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七届县委共扶一棵“摇钱树”
常山胡柚:农民户均增收四百元
本报讯日前,浙江省常山县县委书记黄锦朝来到常山天子胡柚有限公司,就如何打开胡柚深加工产品的销路问题,向职工们求计问策。
  在常山,领导换届不换致富路,黄锦朝已经是第七任县委书记了。19年前,常山县农业科技人员在青石镇澄潭村发现了一种“似桔非桔,似柚非柚,风味独特”的珍奇水果,当时的县委书记俞济初听到这个消息,眼睛一亮,常山有数十万亩荒山丘陵,如果大面积开发出来,种上这果子,农民不就能脱贫了吗?他马上和农技人员一道赴现场察看野果,在广泛征求当地村民和科技人员意见后,召集县领导班子拍板,把胡柚开发项目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期目标来落实。
  1986年,常山胡柚项目受到了省上的重视,省政府拨出100万元资金扶持常山发展胡柚。而此时,常山胡柚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北京“全国春节名优农副产品展销会”的抢手货,展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自此,常山县从上到下抓胡柚“铁了心”,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10多年来,全县共计投入1.56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单位个人自筹资金1.1亿元,投工2590万个。胡柚种植面积也由当初的几百亩发展到10万亩,年产量达10万吨,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5%。
  为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常山大胆改革投资机制,使原来的一家一户的开发形式转向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开发。投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变,目前全县已建立千亩以上的连片胡柚面积2万亩,乡、镇、村、部门办胡柚场9700亩。根据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要求,常山县还培育了“天子”、“天宝”等龙头企业,使胡柚形成基地、科研、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并逐步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营销网络。
  2003年3月,黄锦朝上任县委书记。他和县长俞顺虎分头搞调研,跑山头,访码头,与中国科学院开展科研攻关,抓胡柚系列产品的开发,抓胡柚种苗工程,制订、实施胡柚名牌战略,新建万吨冷库。七届县委共扶一棵“致富树”,使常山胡柚19年来长盛不衰。据统计,仅胡柚一项,2001年全县农民户均增收400多元。(常轩)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渴望金融常识读本
编辑同志: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与银行、信用社打交道的机会也多起来了。但农民对于怎样识别假币、人民币七成新是怎么回事、残损币如何兑换、储蓄存款账户实名制有何规定、利息税怎样计算等金融常识都不甚了了。至于“基金”、“股票”、“按揭”更是一无所知。他们渴望能买到像农技知识读本那样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明白如话的金融常识读本。衷心期望金融和出版部门能认真考虑这件事,让农民朋友们早日拿到这样的常识读本。
  中国人民银行安远县支行赖裕聪郑发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公司+农场+农业工人
龙大演绎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尹洪东汪冬霖
  龙大集团地处山东胶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速冻蔬菜出口企业,也是我国151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企业总资产13亿元。去年,销售收入14.6亿元;出口量8万多吨,创汇9.3亿美元。其中,速冻蔬菜出口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量的1/10,粉丝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量的25%,汤粉占中国对韩出口总量的60%。龙大加工的食品,2/3出口国外。
  “今年是龙大成立以来面临最严峻考验的一年,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使中国农产品出口普遍遭受打击。面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企业只能积极应对和主动调整。”农民出身的龙大集团董事长宫学斌开门见山地说。
  宫学斌介绍,为应对发达国家大幅提高对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今年,龙大集团投资200多万元,从美国引进了国际一流的检测设备,由此“武装起来”的规范化的检测中心,能对蔬菜原料中的农药残留、肉类中的兽药残留及食品添加剂严格检测,达标后方准加工、出口。同时,龙大不仅取得了“ISO9002”等国际国内认证,还取得了美国AIB认证,拿到了冷冻蔬菜进入美国市场的“通行证”,成为中国得到该项认证的两家企业之一。
  此外,为从种植源头上遏制农药残留,龙大还大力发展有机蔬菜基地。莱阳市沐浴店镇黄崖底村靠近公路的108亩耕地,从1999年起被龙大租赁,亩租金一年550元。如今已是龙大第三有机农场,并获日本农林水产省认证。
  在甘蓝地里,我们看到52岁的村民董耀臣,正带领27名农民用手捉虫子。而3年前,这种活是不消人工去做的。只需打两遍农药,菜青虫、小菜蛾们便告玩完。董耀臣说:“我们这里种的是有机蔬菜,不能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和化肥。除草,也全用手拔。田间工具也是专用的,用完后洗净消毒、专门存放。龙大基地公司派两名技术员常驻,日本客户隔三差五到农场查看。”董耀臣原种粮2亩,年收入400来元。而今他不再种地,成了有机农场的“领班”。月薪800元,年底还发2000元的奖金。
  王国立,是莱阳市芦儿港村的蔬菜种植大户,种菜100亩。他指着田里一畦畦的绿菜花和日本大葱说,从今年起他的菜田“加盟”为龙大的“农场”。他与龙大签订的合同中,不仅有收购价格,更有种植要求和标准。他说:“我1996年起大面积种菜,既不按谁的标准办,也不与加工企业签合同。收获时,哪里价高卖哪里。往往是一年赚,一年赔,没个准头。去年,我就赔了4万元。今年有龙大做靠山,收入12万元不成问题。”
  宫学斌认为,在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过去的“公司+农户”模式已经不适应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或养殖的农户,受素质和公司刚性管理缺位的制约,难以保证所产原料的质量。为此,龙大将“公司+农户”改造成为“公司+农场(养殖场)+农业工人”的新模式。农场或养殖场分两种类型,一是紧密型,龙大自己办的,直属直管,雇用农民做工;一是相对松散型,农民大户自主经营、自主雇工,龙大以契约的形式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他说,实践证明,这种新模式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攻克国外“绿色壁垒”的必由之路。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喜看盘锦常山特色牌
  骁骏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就要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各地在调整农业结构中都有同样的困惑:“谁能告诉我,应该种什么?”读了盘锦、常山两稿,令人振奋,给人启迪。
  盘锦利用稻田养螃蟹,发展“蟹经济”,养蟹的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1/3。常山利用荒山资源,开发“常山胡柚”,面积搞到10万亩,仅胡柚一项,农民户均收入400多元。
  盘锦、常山,一南一北,地理、资源、环境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打“特色牌”,以特色取胜。无论是盘锦的“稻田蟹”,还是常山“似桔非桔、似柚非柚”的胡柚,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味道”,靠特色,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靠特色,畅销市场,甚至走出国门。
  “谁能告诉我,应该种什么?”市场是复杂多变的,谁也不敢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照搬别人的经验,看东家种瓜挣钱,你也种瓜;看西家栽豆不错,你也栽豆,如此东施效颦十有八九要栽跟头。如果说有以不变应万变的“万全之策”的话,那就是要拿出别人没有的特色产品来。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绝大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几乎没有什么是短缺的。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以质量取胜。特色,是一种特殊的质量,特色,也是遨游市场畅通无阻的“通行证”。有了特色,就有了不可替代性,就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盘锦地处辽河尾闾,今年河蟹产值达到30亿元,养蟹收入占农民收入的1/3——
盘锦“蟹经济”渐成气候
  农民日报记者于险峰本报记者高云才
  北方“蟹都”
  枫树叶在秋风中泛出几丝鹅黄,盘锦市大洼县新开镇老汉王富奎坐在自家的田头“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稻浪滚滚,成群的扣蟹(扣子大小的未成年蟹)在稻田里嬉戏……老王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期待。
  “可别小瞧了这些横行霸道的‘小将军’,俺家1/3的收入呢!这稻田养蟹,是俺们镇‘蟹苗大王’李晓东发明的。他,可真是俺们的财神呀。”
  甭说在新开镇,就是在整个盘锦市,提起李晓东,哪个不晓?
  李晓东,80年代初期在大连水产学校学习,1990年,他到县河蟹开发增殖站任站长,起早贪黑,硬是闯出了一条河蟹工厂化育苗的新路。在这以后的几年里,盘锦的河蟹育苗厂就发展到100多家,总育苗水体达到10万立方米,年产蟹苗5万多公斤,扣蟹10000多吨,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盘锦成了闻名全国的河蟹苗种基地。
  李晓东养蟹来了神,他琢磨着,盘锦的耕地70%都是稻田,能否把这蟹田搬进稻田中,来个稻田养蟹,稻蟹共生互利?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李晓东获得了成功,稻田养蟹在盘锦以至全国迅速推广。现在,盘锦的稻田养蟹面积已达到80多万亩,全国已经超过1500万亩。仅稻田养蟹一项,每年就给从业的农民增收50亿元……
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是中国三大河蟹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工孵化与养殖技术的进步,盘锦野生河蟹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河蟹育苗、养殖、加工已经成为新兴产业。
  如今,盘锦是中国北方出了名的“蟹都”。2002年,全市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眼下,1.6万吨河蟹已经丰收,产值接近30亿元。盘锦,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河蟹人工孵化和养殖基地。
  “蟹经济”,一个崭新的课题
  盘锦市市委书记曾维告诉记者:盘锦坚持生态立市,要把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融入区域整体发展之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双赢”。于是,“蟹经济”就进入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视野。
  曾维算了一笔账:全市150万亩水田,120万亩苇田,30万亩水库、坑泡、沟岔、沼泽,60万亩滩涂,300万亩海淡水水域。水多草丰,是河蟹生长繁殖的最佳之地。如果这些水域全部养蟹将达到90亿元,同时产供销等环节会提供数以万计的工作机会,等于再造两个盘锦农业。
  从另一方面看,盘锦是个以石油兴市的新型城市,一旦石油资源枯绝,盘锦靠什么来立市?
  盘锦市委政策研究室杨壮力说,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在资源生产的成长期,城市经济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在稳产期,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会明显减缓,但仍可保持相对稳定;进入衰减期,如果没有足够规模的产业来替代,城市经济的滑坡在所难免。现在,盘锦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加快培育接续产业、替代产业,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增长点不清晰,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蟹经济”等生态发展项目无疑是城市的未来接力型经济的支撑。
  发展“蟹经济”,要“八爪抓地”
  今年,盘锦蟹产量达到1.6万吨,产值30亿元。产量规模的再扩容不是问题,还有数百万亩水面没有开发,可是这产值能否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利润,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个难题是鲜蟹销售。
盘锦蟹,质量行吗?很多南方的消费者表示怀疑。怎么办?李晓东不信这个邪。他拿着地图在南方到处推销盘锦蟹,结果,盘锦蟹以其同南方蟹相比的季节差和肉质饱满鲜嫩在湖南、湖北、广西首先赢得了市场。其实,在盘锦,单枪匹马地推销盘锦蟹的经纪人又何止李晓东一人?李晓东感慨地说:“看来,没有品牌的塑造,盘锦蟹在销售上就没有出路。”
  盘锦市副市长张要武说,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盘锦蟹。盘锦一年一度的“蟹文化”系列活动,就是在锻造盘锦蟹的品牌。
  鲜蟹销售,“提篮小卖”不行。所以盘锦着手建立多层次的鲜蟹批发市场,如今,村级、乡级、县级、市级水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建立起来了。在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盘锦蟹爬出了水田和蟹池,爬到了东部地区居民的餐桌上,还爬到了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
  第二个难题是深加工。
现在,盘锦的蟹类深加工企业所有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超过1000万元,加工品种也只有蟹黄水饺和蟹油之类的产品,产值低,附加值不足,影响小,无法与大规模的蟹产量相对称。
  盘锦市委常委喻国伟分析,无论成蟹还是扣蟹,都可以直接销售,所以在产业规模不大时,深加工因素显得并不重要,但是当河蟹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深加工就是必须的了,而且在蟹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据悉,目前盘锦从事河蟹产业的科研人员很少,而从事河蟹深加工的高科技人才几乎没有。这种人才与产业的不对称,就决定了支撑不起河蟹产业的迅猛发展。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发现商机,以此来研究河蟹的深加工,而且这个定位必须要准。要把深加工课题研究透了,形成品牌,把这些目标客户群定得非常准,你才能发现商机,才能研究产品定位,才能投入,才能寻找人才。而现在的深加工是一种缺憾。必须首先完成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过渡,否则就形不成经济优势。据悉,盘锦有关方面已在悄悄地酝酿螃蟹深加工这篇大文章。
  大洼县水产局原局长赵春昌告诉记者:“八爪抓地,螃蟹才得以横行。发展‘蟹经济’,也要八爪抓地呀。”不错,现在盘锦农民收入的3050元中,螃蟹收入就占700元,“王富奎们”还在巴望着养蟹收入有新的提升……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沙流河村有了局域网
  李新民
  随着天气转凉,农民姜宝明家里的空调停止了运行,他想知道电量因此减少几度,便打开电脑,进入村内局域网。“172度、108度、30度——合计46.5元”,轻点几下鼠标之后,表明本季度每月用电量及电费额的一组数字就闪现在眼前。这是记者近日在河北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村采访时看到的场景。
  在这个村,村民们可以通过电脑、电话和设在村委会办公楼大厅的触摸屏,很方便地进入村内局域网,查询想知道的任何事情。
  “真是太神奇了!”一位大妈说,“村里财务、企业收入,还有计划生育等等啥都有,俺最爱看的是致富信息。”当记者问一位小伙子最爱看啥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最近他正在通过网上的“法律法规”栏目研究《婚姻法》,原来他打算和对象结婚了。一位老党员说,他最常看的是村集体的财务收支情况,因为他本人是村民代表,搞村务监督是自己的责任。
  据了解,沙流河村是唐山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村庄之一。目前村集体固定资产1.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亿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当许多地方提出要搞信息网络的时候,富裕起来的沙流河村人产生了建局域网的构想,并得到丰润区和唐山市委领导的支持。他们到广东南海民乐村考察后,从北京海通融信科技发展公司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在借鉴民乐村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地特点,推出了功能更强大,更具特色的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据唐山市委副书记姬振海介绍,沙流河村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宣传、公开、管理、服务四大类。系统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村务公开水平大为提高。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沙棘铺就致富路
——来自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治理区的报告
本报记者朱隽
  10月下旬,记者随由林业、水保、农业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到位于黄河中游晋陕蒙接壤的裸露砒砂岩区考察,真没想到:在这一片曾经荒芜的黄土沟壑区中,一棵棵、一簇簇,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沙棘生长在那一道道蜿蜒着的黄土沟底和沟道两岸上。沙棘叶在寒风中依然绿着,已经成熟的沙棘果颜色变得红红黄黄的,煞是好看。有了沙棘的身影,这片黄土地唤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这勃勃生机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曾被中外专家称为“地球上的月球”和“环境癌症”的地方。但临行前专家的确向我们介绍过这里是黄河多沙、粗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是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和河床逐年抬高的重要原因。这里年均输沙量达3.5亿吨,其中粗沙约2.8亿吨,相当于黄河沉积粗沙的总量。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着手对这一区域进行治理,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的树种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沙棘:生态效益明显的特色树种
  在记者眼中,沙棘是一种不起眼的小灌木,可一听专家的介绍却颇为吃惊。沙棘不仅耐水湿、耐瘠薄、抗干旱、抗严寒,而且营造容易,成活率高,生命力非常顽强。沙棘的枝叶茂密,能够减少暴雨直接击打地面;它的枝叶枯落之后能够阻止雨水对地面冲刷;它的根系发达密集有助于固持土壤。身具诸多优点却又貌不惊人的小沙棘在专家那里被称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先锋树种。上个世纪80年代,沙棘的身影开始出现在砒砂岩水土流失区。1998年启动实施“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以来的5年中,150多万亩沙棘先后在这里生根,每年减少入黄泥沙2100万吨,为改善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沙棘治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砒砂岩沙棘生态建设一直是和帮助当地群众驱穷致富同步进行的,努力实现山上覆盖,农民增收,这不仅有效调动了项目区农民种植沙棘、管护沙棘的积极性,还避免了以往经济落后地区“边治理、边破坏”情况的发生。在山西省,农民利用沙棘发展畜牧业。右玉县群众形象地说,“三亩沙棘一头牛,小康生活不用愁。”岢岚县燕家村乡程家村治理大户田白白靠种植的1500亩沙棘养羊530只。2001年纯收入3.5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户。
  在实施大规模治理阶段,该项目引进了“国家+企业+农户”的运行机制。承担种植任务的企业与种植农户签订沙棘种植合同和包收沙棘果、叶的合同,合同中对最低保护收购价有明确规定。新机制采用后,国家投资种植沙棘,不仅获取生态效益,也保证了当地农户可获得经济效益。内蒙古准格尔昭乡的炭窑渠村,自发展沙棘以来,每年全村仅沙棘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310元,在该村连续4年严重干旱、农作物歉收的情况下,沙棘种植、育苗和采果采叶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沙棘产业开发虽涉及较多领域,但开发水平还不高,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沙棘开发产业链条。上游沙棘原料的加工和下游产业的开发有所脱节。要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沙棘治理的生态成果,关键在于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罗山县多举措促增收
  本报讯河南省罗山县针对本县岗岭薄地多、不利耕作而宜造林的特点,大力推广退耕还林,规划3年内退耕还林1万公顷,重点发展速生用材林和栗、果、茶。目前,全县6公顷以上造林大户达100多家;油菜面积由1.2万公顷扩大到2万公顷,其中“双低”油菜1.6万公项,人均增收40元以上;积极发展畜牧业和高效粮食作物,创造条件,优化环境,鼓励养殖大户上规模、上水平,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效益。全县有10多万劳务大军在外,每年增收近10亿元。(徐春化吴祖训)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张北47万牛羊吃上“草罐头”
  本报讯畜牧业是河北省张北县的第一主导产业。该县于今年10月开始在全县实施禁牧。为解决禁牧后的饲草问题,该县通过宣传发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等措施,动员引导退耕种草,今年共种植青玉米、青莜麦、多年生牧草40多万亩。为提高饲草的利用率和营养含量,该县推广了青贮饲草的方法。截至目前,全县农民建青贮窖3万多个,青贮饲草4470万公斤,基本解决了牲畜过冬饲草所需。(周建军刘永刚)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信息扶贫走红芝山
  本报讯为解决全区贫困户的温饱问题,湖南省芝山县在开发信息资源,实施结对扶贫的同时,从全区“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回乡知青中选拔了2600多名信息扶贫员,到区农科教中心、农技站定期进行培训,成为农村扶贫攻坚的生力军。两年间他们共向贫困户提供种养、加工、运输、经商等致富信息6200多条,使6000多贫困户甩掉了贫困的帽子。2001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2308元。(罗盼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家小院艳阳天
  云南省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农民从退耕还林中得到实惠。图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梨园村白族农民杨铎标家柿子丰收后,全家其乐融融。李正烈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