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小童星艺术人才评选揭晓
本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主办、北京华夏未来儿童艺术发展中心承办的全国“小童星艺术人才评选活动”日前揭晓,刘小婷、高海宝等六百余名儿童分获舞蹈、声乐、器乐、表演等项目的一、二、三等奖。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化工大学派教师到国外研修
本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北京化工大学日前决定:每年将有针对性地选派十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研修。选派工作面向全校各学科教学与科研人员以及高层次教育管理人员。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型净水器获推广
本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科技部日前在京召开LT系列新型净水器及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应用推广会。由广东乐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新型净水器能最大限度截留水中的细菌,达到高度净化的目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苏州大学与古镇周庄合作办学
本报讯 为适应苏南经济发展的需要,苏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日前与古镇周庄合作办学,苏州大学负责学院的师资、教学、科研和管理软件建设,学院在周庄的征地、基础建设、设备等硬件投入则由周庄镇与上海云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一点二亿元承担。
(顾明高)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加强自律 健全规章 反对作假
科技界倡导求实学风
  本报北京2月5日讯 记者贾西平报道:新年伊始,一场反对学术腐败的正气在中国科技界日渐高扬。弄虚作假者受到震慑,求真创新的学风开始回归,对此,社会各界给予了肯定。
  连日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负责人分别发表谈话,表示支持舆论界对学术腐败现象的揭露,要求科技界加强自律,同时有关方面正在积极筹划,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学术界本是一块净土。然而,近年来随着浮躁之风的兴起,一些人为了要房子、票子,提职称,攀高位,更加急功近利,行贿造假,不择手段,使神圣的科学殿堂遭受严重玷污,败坏了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愤慨。因此,反对学术腐败,不仅是社会各界的呼声,也是学术界绝大多数学人的意愿。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科技人员纷纷表示,揭露害群之马,只会有利于中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科教兴国事业的推进。
  据介绍,学术腐败在国外早已有之,称为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侵权、剽窃、伪造数据等。在科学史上,靠作假骗取荣誉和头衔的事例不胜枚举。然而,假的就是假的,纵然相隔几十年,作假者终究要被揭露出来;而一旦被揭露出来,此人就会被整个学术界所不齿。一失足成千古恨,作假者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惨重的。所以,许多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培养学生时,十分强调培养科学家的良心。杰出的科学家,他的品格也是高尚的。
  记者近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研讨会上了解到,关于治理学术腐败,专家建议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要加大学术道德的教育,这种教育应从小学开始。为科学献身是人的一种信仰。科学精神是人的基本素质。科学道德应以自律为主,而自律要有一套规则。在这方面要研究和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要修改我国目前一些不合理的评审和考核制度,使其真正成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动力。科研成果在(专业刊物上)正式发表之前,不得向媒体透露,以免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成果流入社会。因科学道德问题导致违法行为的要通过适用法律来解决。院士既然是国家授予的一项最高学术称号,那么两院院士都有义务为国家作出承诺,做维护科学道德的表率,履行收入申报制度和按比例上缴制度。中国科技界求真创新学风的弘扬,必将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勇于维护科学的圣洁
  成平
  学术界的腐败,有其自身特点。一类是较明显的,如向项目评委请客送礼、对科研部门主管人员行贿、贪污挪用课题经费等,可以通过监督、验收、审计、调查等手段发现,依据政纪法律处理。
  另一类则有着很强的隐蔽性。对更改试验数据的人,不重复做相关的实验,不可能发现问题;对有人改头换面剽窃他人的成果,不反复查验相关论文,也不会引起警惕。诸如此类,科学界之外的人是没有能力鉴别的。用学术界的行话来说,只有“小小同行”才有可能发现。
  “小小同行”意味着圈子很小,意味着“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些人抱着不愿得罪人的心理,甚至置科学精神于不顾,顾左右而言他,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科学发展到今天,门类越来越细,程度越来越深。不要说外行,就是内行往往也只有看热闹的份儿。要不然,怎么经常有导师看不懂研究生文章的事?
  科技工作者的良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在研究工作中作假,不在学术活动中违法乱纪。这是对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安命立身的传统修养。
  但仅仅洁身自好还不够,还要有一批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勇于站出来揭露同行的作假行为。
  我国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都有很强的正义感。近年来,从“基因皇后”到“核酸事件”,从“论文抄袭”到“专著剽窃”,学术腐败一件件被揭露出来,并得到处理,这既表现出了学术同行维护科学尊严的勇气,也是科学界严于律己的结果。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春风化雨润沃土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综述
新华社记者 沈路涛
  从1996年开始,每到岁末年初,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科技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生委、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12部门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就在全国各地红红火火地展开,为亿万农民群众送欢乐、送技术、送健康,送他们需要的各种服务。戏台搭到了村头,科技送到了田间,医生进到了家门,到处活跃着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下乡的身影。
  去冬今春以来,“三下乡”活动着力在办实事、求实效和常下乡上下功夫,取得新的进展、新的成效。而今的“三下乡”,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密切城乡关系、改善党群关系、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一项让广大农民得实惠的“民心工程”。
  “三下乡”变成“多”下乡,路子越来越广
  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几年来,辛勤的“三下乡”实践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展活动的内容,不断改进活动的方式,使这项活动年年都有新特点,岁岁都有新变化。
  送书、送戏、送电影,送医、送药、送科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万村书库”、“科技110”、卫生支农西部行等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名牌,已为广大农民所喜爱和欢迎。
  加入WTO,我国农业将面临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挑战。送WTO规则下乡,帮助农民增加  WTO意识,学会利用WTO规则保护自己,提高竞争能力,成为各地“三下乡”的重头戏。中宣部、科技部、广电总局在河北武强开展星火科技千县集中行动,带来了有关专家,四川省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大集,邀请了法律专家和经济学家,专门举办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入世给农业带来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为农村干部群众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应对WTO献计献策。
  配合市场经济秩序整顿,江西省技术监督部门把法律咨询、打假和农资送下乡,设立“现场投诉”、“法律法规咨询”、“真假产品识别”等流动工作台,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把工作台围得水泄不通,争先恐后地索取资料,咨询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方法,半天的时间就接受投诉和咨询6000多人次。河北、安徽、湖南针对农民群众中存在法律知识缺乏的情况,积极组织律师等法律工作者“送法律下乡”,帮助农民了解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这些农民遇到法律问题后,又反过来找“下乡”律师帮助打官司。
  全国妇联去年刚刚加入“三下乡”主办单位,为活动带来了一股新风。天津市妇联以实施“科技架桥工程”为载体,重点开展以“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为主题的科技培训活动,帮助广大农家女走科技致富的道路。重庆市妇联积极组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农村妇女送去生殖保健知识,增强她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党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道德知识、道德规范下乡,成为“三下乡”的新内容。各地将《纲要》的单行本、宣传画、宣传图片、辅导读本以及农民道德知识丛书送到农村,利用农民群众喜爱的戏剧、歌曲、舞蹈、小品等形式,宣传《纲要》内容,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个字基本道德规范。福建福州市的“常下乡”文艺演出小分队的文艺工作者,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编成快板,下乡演出,深受农民喜爱。广东组织一批书法家下乡,为农民朋友现场书写道德新春联,倡导文明新风。
  “三下乡”正在深化、正在拓展,已由“送什么农民接什么”,变成“农民要什么送什么”,农民群众在活动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越来越实。
  “三下乡”转为常下乡,脚步越来越实
  “能不能多演一两场?”“什么时候还来啊?”当记者随着一些文艺团体到田间地头采访时,常常会面对老百姓热切期盼的目光,有的甚至下乡队伍走到哪里就跟着看到哪里。他们这种不解渴的神情令人感动,也促进了“三下乡”向常下乡转变。
  山东省组织省、市、县有关部门和单位同贫困地区农村结成对子,按照“五定”(定点、定期、定量、定指标、定效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活动。据统计,到2001年底,共结各类帮扶对子3000多对。莱芜市牛泉镇马家庄村的“戏班子”有几十年的历史,原来只会演七八出戏。通过结对子,在市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不但能演几十出戏,而且学会在老戏里加进新内容,使得“老戏班子”焕发了生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催生了“乡下文化”,培育了一批“不走”的文化队伍。
  辽宁省沈阳市推动“文企联姻”,推动企业与文艺团体联合,组成文艺演出队,经常深入农村,为广大农民群众义务演出。福建三明市组织农业技术协会与村直接挂钩,开展协作,通过组织科技专家服务队下乡,建立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河北衡水市科技人员下乡不是简单地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而是与农民签订合同,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提供科技承包和服务,使当地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安徽组织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在全省招聘青年卫生工作者到贫困地区为农民看病治病,并明确规定志愿者工作成绩突出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广大青年卫生工作者踊跃报名,大大缓解了农民就医难的现状。
  正是这种常下乡机制的积极探索,使“送”与“教”结合、“送”与“建”结合,让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的生活观念留在了各地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
  “三下乡”重在塑造人,影响越来越大
  “三下乡”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生事物,向广大乡村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满足了农民的迫切需要,激发了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与希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去冬今春以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文化部组织中央文艺院团赴广西、重庆、四川、甘肃和新疆等5个西部省市区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演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坎上。当中国歌剧舞剧院来到重庆市荣昌县仁义镇演出时,从全县20多个镇赶来的父老乡亲,夹道欢迎从北京来的艺术家。今年1月7日,中国科协赠送的科普大篷车开进了甘肃贫困山村,现场演示科学实验,宣传科学知识。当地老百姓感慨地说:“科技不再‘嫌贫爱富’,咱山里的娃娃也能像城里的娃娃一样,可以进科技馆了。”
  “三下乡”也锻炼了城里的文化科技卫生队伍。去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近3万名党员大学生组成了1600多支“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深入农村宣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足迹遍及全国几百个县、近万个行政村。通过下乡,大学生们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下乡”倡导了中华民族扶贫帮困的传统美德,倡导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支持。许多企业人士表示,通过参与“三下乡”,帮助了农民,扩大了企业知名度,打开了农村市场。农村干部群众也说,各种形式的下乡服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基层开展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有利条件。实践证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适应了农村发展的要求,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锻炼了文化科技卫生队伍,推动了文化科技卫生体制改革,是广大农民的愿望,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
  春风化雨润沃土。农业要全党全社会来办,农村是广阔天地。只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记服务亿万农民的宗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播先进文化、推广适用科技,倡导文明生活,“三下乡”活动就能够在农民群众中“生根开花”,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中结出丰硕成果,在密切城乡关系、保持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上收到实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领先一步的“秘诀”
——东盛公司科技创新纪实
  张郁
  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医药为主的高科技企业。提起东盛,人们对该公司众多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详,如对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独特的中药制剂“维奥欣”、治疗感冒的药品“白加黑”、儿童祛热镇痛药“小白”、累计销售50亿片的补钙制剂“盖天力”等,均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有短短6年创业史的东盛靠什么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其“秘诀”就在于科技创新。
  东盛公司董事长郭家学介绍说,东盛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十分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扶植、培育产品的后备梯队。市场开拓和科研开发并重是公司发展的基本思路,并已形成以市场为先导、以产品为支撑、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令人羡慕的是,东盛拥有一支训练有素、专业齐全的科研开发团队,全公司有206名研发人员,平均年龄35.8岁,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研究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50%以上,科研团队中90%以上的人员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
  东盛的新产品开发坚持自主开发与联合研制“两条腿走路”,非常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知识产权自主性。公司总部设立了科研开发部与企业研发部,主导全公司新产品的研究方向、发展规划。公司拥有先进研发设备100多台件,能满足新药研发全过程的需要。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软硬件的同时,东盛与国内外的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广泛的接触,建立了广泛的协作研究网络。有了强大的研发能力作后盾,东盛最近又开发出帕苏沙星、雷洛昔芬、复方碳酸钙等16种新产品,并准备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基因数码药物开发系统的研制。
  为了增强发展后劲,东盛居安思危,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了东盛科技产业园。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东盛产业园将于今年8月建成并全面投入运营。东盛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中药虽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要与国际接轨,最大的问题是制剂水平落后。5年之内,东盛计划投资1.5亿元人民币,在产业园建立3个平台,即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制药技术中试平台和数码基因药物筛选平台。此外,东盛产业园将与国内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合作,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由中青年一线专家组成的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形成强大的创新优势。
  谈到创新理念,郭家学说:“创新是东盛发展的原动力,追求卓越、不断超越是我们的永恒话题。东盛作为一个医药生产、研发、销售为主的科技公司,我们的创新贯穿于药品经营的整个过程。我们不但要在产品上领先,更重要的是在技术上领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本周淮河流域邳州艾山西大桥断面水质比上周提高了两个等级,其余断面水质状况维持不变,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太湖流域湖州新塘港断面水质比上周提高了一个等级,上海青浦急水港水质由于氨氮含量较高为劣V类。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图书馆春节活动多
  本报北京2月5日讯 记者杨雪梅、施芳报道:春节将至,国家图书馆已为喜爱读书的人们准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2月12日至14日,馆藏珍品展示室举办的“国家图书馆馆藏民族古文献珍品暨北京市民族古籍工作展”免费开放,音像资料第一视听室举办免费电影专场,由专人定时接待并引导中小学生和在家长陪同下的学龄前儿童参观国图。国图北海分馆14日在学术活动厅举办《WTO与中国法制问题》专题讲座,17日举办《如何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音乐专题讲座。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雅虎中国”启动世界杯合作项目
  本报讯 随着一声哨响,雅虎中国2002世界杯合作项目2月4日在京正式启动。雅虎公司是国际足联唯一官方网上合作伙伴,由它独家制作的世界杯官方网站已经开通。而由雅虎中国开设的“2002世界杯聚焦”专题网站也将正式开通。该网站与世界杯官方网站保持信息共享,充分展示与世界杯相关的内容信息,推出多种互动社区类服务。(杨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原创期刊首次进入发达国家
  本报北京2月4日讯 记者杨雪梅报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日文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名2002年1月18日在日本东京创刊发行半月以来,销售量成倍增长,从而实现了中国大陆原创媒体通过版权贸易、商标授权在其他国家完整落地的理想。
  有着50年历史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1998年改版以来,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雄厚的专业背景为依托,以中国完整而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五千年的文化遗产为源泉,将自然关怀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因而一纸风行,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目前发行量已经突破15万册。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盘锦市奖励放弃二胎生育指标夫妇
  本报讯 春节前夕,辽宁省盘锦市2000多对放弃二胎指标的农村育龄夫妇,高兴地收到了政府给予的奖励。
  盘锦市自2000年开始奖励为稳定目前的低生育水平曾做出过贡献和即将做出贡献、自愿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夫妇,由市、县、乡三级政府每年发给每对农村育龄夫妇奖励费60元,奖励费的发放年数累积不超过14年。(李剑飞)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农村新风尚庙堂变书堂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枫林村昔日被村民视为神灵高居的庙堂,如今成了村民读书学习的书堂。
  去年8月,位于闽北偏辟山区的枫林村,村民们将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庙堂改为学堂。73岁的陈桂花老人过去是庙堂里烧香求神的常客,如今却变为书堂上的热心读者,她看报读书识字有困难,就叫村里的小朋友读给她听。
  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美合作开发高性能编译系统
本报北京2月4日讯 记者杨健报道:经过1年的合作攻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英特尔公司今天联手推出一种高性能计算机编译器——IA—64开放源代码编译系统。
  编译器像翻译一样,将人们利用高级程序语言编写的程序转化为计算机芯片能够识别的机器指令。中科院院士李国杰说,芯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译器的质量,编译技术已成为计算机的核心技术。IA——64开放源代码编译系统的开发成功,有助于掌握先进的芯片与处理器设计技术,对我国自主研究和开发计算机中央处理器产生深远影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这种编译器具有作为研究平台和软件开发工具的双重价值。
  中科院计算所是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英特尔的合作伙伴的。目前,国际上已有多所著名大学采用了这一编译器作为研究平台。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电脑帮你定方案 种地不再凭经验
  小麦—玉米连作智能决策系统问世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北京和河北等地的一些农民如今种地已不再凭经验了,去年他们用上了中国农科院诸叶平研究员等研制的“小麦—玉米连作智能决策系统”,这项高科技成果开始走进田野,帮他们精打细算。农民们可根据市场行情和自己的喜好,提出要追求最高产量还是追求最高效益等等。科技人员将这些要求输入计算机,该系统便能给出一个最佳方案,以帮助实现预定的目标。该系统日前已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由于该系统的先进性和在使用中产生的显著效益,使其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由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主持完成的这项课题是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的重点项目和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该项研究针对我国小麦—玉米周年连作地区的生产特性,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模拟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开发成功的“小麦—玉米连作智能决策系统”,能用于分析小麦—玉米周年连作地区的农业资源、品种搭配、播期选择、水肥管理等问题,可根据农民的选择来进行智能决策。该系统可逐日模拟小麦—玉米生长情况,开发成功的浏览系统还可实现管理信息的远程访问及信息发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