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略谈

  产业化,农业必由之路
中共河南省周口市委书记 王平
  周口是河南的传统农区、典型的农业大市,在1000万人口当中,农民占了90%。农民问题解决好了,全市的问题也就解决好了。
  出路在哪里?我觉得,周口农业一直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农产品“原“字号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周口的小麦、棉花总产量在河南省占第一,又是全国大型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全国秸秆养牛、平原绿化先进市,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在周口市GDP中占近四成的份额,对财政的贡献却仅有两成多。
  形势逼人。为此我们提出了振兴周口农业也即是振兴整个周口经济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在周口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发展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十五”期间,周口市农业产业化重点放在食品、纺织、皮革和医药四大支柱上。
  莲花味精,闻名全国。根据规划,莲花集团在新世纪里将提高莲花味精的产量和等级,“莲花”一年要吃掉大量小麦,这给周口小麦找到了销路。由于和农业产业化挂上了钩,农民种植小麦有了方向,他们在莲花集团的指导下有计划有规模地进行农业生产,成了莲花集团的“产业农民”。引进外资兴建的康益粮油公司,去年8月开始试生产。公司正式投产以后,一年要吃掉50万吨大豆。而周口市一年产的大豆不够其半年的消耗。正和外商进行合作谈判的郸城乳酸厂,第四期技改工程完成以后,年加工玉米的能力预计达到40万吨,超过全市玉米年产量。
  其他还有金丝猴集团、宋河粮液、四五老酒、万园啤酒、邦杰集团以及纺织行业的周口棉纺织印染厂,皮革行业的鞋城皮革集团、赛湖集团,医药行业的四方药业公司、辅仁药业公司等60多家大型龙头企业。他们连接起各类经济组织500多个,带动60多万农户。
  一个地区经济的起飞,离不开当地的实际情况。去年通过产、加、销一条龙经营,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加速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基地,突出特色,注重规模,并按照“高、大、外、新、强”的原则,抓紧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扩大产值效应。同时,配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周口近一段时期大量兴建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种类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制定优惠政策,广开农产品流通渠道。
  发展离不开创新。周口怎样把众多的农民从低级的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中解放出来,怎样把他们纳入到高效的产业链条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农民,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在农民中宣传产业化的好处,提出农业只有纳入到工业的轨道上来才有前途。推广“订单农业”、培育农民经纪人、鼓励农民向小城镇聚集,以振兴周口经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上图: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渔业喜获丰收。 姜文明摄右上图:安徽省芜湖县农民在置办年货时,不忘为农田购置“年货”———优质水稻种子。 张致荣摄右下图:河南省兰考县林业专家春节前下乡给农民传授苹果树冬季修剪技术。 侯永胜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湘西农家用上了沼气,不仅变废为宝,还走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阴影——
沼气扮靓“芙蓉镇”
  本报记者 张毅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王村镇,是条依河而建的老街,因为电影《芙蓉镇》而声名远扬,于是,更多的人习惯地叫它“芙蓉镇”。
  记者此番造访“芙蓉镇”,并非为了追寻那条满载历史的石板街,也不是为了品尝“胡玉清”制作的米豆腐,而是因为更有意思的事情。
  通向王村镇茶园村的山道旁立着“封山育林”的石碑。茶园村154户人家就在前面的山坳里。一座座木制的吊脚楼是土家族的标志。
  王成业家的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厨房里也见不到柴火。女主人打开沼气阀门,一拧电子打火开关,灶头上就蹿出了蓝色的火苗,再一按开关,沼气灯就亮了起来。女主人高兴地说,以前一有空就到山上砍柴,每天收工回家还得带上一捆,做顿饭,熏得到处是灰,现在不晓得多轻松!
  原来,提供能源的是圈在猪舍里的那几头能吃能睡的大肥猪。猪舍下面埋着发酵池,发酵池连着储气罐,储气罐连着沼气灶和沼气灯。王成业说,这些猪每天排泄的粪便发酵后产生的沼气,供他们一家5口人做三顿饭绰绰有余。此外,沼渣、沼液还是上好的肥料,保证四五亩地的用肥不成问题。
  湘西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但这里生态环境恶化程度逐年加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户一年生活用柴草就消耗255万吨,1996年全州林业用地面积104.1万公顷,比10年前减少9.14万公顷;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全州每年土壤流失3000万吨。贫困与环境恶化之间的恶性循环给秀丽的湘西笼上了阴影。
  事实证明,在这一带办沼气,是一条解决生存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好思路。沼气真是废物利用,这玩意儿省工、省肥、省电,清洁卫生,有了它,环境清爽了,村民们也不“砍山”了。村民们指着四周的青山说,以前山上都是大树,后来都砍光了,要不搞沼气,这些小树也保不住。
  有了浩浩荡荡的参观队伍,寂静的山村热闹了起来。淳朴的村民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这些沼气大都是政府帮助修建的示范工程。否则,一整套设施要好几千块钱,山里人家是负担不起的。修建这些沼气池,是农业部实施的“武陵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内容。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在湘西地区,依托沼气搞的“生态家园”,有“猪—沼—菜”、“猪—沼—果”、“猪—沼—鱼”、“猪—沼—稻”等许多模式。在茶园村村民王永科家,记者就见到了“猪—沼—菜”的生态生产模式。庭院一角是一排整齐的猪舍,猪舍后面卧着两个塑料大棚。大棚里的辣椒和草莓长出了新苗,娇嫩欲滴。王永科说,用沼渣、沼液上菜,不招病虫害,产出来的东西格外新鲜。他扳着指头说,家里养了10头猪,沼气用来做饭烧水,侍弄点儿蔬菜水果,一年下来,足不出户,收入2万多元。这笔账算得大伙心里美滋滋的。
  在雨龙村,记者还参观了沼气保鲜库。据介绍,沼气贮藏的主要优点,一是成本低;二是保鲜时间长,利用沼气保鲜,水果保鲜期可由正常情况下的30天延长到150天,而电能冷藏保鲜期仅120天;三是保鲜效果好,沼气保鲜的失水率仅为3%。小小保鲜库为山区的果农解决了大问题。比如,猕猴桃在收获季节每公斤1.2元,而保鲜后能卖到3元左右呢!
  沼气为山区农村提供了廉价的生态能源,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更有意义的是,它为贫困山区创造了一种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附图片)
  过去,湘西土家族农家只能用柴火做饭,烟熏火燎(上图),现在他们用沼气做饭,干净卫生(下图)。 李景明摄 压题照片:青山黛翠中的湘西土家族吊脚楼。 本报记者 张毅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多些谋划,少些盲目
高云才
  几天前,一位在东北打工的老乡找到我,见面后,直抹眼泪。原来,蛇年春节之后,他就到了东北,通过老乡关系,找到了一家个体木材加工厂。起早贪黑的,干一年了,可薪水呢,断断续续的,有了上顿没下顿,一年只拿到了两个多月的工钱。最近,木材加工厂空了,老板也走了,找谁要工钱呢?又要过春节了,他想回家,又怕回家,在外面辛苦一年,没有能把钱挣回家,路费都没有。
  农民外出打工,还是要好好谋划一下。每年,农民等不及过完年,就一窝蜂,背着铺盖卷,走南闯北。不管是否能找到工作,也不论是否能从老板那里拿到工钱,反正是出门了。在农村,如果过完年还不出门,会被人讥笑无能。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许多农民过完年就走。
  应该说,珍惜时间,只争朝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农民外出务工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很多打工者回乡之后,不仅挣到了钱,而且带回了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当地致富的能手。但是,如果农民外出务工前,信息闭塞,盲目从事,加上一些地方私营企业五花八门,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弄不好,农民就会上当受骗。我的这位小老乡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解。说千道万,农民外出务工前要睁大眼睛,多些谋划,弄明白了,再出门,不迟。
  说到谋划,在农村远不止外出务工。比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别人种什么,俺就种什么;别人干什么发财了,我就跟着干什么。结果,往往是碰了一鼻子灰。要避免这种现象,关键是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联系市场的实际,确定干什么,怎么干。这些,都需要谋划。
  谋划,不只是农民的事,实际上,谋划更需要干部做大量细致的服务工作。外出务工,需要干部主动加强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了解劳动力供求状况,以减少盲目。留在家乡从事种养业的农民,需要干部在科技服务、市场体系、龙头企业建设等方面,多些谋划,增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要紧的是,别忘了谋划!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今年该种些啥?
  ——两位赣县农民的种养经
  黄石明 胡庭贵
  又到岁末年初,农民们在盘算新的一年该发展些什么,才能适销对路,才能获得好效益,大家不妨听一听江西省赣县两位农民的“种养经”。2001年,他们瞄准市场发展的一些种养项目都已经获得了可观的效益。
  把握市场“冷热症”
  我叫王永元,赣县南塘镇岭脑村村民。这几年我一直没有固定过种什么,种的规模也不大,然而我却是种什么,什么就赚钱,诀窍就是把握市场“冷热症”。
  农村搞种养,最忌讳的就是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种什么,养什么,一定要注意分析市场,要瞅准市场冷门。前年冬瓜滞销,最低卖到2分钱一斤。我想大家肯定会因此不种冬瓜,所以我反而趁机扩大规模,种了2亩地的冬瓜,没想事情果真像我想的那样,冬瓜价格上涨,达到0.3元/斤,收入一下子就达1.8万元,让村邻羡慕得要死。
  今年种什么?这个要保密,但肯定不是冬瓜,因为今年冬瓜热销,明年肯定很多人种。我已经探过市场,今年继续种植去年市场滞销的。
  紧跟科技“风向标”
  我叫罗亨信,大田乡信江村村民。2001年我饲养三元杂交猪,年纯收入达2万余元,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星”。我的经验就是紧跟科技风向标,不断引进和运用良种良法。
  前几年我也一直在养猪,但因养的是传统品种,不仅没赚钱,反而赔进去不少。2000年,大田乡在国土资源部的扶持下,大力进行种猪改良,全面引进大约克、长白、长大、杜洛克等瘦肉型种猪亲本,推广发展体型好、长膘快、周期短、瘦肉率高的三元杂交猪,乡村干部找到我,要我带头养猪,所以我又开始养猪了。
  良种猪就是不一样,不仅卖得十分抢手,而且平均每公斤还比传统猪高1—1.2元。所以,我觉得搞种养关键还是要依靠科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看春节农村万象新

  祁阳政府乐做订单“红娘”
  本报讯 湖南省祁阳县委、县政府为农民和农业企业牵线搭桥,实现农民、企业“双赢”。
  日前,在广州市召开的农产品博览会上,祁阳五神酒厂与广州德隆贸易公司签订了2500万元的五神酒订单,祁阳天龙米业公司与广东东莞市粮食局签订了4万吨优质米订单,祁阳金浩植物油厂与长沙市粮油总公司签订了800万元的精炼植物油供货合同,成为这届农博会上永州市签订农业订单量最大的农业大县。这是祁阳县委、县政府乐当“红娘”,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联姻进市场,实现农民、企业双赢的结果。
  (邓元春 张松柏)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看春节农村万象新

  泌阳妇女告别灶台闯市场
  本报讯 时下,在河南泌阳农村,活跃着一支近千名农村妇女参加的贩菇队伍,她们骑着款式新颖的摩托车,往来穿梭于农村市场买卖香菇。据调查,千余名农村妇女每天可收购香菇3万多公斤,人均月收入1500多元。不仅增加了她们的家庭收入,同时也活跃了山乡经济。
  泌阳县有农村妇女近40万人。过去,广大农村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很少涉足商品流通。2001年,农行河南泌阳支行以“泌阳香菇甲天下”为依托,发放1200万元贷款,使该县近40万农民从事香菇种植,年产干鲜产品1.5万吨,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6.8亿元,全县人均增收600元。 (刘喜山)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看春节农村万象新

  华蓥农业业主“充电”忙
  本报讯 “发展山羊要靠科技,一要选种科学,二要饲养科学,三要配种科学……下面就在这个现场给各位业主讲一讲。”20多位养羊的业主围着张红平博士,一边听讲,一边记录,时而还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是笔者1月12日在四川省华蓥市双河镇磨刀湾村李家山养羊场看到的一幕。
  据了解,华蓥市近年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行业主经营制,农业产业化进程很快,现已吸引投资在6万元以上的297名业主在该市开发农业和发展畜牧业。该市根据农业开发业主的需求,借助与四川农业大学的市校科技合作关系,由市科技局牵头,市畜牧局、市农业局、市科协等单位积极配合,请来专家对全市近300名农业开发业主和乡镇主要领导进行培训。 (杨天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看春节农村万象新

  西郭城镇干部政绩群众打分
  本报讯 1月23日晚,河北省巨鹿县西郭城镇东郭城村委会大院内灯火通明,并坐满了群众。原来,这里正举行“一述一评”群众大会。
  据悉,该镇在农历年底前在各村开展“一述一评”活动,即: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在村民大会上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把来年的工作计划向全体群众做述职“汇报”,然后由村民代表(每户一名)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为干部打分,得分情况由参加会议的镇领导当场汇总,作为镇年终考核村“两委”干部的主要依据。
  “一述一评”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促进了村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东郭城村2001年为村里50户吃不上自来水的村民铺设了一条自来水管道,解决了吃水难问题。小张庄村多方筹资40万元新建的高标准教学楼也于年底前正式启用。(张蔚霞 王文理 雷宏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