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科技)
专栏:

  依靠科技远离食品污染
舒一平
  吃牛肉当心疯牛病,吃猪肉小心瘦肉精,吃鸡吃鱼可能误食生长激素,吃瓜果蔬菜又怕农药化肥残留过量……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们悲哀地发现,自己也许正面临着与饿肚子更不同的威胁。谁来保障食品安全?怎样保障食品安全?在人类通向更高文明的进程中,这些问题不容回避地摆在了科学家的面前。
2000年,农业部在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地对蔬菜农药残留量进行抽样检测,在检测的50个蔬菜品种、1293个样品中,有22种蔬菜不合格,接近50%。去年9月,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发生了57名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事件。今年元旦期间,在这个省商品质量检验中,发现了含有致癌物质“吊白块”的有毒蜜枣,加入硫酸镁的草莓、使用矿物油加工的饼干也在检查中现形。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潜伏的危机,引起了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尹心的重视。在他领衔组织下,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食品污染的产生、危害及其防治研究”课题组成立了。
  课题组从食品安全辩证对立与统一的角度,对环境污染、化肥农药污染、饲料添加剂污染、食品添加剂污染四大方面入手,对食品污染的途径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进行了剖析,就食品污染问题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总体防治对策。通过对近4万份实验报告、6万多份数据和近两万项行业技术标准的分析,课题组提出了“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卫生质量控制;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食品消费模式”的八大防治对策。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经汇编成《警惕人类退化———食品与健康》一书,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专家认为,该书立意新颖,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论述精辟,不仅可供专业人员阅读和参考,更是广大“食者”的护身之剑。


第10版(科技)
专栏:

  “中国制造”谁来造?
  ——我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短缺现象透视
  新华社记者秦杰邹声文沈路涛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有越来越多贴着“中国制造”标志的产品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制造业会因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而受到影响。
  明天的“中国制造”,将由谁来制造?
  千金难觅巧技工
  一些企业盼来了订单却不敢接单;许多工厂的生产线比国际著名公司的还要先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不能和人家竞争;使用同样的配件,但我们组装的手表远远达不到瑞士产品的质量……
为什么会这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方福康一语中的:“不是我们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赶不上人家,而是现成的技术在具体制造中走了样,一线工人技术水平低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
  工人技术素质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两千亿元。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的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对此十分关注。
  “我国城镇共有1.4亿职工,其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而在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只有5%。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15%。这种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于我国技术工人的构成,当了几十年工人的全国人大代表梅美华烂熟在心。
  “不仅高级技工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年龄层次偏高。我国制造业的主力是青年工人,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技术水平还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规定的标准。技术工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上海大众汽车底盘科经理孙振华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出现断层的现象十分忧虑。
  “在我们厂,现在还是靠4位70岁的老师傅支撑着关键技术岗位。如果他们走了,我们这家万人大厂就只好停产。”对此,原哈尔滨龙江电机厂技术副厂长姚建亭显得无可奈何。
  “谁现在还想当工人?”
  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缘何青黄不接?人们从不同角度探求原因。“现在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根本没法与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比。”梅美华说,“同样从学校毕业,技校生从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工,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整整一辈子。就算是磨成了高级技工,你的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往往还不如职位最低的管理人员。”
  据姚建亭介绍,在哈尔滨,高级技工在普通国企里月工资仅四五百元。如果到私企,则可以挣到一千多元。长期忽视技术工人的切身利益,挫伤了许多工人自我提升、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他们想方设法调到私人企业,或转行从事其他职业。
  “很多企业宁肯花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高薪去聘请技术专家,也不愿花几百元去培训一名技工。”孙振华认为,企业轻视对工人的技术培训,也是导致技术工人短缺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些企业倒并非不愿意提高职工的技能素质,只是怕培训后他们跳槽走人。”
  “现在社会只看文凭,不重技术,致使职业技术教育出现萎缩。”姚建亭说:“这当然也会影响技术工人的培养。”据报道,现在许多职业学校门庭冷落,甚至关门大吉。仅武汉的38所技校,就有10所关停并转,其他20多所也举步维艰。“就是读完技校,他们也不想在一线当工人,千方百计要跳槽搞管理。”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技术工人这一职业成为冷门。“谁现在还想当工人呀?”姚建亭反问记者。
  改变现状要靠“看不见的手”
  “十五”期间,我国提出要使职工队伍中的高级技能人才从目前的5%提高到20%。但在目前这种多数人不想当工人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大军?
  “我们可以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甚至可以移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我们不可能引入大批的技术技能工人。”林用三认为,中国技术工人队伍的培养还得靠自己。
  姚建亭认为要改变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全社会都应重新认识技术工人的价值和地位,营造尊重技术工人、爱惜技术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企业还应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让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感到学技术有奔头、懂技术有甜头。”孙振华说,“虽然现在一些企业建立了这些制度,但是力度不够,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林用三还提出:“企业内部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为技术工人的成才积极创造条件。”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负责人已经认识到,技术工人不等同于普通操作工,高级技工、高级工艺师与设计师、工程师同样重要,在企业的待遇基本与一般的工程师等同。”姚建亭多少有些欣慰。
实际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开始对忽视技术工人的行为进行矫正。在人才市场上,技术工人正成为“香饽饽”。在南方,高级技工和硕士、博士一样大受欢迎;在深圳,大学生失业率在逐年上涨,而中高级技工的失业率基本为零。
“经济越活跃、越发达,技工教育就越旺盛、越繁荣,技术工人就越值钱、越吃香。”林用三说:“市场是一种比传统观念和政府行为强大得多的力量,它将在解决技术工人短缺现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第10版(科技)
专栏:

  地球深处:热水汇成海
孙凤蓬
在地表之下1000多公里的地层深处,地质学家出人意料地找到了大量的水。据估计,在温度达1000摄氏度以上、饱受高压的矿物岩里,水的含量可能是世界上所有大洋中水量的5倍。
在地表之下650公里至2900公里的深处,是围绕在地核周围的高热、高压物质。日本东京科学院的科学家估计,在这被称为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水的含量可能是其自身重量的20%。如果这一结论得到最终证实,那么已有的行星理论也许就要修改,因为这表明地球初始阶段混合物质的数量,可能超出早先的预料。
参加研究的科学家采用构成下部地幔的3种主要矿物质,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验。他们设计应用了一种特殊实验装置,再现地幔下变化异常剧烈的苛刻条件。在大约1600摄氏度和25万个大气压下,他们应用二级离子质量光谱测定技术检测到了比实验预想要多得多的氢,从而得出了目前的结论。
英国布利斯托尔大学的地质学家伯纳德·伍德认为,该项发现有助于推进有关在地幔之中锁存有多少水的争论。他说直到现在,大部分人仍坚持认为在地幔中没有多少水。这与两年前进行的另一项类似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第10版(科技)
专栏:

  火星地表:坚冰待开采
钟欣雯
俄罗斯科学家3月5日宣布,美国“奥德赛”火星探测器利用其携带的俄罗斯设备经过探测发现,火星地表储存有大量的水体。
俄罗斯空间研究所所长米特罗法诺夫说,由俄罗斯研制的中子探测器通过探测火星的土壤,发现在火星南极下面大约藏有1000万平方公里的冰面;此外,在太阳系的最高峰———火星的奥林波斯山的山坡上也发现了大量冰冻的水体。
俄科学家称,由于水可以为火星探测提供“重要的支持”,发现水的这些地区将成为火星上首批接受宇航员探测的地区,以确定这颗红色的星球上是否有生命迹象的存在。
去年10月,“奥德赛”号火星探测器在历经200天、航行2.86亿英里之后正式进入火星轨道。“奥德赛”是美国宇航局最新的火星探测器,也是1999年两次火星探测使命失败后首次升空的火星探测器,它携带了一个热散发成像系统、一个伽马射线光谱仪和一个火星辐射环境试验器,它们的任务是弄清火星表层的构成和它的辐射环境。


第10版(科技)
专栏:

  唤得枯木绽新枝
——记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所长夏和桃
宋光楷
看过魔术师表演套钢圈的人都记得,魔术师手里拿着三个密封的钢圈,一会儿套在一起,一会儿又奇迹般地分开来。笔者近日遇到一个人,他手里拿的也是一个一个的钢圈,却可以使粉碎性骨折患者奇迹般地愈合,让许多本来要截肢的患者重新站立行走,使侏儒症患者长高十几厘米,为数千个家庭驱散愁云,带去欢乐。如果说魔术师的技法令人赞叹,那么这位改写患者命运的专家就更值得尊敬,他就是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所长夏和桃。
在北京402医院,骨折的患者带上这种由一个一个的金属圈组成的固定器,骨头就能被牢牢固定住,伤口会很快愈合,效果比打石膏好得多。这种金属固定器叫“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有一位北京籍的女高中生,正在母亲搀扶下学步。她今年19岁,由于一条腿腿骨畸形,经常骨折,从3岁起就在北京几家大医院反复进行骨外科治疗,从大腿到小腿布满了刀口,但腿骨病还是没有治愈。后来经夏和桃所长亲自手术,去掉多余的骨头,带上组合式外固定器,伤口很小,也不出血,原来弯曲的腿变得笔直美丽了,少女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她母亲说,如果早认识夏所长,孩子要少受多少罪。
骨科医生出身的夏和桃曾长期在矿山医院工作,许多矿工因工伤截取肢体致残的事实使他触目惊心。工人兄弟的疾苦,促使他很早就开始研究如何创造性地治疗各种骨伤。
骨外固定技术是治疗复杂骨折、骨感染、骨折缺损、骨关节畸形的一种微创技术,方法简单,疗效确切,痛苦小,成本低。它通过在骨折部位的远、近段,经皮肤在骨骼上穿放钢针,然后在体外用一种特殊装置,将针端连接固定,运用固定、牵引和加压的生物力学原理,达到治疗目的。夏和桃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骨外固定技术进行了潜心的研究。
有一次,他在进行“带血管蒂的腓骨、肌肉、皮肤复合组织交叉移植”时,患者双小腿的外固定无法解决。这使他认识到,已有的固定器满足不了复杂病例的治疗。于是,他将两种流行的固定器进行组合改进后对患者进行治疗,获得成功。这次手术后,夏和桃产生了研究一种用途更广、方法更灵活的固定器的想法。他的这个构想很快得到北京市科委的重视,被列为重大科研课题。
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夏和桃根据机械工程学中的互换原理,研究出“组合式外固定器”。这种固定器不仅灵活,而且实用,既能为治疗某些威胁生命的合并伤争取时间,又可避免因骨折未能有效固定引起的并发症,临床效果很好。1989年,这项成果通过鉴定,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被授予国家专利。
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后,夏和桃又倾注全部心血进行生产、推广和应用。他结合自身的医疗实践著书立说,先后参与了《骨科手术学》、《骨外固定原理与临床》、《创伤早期处理》等6部专著的编著,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与此同时,他建立工厂,将这个科研成果进行批量生产,并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大医院。
在推广应用中,一项超乎他期望的成果诞生了,这就是成人增高术。他发现,使用组合式外固定器和一些附属器械在治疗骨折时,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长高。于是,为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他用这些器械,通过以每天0.5至1毫米的牵引速度调节延长器,使肢体缓慢延长,应力的刺激使骨细胞和肢体细胞不断发生分裂增殖,从而使肢体骨骼与皮肤、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数量和长度增加,达到增加身高的目的。临床中,增高的幅度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专家认为,他对组织再生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国际水平。
夏和桃说:“目前组合式外固定器技术的应用日臻完善,逐步达到了生产标准化、系列化和操作规范化,1987年以来已经在治疗骨折、矫治骨与关节畸形和肢体延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临床应用2400例,全都获得成功,不但大大降低了早期外伤的截肢率,而且比传统方法缩短治疗时间33%—88%。”夏和桃用他发明的组合式外固定器,为中国骨外科治疗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第10版(科技)
专栏:

  警惕“高技术”幌子下的骗局
李煦牛爱民
只要购买一种特制的“高科技”锅炉,就可以利用废旧塑料炼制出汽油和柴油。善良的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落入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一起利用废旧塑料虚假炼油设备大肆进行诈骗活动的案件,日前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结。
审理此案的法官提醒消费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所谓的高科技实施诈骗活动;同时,从事广告经营的有关单位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广告内容的审核,不要成为犯罪活动的“帮凶”。
这次涉案的犯罪分子共7名,都是湖北省安陆市人。去年1月至2月间,主犯黄长江伙同他人,编造其销售的锅炉可以用废旧塑料烧炼出汽油、柴油的虚假事实,多次在各地电视台播放广告。
广告播出后,黄长江负责向前来询问情况的购买者介绍虚假的设备性能,指使案犯蒋明申开车运送,并由案犯包耀红陪客户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厂区“北京新时代再生能源连锁生产基地”参观所谓烧炼过程。每次有客户前去参观时,黄长江都提前打电话通知“基地”的人做好准备。由案犯金光斌向客户介绍虚假的炼油过程,其他3人则在厂区进行烧炼废旧塑料的虚假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他们通过秘密管道向“冷却塔”中倒入成品油,制造出所销售锅炉能够炼出成品汽油、柴油的假象,欺骗参观烧炼过程的客户。
黄长江等人利用这种手段,诱使70余名客户签订“加盟连锁合同书”,骗取165万余元,有的客户为购买设备和技术倾家荡产。经北京市宣武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这7名案犯所销售的废旧塑料炼油设备根本不具备以废旧塑料炼制汽油、柴油的性能,整个炼油过程纯属假象。
据介绍,目前确有利用废旧塑料炼制汽油、柴油的技术,但成本非常高。审理此案的法官提醒对此项技术感兴趣的单位和个人,投资自己不熟悉的高新技术产业一定要慎重。


第10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月球探测期待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欧阳自远
地月系统从45亿年前形成起就联系在一起,但月球在距今31亿年前已基本终止了内部的构造岩浆活动,而地球至今仍有剧烈的地质活动。地球和行星早期的演化历史在地球上已难以辨别,但在月球上却仍能辨识。因此,月球成为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的焦点。
美国和苏联早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开展了一系列月球探测活动,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但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自1976年后,月球探测进入了宁静期。近年来,一方面,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和微机电技术的发展,使月球探测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却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月球能源、资源与特殊环境的开发利用展现出广阔的前景,随着地球资源逐渐匮乏,开发月球资源成为人类共同的愿望。
目前世界上从事空间研究的国家和组织实施月球探测和开发利用的战略计划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对月球资源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包括遥感探测和月面着陆器、巡视车的现场勘察;第二个阶段是从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对月球深层构造进行勘察并采样返回,为建立月球基地提供数据,并深化对地月系统和月球本身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在2020年后,通过国际合作共建月球基地。
2000年11月,我国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在先期研究后,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根据我国现有技术、人力和财力条件,基本上可以满足早日进入月球卫星探测的要求,应该科学地选择我国进行月球探测的目标,要具有特色,不能完全重复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既要填补我国月球探测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
由于月球探测是一项科技前沿的综合与创新,周期长、投资大,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完成,因此国际合作是未来月球探测和开发利用的必然趋势和特色。联合国已经明确规定,月球不属于任何国家,但谁先利用,谁先获益。在我国为实现21世纪中叶第三步目标而奋斗的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要早做准备,使我国在一些国家相继建立月球开发基地时能够占领一席之地。


第10版(科技)
专栏:

  科学界要识别赝科学
周兆钧
“我国科学界不仅要揭露伪科学,还得努力识别赝科学。”这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郝柏林院士近日提出的观点。
“伪科学”一词对应的英文pseudoscience,其前缀pseudo在希腊文中有伪、假、赝等意义,因此,这个单词还有第二种译法,即“赝科学”。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郝柏林院士建议使用“伪科学”和“赝科学”两个词,并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批判的伪科学,诸如“水变油”之类多属江湖骗术,与“科学”二字并无关系。
赝科学,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提出的各种联想和推论。这些联想和推论还没有用现代科学方法去证实和排伪,就作为新主张、新理论广为传播。似是而非的赝科学一时也能哗众取宠,连许多科学技术工作者都难以辨认,就像字画的赝品,只要技艺高超,人们也可以观赏得津津有味,只有“道行高深”的鉴定专家才能看出破绽。
据郝柏林院士分析,赝科学有4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某些在自己领域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在其他领域搞赝科学,更富迷惑性。二是从事赝科学的人士,不在真正的理论和实验上下功夫去证明自己的主张,却借助宣传和媒体扩大影响。三是这些人热衷于提出新名词,开创新学科,却从没把所提的新学科推进到底,使之成为科学。四是这些人由于过去的贡献,容易取得领导的信任,得到支持。
郝柏林院士认为,中国知识界亟待增长实证和实践的精神,不给赝科学以生长和传播的土壤。


第10版(科技)
专栏:

  宇宙的本色是米色
何偬
“这是什么颜色的?”
“嗯……米色。”
“有点黄。”
“珍珠色……”
这不是一则牙膏的广告,而是科学家们对宇宙颜色的描述。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文学家格莱兹·布鲁克和鲍德里在研究了宇宙中20万个星系的色彩之后,于今年1月宣布,这20万个星系所有光线的颜色综合起来,是一片清新的绿宝石的颜色。可以认为这便是宇宙的本色。
但由于计算错误,他们当时得出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颜色工程师后来检查数据后发现,科学家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有问题,在选择色彩上不够准确,软件失误造成电脑选择非标准的白色,并把它跟其他颜色混成青绿色。他们现在得出了新结论:宇宙是米色的。
格莱兹·布鲁克和鲍德里表示,与政客不一样的是,科学家很乐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欢迎大家给这个新的宇宙颜色起个名字,因为老的名字叫“宇宙光谱绿”。


第10版(科技)
专栏:

3月7日,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18岁的雌性大熊猫“苏苏”接受了科研人员为它进行的人工授精。阳春三月是“国宝”大熊猫的繁殖期。为确保8只大熊猫顺利怀孕,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科研人员将采取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两种方法作为“双保险”。目前,已经有3只大熊猫进入发情期,其中两只进行了人工授精。
下图为科研人员正在为大熊猫“苏苏”进行人工授精。右图为经过人工授精的大熊猫“莉莉”正在悠闲地享受明媚春光。
新华社记者孙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