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风采之四
数字化改变测绘格局
  李薇 周湛
  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刘先林院士作为项目组组长,又一次登上了领奖台,这是他继1992年解析测图仪的研制与推广应用项目之后又一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一项目的研制成功,是对传统的测绘生产流程的一次革命,推动了中国航空摄影测量生产向全数字化过渡。
  20世纪未发达国家提出了数字地球战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基础地理信息已成为各个领域进行决策、管理、规划、建设等不可缺少的数字地理空间支撑条件,各方面对数字化测绘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时,整个测绘行业生产手段落后,成果品种单一,信息量小,数据生产速度大大落后于需求。
  刘先林和项目组成员一起,大量收集已有的成果,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硬件和软件平台,首先开发研制成功了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然后又研制成功彩色影像扫描仪和测绘虚拟现实显示系统。
  近年来,为了使项目尽快推广到生产中去,刘先林和项目组成员成年累月在外奔波。用户对仪器怀有疑虑,他们就不厌其烦地前往示范。用户不能熟练使用,他们就耐心培训,用户机器出了毛病,他们就及时前往修理。为保持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先进水平,他们每几个月就推出一套新的软件版本,并免费提供给用户。彩色影像扫描仪研制成功后,推广速度很快,以价格优势很快占领了中国市场,它的主要功能和指标已达到或超过了大多数进口产品。
  测绘虚拟现实显示系统的研制开发,使立体场景虚拟建设成为现实,这套系统将人们的规划、设计与计算机中的数字世界融合起来,模拟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规划、设计后的场景。目前已完成昆明世博园、上海陆家嘴等小区,胜利油田油井位置的可视化试验。
  “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项目的完成,改变了我国测绘仪器设备的进出口格局,由模拟时代90%进口,发展到目前90%国产并批量出口。国产的大型航测仪器设备已由替代进口转向在国际市场上直接与外商竞争。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够生产此类先进大型摄影测量仪器的少数国家之一。(附图片)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时评

  联想为何没获奖
成平
前几天,与一位朋友说起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事,他有些不解地问:“为什么获奖的单位中,没有联想这样的公司?”因为在中国提起高科技,人们总会想起联想这样的电脑公司。“联想走近你,科技走近你”,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更强化了人们的印象。
  但是,在检阅我国科技实力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却很少见到联想这样的高科技公司的身影。作为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为什么联想少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笔者仔细看了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名单,发现在自然科学奖和国家发明奖中,都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项目。信息技术类项目得的都是科技进步奖。这首先说明,不光联想,国内所有的信息技术类的公司或研究机构,其整体科研水平都有待提高。目前,他们还没有能力在信息技术方面做出重大发现或者重大发明,主要贡献仍集中在应用推广方面。
  对获得科技进步奖的项目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所有获奖的191个项目中,以企业为主完成的只占到1/5。在大力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的今天,这个比例明显少了点。现在企业的竞争正越来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如果形成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所带来的影响更难以摆脱。几年前,联想的负责人就感叹为微软和英特尔打工,日子难过。现在,联想打工打得更“卖力气”了,芯片只能用英特尔的,操作系统全部用微软的,即使还有技术或价格更优良的产品,也弃之不用。曾长期担任联想技术工作的倪光南院士说:“联想也是没办法,装电脑利润太薄,只能用这种办法求外国公司让点利。”
  一位获奖代表说得好:“中国不缺少代理,缺少的是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是科学发展最活跃的领域,其科研水平的决定作用也最强。事实证明,谁的研发投入大,谁就能在这个领域确立领导地位。微软去年的研发费用是50多亿美元,英特尔也达到40多亿美元,计算机两大巨头相加基本上等于我国科技研发经费的总和。
  联想自己也着急,公司现在的负责人多次表示不能再“贸”“工”当先,而要在几年内力争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可喜的是,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有8个项目是由民营企业为主完成的,其中还有一个一等奖,这反映我国企业开始重视科技研发。相信不久的将来,像联想这样的大公司会成为国家科技奖励领奖台上的主角,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信息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风采之三
制播不用录像带
  本报记者 廖文根编者按: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批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登上了领奖台。这里选取其中部分成果,向读者展示他们的卓然风采。
  “电视台机房的概念正在弱化,电视制播不再需要录像带,电视台视频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望改变。”这是获得20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非线性电视新闻综合网络系统”带来的新变化。
  该系统是我国自主开发的首套用于电视制作、播出的大型非线性制作播出电视新闻网络系统,由福建电视台与北京中科大洋公司联合研制开发,1999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电视、电影、广播等技术领域的应用,促进了非线性编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非线性编辑网络就是在这些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非线性”技术与传统磁带式“线性”编辑技术不同,是对“线性”技术的改革和突破。
传统的“线性”模拟节目编辑设备,在节目制作上,只能做比较简单的特技,其制作效果、制作效率很难尽如人意,难以制作高效、实时节目,且在节目编辑上合作性、共享性、实时性较差。以“非线性”编辑设备为基础的这套网络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上载、制作、播出一体化。该网络共计19个站点。每天可以制作7套直播节目,处理8—9小时卫星和磁带节目,制作3个多小时节目,而以往这类产品都是由一些国外大公司来控制的。
这项掌握了电视后期制作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其创新之处是提出了“双网结构、双路径采集、双压缩比码流”技术,并自主完成了12种非线性专业工作站及其成套专用软件,从而保证了播出节目质量,并解决了网络带宽,投资费用,以及网络安全之间的矛盾。不但在技术上有所创新,而且成本上也可以接受。
此网络系统的出现,特别是实时、共享概念的体现,提高了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档次,加快了国内电视台制播数字化的进程。迄今为止,全国各电视台,包括省、市级电视台等在内的100余家节目制作单位使用了该套系统,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60%,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电视台视频编辑设备长年依赖进口的局面。(附图片)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北大青鸟致力IT教育本土化
本报讯 APTECH是印度知名软件公司,在IT职业教育方面颇有建树。日前,北大青鸟与其合作推出AC-CP2002V1.0版教材。该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促进了ACCP软件工程师培训教育体系的本土化,舍弃了原教材更多地适合于印度本地市场需求的不足。据悉,2001年,北大青鸟已经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近70家特许培训中心,有1万多人正在接受培训。(陈文)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中外合作开发指纹识别技术
本报讯 北京苏博泰克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日前与美国赛克金公司在北京联合签署了在生物识别技术领域的合作协议,联合开发在生物指纹识别科技领域的最新技术与产品。这是我国加入WTO后,中美生物识别科技领域的首次技术合作。
由于指纹具有唯一性、确定性、可分类性和使用方便等诸多优势,因此,指纹识别成为当今国际上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的一种生物识别手段,已被全球大部分国家政府接受与认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指纹应用已经从传统的刑侦破案,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日常生活的指纹门锁、指纹门禁、指纹考勤,还是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操作授权、信息保护、文件加密,都离不开指纹身份识别技术,并且,指纹技术在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卫等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苏博泰克公司在国内已陆续开发并推出包括指纹仪、指纹鼠标、指纹键盘、指纹IC卡读写终端、指纹POS终端、指纹门禁、指纹考勤仪、指纹锁、指纹门闸等多种硬件产品和各类指纹应用系统和系统开发工具包。由他们承担建设的“张家界武陵源景区指纹IC卡电子门票管理系统”,是目前国内成功运行的第一套指纹电子门票系统,它集成了该公司的数字指纹、嵌入式芯片、智能卡读写、机电控制、数据库、网络等技术,开创了指纹技术在开放式户外环境面对大流量、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动态使用人群进行综合应用的先例。(项闻)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风采之一
神机妙算御天灾
本报记者 杨健
日前,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期间,记者采访了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陈国梁教授,听他讲了获奖项目“安徽省防灾减灾智能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中的故事:
我是搞计算机出身的,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参与国产计算机的研制。我们那时候并不落后,后来因为“文革”给耽误了。这些年来我国研制出不少高性能计算机,主要有“银河”、“曙光”和“神威”。
国家花这么多钱,机器也研制出来了,性能也不错,但说实话,应用得并不是特别好。为什么?因为并行机跟一般的计算机不同,速度快,但编程的难度也大,这不是一般的程序员都能做的,它需要有人来研究和推广。
我原来学的是硬件,做并行机总体设计,后来主要从事并行算法的研究。我想,国家花巨资搞出来的并行机,如果不能用起来,到时候还得花钱买国外的设备,岂不是极大的浪费?照这样下去,我们的计算机行业怎么才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所以我就组织科大计算机系的一些老师和研究生,专门来做并行机的推广应用工作。
科大在安徽,安徽什么地方可以用得上并行机?我们跑了很多地方,人家都说,我们的业务比较简单,你这么大个机器我们用不上。我们最后找到了安徽省气象局和淮河水利委员会。
我是淮河边上长大的,知道淮河水患的厉害。刚解放的时候,黄河、长江的水灾也很严重,但毛泽东主席首先提到需要治理的就是淮河。我的父母都是文盲,那时候在淮河堤上修水利,我们在一边唱歌跳舞,给他们鼓劲。那时凤台县穷得很,像我这样读了这么多书的很少。国家送我上大学,我学来的东西,一定要用来报答国家,报答父老乡亲。如果能把这点学问用在防灾减灾上,也算没有辜负国家的培养。
针对淮河经常发生的水灾,怎样进行准确的气象预报,水灾来了怎么进行调度,这里面用得着大型计算机。中美长期合作研究的MM4中尺度数值气象预报系统,非常适合江淮地区的气候特征,我们就把它的串行版本进行分析、改造,在国际上第一个编写出并行化的程序,在“曙光1000”型服务器上展开应用。
江淮地区气候类型复杂,经常有台风、冰雹,还有江淮气旋和梅雨锋等气候现象,照原有的气象预报模式,难免误报漏报。我们配合气象局搞准业务数值预报,专门拾遗补缺,先把结果计算出来,然后请有经验的气象专家一同会商。前年6月22日,我们算出凤台县可能会有冰雹和雷雨大风,把情况告诉了有关部门,结果证明我们的预报是正确的。过了几天,我们又算出还会有冰雹,这一次引起了他们的重视,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损失。
淮河中上游有9个大水库,每到汛期来临,水库要开闸泄洪,怎么样才能对上游河道的水情、雨情进行准确的计算,协调好各个水库之间的动作,不在主河道形成大的洪峰,这也使得并行机派上用场。从1998年这个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我们使用水情预测及群库优化调度,既保证了水库正常运行,又避免了启用蓄洪区,确保了下游防洪地段的安全,为国家减少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99年6月,国家重点工程芜湖长江大桥正要浇筑主桥墩,安徽沿江地区暴雨不断,既要保证工程的安全,又不能因为误报延误工期。有关部门要求我们提供每小时定时、定量、定点的降水预报,只要4个小时没洪峰,浇筑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我们配合多普勒雷达提供的短时预报,对大桥施工现场进行专项服务,任务完成得很漂亮。我们研制的系统是针对汛期防洪调度的,但淮河枯水期污染很严重,目前我们正在研制淮河流域的防污优化调度系统,这样就可以使得淮河流域汛期进行防洪,旱季进行防污。
我们这个系统从无到有,到这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历了很多坎坷,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我今年64岁了,明年就要退休了,但每当想起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我就觉得特别有劲。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要理论有理论,要实践经验有实践经验,不单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香饽饽”。虽然我们今天做的工作谈不上“高精尖”,但这样搞计算机,我觉得还真是没干够呢!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风采之五
“电子警察”上岗 谁敢违章
杨学聪
在深圳,司机们开车上路特别“懂规矩”,因为他们知道,任何违章都逃不过“电子警察”的眼睛。
“电子警察”——智能交通违章监摄管理系统(俗称电子眼),由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深圳市格林威交通科技公司联合完成。自1997年研制成功并推广使用以来,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智能交通违章监摄管理系统采用车辆检测、光电成像、自动控制、网络通信、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对机动车闯红灯、逆行、超速、越线行驶、违例停靠等违章行为,实现全天候监视,捕捉车辆违章图文信息,并根据违章信息进行事后处理,是一种新的交通管理模式。
“电子警察”系统自1997年4月在深圳投入运行以来,已覆盖全市六区的主要道路,监控点已超过400个。以往许多驾驶员通过路口时不是看信号灯,而是看有没有交警。如今“电子警察”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巨大威慑力,有效地强化了人们遵章守法的自觉性。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使用了该产品。
由于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电子警察”表现出许多优势。比如,高速行驶车辆的车牌视频识别技术,能对“黑名单”车辆进行实时识别报警的功能,有效强化了对外地违章车辆及长期不接受处罚的违章车辆的管理。“电子警察”设备具备在全天候条件下鉴别车型、方向和抗非机动车干扰的特点。在测速设备方面,“电子警察”采用了智能型的地磁检测器,测速误差小于2.4%;采用分车道地磁线圈检测,有效解决了在检测区域内同时出现两辆以上车辆的检测难题,使检测的有效率达到90%。由于“电子警察”的监控提高了执法的公正性,使得执法者理直气壮,被罚者心服口服。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电子警察”在深圳“上岗”5年来,已经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累计查处各类违章87万宗,占违章处理量的40%。按每位路面值勤民警平均每年查处530起违章计算,“电子警察”相当于增加了448名警察。(附图片)
一名违章翻越护栏的行人被“电子警察”抓个正着。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风采之二
藏文化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任建民
于洪志教授代表西北民族学院藏文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组参加了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他们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们研制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包括藏族史诗、藏医藏药、藏文历算软件,向世界证明了我国藏文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处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能力,曾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这个领域苦苦探索了18年,于洪志感慨万千。刚开始接触计算机时,她连微机常识都不知道。刚开始接触藏文信息处理时,更是困难重重。“有一天,打工资表时,突然几个冷僻字的名字变成了藏文,我激动得当时就哭了。就仿佛难产的婴儿,突然顺产了。藏文出来了,对于我,简直是历史性的突破。”她按照数学推理的方式,用键盘把所有的藏文字符都找出来了,成为最初的“藏文信息处理系统”。
在多年研究期间,有一个人对于洪志的影响很大,这就是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贡唐仓活佛。他参加过西北民院早期的三个藏文计算机鉴定会,十数次到学校来了解计算机处理藏文的能力。他给课题组讲了藏文、英文、日文、汉字的特点,并说,你们一定要把藏文计算机研究坚持到底,藏族的科技进步离不开计算机。
但是,藏族人民接受计算机还有一个过程。贡唐仓活佛讲了两个故事。刚一解放时,他号召藏族同胞用电灯,但是藏族人民认为电灯把佛光照了,不肯用。当时是1986年,拉卜楞寺的大经堂着火了,损失惨重。他希望用钢筋水泥重建大经堂,又结实又防火,而藏族人民不愿接受,因为过去的大经堂一直是木质结构。他说,先进的事物最终会被一个民族所接受,于是这个民族就进步了。
班禅十世大师也接见过于洪志,对她说:“藏族人民使用上计算机,就是一个先进的民族。请你在计算机上帮我们解决古藏文的问题。”这些,给了于洪志他们极大的鼓励。
藏族地区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计算机系统平台的支持。课题组曾请求美国微软公司研制藏文视窗,微软公司的答复是:藏文计算机市场份额小、藏文编码技术实现太复杂,他们不研制藏文视窗。没有系统软件,藏文就不可能实现信息化。课题组从藏文系统软件内核做起,拿出了一流的藏文视窗,并不断推出工具软件、通用软件、智能软件,使藏族用户自己能开发应用软件。
藏文编码标准及其技术在国际上争夺十分激烈。1993年,课题组承担制定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任务。当时除我国外,还有英、美等30多个国家都提出了藏文编码方案。中国编码小组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使国际标准化组织表决通过了以我国提案为主的藏文编码国际标准,藏文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编码标准的民族文字。
课题组正在研制藏文文字识别和藏汉英机器翻译,不断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藏文信息技术与产品。西北民族学院与清华智能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发藏文识别软件。如果能够用手写、扫描、数码识别藏文,对于抢救藏文古籍,意义重大。这也是于洪志他们梦寐以求的事。(附图片)
题图:于洪志教授在和藏族同胞一起研究藏文信息处理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