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2-02-11

2002-02-11新闻联播 文字版

成功在于体制新

第10版(企业界)<br/>专栏:专家点评<br/><br/>  成功在于体制新<br/>  曾经组织越南太钢项目前期咨询和竣工验收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助理苟护生认为,越南太钢项目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点是采取了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模式,由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工程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方向应该肯定。<br/>  苟护生介绍,由独立执业的工程咨询公司通过市场公开竞争承揽业务,是目前国际工程咨询市场一种通行做法。国际上的工程咨询业务包括建设项目前期咨询、勘查设计、招投标咨询、项目管理、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技术咨询和管理咨询服务。工程咨询业在我国虽然发展很快,但这一行业的重要性尚未被广泛认同。国内工程咨询公司目前大多只在项目前期评估论证、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某个环节上单项介入工程,还无法做到像援越太钢项目这样参与全过程技术、管理咨询服务。为什么这种体制率先出现在援外工程中?苟护生认为,关键在于业主对工程咨询重要性的认识。因为这个项目是中国政府出资,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过问,而我国领导人对工程咨询在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视。因此国家不仅批准了邯钢以设计院为主体的总承包方案,同时还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参与该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竣工验收,共同把住质量关。<br/>  苟护生呼吁,我国工程咨询建设管理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咨询业要打破部门界限,组建一批有实力的、能够参与项目全过程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的工程咨询公司,缩短与国外工程咨询业的差距。

随着入世后关税的下降,国外新药将更加容易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中药产业如何应对——中药产业:古老呼唤现代

第10版(企业界)<br/>专栏:<br/><br/>  随着入世后关税的下降,国外新药将更加容易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中药产业如何应对——<br/> 中药产业:古老呼唤现代<br/> 本报记者 朱剑红<br/> 中药生产,也许是我国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但它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直到近10年,才有一个产业的雏形。<br/>  我国中药生产历史上依附于药店,新中国成立后,中成药工业开始从药店分离,逐步形成独立运行的制药厂。70年代中药制药开始推行机械化,80年代实施《药品管理法》、《中药新药审批办法》,促使中药改变了粗放的作坊式生产的局面,90年代提出中药现代化,中药发展开始进入了科学化阶段。1984年我国中成药工业总产值不足20亿元,2000年达到485亿元,增长近24倍,年均增长20%以上。但中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发展的因素。<br/>  低水平重复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全国涉及经营与生产中药的单位约2万家,其中生产企业近5000家、商业机构1.2万余家、中医院2600余家、科研和高等教育机构110余家。中药生产条件简陋、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分工、企业规模小,造成我国中药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关联度低,企业之间低水平重复生产,地区之间重复布局,资源和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br/>  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标准规范不严格,产品质量不稳定。我国1.3万种药用资源中,常用的500种中药材尚未建立科学的质量规范;8000多种中成药多数还是“黑大粗”的传统剂型,缺乏严格的质量标准,疗效不准确,质量不稳定,一些中药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毒性过大,严重影响了中药市场的开拓,是造成我国出口中药从1995年的6.55亿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4.57亿美元的主要因素之一。<br/>  中药研发缺少技术平台等支撑条件,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防治疾病的药物,但由于中医现代化发展滞后,中药发展与临床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中药研究力量分散、新药审批法规的限制,中药产业在传统理论基础上未能形成开发速效、高效、长效和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的新中药创制能力和技术优势,未能形成中药制药工业技术综合集成能力和加速采用新技术的机制,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规模化生产和进入药品主流市场的步伐。<br/>  中药产业的生产技术落后,尚未根本摆脱作坊式生产的局面。包括饮片生产在内的中药制药,尽管初步改变了手工切制、敞口煎熬、明火直取等原始的生产方式,但水煮醇沉的方法仍然十分普遍,中药提取、精制工艺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决定中药生产技术水平的两大指标,一是全行业按GMP规范组织生产的企业数量不足10%,二是全行业采用全流程自动控制的企业数量不足5%。<br/>  除了企业规模、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中药资源遭到破坏,也威胁着我国的中药产业。发达国家在逐步认识中医药独特优势,从法律上认可中医药的同时,一方面依靠其科技优势,纷纷设立中医药研究机构,不断提高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技术门槛,另一方面对我国中草药及其提取物采取掠夺性收购,并经过纯化、精制等返销我国,致使甘草、麻黄、红豆杉、野生人参、冬虫夏草等上千种野生动植物面临退化、枯竭甚至绝种的危险。<br/>  虽然中药是我们的国粹,但长期以来国家对中药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中药产业长期缺乏宏观发展战略和有效的发展协调机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的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人口的增加,即使我国人均药品消费量保持不变,到2005年我国药品消费也将比2000年的1500亿元增加近300亿元。我国巨大的药品市场吸引了国际大型公司的密切关注,加大向我国出口西药和生物药,并在国内设立合资、独资企业占领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国际上64个国家已相继设立了2000多个中医药研究机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的进一步降低,国外新药将更加容易进入国内市场,国际大型医药公司在我国将占据越来越大的优势,我国中药产业有沦为原料基地的危险。<br/>  面对新世纪,古老的中药行业呼唤着现代化。为了使中药产业从传统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2001年国家计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进行了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后,正式提出了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目前,这一专项实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发展势头很好。2001年国家首批实施了58个现代中药产业化项目,安排高技术产业化投资3.5亿元,支持了总投资约73亿元、58个现代中药产业化项目,国家资金带动社会投资近1∶20。初步估算,这批项目实施后,可新增产值近200亿元,将现代中药占中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现代中药产业化的思路

第10版(企业界)<br/>专栏:<br/><br/>  现代中药产业化的思路<br/> 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br/> 为促使我国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计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了历时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并结合“十五”计划的实施,2001年正式提出了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将于近期提出2002年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的实施要点。<br/>  专项突出现代化、高科技和示范性,以培育我国中药产业的大品种、大企业、大市场为宗旨,有目标、突出重点地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现代制药先进工艺技术与装备产业化,提升中药产业内在竞争力。<br/>  这个专项涉及以下三个主要内容:<br/> 一是以大品种为核心,延伸中药产业链。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中药产品的产业化。以企业为纽带,扩大中药产业的关联度。在促使一批代表性中药骨干企业技术进步、现代中药工业化生产的同时,带动中药农业、新型制药机械的发展和产业化。<br/>  二是以大企业为龙头,促进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与有科研优势的科研机构、大学和其他社会资源有效地结合,形成现代中药的技术支撑体系。特别是要通过国家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中药材种质繁育与规范化种植、饮片加工工艺与规范、中成药制药关键技术与装备、中药复方开发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重大科技成果后续工程化研究、单项科技成果系统集成的工程化验证环境。<br/>  三是以大市场为依托,加强市场急需新品种的开发,使我国的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市场竞争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健康发展。2001年国家计委首批安排高技术产业化投资3.5亿元,支持了总投资约73亿元、58个现代中药产业化项目。<br/>  国家计委在进一步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要中药新品种、重大技术的产业化的同时,目前已将工作重点转到强化中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有关方面。将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择优扶强,充分发挥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并调动其他社会资源,在制约中药产业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采用新机制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我国援越太钢技改项目九大工程仅一年就建成投产,被越方称为“惊人奇迹”——“太钢奇迹”奇在哪里

第10版(企业界)<br/>专栏:<br/><br/>  我国援越太钢技改项目九大工程仅一年就建成投产,被越方称为“惊人奇迹”——<br/> “太钢奇迹”奇在哪里<br/>  钟汉太<br/>  2001年11月21日,中越两国政府代表团在越南太原隆重举行中国政府援助越南太原钢铁公司技术改造工程竣工典礼,越南常务副总理阮晋勇代表越南政府给我国邯郸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汉章、副总经理赵明太、设计院院长孙洪豪等7人颁发了“友谊勋章”,同时,给邯钢颁发了“集体友谊勋章”,以表彰邯钢人在越南大地上创造的“惊人奇迹”。<br/>  短短一年时间里,由中国政府援助、邯钢总承建的太钢技术改造工程以一个全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的形象在越南太钢落成。选矿厂、洗煤厂、烧结厂、铸铁厂、炼钢厂、制氧厂等九大工程的建成,使太钢炼铁能力由4万吨提高到15万吨,炼钢能力由3万吨提高到24万—30万吨。<br/>  这个庞杂的技改项目九大工程全部在一年内建成投产,建设速度惊人;九大工程仅用了2000多万美元,工程量与投资少的反差惊人;九大工程全部实现一次试车投产成功,被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共同组织的工程质量验收团评定为“优良工程”,建设质量之高惊人。<br/>  中国政府援建越南太钢技改项目负责人之一、国家外经贸部援外司司长张织鑫在太钢工程现场考察后感慨地说:“这么大的工程,就是在国内也要两年建设工期,邯钢竟然用一年时间建成了,真是难以想象。”<br/>  国家经贸委外经司负责人在现场作了全面调查后认为,这一工程建得又快又省又好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国家领导人亲自将工程建设任务交给邯钢这个“红旗单位”作为总承包单位,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先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形象。邯钢领导在工程中勇于改革,大胆实施让该项目从勘察设计、施工管理、设备安装调试直至生产运行都由工程设计部门现场负责组织指挥的新体制,开创了我国工程咨询业的先例。<br/>  向总理立下“军令状”<br/>  时间追溯到1999年12月,邯钢董事长刘汉章这位著名的企业家接受了朱镕基总理交给的这项特殊任务。朱总理亲切地说:“中央将援建越南太钢工程交给邯钢,邯钢要在太钢现有基础上通过必要的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实现越南太钢扭亏为盈。”<br/>  刘汉章亲自带队组织考察团对太钢进行了现场考察。太钢当时的情况令专家们大为震惊:越南太钢是我国60年代初援建的,40年来几乎没有进行过技术改造,工艺陈旧、技术设备落后,生产规模很小,连续亏损。邯钢领导和技术专家彻夜研究,确定总体技术改造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br/>  为了尽快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这项重要的援外任务,为使太钢尽快摆脱困境,根据多年来邯钢搞技改的经验,刘汉章代表邯钢人向朱总理立下“军令状”:用一年时间完成全部技术改造工程,并引进邯钢管理经验,使太钢尽快扭亏为盈。邯钢向总理、向祖国作出了郑重承诺。<br/>  事在人为,拿下设计和土建施工第一仗<br/>  为使太钢工程尽快建成投产,邯钢成立了以董事长刘汉章为指挥长,副总经理赵明太、设计院院长孙洪豪为副指挥长的邯钢越南太钢工程指挥部。现场施工开始又成立了孙洪豪任现场指挥长的邯钢驻越南太钢工程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现场工作。<br/>  孙洪豪从未感受到这么大的压力。作为设计院院长,他深知设计是工程的灵魂,为了确保设计“先进、适用、可靠”,他首创了“精、准、优”的设计质量控制法。按常规设计,设计部门对图纸只审三遍,而对这个邯钢接受的第一个援外项目,他们对重达2吨半的图纸一遍又一遍优化,审了6次,从源头确保了工程质量。<br/>  踏进太钢施工现场,所有专家组成员备感肩上担子沉重。这里杂草丛生,几座厂房掩映在热带植物丛中,遍地都是抗美战争中炸弹炸出的养鱼坑。在这种条件下要用一年时间建成一个钢铁联合企业谈何容易。但邯钢这面旗帜正是战胜重重困难立起来的。刘汉章时常用“事在人为”四个字告诫邯钢人,为了祖国的重托,为了将标志两党两国友谊的合作项目如期顺利建成,邯钢人再次身体力行,在异国土地上对“事在人为”这一在邯钢被反复实践验证的信念开始了新的证明。<br/>  按照分工,邯钢总承建工程,越方分包土建施工。整个工期才一年,而越南四家土建施工单位一开始就提出施工工期要18个月。背着可能影响总工期的责任,孙洪豪果断决定接手土建施工管理,以我为主和太钢共同管理越南施工队伍。为保证土建施工工期和质量,他带领16名专家组成员连续五天四夜查遍了近万张图纸,制订了18项工程管理操作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使每道工序都有规范、有监督、有检查、有制约。<br/>  施工开始后正是越南梅雨季节,施工现场一片泥泞,施工车辆刚开进去就趴了“窝”。让人担心的还有战争留下的创伤。一天,工区正用锅熬沥青,突然一声炸响,一个金属物穿破锅底射向天空,随后竟挖出一堆高射机枪子弹。边施工还得边组织探雷,整个施工现场挖出未爆炸的炸弹就达308枚,使本来就短的工期更加紧张。为了保进度、保质量,孙洪豪带领全体专家,每天坚持在现场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为了一个施工技术问题或施工质量问题,他们连续几天几夜坚守现场,直至合格完成。就连春节,邯钢人也是在太钢施工现场的忘我工作中度过的。他们制定和实施的7个阶段20项措施,以及那种一心为工程的极其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感动了越南施工单位,他们增调来3000多名施工人员,越南政府也派两个营部队给予支援。在邯钢有条不紊的组织指挥下,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海战术”在太钢开展,“白天一片人,夜晚一片灯”,硬是用4个月时间全部完成了土建施工任务,创造了越南土建施工历史记录。越南政府总理潘文凯在视察太钢工程现场时连声称赞,中国专家的“邯钢精神”值得太钢学习。<br/>  倾力再战,所有工程按期建成投产<br/>  土建施工结束后,工程进入了全部由邯钢和中方施工单位参加的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600多名邯钢和中方施工单位人员进驻太钢施工现场。这时正值越南连续6个月的高温雨季,高温、潮湿,群蚊乱舞,许多人水土不服,浑身上下甚至脸上都起满红色斑疹,痛痒难耐。高温中暑把不少施工人员送进医院。长时间远离祖国和亲人,思念之情也难以排遣。尤为困难的是,越南工业基础薄弱,施工机具和冶金用施工材料奇缺,有些在中国随处可买到的材料和备件,跑遍越南也买不来。工程进入了极为艰难的阶段。<br/>  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河北省委十分关心工程建设,特事特办,一边解决大量实际困难,一边予以各种精神鼓舞,及时给太钢工程现场发来慰问电,中国驻越使馆的领导也多次到现场慰问。越方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不时到施工现场同邯钢中方专家座谈工程情况。邯钢公司董事长刘汉章、副总经理赵明太急工程所急,亲自组织邯钢12个二级厂和处室进行艰巨的设备制造工作,并将设备材料源源不断运至太钢。施工关键阶段,又多次到太钢现场指导工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孙洪豪带领现场指挥部全体成员严密组织、强化管理并全部实施三班作业。不论白天黑夜,哪里工程有难题,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职工有困难,哪里就得到他们倾尽全力的帮助。<br/>  由工程设计部门为主体组成的工程现场指挥部全体成员,在组织指挥工程建设的同时,还肩负着现场技术指导的重任,他们用自己亲手设计的图纸快捷地指导着工程建设,快捷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从而确保了工程建设。<br/>  确保达产,誓为祖国争光<br/>  工程如期竣工了,邯钢人却没有松劲,刘汉章、赵明太又深入太钢现场指导生产,开始为太钢干部作经营管理培训工作,下决心要出色地完成朱总理交给的“帮助太钢加强经营管理、实现扭亏为盈”的重托。刘汉章再度任命孙洪豪担任现场生产指挥长,带领邯钢生产操作人员和越南太钢职工一起开始了新建工程生产达产的新一轮奋斗。<br/>  时间回到2000年2月,在开始制定太钢改造方案时,面对越南工业基础薄弱、废钢资源紧缺的不利条件,邯钢发现,靠进口废钢炼钢,生产成本高;单纯用高炉铁水炼钢,因当地矿产原料锰、硅元素含量很高,钢水收率偏低。他们连续考察了国内20余家炼钢厂,反复论证后慎重科学决策:在太钢建设超高阻抗、超高功率电炉,改变电炉的常规冶炼工艺,采用电炉半废钢、半铁水碳氧枪炼钢技术。2001年11月5日,在邯钢舞阳钢铁公司技术骨干操作下,太钢炼钢厂生产出第一炉合格钢水,一次热负荷试车成功。2002年1月27日,炼钢厂全面达到设计能力,并实现了太钢建厂以来第一次采用连铸机多炉连浇工艺。在场的太钢领导和职工兴奋不已,纷纷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专家了不起,邯钢了不起。<br/>  在炼钢工程达产的同时,太钢技改其它8大项工程经过邯钢和太钢的共同努力也先后达到设计生产能力。<br/>  记者采访邯钢公司董事长刘汉章时问,为何当时敢立下“军令状”确保一年完成?刘汉章说:我们敢这样表态是因为邯钢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技改专家,加上用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邯钢精神”时刻激励每位职工,我们有这个勇气和能力。<br/>  正是刘汉章倡导的这种“邯钢精神”和有赵明太、孙洪豪这样一批“邯钢人”,邯钢不仅由一个地方小型企业发展为今天的国有特大型企业、红旗单位,如今又为中越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争了光。

图片

第10版(企业界)<br/>专栏:<br/><br/>  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致力于应用高科技手段引导现代中药,建立了先进的新药研发基地,成为带动整个集团发展的龙头。几年来,他们开发出一批受市场欢迎的新药。图为以岭医药集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干细胞培养室。 何宜摄

企业是中药现代化的主体

第10版(企业界)<br/>专栏:<br/><br/>  企业是中药现代化的主体<br/>  河北以岭医药集团总裁 吴以岭<br/>  实现中药现代化,中药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它既是中药现代化的探索者,又是实践者。实现中药现代化,就需要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中药生产的多个环节,如中药的细胞级微粉技术、低温干燥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一步造粒技术、生物芯片筛选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实现,只有靠企业运用到中药生产的各个环节,才能改变我国相对落后的中药提取、分离等技术,改变我国中药生产加工相对落后的局面。<br/>  中药现代化需要工艺工程化,而工艺工程化的实现,要靠企业的全面技术进步。发达国家药品的生产已广泛采用了适合现代化生产的设备和检测装置,实现了生产程序化、检测自动化、输送管道化、包装机械化,我国欲使中药产品走向世界,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中药生产特点,符合现代医药工业优质化生产过程(GMP)标准,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生产工艺,使中药生产技术及工艺标准化,使我国的中药生产企业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而这种生产规范,是被国际认可的。<br/>  中药现代化必须保证中药质量的可靠性,质量的可靠性不是在实验室做出来的,而是在生产线产出的每一件产品,有效成份整齐划一,质量标准可控。这也是靠企业来实现的。中药的有效成份非常复杂,并且产地不一,有效成份也不一致,而中药复方的有效成份更是难以确定,这成为制约中药产品走向世界的瓶颈。要突破这种瓶颈,就需要根据中药的自身特点,建立起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控制体系,制订出国际市场接受的质量标准控制规范。实现这种规范,需要中药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中药原料生产基地,规范中药材种植加工,稳定中药材质量。<br/>  质量标准化,加工技术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工程化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而实现三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积极投入,中药现代化战略才能落到实处。<br/>  中国加入WTO后,医药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中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而这种机遇是建立在中药现代化基础之上的,如果我国中药产业不能迅速实现现代化,不但中药产品不能走向世界,就是现有的国内中药市场也将迅速被洋药占领。因此中药的现代化迫在眉睫。中药的现代化不是某一家中药企业所面对的问题,而是我国整个中药行业所面对的问题,只有形成中药现代化的产业大军,才能从容应对入世后医药市场的竞争,也才能使中药在国际上占有应有的地位。<br/>  我们河北以岭医药集团正在建设科研制药基地,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装配有符合GMP标准的针剂、胶囊、软胶囊、片剂、滴丸、颗粒剂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30亿元以上。基地中的中医药开发现代技术应用工程中心大楼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中心引进博士30名、硕士50名,总体研究人员达到200人。以岭集团的拳头产品通心络胶囊投产上市以来,已在全国许多医院得到了推广应用,赢得了医患人员的好评。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2001年,国家计委正式立项,将通心络胶囊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计划,拨款600万元支持以岭药业引进清华大学超微粉碎机组,用于年产14亿粒通心络胶囊,项目建成后,将满足300万心脑血管病人的用药需要,也将加快企业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的目标是把国内外有关中医药研究的最新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中药的开发生产工艺中,建立起完备的中药新药开发科技平台,形成国内一流的中药、生物药开发综合科研实力,部分新药开发参照国际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的医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