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专页)
专栏:

  大调整带来大变化
本报记者郑盛丰
  如果你是老田阳人阔别多年重返故乡,你会发现:眼中的田园山岭全都变了模样;如果你是北方人初访田阳,你会惊奇:这里竟是一望无边的大菜园!的确,作为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的这方热土,作为已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广西田阳县,多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今已硕果累累。
  先看看田阳的一组数字——总人口33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已种植芒果13.2万亩、蔬菜20多万亩、甘蔗11.8万亩、油茶12万亩、竹子26万亩……不难想象,人均已达2.5亩的果菜林,对于田阳意味着什么。
  然后看看田阳这幅构图——田阳县地形结构颇为独特,中间是穿境而过气候宜人的右江河谷,南北两边是山区。田阳县从实际出发,在河谷种植蔬菜,在河谷两旁山坡地种植芒果和甘蔗,山上种植竹子、油茶等经济作物。这样,春夏秋冬景观不同:冬春之时,田园菜色如锦绣;盛夏之际,满眼芒园果压枝;秋日远望,蔗海林海皆绿海。
  再看看创造了田阳变化又受益其变化的田阳人:从事种植的是“技术化”的农民,全县
  90%以上农村劳力已掌握1—3门种养实用技
  术,3000名农民取得了《绿色证书》,1000多人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搞销售的是“网络化”的农民商人,全县果菜销售人员1万多人,在全国的100来个城市设有田阳果菜销售点,年产
  50万吨果菜的90%是按订单销售,“网上卖
  菜”在田阳已是家喻户晓的“旧闻”;与田野上这些现代农民相关的,是100%的蔬菜良种普及率、15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创业园区项目、对农业增加值达51%的科技贡献率等。
  田阳县作为“全国蔬菜水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全县农民仅从果菜一项所得的人均收入就达1000多元。
  显然,这一切变化,用县委书记于开林和县长张良的话说,都得益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得益于农业科技含量的增加,得益于全体田阳人的市场观念、运营手段及总体素质的提高。
  田阳发生的这些变化还带来另一个变化:田阳近年接待客人,满桌尽是瓜菜类,道道都不重复。县领导解释说,这还只是田阳无公害蔬菜的“冰山一角”。田阳餐桌上别具一格的“蔬菜宴”,已是一道展示田阳近年发展变化的“独特风景”。如此宴客,既作了介绍,又节约了开支,还有利于主、客的饮食健康,真是一举而多得!


第12版(专页)
专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喜讯捎给中南海
——广西田阳县永常村等四个村子走访见闻
赵建壮韦奇覃蔚峰
马年新春,广西百色。沿着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年在百色老区田阳县视察的足迹,踏访永常、尚兴、龙河和琴华4个村子,所见所闻,令人振奋。
  4个村的村民捎给中南海的
  都是同一个话头:请中央领导放心,村民们正在改写着村子的历史,改变着自己的命运,逐渐过上了丰实的日子。
  永常村:平常寓含不寻常
  永常村,田阳县南部石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江泽民总书记曾两次视察过这里。村民们清楚地记得,总书记第一次进村时,看到全村水、电、路“三不通”,全村1500多人只有4%达到温饱线的数字,以及人均年纯收入只有
  120元的困境,脸上的神情关
  切中显出沉重。时隔6年后,总书记第二次进村,留给村民们的已是笑声。他嘱咐干部群众要进一步打好扶贫攻坚战。今天的永常村,昔日令人心酸的数字被改写了:全村已有96%的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136户建起了新房,人均纯收入已达1141元。10年来,村里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引水、架电,种竹、种蔗、开石场、跑运输,放手发展多种经营。永常村的深刻变化还体现在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上。村里新建的文化站里的各种书籍,被评为全国模范希望学校的村希望小学的朗朗书声,以及落成不久的永常扶贫展览馆中反映昨天的艰难和今天巨变的照片及图表,都在印证着这个平常而不寻常的壮族山村的历史脚印。
  尚兴村:异地开发结硕果
  来到尚兴村,获得全国扶贫状元和全国劳动模范两个称号的村党支部书记莫文珍,刚刚率村民代表从江苏省华西村参观学习回来。莫文珍说:“跟华西村比,尚兴村差距太大了!我们要不甘落后,不断创造新业绩。”尚兴村原是坐落在大石山中的特困村,为生存和发展,部分村民10年前在莫文珍的率领下,迁到右江河谷边上的丘陵地带异地开发。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不花国家一分钱,不避艰辛建新村,大种芒果、甘蔗等经济作物,走出了一条异地开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1997年3月,李鹏同志来到尚兴村视察,他走进芒果园,对村民们敢为人先、异地开发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鼓励村民们要巩固好扶贫成果,争取更快发展。几年来,尚兴村群众牢记嘱托,艰苦创业,在大量种植芒果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甘蔗、荔枝、龙眼、木薯等多种经济作物。同时大搞地头水柜建设和家庭沼气池建设,实现了“生产不愁水,煮饭不用柴”,形成良好的生态立体种养互动发展的格局。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440元,成为全区和全国异地开发脱贫致富的典型。
  龙河村:舞起龙头再思进
  时值春耕大忙季节,而龙河村的村民却不是在忙种而是在忙收:高兴地收获翠绿的青椒、鲜红的西红柿……这是该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出现的新景象。龙河村的村民忘不了朱镕基总理视察这里的情景。几年来,村民们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出部分良田种植优质高产秋冬菜,抢占市场空间,取得了明显效益。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8元,成为百色地区的30个首富村之一,获得自治区和地、县“文明示范村”、“小康村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村党支部书记、自治区劳动模范覃剑征说,龙河村要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全县高效农业的发展。目前,龙河村的园田化建设、节水喷灌工程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成效喜人。在龙河充满丰收喜悦的田野里,满眼都是连片待收的各类优质蔬菜,掩映其中的是崛起的新村。
  琴华村:勇举生态扶贫旗
  琴华村地处僻远的田阳县南部石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1993年,李瑞环同志来到该村视察,提醒该村要创出一条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的新路来。8年来,琴华村群众以兴建村公路为契机,大力发展甘蔗生产,全村种植甘蔗面积达1100亩,成了村民增收的重要产业,逐步摆脱了贫困。到去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83元;贫困发生率由8年前的95%下降到4%,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村基本实现了屯屯通自来水、通电、通路,有了闭路电视,新建楼房1169栋,建有生态地头水柜92座,生态沼气池83个。数据表明,琴华村正在走出贫困开始向小康攀越。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琴华村和4个村子变化的开始。但这来之不易的变化,让村民们深感自豪。去年4月,这4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就与另6名百色老区的基层代表一起,带着村里巨变的信息和逐渐过上好日子的喜悦,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百色巨变农民新闻发布会”。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中外记者,讲述与百色老区历史巨变的故事。如今,百色人的眼光已投向未来。县委书记于开林和县长张良含笑坦言:再过三五年,这4个村子乃至整个田阳县,一定会变得更美、更富、更文明!


第12版(专页)
专栏:

  春风化雨润心田
田阳县“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本报南宁3月11日电记者罗昌爱报道: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全国试点县之一的广西田阳县,经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整个学习教育活动扎实健康、有条不紊地进行,收效明显。
  田阳县在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以提高干部素质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帮农民增收、让群众满意为目标,在学习培训、对照检查、整改提高三个阶段中,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好学习质量关的基础上,认真找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改革、稳定的突出问题,着力加以解决,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学习教育活动与推动农村工作相结合,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分类指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综合治理与标本兼治相结合,从而保证了学习教育活动与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这些成效表现为:一是广大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抓干部作风转变,一些职能部门为群众办事显现出“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句好话、一片真情”的“四个一”新风。另一方面,全县接待费开支明显减少,而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热情明显上升。二是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理思路,想办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县蔬菜主产区的乡镇和县直涉农部门筹集资金,建立了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现在,全县依托30万亩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已建立84个农、林、牧、渔业良种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引进优良品种70多个。三是农民“减负”效果好,县委、县政府把果菜特产税降低到最低标准。同时,通过农网改造和清理教育系统乱收费,也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结合学习教育活动,在农村开展评比“十星文明户”、“文明庭院”、“遵纪守法户”等活动,全县新建文化站(室)134个、图书室98个,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附图片)
  革命老区田阳县已建成县城中心广场。
中共田阳县委书记于开林(右一)、县长张良(左一),深入菜田向菜农了解蔬菜种植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