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戚建波:付出终有回报
戚建波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也是近年来中国歌坛上涌现的一位成绩斐然的青年作曲家。他的创作生涯开始于1981年。自1997年以一曲回肠荡气的《中国娃》唱得中国人怦然心动、热血奔涌,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大舞台上一炮走红,1999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又以一曲《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风靡全国。此后他一发不可收,到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与世界联网》等几首作品为止,他已经连续5年有10首作品出现在亿万群众瞩目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
  戚建波的歌曲为时下的乐坛注入了一股蓬勃的生机和清新的空气。许多作品荣获各种奖项,并且有三首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戚建波作品的旋律是朴实、美丽而又神奇的,无论是豪迈激荡的《中国娃》、《好男儿》、《中国志气》,深情宏阔的《祖国万岁》、《祖国永远是我的家》,柔美婉转的《亲情电话》、《儿行千里》、《常回家看看》、《亲朋好友》,还是浓烈奔放的《开门红》、《欢天喜地》,质朴无华的《咱老百姓》、《母亲》,诙谐幽默的《爷爷奶奶和我们》,就连充满圣洁、吉祥意境的《平安颂》,都洋溢着一股浓烈的亲情。这种看似平常的亲情,往往会被人们忽略和疏远,尤其在现在紧张而又激烈的商品经济的竞争中更容易被人遗忘,而这种看似平淡的主题恰恰却揭示了人们情感中最本质的属性,它涵盖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甚至超越了国界,而为人类社会共同具有。这种称之为人类情感“根”的东西,一旦被艺术家挖掘出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共鸣和震撼,沁人心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也许就是戚建波作品的成功和魅力所在。
  中国唱片总公司新近出版戚建波专辑《平安颂——戚建波音乐作品珍藏版》,收录了他近年创作的代表性曲目,这是戚建波二十几年呕心沥血的结晶。(王京)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莲花茶
  吴建华
  福建是著名的茶乡,无论是茶叶种植面积还是出口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铁观音挟香醇远渡重洋,扬名五大洲;大红袍,昔日帝王的贡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明前茶,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白芽奇兰,传递着浓郁的乡情……我们迎着冬日的细雨,来到将乐县的万安镇莲花食品有限公司。刚坐定,热情的主人便为我们沏上从未品过的莲花茶。一个透明的玻璃茶壶,里面盛开着一朵娇艳的莲花。端起茶杯饮用,顿觉有一缕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润身心。
  莲花,属睡莲科,是水生花卉,又名荷花、水芙蓉、芙蓉花等。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诗经》中有“山有扶苏,隰有荷花”的记载。莲花不仅享有君子花、水宫仙子的美誉,而且同水仙花一道被人们称为凌波仙子。自古以来,吟诵莲花的佳作不少,最为有名的当推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至今传颂不衰。
  据主人介绍,莲花茶是以莲花为原料,将未现蕾的莲花,经科学工艺精制加工而成,是一种保持鲜花本色的高级天然饮品。莲花茶含有花粉、维生素、多种氨基酸、抗坏血酸以及人体所需要的钙、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火、解毒、养颜美容、镇心安神、益肝健脾、止血利耳目、除口臭之功效。还有防癌、抗癌、防结石的作用。主人紧接着又陪我们到生产车间参观工艺流程。在包装车间,工人们熟练地将六个大小一样的莲花茶放进精致的盒子里,包装盒的正面,用富有诗意的文字描述莲花茶:一心两叶三泉水,四月清明五采莲,六雨菁,七碗露,八分情谊九巡盖,拾得茶声满园香。从一至拾的数字中,体现了莲花生长及加工成茶的全过程,寥寥数句,精彩至极,让人感受到莲花茶的神韵。
  莲花茶除了具有保健价值,更重要的是能为农民增加收入。一朵未现蕾的莲花,收购价为四毛,一亩莲池可产4000朵莲花,收入为1600元。聪明的莲农还在莲池中养鱼,每亩莲池可产鱼150公斤,每公斤8元钱,可卖1200元。这样,一亩莲池的总收入为2800元,这对莲农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离开万安时,我仍细细地回味着莲花茶:甘醇、爽口、清香。它完全有可能和它的姐妹——乌龙茶、武夷岩茶一样,走出国门,飘香世界。
  到如今,我的脑海里仍浮现着观赏主人泡莲花茶的情景:初蕾绽放、烟波出浴、清新醉卧。从那盛开的莲花里,我仿佛看到了莲农甜美的笑容。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首届“春天文学奖”颁奖
中国文坛又一项文学奖——一年一度的春天文学奖近日诞生,河南青年女作家戴来成为春天文学奖的第一人。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该奖,是为更好地培养文学新人,鼓励青年作者的创作,每年奖励一位三十岁以下的文学创作成就显著的青年作者。戴来先后出版了《鼻子挺挺》等书,是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中的佼佼者。(袁闻)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武汉市楚剧团近日应全国妇联、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的邀请,晋京演出楚剧《你是一条河》。该剧是根据作家池莉小说改编的,讲述一位普通的农村母亲在失去丈夫以后,用全部心血和汗水抚养儿女一一成人的故事,讴歌了在苦难中自立自强的伟大母亲的形象。该剧人物塑造真实生动,故事真切感人。图为大女儿冬冬,由于误解而斥责母亲(张一平饰)收别人大米的场景。
  (励芳民)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动画城》请观众排名次
中央电视台《动画城》近日开始举办“夺取神秘金钥匙”活动。请观众为二○○一年至二○○二年春节前该栏目播出的《城市野战排》、《关东三宝记》、《海尔兄弟》、《中华五千年》、《南极特使》、《环游地球八十天》、《千年虫》、《小虎还乡》等十七部动画片排名次。观众朋友可以个人、班级、家庭、学校的形式,登录央视国际网站,或通过《动画城》观众热线投票。七月二十日投票结束后,将无序抽取选出五十名获奖者。(西央)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与狼共舞”何所惧
  冯小宁对中国电影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张贺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因拍《紫日》《黄河绝恋》《红河谷》等影片而驰名的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宁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冯小宁侃侃而谈,细述自己对中国电影现状与前景的看法。
  国产电影并不差
  “我对国产电影的前途是比较乐观的。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好莱坞电影,我的态度一是学习,二是不怕。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一群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猪被抛进森林里,虽然大多数也许被狼吃了,但有一些恐怕也会长出獠牙来。”在国产电影陷入低谷,人们普遍忧虑加入WTO后中国电影的生存与发展的时候,冯小宁对记者说出这样一番充满信心的话,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对于“国产影片质量不高是造成中国电影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的说法,冯小宁表示不敢苟同。他说,中国电影在质量上有一些并不比外国影片差,举一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美国每年拍摄一两千部电影,但其中可看的、有思想、有文化、有品位的作品不过10%左右,而中国每年大约拍摄100部影片,如果都看下来的话,你就会发现起码有七八部是有特色有深度的好作品,这一比例与美国影片是平等的,只不过它的产量大,我们的产量小,结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偏颇的印象,好像中国电影不如美国电影好,其实不然。应该说我们的电影的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准并不低。而且,这样的成就是在极不平等的、悬殊的条件下取得的:西方的电影投资平均在100万美元一部,更不要说还有许多影片投资上亿美元,而我们平均只有300万人民币,也就是30多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没有丧失水准,我们的片子不断取得各种国际大奖,这就证明中国电影人不差。
  观众是会回来的
  但是,既然影片不差,为什么近几年来中国电影观众却急剧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的上百亿人次到近年的两三亿人次?电影工作者难道不应该正视和深思这一现象吗?须知,观众的支持乃是发展电影事业的根本动力,失去了观众就等于失去了市场,影片拍得再好,没人观赏,也等于零。对于记者所提的这个相当尖锐的问题,冯小宁却有一番自己的看法。他说,电影观众的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人们大都生活忙碌,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在电影院欣赏电影,同时电视作为一种通俗的大众娱乐方式的兴起也分流了不少观众。像以前那样,举国上下同看一部影片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于观众的流失不必过于着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必然会要求欣赏更高层次的艺术作品如听音乐会、看芭蕾舞等。我认为电影就是高雅艺术,电影不能完全归于通俗艺术。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拍出精致的、好看的影片。观众是会回来的。
  真善美是主旋律
  冯小宁说,现在电影工作者应该改变浮躁的心态,把艺术放在第一位,把名利放在第二位,深入实际,拍摄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融合的影片,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一部干巴巴的、毫无艺术魅力的影片比好莱坞大片对中国电影的杀伤力都大。冯小宁说,有些国产片不注意质量和内涵,败坏了观众的胃口,看了一两部就会使人形成一种固定的印象,比如对于主旋律影片不应过于狭隘地去定义和理解,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可称之为主旋律影片。
  好莱坞口味不是方向
  对于目前在欧美评价甚高的《卧虎藏龙》,冯小宁认为,这并不能代表中国电影今后的发展方向,因为这部影片的成功恰恰表明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是极其肤浅的。《卧虎藏龙》实际是一部按照好莱坞口味拍摄的中国题材影片。好莱坞最擅长通过拍摄外国题材影片把自己的一套欣赏口味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往往极大地歪曲了该国人民的形象和文化。因此对于《卧虎藏龙》也不必一味赞美。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应该始终不渝地把双脚牢牢地踩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用心去记录、去反映、去探求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只有中国人拍的反映中国人自己生活的影片,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喜爱和赞赏。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外国驻华大使走向荧屏
一部反映八十多个国家驻华大使工作和生活情景的电视专题片《大使》,近日将开机拍摄。该片将以纪实手法真实展现驻华大使们的职业生涯、家庭生活、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展示其国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及其国家与我国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状。该片由新华音像中心和新华时代国际传媒联合摄制。(文兵)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瑞典电影周在京开幕
浓浓的北欧风情,新鲜的电影活力,七部影片,七个类型,七种风格,展示出瑞典电影独特的神韵。由国家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资料馆承办的瑞典电影周三月二十一日在北京开幕。此次电影周将展映七部优秀的瑞典影片,其中大多数均为近一两年瑞典电影的新作,均在不同的电影节、展上获得过重要奖项。此次展映的《假面》、《秋日奏鸣曲》,出自英格玛·伯格曼之手。其中《秋日奏鸣曲》是瑞典籍影星英格丽·褒曼的最后一部作品。(刘诗)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专家呼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
  从中国结到唐装、从过年到元宵花灯,都是中国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我国是民间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历史久远,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千百年来民间文化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地整理;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民间文化遗产在各地频频告急,老房子被大片推倒,传统艺术日渐式微令人痛惜。
  日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家冯骥才倡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得到季羡林、于光远、启功先生及社会各界响应。在最近结束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发出呼吁,希望尽快抢救正在遗失的民间文化,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在全国各地、各个民族中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全方位地记录民俗文化的同时,还意欲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向云驹)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章子怡出任慈善使者
日前电影演员章子怡从全国政协副主席、援藏基金会理事长阿沛·阿旺晋美手中接过了援助西藏基金会的“慈善使者”证书,成为援藏基金会慈善使者。随后,章子怡将多方募集的一笔资金,捐赠给了援藏基金会准备在今年全面启动的旨在协助政府为西藏扫除青壮年文盲、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大学以上学业、培养各类人才的“育人工程”。(刘琼)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看台人语
  《刘老根》找到了根儿
  近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不多,优秀者更是寥寥。央视一套近日在黄金时段推出了一部堪称土得掉渣儿、俗得开花儿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刘老根》,剧中说的都是东北农村的家长里短,先不管故事情节如何,那浓浓的生活气息撩拨得你不得不看下去。几位主要演员都是从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深厚的生活底蕴使他们塑造的人物真实可信。赵本山的睿智和幽默、高秀敏的泼辣与火爆、范伟的憨厚与狡黠,在这部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我们不能说这部电视剧有多么深刻,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的生动,可以说《刘老根》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好作品,好就好在它找到了根儿。
  河北省涞源县人民银行杜明骏
  美中不足的《刘老根》
  眼下,由赵本山领衔主演的连续剧《刘老根》正在央视一套播出,吸引了不少观众的视线,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刘老根》显得太简单和单薄。首先故事本身就相当老套,一个农民如何克服困难最后领着全村人走上致富之路,这可能是一些农村戏必不可少要走的“基本套路”,但问题是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应当给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可刘老根的创业之路却漏洞百出叫人难以信服,像刘老根想在家乡上一旅游项目却苦于缺少资金之际,城里那个对刘老根并没有多少实质性了解的抱狗女人毅然为他慷慨解囊;龙泉山庄的兴旺,是靠着电视台导演的一通宣传……这些情节的设置明显暴露出了编导处理上的简单化。
  江西省大余县委宣传部徐永涛
  这样播报新闻有新意
  平日里喜欢观看电视新闻,我发现央视下午6点《体育新闻》播报得很有特色,与众不同。“关注完冰天雪地里的冬奥会,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南太平洋炎炎烈日里的网球赛场。”播音员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使我们的思绪在辽阔的南北半球之间来回跳跃。“看完运动员在国外奋勇拼搏的这条消息,还是让我们再回到国内赛场看一看。”上下两条不相关的体育新闻经过播音员如此巧妙地“链接”,枯燥的新闻就变得引人入胜了。这样播报新闻,真的挺好!
  江西省泰和县国税局黄金明
  “同一首歌”有待提高
  “同一首歌”相聚北京,春节期间不断在央视频道上播放。其中的《红灯记》选段“我有一颗红亮的心”,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作品,让多少观众听了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可是编导却把这一优秀作品改编成调侃戏说式的节目,让小品演员潘长江来当奶奶,主持人程前当父亲,不伦不类,大倒胃口,把一台好戏给糟蹋了。我们应当净化荧屏,重点解决文艺娱乐类节目中品位不高和媚俗的问题,希望央视能带个好头,给广大群众多播放一些鼓舞人、启发人、教育人的好节目。
  中国人民银行临汾市中心支行黄正东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剽窃·雷同及其他
霍春光
“3·15”前后打假、防伪、防盗之声不绝于耳,除物质生活中的假冒伪劣之外,精神生活中的打假防盗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文坛并非一块清净地,文人也并非都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比方说,将别人的劳动成果署上自己的大名堂而皇之地投诸报纸,或将他人的文章肢解后断章取义,变成自己文中的血肉。此等劣迹,有的被揭露了,有的蒙混过去、名利双收了。对此,作为编辑当然应严格把关,但编辑要真做到滴水不漏,也非易事。全国有上千种报纸杂志,谁能一览无余全部掌握发稿信息?谁能保证收到的稿件不是抄袭之作?所以,编辑严格把关的同时,作者自身的素质是最为重要的。过去偶尔听说几个文坛剽窃者,大家都觉得新鲜,纷纷鄙弃他们。如今似乎见怪不怪了,因为文坛扒手太多了。
  文坛扒手之多,倒促成了另一种现象,就是文人防范意识越发强起来。就像近年来防盗门的生意日见兴隆一样,文人也纷纷安装起“防盗门”,增加了不少自我保护措施。这种意识的增强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并非属于自我保护的问题。比方说文章整体布局上的新格式、遣词造句乃至文章情调的新模式,这些都形成了一个新的“八股”。按照这个框子写出的文章,虽然说不上互相抄袭之嫌,也难免给人大同小异之感。从每日阅读的来稿乃至见诸报端的所谓“不错”的稿件中,这种痕迹有时也比比皆是。读着一篇文章,往往有似曾相识之感,反应在一些作者那里,就会纷纷拿起自我保护的武器,义正辞严地声称:“有人抄袭我的作品!”
  这种文字上的“官司”还算不难断,因为每个人到底还有个细微的差别。一篇文章被认为剽窃,那几乎是一字不差,甚至一个标点都不差的。被揭露后,一般扒手也不抵赖,认个错了事,当然,耍个赖你也没辙,既然敢做,脸皮当然厚得很。倒是画坛上的事情太难办,上下几千年,纵横全中国,大大小小的画家笔下,都是那几乎同一模式出来的写意梅兰竹菊、同一张才子佳人的人物淡彩,一招一式、一枝一干,都几乎分毫不差地布局在画面上。你能说这是谁抄袭谁吗?小孩子从学画那天起,老师就要定下规矩,一枝一干、一花一草放在哪个位置,怎样用墨设色,都有一定的规范,逾越了,就是败笔。为了不出现败笔,大家就都像“描红”一样,向一个影子里描,描出的当然是一堆“克隆”品。不信,你在大大小小的美术展览会上欣赏同一题材的作品,大抵都是一个模式。所以,有时一幅画的归属,单从画面本身都难以分辨,只有通过画面上的署名去识别,可是别有用心者也不会放过这做假的好机会,于是画坛的“官司”就层出不穷起来。不错,学画往往从临摹开始,但最终还是以创新告终,创新意识不强,或得不到现实的体现,那么画坛的官司也就多少不可避免。长此以往,所谓文化的繁荣只能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发展和进步了。我们年年讲上新台阶,眼见得科学技术、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我们总不能光剩下眼巴巴地仰视人家的份儿了吧。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永远的胡杨树——
  生而不死一千年
死而不倒一千年
倒而不朽一千年
  摄影:佟兴安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孙道临、陈铎主演《唐人街的故事》抒发爱国情怀
  我国第一部反映海外华侨在屈辱中奋进、图强的电视连续剧《唐人街的故事》日前投入拍摄。
  该剧以美国唐人街为背景,通过清末年间广东台山名医伍三指一家三代人在美国奋斗创业的历史,演绎了华人华侨辛酸苦难的血泪史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该片故事结构紧凑,悬念情节层出不穷,从美国货轮“汤姆号”装载的“猪仔”不知何从的命运,到伍三指父子凭一枚硬币决定续留唐人街而引发的海滩比武;从伍仁杰联络密友筹钱购买飞机支援祖国大陆的抗日战争到伍氏集团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投资美国本土的医药、科技行业,从阿香对仁杰的忧喜恋情到仁杰与伊丽莎白奇特的异国婚礼……无一不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西洋文化间不同的价值观冲突与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观。
  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及广东映山红广告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这部电视连续剧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央视节目主持人陈铎联袂主演。该剧编剧及总导演陈春生历经三年磨炼终于将本片酝酿成形,刚刚拍完《五个光头兵》的郁晓鹰导演对执导好这部戏颇有信心。
  (李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