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亚经济共同体总理举行会议
本报莫斯科2月27日电 记者孙勇军报道: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欧亚经济共同体五国总理26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共商经济合作大计。
  据报道,俄罗斯外交部26日说,五国政府首脑在会上签署了统一共同体关税税率和协调对外贸易活动等重要文件,为五国间的多边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与会者一致主张,加强协调各国的对外贸易和关税政策,重视各国间财政金融和银行体系的互助合作,保障共同体成员国的经济安全。
  1996年3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组成关税联盟。1999年2月,塔吉克斯坦加入该联盟。2000年10月6日,上述五国领导人在哈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在关税联盟基础上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条约草案。2001年5月31日,欧亚经济共同体跨国委员会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首次会议,宣布欧亚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支持制定《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国际公约》
据新华社联合国2月26日电(记者段吉勇)中国代表陈旭26日在联合国大会关于反对克隆人国际公约特设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说,中国作为共同提案国,积极支持尽早制定《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国际公约》。
  陈旭在各国代表就反对克隆人国际公约草案的辩论中发言时说,中国坚决反对克隆人,不赞成、不支持、不允许、也不接受任何克隆人实验,“但我们主张对治疗性和生殖性克隆加以区别”。
  陈旭说,以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是有益的,应予鼓励和支持,但各种关于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必须遵循国际上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并使其在严格审查和有效监控的条件下有序发展。
  他说:“各国的国内立法对治疗性克隆有不同规定,我们应尊重各国在不同历史、文化、哲学和宗教背景下做出的选择。”


第7版(国际)
专栏:

  开启和平之窗
  ——刚果(金)纪行之二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在刚果(金)采访,记者耳闻目睹了战乱造成的破坏,给人民造成的危害。1998年8月2日,战火再次在刚果(金)的土地上燃起,200多万人死亡,100多万人受伤,230多万人流离失所,30多万难民流入邻国,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旷日持久的战乱使本已脆弱的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全国基础设施损失50多亿美元,农牧业损失100多亿美元,80%的自然资源被战火吞噬,通胀率高达500%以上,人民生活日益贫困。为制止战乱,实现和平,刚果(金)人民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终于使和平之窗开启,和平曙光初现。
  1996年10月,卢蒙巴当年的忠实追随者卡比拉成立“解放刚果—扎伊尔民主力量联盟”,从国家东部揭竿而起,发动反对蒙博托统治的战争,在乌干达和卢旺达军队的支持下,于次年5月17日推翻蒙博托政权,自任总统。一年后,卡比拉请求外国军队回国的一纸“逐客令”再次引爆战火,东部地区的卢旺达图西族移民——班尼亚穆伦盖族,在外国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武装叛乱,并迅速占领了东部和东北部一半以上的土地。应卡比拉政府之邀,津巴布韦、安哥拉和纳米比亚等3国出兵参战,与反政府武装形成对峙局面。
  对这场战争性质认识的巨大分歧是导致战火绵延至今的重要因素。卡比拉坚持认为,这场战火是外国入侵造成的,所以要打击侵略者,拒绝与反政府武装谈判;反政府武装强调这场战争是内战,是由国内矛盾引起的,政府不答应谈判就坚持战斗。双方各执一端,而双方力量又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经过多方调停和艰苦谈判,1999年7月11日,卷入冲突的交战国签署了卢萨卡和平协议;同年8月6日,刚果(金)的两个反政府武装“刚果解放运动”和“刚果民主联盟”也补签了和平协议。然而,由于引起冲突的核心问题尚未解决,和平协议一直未能得到真正实施,小规模冲突从未间断。
  2001年1月18日,卡比拉总统不幸遇刺身亡,其子约瑟夫·卡比拉继位。新总统上任后,审时度势,顺应民意,采取积极务实的政策缓和局势,结束战乱。在联合国支持下,他重新启动卢萨卡和平协议,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进行繁忙的穿梭访问;与国内各政治派别进行对话,宣布解除党禁,实行政治自由。去年3月底,冲突各方开始撤离前线;6月1日,“刚果解放运动”终于同意执行军事脱离,为联合国部署维和部队扫清了障碍。与此同时,联合国开始陆续向刚果(金)派遣军事观察员与维和部队,刚果(金)国内政治对话调解人马西雷重新开始工作,并于去年8月举行了刚果(金)国内政治对话预备会议,通过了“共同政治声明”和“行动承诺草案”,与会各方代表重申了确保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决心,并要求外国军队立即全部撒离。
  外国卷入刚果(金)冲突均有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去年5月,迫于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5个卷入冲突的国家同意在一年内完全撤军。截至目前,支持反政府武装的乌干达和支持政府的纳米比亚与安哥拉军队均已全部撤离,卢旺达和津巴布韦也已陆续撤走了部分兵力。外国军队的全部撤离为刚果(金)的和平、和解与重建创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
  刚果(金)冲突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现实因素,不仅涉及国内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和地区等诸多矛盾,而且关系到邻国的边境安全、经济利益和大湖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今年1月17日,尼拉贡戈火山爆发,在给刚果(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危害的同时,又给刚果(金)实现和平增加了新的变数。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民厌恶战争,需要和平,这是刚果(金)实现和平的坚实基础。马西雷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强调指出:“刚果(金)人民渴望和平,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实现和平,我们对和平最终降临刚果(金)充满信心”。(本报约翰内斯堡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继往开来 更上层楼
张 亮
  30年前的今天,中美两国发表了震撼世界的《上海公报》。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了相互隔绝的历史,开启了交流与合作的新进程。
  回顾3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总的是向前发展的。特别是两国建交以来,中美关系在广泛的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官方和民间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尼克松总统1972年对华“破冰之旅”以来,中美双方高层互访不断。先后有6位美国在职总统访问中国,邓小平、李先念、江泽民和朱镕基等中国领导人也相继访问了美国。两国领导人的这些重要互访,大大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经贸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支柱。目前,中美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去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805亿美元,是1979年中美建交之初的30多倍。截至去年底,美国在华投资项目累计超过33万个,实际投入350亿美元。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为中美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提供了新契机。
  中美民间交流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在,每年双方人员往来已突破百万人次,其中美国人来华人次占大多数。在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也富有成效。目前,有数万中国留学生就读于美国大学。这些互惠互利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同时也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也应当看到,中美关系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些困难和危机,并非一帆风顺。令人欣慰的是,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困难能得以克服,危机能得到化解,从而使中美关系总体上保持了不断向前发展的良好势头。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是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关键。30年来的发展历程也表明,只要双方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和国际关系准则,两国关系就能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就会出现波折,甚至倒退。
  在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之际,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工作访问。在与江泽民主席的会谈中,双方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果。两国元首的这次成功会晤,必将对推动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的发展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已进入21世纪,中美应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可以相信,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恪守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中美关系就一定可以在下一个30年里取得更大的发展。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求同存异 稳定大局
  ——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王缉思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开始了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的访华行程(见上图。1972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实现了“超越太平洋的握手”)。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在上海发表。
  30年后,美国总统布什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到达日期恰巧也是2月21日。布什访华时的良好气氛,是对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的最好纪念。
  《上海公报》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共处的原则,以及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原则,仍然是今天发展中美关系应当遵循的规范。另一方面,30年来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两国国内政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关系的内容和处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过去30年里,中美两国都改变了各自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中国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成为举世公认的正在崛起的东方强国。美国则因苏联的解体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惟一超级大国,继续保持着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地位。30年前,中美两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来自同一个国家,这种局面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再出现。世界战略格局和力量对比的改变,使中美关系成为冷战后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我们可以用“长镜头”和“广角镜头”来观察中美关系。所谓用“长镜头”观察,就是看中美关系的历史进程。30年来,双边关系总的来说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倒退的。今天中美之间共同利益的基础,比过去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更为牢固。中美两大社会的交往,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广泛和深入。如果我们将1997年10月底至11月初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时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同《上海公报》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两国的共同利益大大扩展了。
  《中美联合声明》指出:“中美两国在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推动亚太区域合作,打击贩毒、国际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问题上;在加强双边经济发展、贸易、法律、环保、能源、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两国军队往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
  这种“巨大的合作潜力”,在近年来已经得到一定的发挥。两国经贸合作的进展,美国“9·11”事件后两国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就是明证。1997年10月江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宣布要“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2001年10月在上海APEC会议期间,江主席和布什总统又提出要“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都不仅仅表示了一种愿望,而是有实际内涵的,代表双方政策的连续性。
  所谓“广角镜头”,指的是观察中美关系要有一种全球眼光,特别是要让经济全球化的广阔背景映入眼帘。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天翻地覆、有目共睹的,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积极地实行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0年前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亿美元左右,也有赖于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及从全球各地吸引专业人才和劳动力。中美两国的发展阶段不同,但都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抓住了机遇,也在相互开放中建立了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美国经济的波动,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给美国商界提供了大好机会。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消除国家间的经济摩擦和利益差异,也使各国之间和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和不同的利益群体,于是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各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30年前,毛主席、周总理和尼克松、基辛格等领导人根据各自的国家利益,果断地决定调整政策。当时政策调整幅度较大,但决策过程和国内环境相对简单,也不需要同许多其他国家事先协商。今天,就所涉及的社会利益、舆论环境、运作机制和国际因素而言,中美关系都大大复杂化了。在美国政界和舆论界,许多人意识到中美的共同利益十分广泛,中国的经济繁荣对美国有利,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赖于政治稳定。但也有人在人权、宗教等问题上大做文章,对中国施加政治压力。还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人反对同中国发展正常关系,把中国视为头号威胁,主张利用台湾问题在军事上牵制中国。这些人对中国知之甚少,能量却颇大,经常发出刺耳的声音,制造耸人听闻的反华故事。这些不同的主张背后都有利益驱动,而美国对华政策代表了这些不同利益。
  透过“广角镜头”,还可以看到许多国际经济和政治因素都在作用于中美关系。在维护地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稳定国际金融、发挥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功能等方面,两个大国必须同其他国家共同负起责任,健全国际合作机制。
  中美关系的稳定,关系着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双方政府只有本着求同存异、登高望远的精神,将舆论引导到务实的方向上,才能妥善处理日常矛盾和突发事件。求同存异的目的,并不是忽视矛盾,掩盖分歧,而是防止“异”发展成严重危机和冲突,损害任何一方的核心利益。从近期看,中美之间求同存异的关键,在于增加政府的高层往来和工作层次的沟通和磋商,健全一种预防冲突的双边机制,加强战略对话。从长期看,建立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多边国际安全机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为中美双边关系的稳定奠定更为坚实的国际基础。同时,扩大两国商界、舆论界、学术界、文化界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民间交往,有助于两大民族的相互了解,是稳定21世纪中美关系的牢固的社会基础。
(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加强交流 共谋发展
——访尼日利亚人民民主党全国书记
本报记者 黄泽全
时值初春,由全国书记文森特·奥布拉福尔率领的尼日利亚人民民主党代表团应邀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26日下午,奥布拉福尔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我虽然是第一次访问中国,但过去从书籍和报刊里了解到许多有关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到北京后发现,这里到处都是现代化建筑,市场繁荣,商品充足,城市整洁,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正如尼日利亚的一句俗语所说,城市整洁预示着国家繁荣昌盛。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所取得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值得尼日利亚和其他非洲国家学习和借鉴。”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经过民选的奥巴桑乔政府自1999年5月执政以来,这个国家在民族和解、经济发展、对外交往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奥布拉福尔介绍了尼日利亚人民民主党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他说:“人民民主党拥有1000万党员,不仅是尼日利亚最大的政党,也是非洲大陆最大的政党。作为执政党,我们负有建设现代化国家、发展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持社会安定的责任。我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我们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活动,经常邀请友好国家的党政官员访问尼日利亚,从而向世界展示尼日利亚已经进入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时期。我们此次访问的重要成果是,我们两党就交流治党经验、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共同推动尼中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发展。”
  奥布拉福尔在谈到尼中两国友好关系时说,“我们两国建交30多年来,双边关系发展令人满意,友好合作不断加强。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不同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给予了尼日利亚许多宝贵的支持。尼日利亚非常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人民民主党将中国共产党作为非洲大陆以外开展交往的第一个政党就是例子。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多年来我们两国经贸合作取得了可喜成就,尼中双方签有贸易、经济、技术、科技合作和投资保护等多项协定,并设有两国经贸联委会和尼中商会。目前有30多家中国公司在尼日利亚开展多项经贸业务活动,尤其是中国公司帮助我们完成的铁路大修改造工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尼日利亚在发展经济进程中十分需要来自国际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为吸引外资制定了优惠政策和不断简化投资手续、改善投资环境等。所有外国公司在尼投资均可得到5%至7%的税收减免以及政府无偿提供用地等。我们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我们盼望更多的中国公司来尼日利亚开展经贸业务,特别欢迎在农业开发、食品加工以及发展小型工业等领域投资。”
  奥布拉福尔还特意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示祝贺。他说,“尼日利亚是世贸组织成员,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入世为尼中今后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第7版(国际)
专栏:

  瑞士调查“安哥拉门”事件
  新华社日内瓦2月27日电(记者陈威华)瑞士日内瓦州的司法机构最近冻结了一笔7.5亿美元的资产,案件涉及安哥拉和俄罗斯两国的某些高官以及国际军火商。
  据瑞士《时代报》披露,1996年,两名国际掮客伙同瑞士的一些银行机构和企业,在安哥拉和俄罗斯两国政府之间牵线搭桥,以15亿美元现金,购回安哥拉政府欠俄罗斯的50亿美元债权。而安哥拉政府则以石油收入作为回报。但是这笔现款并未进入俄罗斯国库,而是经由两名国际掮客的暗箱操作,将其中7.5亿美元分别存入两国有关高官在瑞士的账户,另外7.5亿美元则以有价证券的形式,暂存在日内瓦的某银行中。
  在这起被称为“安哥拉门”的事件中,日内瓦州司法机构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发现两名国际掮客均有前科:其中一名巴西裔法国人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是安哥拉最主要的军火供应商,另一人是居住在以色列的俄罗斯亿万富翁,目前仍是国际通缉令追踪的对象。日内瓦司法机构因此认定这笔价值7.5亿美元的有价证券涉嫌“洗钱”,最近已将其冻结。
  据悉,这一事件在安哥拉国内引起很大震动。安哥拉政府已经同瑞士外交部联系,希望了解有关此案的进展情况。


第7版(国际)
专栏:

  穆沙拉夫称反恐决心不动摇
  本报伊斯兰堡2月27日电 记者丁子报道: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今天表示,26日发生在拉瓦尔品第市一家清真寺的恐怖屠杀事件不会动摇政府打击宗教极端主义分子的决心。
  穆沙拉夫表示,参与屠杀行为的恐怖分子必须被绳之以法。他称,恐怖行为不但不能动摇,反而会更加坚定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根除宗教极端主义的决心。
  26日,拉瓦尔品第的一家什叶派清真寺遭不明枪手袭击,到记者发稿时为止,已有11人死亡,14人受伤。据悉,警察今天已经在一些清真寺附近加强了戒备,并全力缉拿凶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