国际机场。美国和北约准备对被其选中的中亚机场设施和跑道进行维修,法国人将帮助维修塔吉克斯坦的艾尼机场。美国准备在吉尔吉斯斯坦马纳斯国际机场附近建立一个能容纳3000人的军事基地和一个弹药库。目前,在马纳斯机场共有1500名左右反恐联盟军人,在乌兹别克斯坦有近2000人左右,塔吉克斯坦也有几百人。
  “9·11”事件之前,中亚一直被认为是俄罗斯的“战略后院”。然而,由于中亚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美国对中亚觊觎已久。“9·11”事件后,中亚的地缘战略位置凸显,美国“挟反恐之名”要求使用中亚的一些军事基地。以乌兹别克斯坦和美国签署军事合作协议、乌向美国开放汉纳巴德军用机场为标志,美国在中亚实现了“军事渗透”的历史性突破。
  一些专家指出,以美国为首的反恐盟军进驻中亚是打着反恐旗号,以美元作为“开路先锋”的。中亚国家既获得了不小的“政治红利”,同时也得到了数目可观的经济援助。美国对中亚国家财政援助由去年的2.442亿美元增加到今年的4.08亿美元。其中对乌国的财政援助增加了两倍,达1.618亿美元。
  耗费了这么大财力物力,美国会遵守其“阿富汗反恐战争结束后即撤出中亚”的承诺吗?哈萨克斯坦国际问题专家瑟罗耶什金对记者说,美国对中亚各国一向采取区别对待政策,但核心始终是美在该地区重要的战略目的:创造条件削弱俄罗斯、中国和伊朗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同时加强美国的影响;在俄罗斯周围建立某种“防疫带”;保持在必要情况下对俄罗斯、中国和中亚诸国施压的可能性;控制里海能源及其通道走向。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所长阿什姆巴耶夫认为,“9·11”事件之后,俄罗斯丧失了在中亚的军事、政治主导地位。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虽然目前具有“临时特点”,但正向“长期转变”。
  从美军开始建基地,就与东道主不断发生摩擦。据报道,仅2月份马纳斯国际机场人员就与美军发生了几起不愉快事件。美方因运输机晚起飞2小时向吉国防部长表示不满。而吉官方解释说,造成美军运输机晚点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方面没有支付起降费用。马纳斯机场一官员说,美军飞机每起降一次应付7000美元的费用,而实际只付了4000—5000美元。与此同时,吉国乘客则抱怨,大批带枪的士兵在马纳斯机场大楼出入令人十分恐慌。很多民航工作人员对每天遭受美军士兵的严厉盘查也感到不满。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美国和北约在中亚“军事存在”的不断扩大,中亚内部也出现了分化。但是“以基地换援助”仍将是中亚国家积极与美国合作的最大动力。(附图片)
  图为吉尔吉斯斯坦马纳斯机场上的美军C—130运输机。
  本报记者孙力摄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中亚简介
  关于“中亚”一词所指的范围,学者们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的规定,中亚的范围西起里海,东到大兴安岭;北自阿尔泰山、萨彦岭,南至喜马拉雅山。全部或部分属于中亚地区的国家有7个,即:阿富汗(北部)、中国(新疆、西藏、青海、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内蒙古)、印度(西北部)、伊朗(北部)、蒙古国、巴基斯坦(北部)和苏联(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
  苏联解体后,关于“中亚”所指的范围仍引起广泛争论。一些学者提出将中亚地区分为广义的中亚和狭义的中亚。
  广义的中亚是“东到蒙古国东境和内蒙古东部;南始伊朗和阿富汗北部,印度、巴基斯坦西北,包括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中国西北地区;西起里海,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北达西伯利亚南部米努辛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带。”
  狭义的中亚以阿姆河和锡尔河两河流域为中心,苏联解体后,这一区域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政权已形成一个比较共同的政治文化区域,因而,狭义中亚一般来说是指中亚五国。
  对广义的中亚和狭义的中亚范围的界定既反映出历史上各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民族在该地区活动的范围,也反映出今天这里出现的新的政治格局。(周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回声

国际回声
  美国正忙于一场规模宏大的中亚战略势力之争。阿富汗战争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它寻求已久、现在正在它把握之中的处理这一地区政治、经济和防务的机会……美国通过强行推进、诱骗和贿赂进入了中亚后院,而且显然不打算很快离开。防止喀布尔政治倒退和塔利班卷土重来的威胁只是现在在阿富汗周边冒出来的美军基地的部分任务。它们更重要更长远的任务是向那些以前美国的力量没有触及到的国家显示它的影响力和兴趣。
  ——英国《卫报》美国外交政策缺少的是对比较公正的世界秩序判断力、考虑到尽可能多的行为主体并进行利益平衡的能力、承担世界领袖责任的意愿。
  ——德国《国际政治与社会》随着反恐怖行动的进一步发展,美国这个国际舞台主要角色的对外政策的新目的逐渐显露出来。当然,华盛顿希望大大减少大规模恐怖活动的威胁,同时力求控制对于西方经济来说至关重要的地区,因为这一地区聚集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能源。这一目的包括两项任务。第一项任务:不允许破坏海湾地区的局势稳定。第二项任务:为直接安全地得到中亚地区和里海水域的石油和天然气创造条件。
  ——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谁控制了乌兹别克斯坦,谁就控制了中亚,这个2500万人口的国家确实是该地区重要的战略枢纽……美国从1995年底开始小心翼翼地同中亚加强军事合作。由于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亚地区已被美国升格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现在,美国的战略家们正在孤注一掷。
  ——法国《快报》美军首次部署在与阿富汗毗连的中亚国家。出现了以“反恐怖主义”为借口而长期驻扎的可能性。
  ——日本《赤旗报》虽然五角大楼的官员早些时候驳斥了关于美国渴望在中亚建立基地或占有那里土地的说法,但是,他们最近的行动所表明的却恰恰相反……美国在这一地区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的一个明显的原因就是要控制一条从中亚到印度洋的石油运输通道。
  ——泰国《亚洲时报》在消灭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后,美国在中亚、东亚和南亚的战略是什么?确切地说是华盛顿在这一敏感地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美国政府从“9·11”事件以来宣布了一系列推翻塔利班政权的目标,但却掩盖了对中亚、里海、石油管道、水上通道、天然气输送管道和海上交通要道等的所有意图。
  ——沙特阿拉伯《生活报》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地缘政治的旧说新传
黄晴
在国际政治学说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地缘政治学说。在地缘政治学说中,最有名的论点之一就是英国战略学家麦金德的“世界岛”论。麦金德认为,在世界各大洲中,欧亚大陆被喻称“世界岛”,而中亚是其“心脏地带”。谁能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
  麦金德的“世界岛”说看来有相当影响,近年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所著《大棋局》一书就有这一学说的影子。最近,美国在阿富汗进行反恐战争的同时,在邻近的中亚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军事介入,令人对其战略目标产生种种猜测和疑虑,也联想到古老的“世界岛”学说。
  在上一世纪的最后几年,美国出现了诸多说法,如“仁慈帝国”说,“新型霸权”说,等等,反映了冷战后美国某些决策者的心态。美国是否以这样一种全球霸业的意图军事介入中亚的,这是第一个观察点。
  美国在中亚军事介入的规模、方式和时间长短,是第二个观察点。美国曾说不打算在中亚保持长期军事存在,但借口和理由是随处可以找到的。美国将遵守诺言还是食言自肥,人们将拭目以待。
  据《大棋局》作者布热津斯基透露,在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之前,美国就已开始援助阿反苏势力,结果苏联跌入美国预设的“阿富汗陷阱”。需要补充的是,本·拉登集团就是在这种美国援助下成了气候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美国也跌进了自设的“阿富汗陷阱”。世上事因果相延,颇为复杂,“人有千算,天有一算”,往往人算不如天算。美国军事介入中亚可能产生什么反应和后果,这是第三个观察点。
  二战之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军事介入越南内战,究其原因之一,就是美国陷入了“多米诺骨牌”理论之类的地缘政治想象。殷鉴不远,美国不当忘却。
  冷战时期,美国以“自由世界保卫者”自居;最近,美国则显露了明显的单边主义倾向,在全球范围内一心维护自身利益,为几吨钢铁不惜和欧盟、日本等国际社会成员闹翻,执意退出事关人类的“京都条约”,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如此缺乏国际视野,实在匪夷所思。
  当今之世,美国是唯一一个到处驻军、全球伸手的国家,美国难道就不怕“帝国负担过重”?历史上,帝国扩张就是帝国衰亡的序曲,如古罗马帝国,后人应该懂得这一常识。
  最近,美国媒体透露,美国防部搞了一个《核态势评估》秘密报告,报告提出降低使用核武器的门槛;可以对无核国家先发制人。消息传出,举世皆惊。在事关人类存亡命运的大问题上,美国某些人竟如此轻率,如此执迷于“武力崇拜”。美国《纽约时报》3月12日发表题为《美国是个核流氓》的社论。《洛杉矶时报》13日也发表文章,均对这一报告予以抨击,其道德勇气值得称道。此事亦可作为美国进军中亚的一个注脚。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俄罗斯:策略与战略
本报记者吕岩松
由反恐战争引发的独联体政治安全格局的演变仍在继续。美国向中亚派兵并着手修建军事基地后,前不久又与格鲁吉亚签署军事合作协议,将其触角延伸至外高加索。
  作为原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曾公开声明在独联体国家拥有“特殊利益”,承担着维护该地区和平的“主要责任”。面对新出现的美国军事存在,莫斯科并未惊呼“后院起火”,而是以较为平和的态度应对事态变化。与此同时,俄美两国关系也保持着上升的势头。如何理解俄罗斯在重大地缘战略问题上的立场变化?怎样判断其外交政策走向?普京总统为人们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他强调,俄美接近并非“一种策略”,而是“战略趋势”。
  所谓策略,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而战略则是指重大的全局性谋划,在一定历史时期相对稳定。
  回过头来看,“9·11”事件后俄罗斯外交的回旋余地并不是很大,支持中亚国家与美国合作可以说是必然的选择。人们注意到,早在俄领导人发表“适当协助”美军事行动声明之前,乌兹别克斯坦就已经宣布准备为美国提供“任何形式的合作”。另一方面,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也符合俄罗斯自身利益,这不仅切断了国际恐怖组织对车臣非法武装的支持,而且消除了中亚、外高加索地区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借力除恶自然是招妙棋,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透过俄政界和军方人士的谈话,不难觉察美国军队进驻中亚和外高加索带来的震撼。不过,普京总统自有考虑。他一方面承认独联体国家有权独立自主地做出选择,同时强调俄美正在建立具有“相互配合性质的新型关系”。美国驻俄罗斯大使弗什鲍日前撰文指出,“9·11”事件前普京就做出了同欧洲和美国建立更加密切关系的“战略选择”,放弃了原苏联“以竞争和对抗为主”的做法。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普京总统关于“策略”与“战略”的阐述。
  通常,一国对外政策的战略调整大多以国际关系出现新变化为前提。纵观普京上任以来的言论及《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等纲领性文件,以下几点是明确的:首先,普京对国家实力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坦言,俄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面临下降为“二等国家”、甚至是“三等国家”的危险;其次,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愿望更加迫切,认为俄依靠自身力量很难摆脱落后局面,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唯一出路;第三,内政重于外交。外交必须有“经济效果”,在国际事务中“经济务实主义”要压倒“意识形态行为”。
  两年前,有“外交智库”之称的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系统阐述了所谓“有选择参与”的新外交战略。报告明确指出,鉴于实力对比悬殊,俄不大可能动摇“美国的霸权”,俄美“平等伙伴关系”的构想从一开始就不现实。报告主张最大限度地避免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生冲突,主张放弃代价高昂的“地缘政治手段”来实现“经济利益”。近几个月来,俄的外交实践让人们再次想起这份报告。在谈到普京总统执政第二年表现出的“战略收缩”倾向时,有学者分析说,大幅度政策调整需要牢靠的执政地位,另外“9·11”事件前的国际形势也没有给这种政策调整提供契机。
  应该说,俄罗斯外交目前仍处于调整阶段,许多方面尚未明朗化。美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军事存在的规模与期限、北约东扩的速度与范围、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的世界战略平衡等敏感问题上,俄罗斯的政策底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俄美接近的“战略趋势”不仅取决于两国在战略利益发生冲撞时能否达成妥协,也将受到俄罗斯国内政治力量对比的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