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善待九寨沟
  梁冬
  出成都沿岷江溯流而上,在高山峡谷中穿行,400公里的行程,尽显羌、回、藏族的风情。渐近九寨沟,导游对我们说:“九寨沟是世界自然文化遗迹,在九寨沟旅游,首先要注意环保。”
  扑入九寨沟的怀抱,就被来了个下马威,旅游车在入口处给卡住了。我想,这大概要徒步攀岩涉溪了。不料进了公园门,我们换乘了一辆大巴,车没有两样,但上面却写着甲醇车,导游看出了我们的诧异,说:“为了净化九寨沟,管理部门专门购进了100多辆甲醇车。”说来也巧,就在我们乘车的当儿,一辆黑色豪华的小轿车开到大门入口处,按着喇叭叫开门,管理人员摆摆手喊:“不懂规矩,这里是九寨沟,就是省委书记来了也不能进!”司机不听,还是按喇叭,铁一样面孔的管理人员撕下一张票据:“噪音超过分贝,罚款。”导游说:“只有工程车、抢险车才允许进去,如果汽油车涌进九寨沟,大量的汽车废气,会使九寨沟的植被、空气、水源受到直接污染和影响。”我想起来了,去年7月,为了保护九寨沟的自然风貌,他们把最大客流量控制在1.2万人以内。还未入九寨沟,就目睹了九寨沟环保的一大景观。我看着远山近水,林木翠绿,碧波荡漾,像被雨水洗过一样,活脱脱一幅幅油画。在人类拥挤不堪的家园里,还有几处空气是清新的?然而我敢坦言,九寨沟的空气是最新鲜的,在这里会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穿过树冠筛落下的阳光,都像一团绿水,漂浮在视野里。我不由放慢脚步,一边细细地品味着清新的空气,一边心悦诚服地赞美着这仙境般的景色。任你指出哪一边,都能绘一幅画,唱一首歌,著一篇文。我被空气中的负离子激活的遐想,被传来的声音打断。寻声望去,在一片绿茵旁,一泓水塘边,一位身穿环保服装的藏族姑娘,正对几位席地而坐的游人说:“那是草坪,不能坐,也不能乱扔垃圾,更不能往湖里投石块。”我看到竖在路旁的小牌:“娇草幼嫩,岂忍践踏”,藏族姑娘的执着劲,我不由拈来一句:“到此已无半点尘,心境更有碧绿现。”
  九寨沟是一个梦幻,而梦幻的精灵是水。九寨沟的水宛如明镜,波不起涛不扬,宁静如窈窕恬适的淑女,在湖边,游人近前,湖水如同明镜把你的发丝和汗珠都照出来。红日透过白云,掠过山林,将一缕石榴火红注入池中,蓝天白云,苍翠山林倒映其中,那池水漂亮生动极了,我用手触摸彩色的水,看是否能将手指染成蓝绿,乘着极佳的游兴,伴着潺潺流水,我沿栈道前行,但见池中倒卧着巨木,常年浸泡,并无腐烂,而形成乳白色碳酸钙的结晶体,像骨骼和网络,把池水隔成许多几何图块,饱和色、对比色、冷暖色,使人沉浸在这种静态美中。
  像拥抱朋友一样,我抱住原始的古木,渴望从它们身上,得到哪怕是一丁点地球在成长过程中的信息。伟大的自然,造就了数千种高等植物,数千种野生动物,造就了九寨沟。站在这植物的家族中,我好像看到了人类的祖先。同在一片蓝天,同处一片大地,但像九寨沟还保存着这样完好的生态体系,恐怕不多见了。但愿到这里的人们,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颗大自然的绿宝石,做一个山水的善待者。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从长沙旧书业看
旧书店为何衰落
段炼
  有人曾说,衡量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只要看看这个城市有无旧书店及旧书店的规模即可知其大概。湖南作为文化大省,长沙又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那么,旧书店的历史与现状又是怎样呢?
  曾经风光
  谈到长沙的旧书店,不能不说位于蔡锷路上颇负盛名的长沙古旧书店。长沙古旧书店成立于50年代,是目前湖南省唯一一家经营古旧书的国有专业书店。长期以来,这里新旧书兼营,品种全、品牌正、到货快、旧书多,享有较高声誉。
  听老一辈读书人讲,当年的长沙古旧书店不但吸引了本地的“爱书一族”,甚至连株洲、湘潭等地的读书人和外省的游客,都慕名来这里觅书。人们在这里既能买到版本优良的经史子集、刚刚出炉的时贤新著,又可以翻看印制精美的字帖、画册、图片等,最吸引人的是,这里有大量的旧书低价销售。
  每到假日,这里吸引了上至大学教授、知名学者,下至普通读者等众多读书人。他们在高高的书架前徘徊,翻读着心仪的书籍,或与工作人员低声交谈,或为淘到了一册向往已久的好书而惊喜不已。这种场面,成了当时长沙古旧书店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据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何光岳回忆,他曾不止一次在这儿寻到了难得一见的族谱;学者朱正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在长沙古旧书店里,淘到过不少颇具研究价值的近代学人著述和“二十四史”中的部分史书。
  今日冷落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蔡锷路上这家有名的古旧书店的旧书经营状况渐渐不如以前。令众多读书人感到遗憾的是,今天的长沙古旧书店虽仍辟出“半壁江山”打折销售旧书,但其中真正有收藏或研究价值、让人愿意俯身寻觅的旧书已经少得可怜了。对于长沙古旧书店目前的经营状况,长沙市新华书店曾经理用了四个字来形容——举步维艰。
  实际上,长沙古旧书店的现状,也是全国旧书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过去专营古旧书的旧书店,北京有近400家,上海有130家,广州有120家,天津有74家……如今所剩已寥寥无几,而且经营状况均大不如过去。
  曾经红火的旧书店跌落到今天这样“不堪回首”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历史上看,“文革”的十年浩劫,不但对文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更直接的是,切断了以书籍为纽带的文化的薪火传承,严重摧毁了原本丰富的旧书资源,导致旧书市场的“先天失调”。旧书来源的枯竭,成为今天旧书市场萎靡不振的最根本的原因。
  从现状看,在今天出版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出版物越来越注重“时尚”,经典的东西太少;另外,书籍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什么东西都容易被迅速淘汰。这间接影响到旧书店的旧书质量。
  虽然在长沙的街头巷尾近几年兴起了一批旧书店,但店中经营的大多是过期杂志和一些印制粗劣的书籍。即使有几本旧书,内容也大同小异,都是些种花、养生之类的小册子或盗版的畅销书,常常令淘书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没什么人以为值得一看。
  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郭光华教授指出,旧书业的不景气,与当今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也有关系。当前读书“实用化”、“休闲化”的倾向,使得旧书店不愿意扩大旧书进货的渠道与规模,“靠山吃山”的现象比较明显。在河西高校区,笔者看到,从师大到中南大学5公里的路段,虽然有20多家旧书店,但主要经营的都是各种教材和英语、计算机过级参考书。这些旧书主要来源于废品店,也有部分是从大学生手中收购而来。“学生的钱,好赚!”凭借地处高校区的优势,商家乐此不疲。
  另外,随着当前文化消费市场的日益扩大,消费取向日渐多元,消费群体也日渐分化,电影院、网吧、音乐会、歌舞厅、旅行团等,也在“瓜分”市民的闲暇时间。不少旧书店的经营者对笔者说,现在翻读旧书的人越来越少,买书就更别提了。光顾旧书店的读者以老年人居多,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比较专门的研究者。
  一位爱书人在读完前辈学人写的逛旧书店、淘旧书的文章后,曾无限怅惘地说,在变化越来越大的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在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中,已经越来越难找到旧书店的影子。而在经济发达的欧美、日本,旧书业却长盛不衰。在这些地方的一些城市,不但有了整条的旧书街,甚至出现了旧书村……
  期待复兴
许多业内人士和读书人指出,在当前环境下,长沙的旧书店要走向成熟,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合理引导并对旧书店的规范管理非常必要。
  目前,长沙的个体旧书店数量多,但真正能找到好书的店子却很少,且各自为阵,形同散沙。另外,不少旧书店所售书籍鱼龙混杂,有的还以销售旧书为名,出售不健康出版物甚至非法出版物。有关部门只有从政策、资金、环境上,对长沙的旧书市场予以扶持引导,同时加大旧书市场的规范力度,长沙的旧书店才能日渐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旧书店的经营者还缺乏足够的文化素质。目前,在长沙的旧书经营者中,一大部分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一小部分是城市市民和下岗工人。由于经营者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一方面,他们缺乏应有的视野和眼光,很难进到质量较好的旧书;另一方面,在辨别图书价值上容易错位。一本普通的书籍在旧书店常常被莫名其妙地喊出高价,而另一本绝版好书说不定却被经营者用来垫压塑料布了。
  不少人,包括经营者在内,对旧书业了解不够。他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旧书业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样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经营者、环境、资源,都必须讲品位讲特点。因此,旧书业要做大做强,还需要提升经营理念。
  有学者指出,湖南旧书店的经营,不妨与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与弘扬湖湘文化结合起来。这对于长沙旧书店的发展乃至本地特色文化的繁荣,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要想经营好一家旧书店,经营者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与鉴赏眼光。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英国和日本等地,有相当一部分旧书业主本身就是藏书家、出版家或是退休的大学教授。相比之下,国内旧书业的经营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还有一定的差距。现在中文、历史专业本来就是冷门,学成之后,也极少有人愿意供职旧书店,耐住寂寞潜心工作;而旧书店财力有限,不可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专业人才的培养。可见,繁荣旧书业亟需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经营人才,人才来源却几近于无。
  曾让读书人心驰神往、又滋养了几代学人的旧书店,在新的时代里,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呼唤文化的今天,旧书店的作用不容小视,旧书市场也大有可为。我们应该将繁荣和发展旧书店,当作完善文化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相信,旧书店一定会迎来枝繁叶茂的春天。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艺与人

评剧演员刘秀荣
风格独具成一家
晓耕
  刘秀荣出道早。1987年就荣膺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评剧界无人不晓。对于一位演员来说,成名容易成家难。秀荣本可守着荣誉,守着久演不衰的《花为媒》、《刘巧儿》、《杨三姐告状》过很惬意的舞台生活,但舞台下的掌声和鲜花对她已无什么刺激,不断重复自己的艺涯让她烦恼、迷茫,甚至心力憔悴。她渴望突破自己,超越自己,这两句说滥的话,做起来或者得到认可,其实很艰辛。
  刘秀荣要演一出属于自己的原创剧目,要找到新的兴奋点。在丈夫张志欣的建议下,刘秀荣有意与舞台拉开距离,以大千世界的营养滋润自己。她多次赴台湾、香港及国外考察、演出、讲学,结交了大批朋友,视野一下拓宽。在全国政协会上,秀荣也结识了各路精英。在离开舞台的四年里,她读书,她作画,她交友,她创作的冲动在孕育,在寻机待出。终于,她的全部积累与才情在评剧《胡风汉月》中得到完美的释放。
  刘秀荣和丈夫张志欣一起苦心经营的《胡风汉月》成为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最打眼的景致。圈里圈外,人见人爱。她心心念念要塑造的中国汉代才女蔡文姬,用评剧讲述了一段传奇故事。与郭沫若笔下悲悲切切的蔡文姬不同,刘秀荣的蔡文姬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她被左贤王的真情所动,弃鞭留在草原,生儿育女,其乐融融。她从心底唱出:“十二年光阴似流水,汉家女实实在在成了胡王妃,生一双小儿女天真俊美,与王爷恩和爱琴奏笳随。”她还突发奇想:“汉家的茶,胡家的奶,”“水乳交融合一块,茶香奶香配起来。”这美妙的结合,不正象征着胡汉两民族合为一家的审美理想吗?
  有人说,刘秀荣唱评剧可以随心所欲,没什么高腔难住她。这说明她的演唱艺术已日臻化境,不仅继承了新(凤霞)派甜、脆、美,更拥有宽、厚、亮,唱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从《胡风汉月》的精到表演中,她已形成了个人独具魅力的演唱风格。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旅游甘苦谈(2)

徐东升,安徽马鞍山,职工——
如此导游
在名胜古迹旅游,如果有一位名副其实的导游,会增加你对历史遗迹、美好河山的理解和热爱,会给你的旅途增加无限的乐趣。
  本文记下的就是笔者外出遇到的几位导游。但愿你在外出旅游时,该遇的遇,不该遇的别遇。
  令人烦恼的孔府导游。孔府门前,我们找了一位女导游,导游费付了,没料想进大门时她还要你替她买门票。不买吧,一大帮人等着她讲解,只好就范,这在其它地方是没遇到过的。进门后,一亭一阁一台一树,她都是大而化之地讲一番,等出门买一本介绍孔府的书一看,发现远不如书上介绍得好。
  精明刁钻的花果山导游。可能是沾了孙大圣的灵气,简直像人精一样。中巴一到山门,导游就拥上来。我们说:“50元的导游费太贵了,自己看吧。”一位30岁左右的女导游挤上中巴,说是跟车上山,在车上,她认准一个领头的,讨价还价,最后讲定30元替我们导游。不过一处处景点,什么晒经石、石猴出生处、毛公碑等等,讲得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盖章结账的石林导游。一群打扮成阿诗玛模样的导游,在石林大门口等着游客的挑选。一位漂亮的“阿诗玛”手里拿着一张自制的导游图,带领我们走进大门:“欢迎你们到石林来游玩,现在我就是阿诗玛,你们就是阿黑哥,祝大家游玩愉快。”我们原只想玩两个小时,主要景点看一下,她举起手中的导游图说:“导游费40元,全程游完后我扣13元,但必须要带游客游完6个规定的景点,有人在这图上盖上章,才能回去结账。”
  活泼开朗的泸沽湖导游。可能是受到中国最后一个母系社会的影响,摩梭女子的开朗大方,在导游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导游带着我们坐在猪槽船里,荡漾在美丽的泸沽湖上的时候,有的游客发现我们船上漂亮的导游就是昨天篝火晚会上的主角,便放肆地开着玩笑,约她下次见面。导游开怀对答,挥舞着手中的木桨,拍打着清凉的湖水,高声地说:“夜里12点来吧,等妈妈睡觉了,我把狗拴起来,你来吧。”
  供人一笑的重庆导游。车到重庆,开进金美宾馆,一人看到我们的车牌,便搭上腔。她听说我们第二天要在重庆玩一天,便自告奋勇地要当导游:“100元钱,路熟景点熟,保证你们玩得高兴。”谁知第二天,车刚出门就走错了道,被罚款30元,兴致大减。到晚间,想游重庆市区中的枇杷山,导游竟连枇杷山的最高处——五星亭都寻觅不到。原来她是到重庆打工的,枇杷山从来没上过,难怪!
  出门在外,要找一个好导游不容易,稍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挨宰。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旅游甘苦谈(2)

  曾立国,江西南丰,干部——
  何必争“性”
  现在国内的旅游景点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吸引游客,纷纷打起了旅游文化牌,但在打旅游文化牌时,常常出现偏颇,特别是对性文化情有独钟。
  只要在景区内看见一块突兀裸露的岩石,不用问,那肯定被景区的工作人员取名叫“阳石”了,倘若附近有一块凹陷的岩石那必定叫“阴石”无疑。阴阳洞、夫妻石、合欢树、女娲石、伊甸园、天使出浴等等与性文化相关的景点名称在许多景区层出不穷,大有泛滥成灾之势。有的景区甚至还要为这些强行取名的“性文化景点”想当然地增添许多桃色的掌故,以吸引游客的好奇心理,让人产生“非性不足以吸引游客”的错觉。我以为,以性作为旅游文化的增长点不但低俗,并且也不可能吸引游客,短期出出噱头,大概还能蒙骗少数猎奇者,时间一长,一泛滥,只能令人大倒胃口,对社会也没益处,还会破坏旅游景观的历史文化感。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旅游甘苦谈(2)

张天良,军人——
纪念品的尴尬
从小我就十分向往风景区承德,终于有幸去承德,几个同乡好友听说后,也纷纷要我帮他们选购一些纪念品。可是,我在承德选购时却发现,这里的纪念品实在不敢恭维。
  一是质量没有保证。有的小纪念品拿在手里不几天,就油漆剥落,支离破碎,不成样子了。二是价格出奇的高。我给儿子买了一件文化衫,如果在市场上购买,也就是三四元了事,在当地却要二十几元。三是有些纪念品在哪都能购到,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纪念意义,拿到手里,一无所用。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旅游甘苦谈(2)

  黄寰,四川成都,教师——
  旅游景点需要什么
  我和家人每年都要外出旅游,所见所闻,有趣的、好玩的、好看的,感想不可谓不多。但我也观察到了眼下许多景点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
  一要特色。景点走多了,发现最突出和严重的问题就是许多地方没有自己的特色,只知跟风而上,重复建设。比如在笔者居住的成都附近,数年前以“世界乐园”的兴建为始曾带动了一阵大兴人工景点的风气,什么“西游宫”、“月亮湾”等景点一拥而上。在初期火爆一阵后,后继的景点就一一倒闭,只有最初的“世界乐园”仍因有所特色至今尚存。又如,四川本已有碧峰峡野生动物园,去年在重庆又兴起一野生动物园,今年在成都再兴起一座野生动物园,三家性质相同、内容大致相当的景点挤在距离较近的地方,当然会出现抢客、恶性竞争等问题,让人不能不担心其未来发展。实际上,许多地方有自己的旅游特色,特别是风光绮丽的西部地区,完全可以通过开发自然风光、高原探险和民俗风情等优势旅游资源,建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旅游线。
  二要基础。一些地方景点出众,但前去一趟却难下决心,原因何在?路途遥遥,路状崎岖,个别地方甚至要冒塌方、泥石流等危险,自然会吓退多数游客。
  三要规划。有些景区没有科学的规划,东一块、西一块,功能不分区,游客如坠云端雾里,心情自然不快。在建设、改造和维护景点的过程中,应该聘请专家进行合理规划。另外笔者想要强调一点,现在许多名山胜地争建索道,其实是短视的不科学、不经济的行为。既破坏了山体,又没有留住游客。尤其是一些佛教、道教胜地,即使走走山路、费时较长,游客也愿意,相应的各种支出只会更多,旅游景点的收益只会更大。
  四要持续建设。不少景点是一次性建设,即初期投入后不再有多少后续。其实许多旅游地的潜能根本没有挖掘开发出来,还需要在不断投资中逐渐发现。
  五要保护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是许多景点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除一些景点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自觉性外,大多数景点对旅游资源仍处于掠夺性、消费性的开发阶段,这是极为不智的行为。各大旅游景点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深层次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相声患了“贫血”症
  简放鹏
  这两年,纵观曲坛,相声佳作渐少,令喜爱相声的观众为之失望。笔者究其原委,初步诊断为相声“贫血”症,现略举二三症候,详述此症。
  流行歌曲大联唱。表演者漫无边际地东唱一段西唱一句,半梦半醒中大唱而特唱,如此“集锦”,既无组合的巧妙,亦无横生的机智,更无开心的幽默,使人疑之为“卡拉OK”,东拉西扯。
  戏不够,“老太婆”来凑。这一两年,有名气的和无名气的相声演员都流行反串老太婆角色,常常是相声说了一半,见观众毫无动静———既没笑又未鼓掌,便急忙抛出一招,扮老太婆。只见表演者,腰一弓,嘴巴一咬,眼睛频眨,装聋扮瞎,作老态龙钟状。接着兰花指一翘,学着老太婆的腔调咬文嚼字地唱起流行歌曲,还辅以“聊发少年狂”的舞蹈动作。这种极尽夸张能事的模仿第一次也许能博人一粲,一而再,再而三,便味同嚼蜡。
  相互取笑做游戏。演出中,常常信口雌黄,言之无物,搞笑料举例子也是随便拿个演员胡乱调侃一番,甚至拿对方的家人开玩笑,非但引不起观众的共鸣,反而让人深感其浅薄。
  以上症状说明了一些相声演员和作者缺乏体验,闭门造车,以致“贫血”。艺术容不得偷懒,还是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为好。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文艺评奖不能自悖初衷
林培均
  近年,文艺评奖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可惜,有的评奖已经自悖初衷。
  一是作品和表演的优劣高下由谁评说?在一定时间里,由专家对作品集中加以研讨、剖析、比较、评价,固然十分必要,但多数作品的得失成败,归根到底,要由观众来鉴定、议论、评说,要接受历史实践的检验,短期行为是不行的。单纯依据比赛评奖为作品定“终身”更不科学。有一种现象就很说明问题,专家们首肯的作品,往往遭到群众的冷遇。
  二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是瞄准某项赛事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渴求?目的不同,效果自然大相径庭。有人还解释说,两者是矛盾的统一,并行不悖。但是不少作品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获奖之后,便束之高阁;观众始终难识庐山真面目,只能从热闹非凡的颁奖场景中领略“社会效果”。可见,以获奖多寡来衡量某地区、某单位的“政绩”,肯定以偏概全!
  三是文艺评奖中“金奖”应占多数还是少数?最近有一次文艺评奖,竟然出现“金奖”占40%的奇闻,令人瞠目。社会在前进,经济在发展,文艺水平虽然年年有所提高,但这更要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平衡”、“照顾”、“鼓励”等等堂而皇之的理由,只能挫伤大家的积极性,令“金奖”贬值!
  四是文艺评奖是依据作品本身的优劣还是人际关系的亲疏?现今,有的参赛者不在作品的质量上下功夫,却在人际关系上花力气,热衷于走后门,觅捷径。不少单位经济拮据,捉襟见肘,仍咬紧牙关以“孔方兄”铺路,赠金送银,反正慷国家之慨,台下的“表演”胜过台上的表演。有人就揶揄道:“‘金奖’的含金量真高啊!”
  五是对获奖作品作者的褒奖要不要讲道德?有的地区、单位早已约定俗成,只要在上面获奖就可以领奖金、记功绩、分房子、长工资、提职务,甚至可以免除一切程序晋升职称,于是,一些不注重修身者为追逐获奖背后的目的,不择手段,以致爆出作者自己给自己评奖的丑闻,一时成为笑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