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2-02-22

2002-02-22新闻联播 文字版

新时期怎样扫盲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编余短论<br/><br/>  新时期怎样扫盲<br/>  乔聿<br/>  从延安时期人们喜欢秧歌剧《夫妻识字》,到如今农村百姓向往取得“绿色证书”,半个多世纪以来,党领导下的扫盲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到2000年底,我国已初步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书写了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br/>  然而,8500多万文盲,其中2000多万青壮年文盲,毕竟是两个不小的绝对数。这两个数字说明,扫盲依然任重道远。<br/>  在过去十几年里,扫盲工作的发展的确很快,但一些工作带有突击色彩,实行全省抽查等算平均账的办法,掩盖了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文盲率。这两个数字告诫我们,扫盲基础还不牢固,而且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一些地区中学辍学率的反弹,新生文盲的产生,使得扫盲面临新的挑战。<br/>  扫除文盲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当前一些农村封建迷信抬头,不良文化蔓延,都与思想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有关。扫盲作为宣传科学、抵制各种社会歪风邪气的有效渠道,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br/>  扫盲的内容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那种单纯以“夫妻识字”为内容的传统扫盲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逐渐从文字扫盲向科学文化扫盲转变,是新时期扫盲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扫盲的趋势。

图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近日,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欢声笑语。数十名医护工作者、志愿者为“回家”过新年的艾滋病人、感染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化装联谊会,充满了浓浓情谊。图为病人与医护人员合唱《让世界充满爱》。夏勇摄

两项环保高科技项目启动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两项环保高科技项目启动<br/> 本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废弃的玉米秆能制成薄膜,用废纸和麦秆制成的托盘能替代木质包装材料。北京青辰房地产开发公司日前与澳门嘉琳公司签订协议,决定开发环保工业项目———“玉米秆生产人造纤维浆粕”、“蜂窝复合全纸托盘”。

林圣雄向希望工程捐款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林圣雄向希望工程捐款<br/> 本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浙江圣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圣雄先生日前为希望工程再次捐款四百万元。一九八八年至今,林圣雄先生已累计为希望工程捐款二千二百余万元。

洁净型煤技术通过论证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洁净型煤技术通过论证<br/> 本报讯 由陕西威能工贸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洁净型煤技术及生产工艺”,日前通过项目论证评审。专家认为该项目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添加剂和先进的型煤无烘干加工工艺等。(苗文新)

“脑起搏器”有效治疗帕金森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脑起搏器”有效治疗帕金森<br/> 本报讯 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张建国博士在国内率先引进“脑起搏器”技术,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已为几十位帕金森氏症患者解除了病痛。“脑起搏器”技术的全称是脑深部电刺激术,即通过外科手术在患者脑内植入一个可以调控的刺激电极,使大脑的神经功能重新达到平衡。(晓丁)

我国尚有八千五百多万文盲 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扫盲力度 “十五”期间将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我国尚有八千五百多万文盲<br/> 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扫盲力度<br/> “十五”期间将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br/>  本报北京2月21日讯 记者温红彦报道:虽然我国已初步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然而扫盲任务依然艰巨:全国文盲的绝对数还有8507万人,其中青壮年文盲达2000万。对此,国家决定在“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扫盲力度,力争使有学习能力的15岁至24岁的青年全面脱盲。<br/>  据介绍,10多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4868万人,成人文盲率从1990年的22.23%下降到2000年的8.72%,15岁以上文盲人数由1.82亿人减少到8507万人,其中青壮年文盲率由10.34%降到4.8%以下,青壮年文盲数由6171  万人降到了2000万人左右。但是,由于剩余的文盲主要分布在边远贫困农村,而且年龄大得多,女性文盲多,又缺乏报刊读物,扫盲后不容易巩固。<br/>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指出,针对目前的状况,“十五”期间的扫盲工作将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要求,整体推进扫盲工作。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原则,坚决堵住新文盲,扫除剩余文盲,巩固提高扫盲成果。<br/>  据悉,“十五”期间扫盲工作目标为:尚未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区、市),在普及初等教育后的5年内,将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5%以上;已经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区、市)要以乡镇为单位,将青壮年非文盲率巩固或提高到95%以上。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以农民的学习需求为导向,进行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增强扫盲的实用性,逐渐从文字扫盲向科学文化扫盲的方向转变,逐步形成基本语文、实用数学、家庭生活知识和技能、公民生活知识与技能、创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扫盲课程体系。

当全国都在为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忧心忡忡时,一个要山有山、要水有水的中部省份安徽,却把“矛头”对准了自己。一场“生态保护大讨论”在全省展开——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教科文卫聚焦<br/><br/>  当全国都在为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忧心忡忡时,一个要山有山、要水有水的中部省份安徽,却把“矛头”对准了自己。一场“生态保护大讨论”在全省展开——<br/> 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br/>  赵永新 黄勇<br/>  不能等破坏完了再喊“保护”<br/>  安徽省森林覆盖率接近30%,与西部地区相比,生态环境要好得多,搞“生态保护大讨论”意义何在?<br/>  “安徽的生态形势的确没有西部地区那样严峻,但也不能盲目乐观。”省环保局局长童怀伟直言不讳,“长期以来,由于没能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许多地方亮起了生态红灯,有些问题还非常严重。如果老以为‘生态环境好得很,破坏一点没关系’,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避免走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br/>  事实的确如此,江淮大地的生态环境已是今不如昔:由于淮河干流污染,岸边的人守着大河没水吃,许多地方闹起了“水荒”;淮北地下水普遍超采,阜阳、淮北等市的地下漏斗区不断扩大;巢湖不但面积萎缩,而且副营养化突出,丧失了使用功能。<br/>  进入新世纪,安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西部大开发高潮迭起、东部地区“富而思进”的情势下,“加快发展、富民强省”成为安徽省的必然选择。为防止经济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指出: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安徽省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省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br/>  知之而后行。经过深思熟虑,安徽省环保局决定与省委宣传部联合,在全省开展生态保护大讨论,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从2001年11月中旬起,安徽省的“一报两刊”———《安徽日报》、《决策咨询》、《安徽工作》开辟专栏、专刊,拉开了全省首次“生态保护大讨论”的序幕。与之相呼应的“生态环境知识竞赛”、“生态保护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也蓬蓬勃勃地展开。<br/>  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br/>  “生态保护大讨论”在安徽省的各级领导干部中引发了一场冲击波。截至今年1月底,省环保局收到社会各界来稿近200篇,其中2/3的作者为政府官员。<br/>  “做梦都想着发展”,是安徽省各级政府求富心切的生动写照。但无庸讳言,在以往的经济建设中,由于领导干部生态意识淡薄,“饥不择食”、“竭泽而渔”的事情并不少见:1996年开工建设的九黄公路(九华山至黄山)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措施,导致一些重要水系被人为切割、重要景观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公路建成至今几近废弃;受经济利益驱动,在地处佛教圣地九华山南大门的池州市青阳县南阳乡,盲目开山挖矿,致使树木葱茏的山体被破坏得千疮百孔……<br/> 通过这次大讨论,许多领导干部对“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严重后果有了深刻认识。如何在经济开发中不破坏生态环境,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成了干部们讨论的新课题。省建设厅的罗来平对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中的某些做法提出质疑,并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药方”;省高等公路管理局的俞文煜就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br/>  其实,安徽省许多地方早就开始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探索,全省已涌现出80个省级“百佳生态村”,3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全省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数达21个。在这次讨论中,有关话题成为亮点。霍山县县长张祖旺写的《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介绍该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经验体会,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一位干部说:以前我总认为搞生态环境建设是为别人做贡献,现在我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首先得益的是自己。<br/>  大讨论引发大众关注<br/>  令主办者意想不到的是,普通百姓对生态保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所作所为令人感动:<br/> 刚刚过完70大寿的退休工人洪学明,戴着老花眼镜,花了整整半个月时间,把自己的环保建议写成文章,以“一个古稀小学生”的名义,加入安徽省“生态保护大讨论”;<br/> 年近80的杨永瑾老汉,组织全家老少三代20口人,参加省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并迈着颤巍巍的脚步把答卷送到省环保局;<br/> 合肥市粮食贸易公司工会的霍同贵,不仅组织部分职工查阅生态护的有关资料,而且还准备在春节联欢会上把竞赛试题编成竞猜游戏,普及生态知识。他说:生态环境保护就在我们身边,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br/>  像这样热情参与、献计献策的各界群众还有很多。“保护生态环境,靠国家包下来不行,要有群众意识”———一位普通工人的这番话,道出了老百姓对参与生态保护的渴盼。<br/>  安徽省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何桥感慨地说:“同污染防治一样,生态保护也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参与。今后,我们要多创造条件,鼓励大家动手,人人参与。这次大讨论只是加强生态保护的开始,要解决认识问题,把认识化为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省环保局副局长方晨告诉我们:“投入300多万元、采用遥感等先进技术进行的全省生态环境调查,将于今年夏天结束。届时我们将结合生态‘家底’的公布,在全社会开展生态警示教育,让生态保护警钟长鸣。”

关注森林百家媒体联合行动启动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关注森林百家媒体联合行动启动<br/> 本报北京2月21日讯 记者丁伟报道:以全面推进“再造秀美山川”六大战略工程为主旨的大型宣传活动“关注森林百家媒体联合行动”今天在京启动。全国政协副主席、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主任赵南起出席启动大会并讲话。<br/>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在讲话中说,今年是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再造秀美山川”伟大号召5周年,也是全面启动和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生态建设战略性工程的关键一年。按照规划,六大工程在本世纪前十年,仅造林任务就达7600万公顷,工程总投资将达数千亿元。其覆盖面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前所未有。六大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社会各界全面动员,广泛参与,需要坚持不懈的大力宣传,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森林意识、生态意识。<br/>  关注森林活动由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启动于1999年。3年来,组委会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大规模宣传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配合六大工程的启动和实施,今年的关注森林活动将联合中央和地方100多家新闻单位同时进行,组织开展“增加绿色植被、实现绿色奥运”、“关注森林—关注山地”、“保护国宝大熊猫”等十大宣传活动,并将开展“关注森林奖”和“森林奖”评选活动,对优秀作品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br/>  陈邦柱、江泽慧等出席启动大会。

春风吹拂清峰关——太行深山回龙村文化建设掠影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春风吹拂清峰关<br/>  ——太行深山回龙村文化建设掠影<br/>  新华社记者 赵德润 蒋永武 本报记者 李杰<br/>  春节前夕,坐落在太行深山区的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喜气洋洋。人们忙着办年货、贴春联,农民诗社则在赏析李世林的新作《我们的大山在呼唤》。<br/>  “农民诗社”佳作多<br/>  “我们的大山在呼唤,呼唤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呼唤一场血与火的决战。村支书张荣锁以英气雄风、钢骨铁胆,率领四百壮士进行新的‘愚公移山’。苦斗三个春秋,拼搏三个暑寒,一颗颗赤子之心投进了故乡的怀抱,一双双钢铁手臂托起了太行的腰杆,硬是将‘通天路’修上了万仞绝壁的山巅。‘太行极顶’也受到震撼……”<br/>  其实,在以艰苦创业而名播中原的回龙村里,像李世林这样的“农民诗人”何止一个?记者在回龙村采访时,就曾接触过10余位“农民诗人”。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光东是其中的“首席代表”。在他创作的几十首诗中,有这样一首在村中传诵:“李白若到清峰关,不写绝唱《蜀道难》。刘秀误闯太行山,离关十里马不前。明代少保领圣旨,修路未成空长叹。日寇‘围剿’若熊罴,滚木之下尸骨烂。回溯短短三十载,十八山民殒崖边。如今修成‘通天路’,伟业泣鬼且惊天!”全诗通篇没有一个“险”字,却用曾发生在这里的真真实实的历史事件,让人领略到这里悬崖绝壁的无比险峻;也未写山民如何修路,却让读者自会领悟出个中艰辛,自会认定“通天路”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就是内行的人也会认定作者是位“诗里行家”。然而,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作者刘光东,村民送给他的雅号却是“种田把式”、“筑路猛士”。写诗,只是富裕起来的回龙村民由“种田人”向“新型农民”迈进的一个方面。这是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同时,大抓山村文化建设的结果。<br/>  “既要丰富钱袋,也要丰富脑袋”<br/>  回龙村地处豫西北与山西搭界的太行山深处,由于交通闭塞与山外隔绝,文明之风难以刮进深山,山民世世代代过着近乎蛮荒的生活。“四面雄崖锁深山,春风不度清峰关。文明世外星斗换,蛮荒深山仍依然”。就是其真实写照。<br/>  时光已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仍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联络靠口信。物质上的贫穷限制了山民精神上的追求,哪还有心思搞什么文化建设?1993年秋,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张荣锁上任当村支书后,带领230户山民年复一年地深山苦斗,修通了连接山外的公路,结束了山民与外界世代隔绝的历史,靠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几年间就使百里闻名的“极贫部落”,成了省、市命名的“小康村”。此时,张荣锁与村党支部“一班人”与时俱进,制定出两个文明一齐抓的新战略。<br/>  很快,回龙村建起了教学设备一新的一流学校,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无中途辍学现象。村里对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给予奖励。村里在每月出资1000元资助深山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后,相继又有10余名回龙青年步入高等学府。除“农民夜校”常年开办,村里先后送出10多名男女青年,到山外院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学习种植、养殖、旅游、多种经营开发与营销等科学技术知识。生活得越来越有滋有味的山里人,很想把生活的感受、心中的激情,用文学的形式抒发出来。村支书张荣锁大力支持,在村里办起了“文学沙龙”、“农民诗社”,还请来专家教授讲课。<br/>  山里人的文化品味<br/>  回龙人不仅创作诗歌、散文、小说,还敢于向文学殿堂的中华文化遗产词、赋“进军”。有这样一首《西江月·劈山开路》,就堪称“回龙农民词人”的代表作:“工地红旗飘飘,山上炮声隆隆。劈山开路绝壁上,山神惊讶动容。三位英烈捐躯,四百壮士逞雄。试看中华创业史,一页有我回龙。”村民张荣云则是回龙村农民作家中“不用笔墨搞创作”的代表。几年前,他在新乡市的文化市场上看到根雕,从此便爱上了根雕创作。几年来,他成了山里小有名气的“农民根雕艺术家”。记者走进他家,只见院子里、客厅里,到处都摆放着根雕作品。“龙”将腾天,“凤”欲奋飞,“鹰”正搏击。形似神似,令人叫绝。<br/>  像张荣云这样的村民步入了艺术的殿堂,就连村里的家庭妇女也正向“文化人”的目标迈进。记者来到村民陈远兰家,只见这位34岁的农家妇女,正在院子里一边喂鸡,一边读报。她面前的石桌上,摆放着自费订阅的八九种报刊。她告诉记者:“再忙,也得抽时间学习。不然,就跟不上时代。因为当今时代的农民,没文化科学知识也得落伍受穷。”她谈道,她养的猪,不到半年就出栏了,是因为她从报刊上学来了科学饲养知识。她家搞多种经营,日子过得挺红火,还存了几万元钱,准备盖新房,靠的就是夫妇肯学习,能运用科学和信息致富。记者在她的相册上看到了她的题字:“梦中情”;“婚姻如梦,八年飞逝,回味初恋,情深似海;拥有过去,珍惜今天,开拓未来”,分明显出了一个农家妇女的文化底蕴。

江西承诺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江西承诺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br/> 本报讯 记者王淑军报道:“即使财政困难,咬紧牙关,也要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这是在年初举行的江西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省长黄智权代表省政府作出的庄重承诺。同时还强调,在对挪用和挤占教师工资资金的地方,一经查实立即停止财政转移支付,扣回转移支付资金,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凡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不能及时足额发放的地方,则一律不准新建办公楼,不准用公款安排领导干部出国考察。<br/>  据悉,自去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江西省教育系统重点做了三项工作:<br/> 一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动各地采取措施按时发放教师工资。对拖欠比较严重的地方,严格实行教师工资发放情况按季度报告制度,并不定期派员协助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切实解决好问题。二是做好教师工资转移支付下发。去年严格按中央要求,圆满完成了中央下达该省2亿多元教师工资转移支付补助经费的发放工作。三是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拟定了《江西省中小学教职工工资财政统一发放暂行办法》,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工资发放问题。

长治提前实现中小学校危改目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长治提前实现中小学校危改目标<br/> 本报讯 地处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山西省长治市多方筹资6900万元,对652所中小学校的19.6万平方米危房进行全面改造,于去年底彻底消灭了中小学危房,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中小学危房改造目标要求。<br/>  去年2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意见,要求用两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让所有的孩子能在安全适用的教室里读书。<br/>  通知下达后,长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去年6月份开始启动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提出年内基本解决全市中小学危房的目标。为此,市、县、乡、村四级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明确规定:不能按期完成危改任务的领导干部要“让位子”,完不成任务的乡(镇)要“让房子”,腾出办公室让孩子们上课。<br/>  在专项资金还没有到位、资金缺口大的情况下,长治市不等不靠,采取了多渠道筹资的办法。该市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截至去年年底,社会各界共为危房改造工程捐款1600万元。同时,加快学校后勤制度的改革,吸收部分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全年共吸纳社会资金1200万元,大大缓解了危改资金的不足。(岳峰 江水涛)

“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展开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展开<br/>  本报北京2月21日讯 记者白剑峰报道:日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开展了以“红十字博爱送万家”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受到灾民和贫困地区生活困难家庭的欢迎。<br/>  今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分别在山东、河南、广东、江苏、北京、天津、黑龙江、江西、河北9个省、市开展了此项活动。各省、市的受益家庭均为1000户,每户收到价值200元的慰问物资,包括棉衣、大米、糖果等。同时,各级红十字会在当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如北京举行了捐资助学送温暖活动等。<br/>  据悉,“红十字博爱送万家”已经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一项传统活动,总会从1999年至2002年连续4年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送温暖活动,共投入资金590万元,使3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万个家庭受益。

亚洲成为酸雨污染重灾区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亚洲成为酸雨污染重灾区<br/>  本报北京2月21日讯 记者赵永新报道:一度在欧美地区肆虐的?空中恶魔”酸雨,其污染重灾区已转移到亚洲国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及相关技术和政策的滞后,使亚洲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酸雨污染地区。<br/>  今天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酸沉降公众意识国际研讨会上,中、日、韩、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对东亚地区的酸沉降现状、防治对策进行了研讨。中国环境记协秘书长许正隆提出,开展培训传播酸沉降知识、动员公众参与考察监测、从娃娃抓起、发挥民间环保组织作用等是提高公众意识的有效途径。<br/>  本次研讨会由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络中心与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