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贯彻十六大精神

  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发展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对于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得尤为重要。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我们党是执政党,肩负着重大的领导责任,要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就迫切需要发展党内民主。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8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要实现正确领导,就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也指出,要“把党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历史经验表明,党内民主发扬得好不好,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得好不好,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所指出的:“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不断发展党内民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恢复、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问题,并把充分发扬民主作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和前提,积极探索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思路,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推进党内民主方面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步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发展党内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作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党内生活中,党员的思想空前活跃,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意见的风气正在形成,特别是通过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员的权益比过去有了更多的保障,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监督的渠道越来越多,党内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大大增加,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领导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这就必然使党员的党内民主意识、在党内事务中按照程序发挥作用的意识大大增强,从而对党内民主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更多地运用民主的方法,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民主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对发展人民民主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根本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充分调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集中全党的正确意见,团结一致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已经成为有6600多万党员、3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但是,如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基层党组织不起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党员不起先锋模范作用,就会失去作用和意义。只有把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使党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我们党才能永远充满生机,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加以推进。共产党员首先是这样的优秀分子。发挥全社会各个方面优秀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首先要发挥每一个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统一的整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我们党巨大的组织优势。要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的这一组织优势,切实发展党内民主。广大党员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探索、大胆试验的进取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满腔热情和创造性工作,以及敢于以负责的态度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等等,都有赖于党内民主的充分发扬。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保障党章规定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才能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保持蓬勃朝气,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实现党的各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本要求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内的大事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直接影响着国家各项大政方针的制定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
  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重要的一条就是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广大党员群众才能做好。只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我们的事业才能获得最可靠的力量源泉,我们的各项决策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没有民主,不知民情,不解民意,不用民智,只由少数人拍脑袋做决策,那就难免主观主义,难免造成决策的失误,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害。
  我们面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情况,要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单凭个人或少数人的智慧和才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集体的智慧,靠全体党员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制定和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无论是大胆探索,还是科学求实,都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实现。发扬党内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能够充分表达和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只有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和民主决策程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发挥全体党员的聪明才智,才能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正确的决策。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增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凡属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应力求组织广大党员讨论,充分听取各种意见。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保证基层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能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上级党组织应充分听取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障
  团结就是力量。加强党的团结,是同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团结统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基础。全党朝气蓬勃,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团结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强制压服,而是通过健康健全的民主生活来实现的,是平等参与、民主讨论和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结果。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只有靠民主集中制,靠发扬党内民主组织起来,才具有强大的力量。
  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是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意见分歧的正确方法。由于党组织中各个党员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实际情况了解的深浅程度不同,思想方法和觉悟程度不同等原因,在党员之间、党员个人与组织之间、党的各级组织之间,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对于这些矛盾和意见分歧,既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也不能搞强制压服。集中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如果没有民主,只有集中和服从,有不同意见的人就不会心情舒畅,就不利于党的团结,即使有正确的决策,也不利于顺利和有效地实施。只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党内的各种矛盾,建立正常的党内生活秩序,才能使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发扬党内民主,必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探索建立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凡属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不允许个人说了算。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使党内选举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建立和完善党内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重点抓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领导集体内部的监督作用,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采取包括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多种形式,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扩大群众的民主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内民主制度化、规范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发展党内民主,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或否定党的领导。因此,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同时,必须维护中央的权威。只有正确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充分民主和正确集中有机统一起来,既纠正民主不够,又纠正集中不力,才能在全党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执笔:蒋斌韩安贵)


第9版(理论)
专栏:

  努力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
  赵江涛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国情和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前提。为此,广大党员干部应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切实保障。
  突出一个中心。调研工作的开展,应以抓重点、难点、热点为中心。抓重点,就是要从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调研入手,采取抓典型、解剖麻雀的方法,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建议。手中有典型,胸中有全局,重点抓住了,指导工作才心中有数。抓难点,是工作取得突破的一条捷径。难点,往往是工作中矛盾的焦点,如不及时发现,或者解决得不好,不仅妨碍工作任务的完成,还可能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抓热点,是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热点,一般是社会普遍关注、事关全局利益的问题,要抓住不放,主动出击,快节奏、高效率地摸清情况,拿出对策。
  把握两个环节。调查是研究的基础,必须全面系统;研究是调查的升华,必须深入细致,二者相辅相成。重调轻研、调研脱节甚至调而不研的做法,违背认识的规律,影响调研的质量。认真调查与注重研究,构成了完整的调研过程和认识过程,有助于把零散的信息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抓住关键,找到规律,从而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一句话,为调研而调研不行,只做调查不重研究也不行。
  明确三点要求。一是夯实理论功底。理论素养不高,功底不深,缺乏深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调查研究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下功夫搞好理论武装工作,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在努力提高把握局势、驾驭矛盾、应对挑战的能力的同时,增强调查研究的功力。二是坚定政治立场。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来开展调研,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从政治上思考问题,从大局上研究问题,着力于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发扬优良传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就是调查研究要溯本求源,尊重事实,注重调研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贴近基层,深入群众,着眼于理论的应用,解决实际的问题。
  建立四种机制。一是经常化。调查研究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大的原则性问题上,不能因为自己的认识一时正确,就以为可以一劳永逸了。调查研究不能忽冷忽热,时断时续,一定要长期坚持。二是制度化。实现调研制度化,主要应抓好三点:制定计划、强化监督、兑现奖惩。要制定年度和分阶段的调研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要求,把调研的重点放在计划的落实上;要建立调研组织协调机构,发挥其督导职能,实行全程跟踪、督查,促进调研任务的完成;要完善调研奖励办法,把调研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并将调研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和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是规范化。调查研究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要使调查研究规范有序地进行,必须做好四项工作:首先,按照调研计划和调研课题,列出调研提纲,明确调研内容,增强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到基层广泛搜集情况,多问、多记、多听、多想,把握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工作运行的态势,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真实可靠的数据;再次,根据调查的材料,下一番苦功夫,认真分析、归纳、综合,写出有真实情况、有独到见解、有解决办法的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最后,把调研成果及时运用到决策中去,实现调研成果的转化,这是调研的价值所在。四是科学化。简单地说,就是听真话、察实情、得真知、求实效。调研的科学化,要求必须注重对比研究,横向对比与纵向比较相结合,找准调研对象的位置;要求必须搞好定量、定性分析,用足够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有物。


第9版(理论)
专栏:

  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王风光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十六大新修改的党章,也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强调与时俱进,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积累的基本经验的理论升华,是党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后,针对党内依然严重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和“两个凡是”的禁锢而提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对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做了精辟概括,这就是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准确地把握“三个解放出来”的科学、客观的尺度,强调解放思想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彻底克服和摆脱那些不切实际的落后或超越现实的想法,使思想认识与时代的发展合拍,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同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解放思想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时之举,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无限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只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解放思想的任务就永远不会完结。可以说,解放思想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与时俱进则赋予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在同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为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而提出的。毛泽东同志在阐述实事求是的内涵时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相互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并各有其内在规律。这就决定了我们认识、研究客观事物的方式、方法、手段必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万古不变的“实事”,更没有一劳永逸的“求是”规则。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要想在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一“实事”,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断谱写新的理论篇章,以真正求得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个“是”。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与实践

  发达地区同样肩负建设全面小康的任务
  黄胜平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到2000年年底,我国人均GDP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而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少城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人均GDP就已经达到或超过800美元。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88亿元,人均GDP相当于800美元,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1年无锡国内生产总值达1360.11亿元,人均GDP达3800美元。2002年,无锡人均GDP可达4300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赶上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否适用?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要求对经济发达地区完全适用,同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达地区虽然较早地过上了小康生活,但这是从总体而言的,事实上,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达到的小康生活还不是很高水平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工业化和现代化还远远没有完成,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经济发达地区虽然较早地达到小康水平,但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小康水平还很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彻底改变,经济薄弱的地方特别是经济薄弱的乡村还存在,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一部分城乡居民失业和下岗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即使早已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居民,其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小康的含义不仅指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水平。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的新目标,而且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用十六大精神来衡量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现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然任重道远。同时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是进一步提高小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二是作为“有条件的地方”,理应确立更高的定位,务求实现更快的发展,为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作出示范和贡献。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发展贵在一心一意
胡线勤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我们党必须勇敢担负起来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些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的重要性和发展的目标、途径,认识更加深刻,要求更加明确。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要继续扭住发展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的一个鲜明主题就是发展,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事实也充分证明,正是通过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的国际影响和民族凝聚力才得以显著提高和极大增强。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也更加拥护我们党,更加拥护社会主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什么还要进一步强调发展呢?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我们党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发展是目的、是结果,也是过程和要求,加快发展需要谋划和实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宏伟的蓝图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奋斗。发展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人们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创造和奋斗的结果;发展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发展也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只有把它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发展目标才能实现。当今世界,求进步、思富裕、谋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是大多数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选择。然而,有的成功了,有的却事倍功半,甚至付出沉重代价而一无所获。这表明,没有谋划的发展,不得要领,必然事与愿违;缺乏科学的谋划,同样会阻碍发展进程,影响发展质量。这就启示我们,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潜心研究发展战略,找出最佳发展途径,精心设计发展方案,脚踏实地抓好落实。
  发展贵在一心一意。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一心一意、坚持不懈,才能聚少成多、变弱为强。应当聚精会神,不能心猿意马;应当一以贯之,不能半途而废。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就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看,我们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都十分繁重。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矛盾有可能分散我们的精力,甚至阻碍我们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发展不动摇。一心一意谋发展,既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又要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既要坚持和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又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人为发展献计、个个为发展出力的生动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