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致富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河南省郑州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实施“双强”工程的调查
本报记者单向前
  编者按:我们编排的这块版,集中报道了在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基层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新探索。这些探索,所以受到农民欢迎,收到实效,关键在于认真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双强”工程着力于解决提高农村支部书记、村干部后继乏人和素质不高的问题,找到了发展集体经济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让农村党员干部学有标准、干有目标,也给了群众一把衡量干部能力高低的“硬尺子”,这对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如村民所说,群众评价干部最讲实际,不管说得如何,关键是要为群众办实事,让农民增收。希望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此为借鉴,切实转变作风,认真研究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背景资料:什么是“双强”工程?
  ·小乡村的大变化
  ·探源:三任支书谈变化
  ·党员找到了努力的目标:要敢带头致富
  ·干部找到了工作的方向:要能带民共富
  ·“三个培养”使村里有了会讲普通话的村支书
  ·党员信誉带来效益
  ·效果:满了钱袋,不能空了脑袋
  ·评点之一:积极探索新途径
  ·评点之二:强调致富能力,不是搞“唯富是举”
  背景资料
  什么是“双强”工程?
  “双强”工程是河南省郑州市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双强”工程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大力培养选拔“自己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共产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实现共同富裕。也以此来改善村级班子的素质结构,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双强”工程的实施,主要有四个环节:首先是“三个培养”: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自己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共产党员培养成村干部。这是“双强”工程的基础所在。
  其次是“双强”党支部书记的选配,主要标准是“讲党性、能致富、甘奉献、有威信”,办法是“党员评议推荐、群众民主推荐、党内进行选举”的“两推一选”。
  第三是管理。为防止出现为富不仁、凌驾于党组织和群众之上,通过教育,建立监督约束、奖惩机制,做到用而不纵,管而不死,用管结合,相得益彰。
  第四是帮扶。为充分调动“双强”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他们在工作上帮助、政策上倾斜、舆论上支持,为他们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创造了良好环境。
  压题照片:河屯村村民新居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说句心里话

  三任支书谈变化
  今年74岁的孙志业,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河屯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干到1970年。他说:“我们那个年代,干部只要吃苦在前带着群众干,就够了。干什么,怎么干,上级都有安排,不用自己动脑筋。”
  也就是凭着这股干劲,老孙当年带着大家实现了河屯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老孙本人还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53岁的刘大仓从1970年接老支书的班,一干就是25年。谈起做支书的感受,他满脸困惑地说:“我干支书二十几年,在家庭联产承包之前,还比较顺利。从土地承包之后,特别是从搞市场经济之后,我明显地感到自己力不从心,跟不上形势了。我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但群众就是不理解,还上访告状,说我贪污。上级组织经过调查,告诉大家我是清白的。受了委屈,也没有地方说,因为我没有找到带领大家致富的门路。”
  现任党支部书记刘建设说:“我是河屯出生的穷孩子。1985年,我外出做生意,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在致富路上先行了一步。1998年入了党。1999年,大家推举我当支书时,我也犹豫过,我爱人宁肯向村里无偿捐献一辆轿车,也不肯让我去当这个‘官’。但最后我还是干了,为什么?说句心里话,因为我是党员。我知道乡亲们多么希望有一个致富的带头人,我不能不把乡亲们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我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近三年的经历让我明白,人光溜溜地生下来,光溜溜地离开,挣钱不应该是唯一的目的。这几年我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和大伙一块干,事干顺了,看到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有一种成就感,这不是钱能够衡量的。”
  刘大仓说:“我做支书时,村民谁家有了困难,我去只能陪上几把眼泪。刘建设为集体三年自己搭进去了60多万,群众心里明镜似的。他这样的‘双强’支书得人心,俺心里服气。”
  孙志业说:“我领着种地还行,要是发展经济,想办法挣钱,肯定不中用。过去选支书,只要人厚道、公道、听话就行,现在如果还用这样的人,顶多只能维持现状。”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小乡村的大变化
  河屯是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一个普通的行政村。全村现有村民1309人,党员44名。村集体去年收入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
  也就是这个村,方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知道,两三年前,还是一个镇里面挂了号的治安混乱村、上访告状村。从1995年到1999年,仅支部书记就换了三任。集体负债累累,村民无所事事。对河屯,外村人说的最多的是:“有闺女千万不能嫁到那儿去。”
  两三年之内发生由穷到富、由乱到治变化的村子,在大隗镇、在新密市、在郑州市,不仅仅只是河屯村。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原因是什么?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评点之二

  强调致富能力不是搞“唯富是举”
  培养选拔“自己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党员担任村干部,会不会出现“唯富是举”、个人凌驾于村党组织之上的情况?
  大隗镇党委书记余遂盈说:“我们在培养选拔‘双强’干部的标准中,党性强是前提,自己致富能力强是基础,能够带领群众富裕是关键,群众公认是根本。只要严格把握标准,加强管理,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党的富民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余遂盈接着说,“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同时还肩负着一个历史使命,那就是带领其他人共同致富。我们就是要找到这个途径,给他们压担子。致富能力强不强,虽然不是选拔村干部的充分条件,但应该是必要条件。如果自己家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还是扶贫对象,群众怎么能够相信你有能力带领大家富起来?”
  对这个问题,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祁金立说,从郑州的情况看,农村中先富起来的这一部分人,大部分年富力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程度比较深,也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对能够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感谢党的政策,也渴望通过适当的形式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重要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正确分析、积极引导这一部分人,把他们中真正“有本事、靠得住”的积极分子纳入到“双强”工程中来。“双强”工程坚持把广泛培养与突出重点结合起来,把严格标准与不拘一格结合起来,把发挥作用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双强”工程探索的是如何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办法,“致富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党员带头致富
  今年40出头的秦圈是新密市来集镇宋楼村的党总支书记,谈起对“双强”工程的体会,他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打我记事起,俺村很穷,俺家也很穷。掏心窝话说,俺真穷怕了。1993年,俺瞅准机会,承包了村里一家耐火材料厂,几年下来,除掉承包费,又挣了几十万元。到了1996年,俺把下力气挣来的积蓄一股脑全拿了出来,又凑了一些,投资150万元打了座煤窑,两年下来,不但还清了债,还向国家交税150多万元。”
  “1997年6月,村里民主推荐,让俺当村干部,镇里领导找俺谈话,说让俺进入村里班子,当时俺真上愁,虽然说折腾了几年挣到了些钱出了名,但压根儿就没想着当官儿。偶然有一天,俺在煤矿上和几个工人聊天,没想到有一位工人正好是豫东某村的一个支书,俺就问他,你干着支书出来下窑,乡里开会找不着你咋办?村里有事不见你面儿咋办?他对俺说:家里穷,为了全家人,整天借了东墙补西墙,我家都养活不住了,哪还会顾工作?干脆,出来打工挣钱算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俺一琢磨,觉得这话有理儿,心里就想:干村干部,要是自己没有钱,连自个儿的家都养不住,咋会把全村人养好?咋会干好工作?回过头想,俺通过办企业富了,托的是党的富民政策的福,沾的是政府帮扶支持的光,让俺进村班子做事儿,是组织上对俺的信任,再说,俺富了,还有大部分乡亲没有脱贫,俺有义务为乡亲们办点儿实事,就有责任为集体利益着想,不然的话就没有良心。脑子转过了弯儿,也就不打退堂鼓了,经过组织上的进一步培养,在村党支部换届时,全体党员一致推选俺担任支部书记。”
  “通过俺的亲身经历俺认识到:是党员,就要敢于带头致富,只有这样在群众中才有威信,才有说服力。”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评点之一

  对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中央组织部组织局负责同志认为,应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
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在农村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新挑战的形势下,随着全国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进行,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央组织部组织局负责同志。
  问: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
  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稳住农村大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广大农村寻求内在动力,实现底层突破,千方百计激活村级经济。如何激活村级经济?关键就在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强不强,能不能够与时俱进,切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深入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问:如何看待“双强”工程?答:与农村经济发展一样,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比如要大力培养村支部、村委会接班人,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等。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全国许多地方都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河南省郑州市实施“双强”工程选拔村支部书记就是其中之一。发展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最终还是要靠人。具体到一个村,就要靠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带头人。培养选拔“双强”村党支部书记,是河南省郑州市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而进行的一项新的探索,是深化“三级联创”而采取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选好一批“双强”党支部书记,就能带出一个个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就能为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培养选拔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党支部书记,适应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能为广大群众谋利益,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能够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行动。
  问:在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途径的实践中,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
  答: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各地党组织都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力求摸索出一些带有规律性、指导性的新办法、新措施。具体到“双强”工程而言,一是要全面把握选拔基层干部的条件,真正把那些诚心诚意为群众服务,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艰苦创业,正确行使手中权力,遇事同群众商量,善于把完成上级任务和维护群众利益统一起来的党性强、群众信任的干部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而不能仅仅考虑其自身富裕的程度。二是对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共产党员,在他们担任村干部之后,乡镇党委和村支部要加强教育,严格管理,不断增强他们实践“三个代表”自觉性的能力。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三个培养”使村里有了——
会讲普通话的村支书
春节前,河南省委的一位领导到新密市大隗镇王沟村检查工作。回来后,他认真地对郑州市的领导说:“真是想不到,那个村的支部书记会讲普通话!”
  这个会讲普通话的支部书记叫梁玉玖。
  3年前的梁玉玖是郑州市印刷品公司的总经理。从家乡到此创业5年多,吃了很多苦,收获不仅仅是学会了讲普通话,钱袋子也挣得鼓鼓的。作为一名党员,当他正琢磨着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为家乡做点贡献的时候,老家王沟村原任支书由于多种原因被镇党委免去了职务,镇党委在考察新任人选时,在村民的推荐下找到他,希望他能够回乡任职。双方一拍即合。
  不当经理当支书的梁玉玖上任后,拿出自己经商办企业的经验和魄力,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围绕“农”字做文章。村集体没有资金、农户缺乏经验,梁玉玖自己一次性拿出3万元,并聘来饲养专家,兴建了以“公司+农户”为形式的波尔山羊养殖基地。目前存栏已达5000多只。“这样干下去,会超过我的印刷公司。”梁玉玖信心坚定地说。
  梁玉玖是郑州市精心选拔,把优秀“双强”党员推上村支部书记岗位的一个典型。在基层农村,每个村子的经济基础不同,党员的素质状况也不一样。这种实际情况就要求在开展工作时,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
  “三个培养”是“双强”工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郑州市正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严格标准而又灵活多样的形式,目前已培养“双强”村级后备干部4721名,培养“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1421名。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变化一瞥

  满了钱袋不能空了脑袋
  也就是4年多的时间,中牟县芦医庙村眼看着就富起来了。
  4年前,村里的班子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落后混乱的局面却没有扭转。1997年4月,正在县建筑公司做项目经理的张进卿被大家推上了支部书记的位子。年仅33岁的张进卿当时靠建筑年收入十几万元,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毅然回到家,挑起了这副重担。
  张进卿根据自己做建筑生意的经验,提出了“立足沙区实际,发挥近郊优势,围绕屠宰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业四大支柱,着力跳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张进卿的带领下,芦医庙村一年一变化,200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多万元,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
“满了钱袋,不能空了脑袋。”富裕后的芦医庙村把重点放在了提高生活质量上。村里投资18.6万元,建起了中心幼儿园,投资3万元对中心小学进行绿化美化,并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步入全县一流水平。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他们还组建了文化宣传队、电影放映队,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群众文化节。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干部带民共富
今年39岁的杨国安,作为“双强”党员,1999年担任新密市大隗镇进化村党支部书记。谈起两年多当支书的感受,他说:“当干部就要能带民共富,当支书,就应该带富一方百姓。”
“我是从穷窝里爬出来的孩子,尽管现在我个人的资产有3000多万元,年上缴利税500多万元,但我最知道穷人的滋味,穷人的盼望。”
“我村原先也有几家企业,但大多半死不活。我想,要发展企业,必须先救活老企业。村民张书展兴办的泡花碱厂,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停产不干,我从自己纸厂抽出15万元资金给他使用,使他的企业很快恢复了生产。当时有人说:把那么多钱借给他,他不还你咋办?我对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村支部书记,村民有困难,我不帮,谁帮?帮他的忙是我的分内事,还不还钱是他的事,两场儿事不能搅。’村里还有一个隆达造纸厂,厂长缺乏经营能力,造成企业倒闭,欠信用社债务一大堆,平时连吃药打针的钱都没有。我看他实在无力把企业恢复起来,就主动找他商量,把隆达纸厂兼并到我的厂里,信用社贷款我全部担起来。现在企业不但运转形势很好,而且还安排本村群众80人就业。”“两年多来,我还先后拿出80万元资金,扶持近百户农民通过搞养殖、种植、运输等走上了致富路。到去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68元,比1998年同期分别增长了61%和52%。”
“两年多的支书经历使我认识到,群众评价干部最讲实惠,不管你说得如何好,如果不能为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是得不到群众拥护的。作为党的干部,每给群众办一件实事,党的威信就会提高一分。”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变化一瞥

  党员信誉带来效益
  今年53岁的宋万亭是新密市宋楼村一个耐火材料厂的厂长,通过“三个培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宋用党员的信誉换来供货合同的事,在当地广为传诵。
2000年,老宋到武汉某钢铁厂推销耐火材料时,多次被对方谢绝。甚至是到了门口,连面都见不着。情急之下,他硬着头皮闯进业务经理的办公室,对他说:“我们虽然是一个个体企业,但我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以党性向你们保证,我们厂提供的产品,无论从质量、价格,还是从供货时间上,如果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我们分文不取。”“你是个体老板,怎么还是党员?”对方业务经理不相信,打电话到他们村党总支。得到证实后,经理被他这种真诚的精神所感动,对他说:“我们签订合同,不靠请客送礼拉关系。我们需要的是信誉,你用党性作保证,这种信誉是最值得信赖的。”之后,双方迅速签订了第一份60吨、总额10多万元的供货合同。双方互相信任,建立了长久的业务关系。
回村后,宋万亭非常激动,深深感到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在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支部时,考虑到自己厂的党员不够,就主动和村党总支商议,联系其他两家企业一起建立了联合党支部。
党组织对致富能手的帮扶和培养,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目前,郑州市农村已有3万多致富能手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自“双强”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共在致富能手中发展“双强”党员6700多名,壮大了农村党员队伍,提高了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村里的戏剧队,农闲时每天都有演出,丰富了乡亲们的业余生活。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双强”干部带领群众富起来的同时,没有忘记教育这个根本。图为孩子们在新建的校舍内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