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威风锣鼓闹新春 卢维前 摄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同在阳光下
  ——中国儿艺送戏下乡侧记
  本报记者 张贺
  受中宣部、文化部委派,1月31日至2月5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行30余人赴张家口地区开展文化下乡慰问演出。几天来,艺术家们带着党中央的温暖和关怀深入基层,用饱满的激情为群众奉上精彩的节目,在城市、在乡村、在工厂、在军营……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与歌声。在随行采访的每一天里,记者的心总被一些难忘的事激动着。
  送去党的温暖
  “这里住的都是鳏寡孤独”,顺着张家口市福利院副院长范有泉的目光望去,记者看到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静静地坐在屋里,前面一排很小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演员们调试乐器,全都默然不语。范有泉低声说,“这些孩子很可怜,绝大多数都有残疾,是弃儿或孤儿。”
  演员们显然意识到来这里演出是不同寻常的,大都表情凝重而不像平日那样嘻嘻哈哈。不过很快,这种有些沉滞的气氛被71岁的老艺术家张旺打破了,他用传统乐器管子模仿儿童歌谣,既欢快又诙谐,逗得孩子们一个劲儿地乐。85岁的刘慧芬老人耳朵有些背,但是男高音歌唱家富立明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青年歌手李丽的京剧清唱《都有一颗洪亮的心》却听得她频频点头。虽然在一个小时的演出中,没有出现在剧院里常见的开怀大笑和热烈的掌声,但是,孩子和老人们的微笑却让记者想起一句小诗:“多一点宽容,就是一种幸福;少一点掌声,也是一种真诚。”演出结束后,一位年轻的女同志跑上车来一边要演员为她签名,一边说:“你们能来真是太好了,平时这些孩子也没有太多的娱乐,你们的演出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如此老成的话从如此年轻的女孩口中说出,令记者十分惊讶。“你是福利院的人吗?”记者问。“不是,我是张市三中高一的学生。”“啊,你是青年志愿者!”记者和周围的几个演员异口同声地说。女孩腼腆地笑了。汽车开出了福利院的大门,记者回头看时,这个女孩还站在院子里,向我们挥手。
  艺术属于人民
  2月1日,在张北县马莲滩乡手拉手小学操场上,寒风吹得彩旗猎猎作响,40多个小学生和数百名从附近赶来的乡亲围坐在临时搭设的简易舞台前,聚精会神地看节目。孩子们一个个小脸蛋冻得红扑扑的,不时把双手凑在嘴上哈哈气。这样的天气对于演员和观众都是一个挑战。但是孩子们就乖乖地坐在地上,让人看了既心疼又感动。记者忍不住对旁边一个镇里的干部说,“怎么就让孩子坐在地上,教室里不是有凳子吗?”他笑了笑,没说话。不一会儿,几个人抬过来一根长木头,给孩子们垫在屁股底下。
  演出结束了。一位当地干部向记者介绍说,这里的经济主要靠林业和农业,为了营造三北防护林,保卫北京,当地严格规定,任何树木只许种、不许砍;冬天取暖只能烧煤;乡亲们都很理解,没人去砍树。现在三北防护林已经成为一道重要的“绿色长城”。可以说,我们在北京呼吸的每一口洁净的空气、看到的每一片晴朗的天空,都与这里人民的辛劳与奉献分不开。记者这时才留心看了看不远处一排排整齐的白杨树,虽然树叶已在寒风中落尽,但是挺拔的树干上每一个枝条都向上伸展,我想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白杨林不正是这里质朴而坚强的人民的象征吗?我们的“文化下乡”不就是要为这样的人民放声歌唱吗?
  好歌献给兵
  当一排排威风凛凛的坦克、装甲车映入眼帘时,从小就向往金戈铁马军旅生活的记者恨不得立刻跳上去,摸摸粗壮的炮管,看看内部的结构。最后,在战士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这个心愿。一位负责宣传工作的军官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军营。记者发现,这里不但干净整洁,而且富有现代气息:磁卡电话、超级市场、洗衣房……一应俱全,战士们不需要走出军营就可以买到一切生活必需品。关于这座军营还有一段曲折的历史。这里最初是侵华日军华北驻屯军的一个后方医院,现在成了人民军队的演武场,这座军营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恰好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和屈辱走向富强与辉煌的艰难历程。在这里演出是多么有意义啊!
  在军营的那场演出证明世界上最好的观众是战士。因为他们既热情饱满,又严守纪律,鼓起掌来都整齐划一,带着节奏,还不停地与演员“拉歌”。记者看到,来观看演出的许多是尚未授衔的新兵,他们刚刚踏入军营就欣赏到中央级艺术院团的精彩表演,既是幸运的,同时也体现了部队首长对他们的关心。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少一点重复行吗
杜永道
  文化点评有时候,打开电视,屏幕呈现出一个演绎人物的电视剧,就赶紧换台了。为什么呢?因为已经看过摹写此人的电影,还观赏过刻画他的电视剧。事迹早已“眼”熟能详,没点儿新鲜感,实在不想再“复习”了。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往往也有同感。一看剧名,顿时兴味索然,边叹口气,边转换频道——这段史实也已在类似电视剧中领略过,即使“大腕儿”领衔、明星云集,也让人倒了胃口。
  这种选题的雷同,可以称之为“同一化”现象。
  “同一化”,不仅削弱了观众的兴致,也是繁荣创作的销蚀剂。若流行繁衍,势必导致选题范围狭窄化,遏抑电视剧剧目的多样化。
  其实电视剧选题的空间是极为广阔宏富的。就说上文提到的历史题材吧,只要翻开厚厚的文学史,便会惊叹,浩瀚的古典文学大海中,先秦两汉至唐宋元明清,诗歌、传奇、笔记、戏剧、小说乃至史书中,有数不尽的如满天繁星一般的故事和人物。不少为百姓所熟知,更多的在书本里沉睡了千百年,目下只在中文系的课堂上和专家的论著中偶现身影。这“百宝箱”中有多少奇珍异宝啊,拣出来洗濯打磨,必能光华四射!这巨大的宝库有待艺术家深入开掘,向新世纪的中外观众展示民族文化瑰宝的精深微妙与璀璨夺目。为什么非绕着几个人物、几段历史、几部名著做文章呢?更不用说,新时代日新月异、万花筒般的生活中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了。
  陷入“同一化”泥沼的初衷,不过是为了“搭快车”,提高收视率。然而从观众欣赏心理剖析,恰恰适得其反。
  欣赏文艺作品,有点儿像吃饭。大观园的厨娘柳氏说:“细米白面,每日肥鸡大鸭子……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闹起故事来了,鸡蛋,豆腐,又是什么面筋,酱萝卜炸儿,敢自倒换口味。”柳氏这一番怨嗟,恰好道出了人们欣赏文艺作品的心理规律。“倒换口味”才有新鲜感,才有诱人的香味儿。天天吃“肥鸡大鸭子”谁不腻味?所以司棋琢磨吃“炖得嫩嫩的”鸡蛋,春燕想起“炒面筋”,晴雯让厨房做“炒蒿子秆儿”,都喜欢变着花样儿吃。
  题材重复观者必少。“同一化”还表现在电视剧的“类”上。比如,一部写都市人情感生活的电视剧“走红”了,略俟时日,似曾相识的电视剧便春笋般破土而出:这个台推出纪实性侦破片,那个台不久也“创意”了同样的刑警破案系列。或许制片人看到某种戏“走红”,窥见受众心态,也想迎合一下,“火”一把。但是,赶潮流终归“赶”不出艺术精品。
  荧屏上的剧目,有时候让人感觉没有就没有,有了就一大片。
  效颦的事是无法杜绝的,也许有的还不错。但对百姓来说,西施多于东施则观众喜,东施多于西施则观众愁。
  诚然,不光电视剧如此。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军营文化多姿多彩
  杜芳新 戴鑫
  走进武警湖北总队八支队机关大院和分散的营区,一股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那用花草、树木、草皮、假山、盆景等点缀成公园式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拴心留人的“文化氛围”;那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战士小报、黑板报、橱窗展现出一种“育才文化”;操场上轮番表演的腰鼓队、盘鼓队、威风锣鼓队、军乐队、民乐队、战士合唱团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支队图书室、音像室、健身房、荣誉室、舞台声光控制室、放彩间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等,更让人感受到“文化天地”的魅力。
  武警八支队驻武昌南湖之滨,组建时间不长,在抓文化工作的思想认识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4年来,支队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江主席关于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论述和《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统一思想,确立了“跟上时代步伐、拓宽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和培养文体骨干、提高活动质量、促进全面建设”的文化工作思路,并根据支队兵员和任务的特点,狠抓了文化工作在基层的落实。基层文化工作坚持将文化工作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纳入政治工作的统一部署,纳入部队建设的整体规划。
  几年来,支队各中队拥有了成套卡拉OK设备,电子琴、手风琴等各种乐器,规范统一的图书室,制式的篮球场;支队有融图书室、音像室、健身房、球类室、荣誉室、礼堂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还有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足球场以及各种文化队伍。在抓硬件建设上,支队坚持不等不靠、勤俭自建,先后从农副业生产节余经费中拿出了10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能覆盖全支队的闭路电视网络系统;在支队机关建起了使用面积达2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桌和各种健身器材。去年年初,支队党委决心将原文化活动中心大厅扩建成能容纳1200人,可以举行会议、教学、
  中小型文艺演出的多功能、具有武警部队特色的礼堂。总部文化站实地验收合格以后,又为支队配备了电影座机,音响设备。同时支队发挥警民共建优势,充实文化设施,争取地方10多家共建单位出资帮助支队机关修建了荣誉室、音像室等,为基层大(中)队赠送了电脑、游戏机;联系洪山区辖区各乡镇、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地质大学等单位在各大队和支队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流动图书站,图书室书源不断,保证了官兵能经常看到新书。
  现在,支队各类文化设施不仅成了官兵的乐园,还成了总队直属单位、省内外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学习教育基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了配合部队进行政治教育的生动媒体,也促进了部队管理,支队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石景宜向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赠书
  最近,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接受了香港汉书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景宜先生捐赠音乐、社科类图书500余册。这些书是年届80高龄的石景宜先生亲自进书库挑选的。据图书馆馆长周海宏介绍,这是该馆近年来最大的一笔赠书。
  (陈文)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中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举行首发式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答案性彩色画册《中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第四卷)首发式近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该画册蕴涵了编者和美育工作者对我国未来美育事业的殷切希望和对小作者的无限爱心,使小作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展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
  (李文)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国内旅游交易会书画大展、摄影大赛启动
  “力联杯”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书画大展、摄影大赛经江苏省文化厅批准,日前开始启动。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已经举办过九届,今年首次举办书画大展、摄影大赛。这次书画大展、摄影大赛由江苏省旅游局、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扬子晚报社与力联实业集团承办。组委会希望参与者以独特的个性语言,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奇异的风土人情,表现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邵文)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有益的探索——评《二十世纪中国问题剧研究》
  苏琼
  《20世纪中国问题剧研究》是一部专门研究问题剧的学术著作。从文学史、思潮史与比较研究的角度书写的戏剧史,业已存在多种,而以一种戏剧类型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并且成书的,此书还是第一部,它的出版无疑地具有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意义。
  此书在学术上具有大胆的探索精神。作者认为问题剧是以思想征服为中心的剧,是思想戏剧,“易卜生问题剧主要是以它的思想力量赢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的”,最初是思想界,而不是戏剧界选择了易卜生。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问题剧的源起与核心进行了独到的剖析。
  结构上,本书采取史的贯穿线上的“散点透视”法。它打通中外,从问题剧之父易卜生说起,考察了问题剧在现代中国宣传、传播、演出的大致过程,对问题剧作了总体上的梳理,于史的背景下,突出了几个时段中各具时代特色的问题剧类型。例如,20年代的“娜拉戏”、30年代的左翼、革命问题剧和自由派问题剧、40年代抗战戏剧中的问题历史剧的寓言化、“十七年”中干预新生活的问题剧与新时期直面人生的问题剧。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周安华教授强烈的女性意识。作者认为,中国的“娜拉戏”风景独异,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以坚定的否定之声对长期束缚女性的旧社会、旧家庭、旧道德、旧风俗大胆说“不”,强调了女性人格的独立、女性婚姻自由的合理性;它第一次将女性置于命运主宰者的地位,自由而酣畅地表现了新女性在选择自身幸福、选择自身生活道路时的洒脱、豪迈,为争取解放的中国妇女树立了可效法的榜样。
  在论述中,本书运用比较法,将易卜生的问题剧作为参照系,不时地将中国问题剧作品与之进行比较,我们于对比中既看到了中国问题剧受易卜生影响之巨大,也领略了中国问题剧的艺术特质。
  思想带来清醒,思想带来怀疑,思想带来探索。
  本书于此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思想,以及大胆的怀疑和探索精神是令人钦佩的。有不少提法,展示出独特的思考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天下粮仓》探索影视制作新机制
  马雨农
  电视剧《天下粮仓》新年伊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回想去年2月决策投拍时的压力,此时真是如释重负。就艺术创作而言,此剧基本为观众所肯定;就经营运作而言,已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这是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所属的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14年来,第一部改行政拨款为集资入股、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拍摄的电视剧。它也是浙江广电推进集团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
  浙江的电视剧创作生产虽然有较好的基础,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近几年有些沉寂,不仅缺少精品,在经营运作方面,也很不理想,虽然不少作品获了奖,但都收不回成本。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我们提出了期望和要求,激励我们正视现实,下决心打攻坚仗,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突破。
  为此,我们首先抓剧本。但剧本定好之后,制作单位又为投拍资金犯了愁。最初预算要投资1400万元,这笔巨资从哪里来?在这以前,电视剧制作中心拍电视剧都是按计划经济模式,躺在国家身上等、靠、要,依赖行政拨款。按照旧思维,也曾想采用老办法,或者找企业出资。能不能来一番改革呢?当时浙江广电正在筹建集团,进行集团化和产业集约化改革。于是我们提出,要用发展广电产业的改革思路来运作这部电视剧,要创新机制。为此,我们专门召开了剧本论证会和投资论证会,经过讨论,统一了认识:既然对剧本是有信心的,就应该对投资经营此剧有信心,勇敢地摆脱依赖,走向市场,自我筹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为做大做强广播影视产业闯出一条新路。
  决心既定,我们专门为该剧组建了一个项目公司,由广电局和自愿出资投拍的浙江电台、浙江电视台、浙江广播电视报社和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五家共同组成董事会,全都作为投资行为参与入股,按市场机制运作。项目公司董事会由局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出任董事长,分管副局长任常务副董事长,聘任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为公司总经理兼制片人。剧组的制片主任等主要工作人员,在全局范围内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这样,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也弥补了原来拍摄电视剧仅靠电视剧制作中心一个小单位势单力薄的缺陷,发挥了集团化运作的优势。
  《天下粮仓》拍摄的所有重大问题由项目公司董事会决定。他们首先决定请吴子牛担任此剧的导演。到8月间拍摄过半经费超支时,董事会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决定追加投资300万元。《天下粮仓》从剧本创作到拍摄、播出,一直得到中央电视台的大力支持。开机时,就商定了合作的意向。拍摄中,一直跟踪关注。2001年8月,剧组在浙江南浔拍摄时,央视派专人到现场看了部分样片,当场决定收购。双方于9月正式签订协议,确认了该剧以浙江广电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等共同署名等条款。这样,该剧在经营运作上不到一年时间就收回全部投资,还赢利22%。这次探索的成功,既推出了一部好作品,又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回报,还为创新影视制作机制、发展影视产业积累了经验,达到了“进行多项试验、力求综合效益”的预期目标。
  (作者系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总裁)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星夜承启楼
  马卡丹
  天庭有星,是疏疏的几点,被承启楼圆圆地罩定,一并罩住的还有圆圆的天,那般深邃,那般神秘。
  我站在承启楼外环的回廊上,凝望内环祖厅那一脉灯火。灯与星同样泛着清冽的光,天与地的微黑的夜色中显得那么安谧。窗外传来一声蛙鸣,又一声,似乎在宣示着天与地的合拍,天与人的和谐。
  哦,多么静谧、亲和的土楼之夜哟!三百年前,客家先祖选定这一方青山绿水,一箕黄土,两块夯板,半个世纪,夯起这座举世瞩目的“圆楼王”,看中的莫不就是这静谧、亲和,就是这天人合一的默契?
  那可是逃难之旅啊!一条汉子,一根扁担,肩起一个家族。从北方,到南方;从繁华,到荒凉。当扁担在千万次震颤后砰然断裂,担子上祖先的骨殖重重地撞向泥土,那便是祖先的启示:这里,才是安身立命之所;这里,才是客家游子梦寐以求的家园。
  承启楼,就这样圆成了逃难生涯终结的句号么?
  也许,最初只是一架茅棚,筛一棚星光入室,南迁的屈辱便碎成袅袅炊烟;也许,之后便有了土墙瓦屋,星星点点错落在山野田畴,一回回,任野趣、乡情、天籁浸润;一度度,却也战栗于土著的敌意、山贼的刀光……于是,家族血缘,聚起了十条汉子、百条汉子,血汗拌和着黄土,夯柱撞击着岁月,日复日,年复年。终于,这一派蛮荒之地,矗起了圆圆的梦幻般的土楼,层层相依,环环相扣,护佑着客家人代代绵延,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承启楼,就这样以守望的姿态,守住温馨,守住亲情,把敌意和危险,也把交流与开放统统地拒之圈外么?
  圈内有滋养生命的老井,圈内有户户交融的乡音,圈内有朗朗吟诵的书声,客家典型的耕读家族,一切似乎都已十分圆满。
  可为什么,依稀星光下,总有几双眼睛在窗前远眺?淡淡晨风中,总有几个身影从门中走出,走向异乡?
  蕉风椰雨,血色泪光,异乡的梦幻中,可还萦绕着那圆圆的期盼?可还晃动祖厅那一脉灯火?
  这就是客家人的悖论么?客中,常怀着家园的梦想;家居,又总是客旅的胸襟。筑起圆楼,圆梦之时却也封闭了自我;走出圆楼,远行之际却又为什么回望频频?
  苍天无语,沧桑无语。只有祖厅的灯火微微闪烁,只有天际的星光微微闪烁,“天圆地方”,古人喃喃的呓语声中,灯与星静静地对望,圆圆的楼与圆圆的天静静地对望。
  (承启楼: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土楼的杰出代表,该楼图案曾列入中国邮政“民居”邮票。)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全军“新作品奖”揭晓
  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全军文艺“新作品奖”日前揭晓,共136件作品榜上有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全军文艺“新作品奖”每年评选一次,主要对全军上一年度创作生产的电影、电视、文学、戏剧、小品、舞蹈、杂技等文艺门类作品进行评奖。其参评作品由全军各单位推荐,再由总政宣传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是军队文艺的最高奖项,获奖作品一般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较好的社会反响。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主要侧重奖励军队文艺的新人和新作,旨在促进军队创作的全面繁荣。荣获本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作品共18件:纪录片《世纪大阅兵》、电视剧《光荣之旅》等5部,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等文学作品5部,话剧《桃花谣》、小品《巡堤》等戏剧小品4件,杂技《青春的旋律——滚环》等3件,舞蹈《妈祖》1件。获得本届“新作品奖”的作品共118件。(艺文)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中华慈善总会座谈“慈善文化”
  依循我国“十五”规划提出的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的精神,中华慈善总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座谈会,第一次提出了“慈善文化”这个议题。参与座谈的有关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对慈善文化的概念、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成梁)


第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莲年有余 清·杨柳青年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