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澳门
  马年新春市面畅旺
李鲲
  2月15日是澳门特区马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在过去3天春节假期中,整个澳门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市民和游客共庆新春,澳门各大宾馆、酒楼均告爆满,市面一派畅旺景象。
  贺马年、迎新春。从年初一开始,澳门的大街小巷就变成了鲜花、花灯的海洋,各种年点、爆竹、小吃摊档生意兴旺,人们兴高采烈地选购着节日物品,把欢乐带回家。
3天假期中,各种形式的欢庆活动遍布澳门各地,在旅游景点和公众场所,东西方舞蹈、乐器演奏、展览、游戏等吸引着大批游客。在住宅博物馆前的大榕树下,澳门中乐演奏家们把欢乐的乐曲奉献给过往市民,不时迎来一阵阵掌声。澳门特区旅游局则组织了“新春财神派利市”活动,乘坐传统三轮车的“财神爷”向沿途市民和游客派送“利市”,虽然“财神爷”发出的红包中只有一枚小硬币,但人们还是争相索要,企盼能够在马年交上好运。
合家外出就餐是澳门人过节的传统。在3天假期中,澳门的大小餐馆生意兴旺,很多酒楼的订座电话格外繁忙。据观光塔下一家中式饭店老板介绍,他们农历初五前的座位早已被预订一空。
大批客源涌入,也带动了澳门春节期间的消费,一些商店一改春节休市的习惯,店门大开,迎接游客。据透露,春节期间澳门的宾馆入住率达到了顶峰,已经接近饱和状态,以至于有数千内地游客因为客房紧张而不得不推迟访澳行程。
从农历大年二十八到大年初三的6天中,共有87万人次进出澳门,这一数字是澳门居民总数的一倍左右。几天来,澳门关闸到珠海拱北间旅客川流不息,秩序井然。由于来澳内地游客和外出度假居民增多,澳门机场初一到初三增加了近30个航班,通往北京、上海、汉城、曼谷的航班都进入载客高峰期。
按照传统,农历初四是澳门“启市”的日子,从清晨开始,鞭炮声、舞狮的锣鼓声在小城不绝于耳,特区公务员们抖擞精神进入工作岗位,商铺的伙计老板衣着光鲜、笑容可掬,人们都在努力使马年有一个好的开始。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夏人语

  舍此别无他途
心月
钱其琛副总理1月24日在江泽民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7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贯彻了江泽民主席八项主张的主要思想,体现了揭示主流、开创新局的基本精神,寓意深邃,反响强烈。台湾民意调查显示,76%的民众认同讲话的善意,反映出岛内普遍对缓和和发展两岸关系抱有极大的期待。
在海内外对这个讲话给予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有舆论解读为大陆对台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态度软化”,甚至认为大陆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都可能松动。据说持有这一看法的根据是讲话中提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将台湾“本土化”与“台独”区分,特别是明确将广大民进党成员与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加以区别,并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来大陆访问。
其实,1月24日的讲话秉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并无任何改变,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从新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比如,关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多年来的事实表明,大陆方面一贯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干扰两岸经济合作,并不断采取切实措施积极促进两岸经贸交流与发展。两岸经贸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在两岸之间解决,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近来就连国外舆论也提醒台湾当局,不要对在WTO框架内两岸协商谈判抱有幻想。因此,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本是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关于将台湾“本土化”与“台独”区分。近年来,大陆方面多次表示能够理解台湾人民争取民主,与极少数人搞“台独”是有本质区别的。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1月30日对台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当家做主的愿望。1月24日讲话饱含着对台湾同胞的理解、尊重和关怀,对台湾同胞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复杂心态,对他们当家做主的愿望和要求十分体谅。
第三,关于将广大民进党成员与极少数“台独”分子加以区别,并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来大陆访问。早在1997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就已明确表示“除了极少数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人以外,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多年以来包括民进党上台后,民进党成员以适当身份来大陆访问者不乏其人。1月24日讲话将以往的做法进一步明确宣布,以便广大民进党成员以及台湾民众更好地了解大陆方面的政策和改善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
由此人们不难看出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连续性。今年1月30日适逢江泽民主席对台重要讲话发表7周年,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在发布会上再次重申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这对那些“独”迷心窍、幻想大陆方面会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立场松动、态度软化的人,无疑是当头棒喝。
报载有台湾当局决策官员认为,1月24日讲话轻启了两岸复谈之窗。事实是,对于两岸协商谈判,大陆方面不仅开启着窗户,而且一直敞开着大门。只是台湾当局至今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九二共识”,是他们关闭了与大陆打交道的大门。
当前改善两岸关系的机会再次摆在台湾当局面前。而改善两岸关系的关键,仍是台湾当局是否承认一中原则与“九二共识”,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台湾当局切莫“当局者迷”,以政治短视误判两岸情势,逆势而为,而应真正为台湾人民的福祉着想,以前瞻的视野、理性务实的态度,在承认“九二共识”问题上采取认真的、积极的实际步骤。恢复两岸协商,化解两岸僵局,缓和发展两岸关系,舍此别无他途。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香港新春乐
2月12日,香港举行大型贺岁花车巡游。22辆花车和39支表演队参加了演出,其中近半数来自世界各地。香港贺岁花车巡游举办7年来,如今正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盛事。下图:花枝招展的香港旅游发展局的花车在巡游队伍中。色彩艳丽的中国传统服装成为香港人新年穿着流行的时装,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身穿中式服装的人们。左图:参加香港大型贺岁花车巡游的米老鼠也穿上了中装。新华社记者 沈桥摄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宝岛来风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记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本报记者 吴亚明
605公顷的土地,2000年创造了280亿美元的产值,约占全台湾的10%;进出口贸易额超过290亿美元,是全台湾的13.1%。它,就是台湾的“硅谷”——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一片神奇的土地。
科技带动产业升级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位于台湾岛西北的新竹县、市交界处,离台北70公里路程。20多年前,台湾的有识之士选择在这里建立科学园区,以科技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是因为这里人杰地灵。首先,这里有“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可以提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高质量的人才培训。与北京的清华大学、上海的交通大学一样,台湾的这两所学校也以理工科著名,当然各有侧重。台湾的清华大学以物理、化学、核子工程享有盛誉,而台湾交通大学则素来执微电子专业科系之牛耳。如今,台湾清大有6个学院,8000多学生;台湾交大有5个学院,9000余学生。其次,这里有一家为商业服务的研究机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可以研究开发技术、提供技术转移,如今研究院设有电子、光电、电脑与通讯、材料、机械、化工、能源与资源等7个研究所,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4个研究中心。再者,这里土地丰腴,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自不必说,机场、港口也近在咫尺。
自1980年创立以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前后经过3期开发建设,逐步形成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等六大产业,成为台湾的高科技基地,为台湾产业的升级作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会下金蛋的母鸡”。到去年底,园区共有高科技公司289家,其中有34家公司股票上市,25家公司股票上柜,3家公司股票在美国上市。园区从业人员有10.28万多人,62%为大专以上学历,硕士有1.67万多人,博士有1209人,平均年龄31岁。其中,海外学成回台人员4108人,由他们参与设立的公司113家。在园区21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海外学人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带回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在园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曾经有“竹科”经历的台湾朋友告诉我们,别看现在的园区内一些公司财大气粗,声名显赫,当年初创业时,往往就是七八个人、十来条枪的小公司,员工不是同学就是同事。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因陋就简,多是在园区以外的住宅区里租房子当办公室。等到产品开发出来,有了一定的营业额时,他们再向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申请入区。筚路蓝缕的艰辛换来的是功成名就的喜悦。
集成电路尽领风骚
在“竹科”现有的六大产业中,集成电路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业绩傲人。2000年底,集成电路厂商有116家,产值是园区各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比上一年增长了63%。
其实,在1975年前,集成电路还只是台湾大学里很平常的课程内容,但是一年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前面提到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了电子中心(后来改为电子所),并选择了一批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工程师,派到美国RCA公司学习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技术。4年后,他们学成回台湾的时候,刚好“竹科”成立,有机会一显身手,将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技术商品化。很快,他们成立了第一家以集成电路为主要产品的“联华电子公司”,虽然那个时候的“竹科”,这家公司看起来实在有些寒酸,但后来的发展事实却证明,正是它开了台湾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风气之先。
从1980年开发以来的15年内,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前后共衍生了联华电子、台湾积体电路(集成电路在台湾称做积体电路)、台湾光罩、世界先进等多家集成电路制造公司。这些公司如今大多是台湾股票市场的绩优企业,其中联华电子、台湾积体电路的股票还在美国挂牌上市。最近五六年,台湾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更是吸引了世界著名的相关企业到“竹科”设立分公司,或者设立办公室。其中包括制造集成电路设备的Applied Materials公司和发展芯片设计专用软件的Cadence公司。
重视产品研究开发
“竹科”非常重视产品的研究开发,并且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以1999年为例,“竹科”的厂商共投入386亿新台币用于研究和开发上,占当年总产值的5.94%,这个比例远远超过台湾一般厂商1%的研发比例。在这386亿新台币的研发费用中,用于集成电路产业研发的就占了275亿新台币,可谓一枝独秀。另外,“竹科”有1万多名研发人员,是员工总数的12.5%,其中又以致力于集成电路产业研发的人员为最,多达5578人。除了重视创新,“竹科”的厂商还格外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积极申请各种专利。有数字说明,1999年这一年,联华电子获得台湾的专利280项,获得国外专利434件。
去年以来,受全球经济景气低迷、“9·11”事件及岛内几次台风等因素影响,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各项产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衰退。但是,勇于创新、善于奋斗的“竹科人”表示,将同心协力渡过难关,用智慧和信心迎接明媚的春天。(本报台北电)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反映原住民生活与风俗的雕像遍布台湾各地。图为位于台东的台湾原住民现代艺术中心的两组人物雕像。本报记者 陈晓钟摄影报道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港岛树人三十年
——香港著名教育家胡鸿烈、钟期荣伉俪印象
颖中
他们即将拥有第三座大厦,自己却还住在几十年前建的旧屋。他们投出的资产数以亿计,但是生了病还是只肯住公立医院的普通病房。他们形貌清癯,看似弱不禁风,但是却在港岛宝马山上独力撑起一所高等学府。这所高校,就是已届“而立”之年的树仁学院,现有3个学院、10个学系、3000学子,已经为社会培育了14000多名专材。他们就是香港著名教育家胡鸿烈、钟期荣伉俪。
50年代,他们双双荣膺博士学位自欧洲来到香港,胡氏任执业大律师,钟氏在大学任教。他们看到当时的香港,400万人口只有3所高等学校,适龄青年能够在本港接受高等教育的只占1.5%,有条件到外国留学的毕竟是少数,于是决意自己来创办一所学校,创办一所为香港普通家庭的子女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其时胡大律师在跑马地刚刚买了一座三层楼房,本来是打算自己居住的,后来决定拿来办学。经过一番筹划,树仁学院在1971年招生开学,胡鸿烈为校监,钟期荣任校长。
短短数年,“树仁形象”已获社会认可,学生人数每年递增,换过一次校舍还是不够容纳。港府批给树仁宝马山上的一块山坡,这就是今天树仁的校址。现有的两幢大楼:1985年落成的12层的教学楼,建于倾斜50度以上的山坡上,开山劈石,用176根水泥柱托起,工程浩大,历时9年,花掉了胡、钟夫妇的10年积蓄;另一座图书馆综合大楼高19层,建于1995年,为了此楼他们卖掉了另一处房产。眼下,在教学楼旁边,一座29层的宿舍楼又已破土动工,胡大律师说这是他们最后的奉献了。
树仁的校名蕴含着创办人的深意。胡、钟两位,虽然拿的是外国博士学位,但是从小深受中国文化陶冶,自称“典型的中国书生”。他们的教育理想就是“仁者教育”,钟校长说,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仁者”的襟怀和与众不同的风范,将爱心带到每一个角落,为祖国为社会服务。
树仁有纯朴的校风,培养学生德智皆备,品学俱优。80年代有一位毕业生因抢救落水儿童,舍身成仁,学校专门以他的名字设立奖学金,勉励同学发扬“仁者”精神。在智育方面,在讲授系统的专业理论的同时,注重实际应用。早在70年代,树仁学生就曾受委托到某区就犯罪问题进行调查,访问6000余人,写成调查报告,开香港高校学生做社会调查之先河。现在大部分系科都设有实践课程。树仁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如今香港新闻界从业人员1/3是树仁出身,外界反映树仁学生既有敬业精神,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树仁在大力开拓国际学术合作空间的同时,把寻求合作的重点定位于祖国内地高校。1985年,树仁同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这是香港高校同内地合作的创举。1986年,树仁同北京大学合办法律本科学士学位课程,1991年8月,胡校监、钟校长亲率81名毕业生赴京出席毕业典礼,向学生颁发学位证书的,不仅有两校校长,还有国家教委、国务院港澳办、最高法院的领导人士。后来,树仁又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今,连同与美、英、澳一些大学的合作课程,树仁共有7项学士课程、12项硕士课程。这些合作提升了树仁的学术地位。
为适应香港回归祖国后的形势,树仁加强了有关中国内容的课程。十余年来,内地学者到树仁讲学、演讲的联翩不断,使树仁课程别具特色。年逾八十的胡、钟两位,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弘扬中华文化,付出了半生心血,而今桃李满枝,仍然自强不息。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继往才能开来
——我看香港特区第二届行政长官选举
香港繁荣集团董事长 陈玉书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构成20世纪永垂青史的盛事之一。从那时起,一个前无古人的方针——“一国两制”——在香港得以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中充满不遗余力的探索,充满不屈不挠的奋斗。可以说,香港回归迄今不足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迈出的不过是极小的一小步,但是从英国殖民管治到实现“港人治港”的历史性跨越,却是极大的一大步。
现在,按照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的任期快要结束了,第二任特首的选举即将开始。这是香港继续贯彻基本法、实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一件大事。
行政长官一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占有重要的位置。按照基本法的规定,他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要对中央政府负责,又要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香港居民负责;他同时作为特区行政机关的首脑,负责领导和指挥特区政府的运作。因此,衡量和判断一个人能否担任行政长官,以及担任行政长官是否称职,要从这些大的方面来思考和进行。
董建华先生被推选为第一任特区行政长官以来,承载着香港从英国管治下到“港人治港”的历史性转折,其任务是破天荒的,是极其艰巨的,具有披荆斩棘的开创性。因此,期望“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客观公正平心而论,本港几年来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并非特区政府上任所造成的,而是多年来在港英当局管治下经济过热发展,形成泡沫经济造成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猛烈冲击了支柱行业,挤压了泡沫,令股票和地产价格急跌、缩水,给本港经济带来极大的困难。如果仅仅从经济层面讲,董建华先生出任首届行政长官,几乎可以说是受命于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危难之时。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特区政府和特首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使香港于风浪中不倒,逆风前行,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香港回归祖国后实行的是“一国两制”的方针。特首和特区政府一方面要在香港保持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要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央政府和内地加强沟通,建立互敬、互信、互补、互利、互助的关系。这种并无前鉴而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探索的大事,断断少不了曲折和艰辛。几年来,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一如既往,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从情理上都实现了“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的基本目标,应当说第一任特首和特区政府的工作是成功的。
再从香港社会的其它侧面来看。特首和特区政府坚持了基本法的规定,坚持保护了私有财产和“积极不干预”的规定,确保了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在财政、税收、货币金融、对外贸易、工商企业、土地、海运、民用航空等各个方面,均采取了比较稳健的决策和措施。在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公共交通、医疗保健、环境保护、高科技发展等方面,以及在帮助本港居民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方面,第一任特首和特区政府的政绩都有目共睹。尽管工作中也有不足,但毕竟瑕不掩瑜。
董建华先生参选第二任特首的施政纲领客观诚恳、实事求是,对未来充满信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大政方针,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经验,未来一定会做得更好。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和申办奥运成功,将给香港纾解困难,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定位以及与内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关系,都有希望早日达成。在经济转型当中,势必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架构的改革和改进办事作风,以及在建立政府与市民的互信、互助的伙伴关系上,都会有相应的进展。
我相信,如果董建华先生的施政纲领能够全面实现的话,那么香港必将有很大的发展,香港居民的福祉将有很大的提高,香港也必将为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多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