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盛会空前——数学家走上前台
  8月20日至28日,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首次在北京举行。3000多位数学家出席这一盛会。本报教科文部调集3个组的精干力量联合采访。记者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寻访数学家艰辛学术生活背后的快乐人生,高密度的报道向公众展示了数学和数学家们无尽的魅力,会后,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致信本报表示谢意。(贾西平)(附图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整顿网吧告慰天下慈母
  6月初的一天,我正在北京地铁里。突然手机响了,电话里传来一位老朋友的声音。她叫张琳,在河南洛阳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她声音急促地说:“我的孩子整天沉溺于网吧,就像走火入魔了。”我一惊,马上预感到这可能是一条重要新闻。
  张琳告诉我:她的孩子是初一学生,原本品学兼优。自今年3月以来,突然迷恋上一种名叫“传奇”的网络游戏。每天一放学,就钻进网吧,后来干脆连续逃课。有时还在网吧里“包夜”。孩子学会了撒谎骗钱,成绩一落千丈,被学校除名。
  张琳的话深深震动了我的心灵,也引起了我的沉思:这究竟是谁之错?网络?网吧?家长?还是社会?
  于是,我写了《一位母亲含泪呼吁别让网吧毁了孩子》的报道,并于6月17日在本报一版推出,引起社会广泛共鸣。而更巧的是,6月16日,北京无证经营的“蓝极速网吧”发生特大纵火案,致使25人死亡、16人烧伤。两条关于网吧的新闻,看似偶然,却是必然。当它们相继呈现在读者面前,确实令人感到“黑网吧”非整顿不可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读者的来信来电如同雪片。网络游戏软件“传奇”的生产销售代表也来到报社,他们表示这一软件将在当日零点自动停止运行。
  消息发表后,洛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开展了打击非法网吧集中行动。孩子的学校也多次上门希望他重返校园。但是,张琳坚持把孩子送到了江苏农村休学,她想让孩子远离喧闹的都市,彻底戒掉“网瘾”。
  新年即将到来,我想问候一声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但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无法取得联系。我多想问一句:孩子,你现在好吗?(白剑峰)
坐在宁夏靖远三中的教室里,看着孩子们跟北大附中的小伙伴同上一堂课,我们感受到了知识的阳光穿越时空带来的融融暖意。
  建设“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息社会,是信息技术的理想。我们关注“校校通”工程,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分享技术普及带来的喜悦与激动,呼唤全社会共同努力,填平我们身边的数字鸿沟。
  没有理想的技术苍白无力,不受制约的技术祸福相生。当信息技术与那些低俗的内容和玩物丧志的意趣结伴而行时,以沟通信息、传播知识、娱悦身心为本意的网吧,就成了将青少年引入险境的路标。
  母亲的哭诉情真意切,但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不能仅靠亲情。加强管理,又不能因噎废食;封堵源头,辅之以教育疏导;依法办事,以德化人……面对现代技术的双刃剑,我们要想的和要做的,还有很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时空联线填平数字鸿沟
  12月20日,本报第五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推出了关于“校校通”工程的特别报道。在编委会领导的直接策划和积极支持下,教科文部编辑、记者和记者部驻8省区的9位记者通力协作,对“校校通”工程给偏远地区和农村中小学生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
  驻站记者们在年底各方面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短短几天就出色地完成了采访任务。这是一次跨部门的成功合作,极富特色的采编形式在同类选题的报道中独树一帜,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丁伟任建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撤消乡教办云南楚雄走在前头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云南楚雄就逐步撤销乡镇教育管理机构,效果明显。本报记者深入当地乡镇,对这一典型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采访,于9月16日“每周视线”发表《以县为主理顺体制——云南省楚雄州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调查》,以此回答当前一些地方对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疑问。
  文章见报后,首先在云南产生震动。省教育厅厅长杨崇龙说,这篇报道对全省撤消乡教育办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日记者在云南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全省有四成的乡镇已经行动起来。
  到云南的时候,正值雨季。去大姚县采访的路上,不少路段因山地塌方受阻,一脚泥一脚水地从泥泞中趟过去,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艰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采访过程中,记者接触了几十位工作在基层教育第一线的同志和老师们,亲眼见到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做出那样出色的工作,好多次为之感动不已。
  他们所有的付出,归结起来就是4个字:“为了孩子”。记者在禄丰县勤丰镇采访时,镇长董加才的“不管好教育的领导不是好领导”和中心学校校长张学仁的“时刻不敢忘记对那么多山里孩子的责任”,这两句话至今犹在耳畔。(王淑军张帆)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十年一剑成就旷世之盛举
  1800册的皇皇巨制《续修四库全书》今年4月正式完成。5月10日,本报以《当代伟业旷世盛举》为题,推出了对这一文化盛事的大型纪实报道。记者在完成了充分的前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对编纂者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悉心梳理文化脉络,生动再现修书历程,热情讴歌学术大家的治学态度,体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
十年一剑成就旷世之盛举
各地专家百余人参与了《续修四库全书》的选目工作,我不可能对所有人进行采访,幸运的是,《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至今仍保存着与学术顾问和特约编委之间的来往信函和大量丰富的资料。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根本不会相信选目的过程是这样的繁琐。匡亚明、程千帆、邓广铭等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可他们写信的语气却是那样谦和。
  一位负责资料收集与底本借阅的同志,一年中有半年奔波在外,寻访图书馆、博物馆及私人藏书家近百次。这种责任感会让你觉得自己以往对工作生活的态度都不够认真。
  整套《续修四库全书》竖立起来排列,总长度达72米,摆满了整整一面墙。当记者们纷纷站在那堵墙前照相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人“为往圣继绝学,为来哲存真籍”的传统为何会代代相传。对于他们的精神,自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杨雪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技从冰点到沸点

  北极科考——探险者义无返顾
  仿佛是巧合,在这个夏天,冰天雪地的北极和艰深冷僻的数学同时成为了三伏时节温度最高的热点。
  北极脆弱的生态,退缩的冰川,失而复现的动物,沧海桑田的变迁,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人们透过这一坐标,校正自己走过的道路;人们紧握这把钥匙,叩响通往未来的大门。
  纳什,霍金,陈省身,吴文俊……当这些真正的大师从冷板凳上站起身来,我们看到的是一门伟大的学问那神奇的造化。没有数学支撑的科学不可想象,没有科学支撑的民族寸步难行。
  一个人迹罕至的角落广受关注,一门阳春白雪的学问牵动人心,它所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科学意识的真正觉醒。作为见证人和记录者,我们欣喜非常。
  7月25日至8月24日,本报记者随中国探险学会组织的北极科学探险考察团赴北极采访报道。近1个月时间里,记者与科学家上冰川,下冰湖,饿了咽一把干粮,渴了喝一捧冰水,以大量生动的摄影和文字作品向读者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北极,字里行间洋溢出对探索未知的热情褒扬,也渗透着冷静、客观的科学精神。(杨健)(附图片)
本报记者在北极冰川上。马健龙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教科文卫大事记
  ●江泽民同志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并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发表重要讲话7月16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并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发表重要讲话。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9月8日北师大百年校庆,江泽民同志提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并对全国教师提出24字希望。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3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载人航天发射场观看飞船发射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弘扬科学道德,反对学术腐败,科技界开始重建学风
 新年伊始,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并要求科技界加强自律。
  ●修订后的文物法颁布实施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
  ●故宫开始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将历时7年,将尽可能完整恢复故宫宫殿原状。
  ●我国首次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每年定额2亿元人民币,用于奖励普通高校中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全国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数十万人次,立案查处违法企业1万多个,结案近万个,数百名当事人受到依法处理,有力遏制了污染反弹的势头。
  ●让亿万农民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10月29日,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就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卫生工作进行部署。
  ●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精细图”正式完成12月12日,世界第一张农作物的基因组精细图谱——籼稻基因组“精细图”由我国科学家完成,对“新世纪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文化精品这样铸就

九年九版刻画方寸间气象
  6月16日,本报人文社科专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推出了《方寸之间气象万千——2001年全国获奖邮票赏析》特别报道。点评人精当的分析、报道者对创作背景的描述,使得这些全国最佳邮票评选的获奖精品镶嵌在这块大方雅致、图文并茂的版面上,愈发显得底蕴深厚、光彩照人。
  随着这一专版的见报,教科文部文化组编辑组织的全国获奖邮票赏析,已经坚持了整整9年。
  坦率地讲,组织这种纯公益性质的赏析活动,需要有一点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要年年深入、岁岁出新,更得精心谋划、巧妙安排。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动力,既有邮品本身独到的艺术魅力,更是广大读者和集邮爱好者翘首以待的热切需求。有人把邮票比作一个国家的名片,我们对这一艺术精品的赏析没有理由不成为精品。(施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卫生·环境关注人与自然

  艾滋病人也有你的尊严
  10月上旬,本报记者奔赴贵州省,深入戒毒所、医院、社区,与艾滋病毒感染者促膝谈心。在贵阳市的一个座谈会上,一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毒的28岁的女青年,谈及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记者以这位女青年自述的文体,采写了通讯《有尊严地活着多美好》。
  这篇报道于10月25日在本报发表后,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强烈反响。怎样维护艾滋病患者应有的尊严,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怎样从医学之外的角度防范和根除艾滋病,一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回顾对这名贵阳艾滋病女患者的采访,我们的心情十分复杂。
  艾滋病不是“道德病”,艾滋病感染者首先是受害者。对于那些误入歧途的患者而言,他们珍视以往那种正常人的生活,呼唤社会的宽容和帮助;而那些由于医疗事故感染病毒的艾滋病人群,更需要在社会加倍的关爱中有尊严地活下去。
  然而在我们报道之后的新闻大战中,一些媒体竟然采用追明星的方式,跟踪追击、死缠烂打,逼得这对不幸的恋人有家难回,更有个别媒体甚至给她贴上了“艾滋女”的标签。“艾滋女”事件应当引起媒体的反思:对艾滋病的报道,除了科学性、通俗性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讲点人文关怀。
  病人有尊严,自然亦有尊严。黑河的枯荣从另一个角度警醒我们,珍惜有限的自然资源,就是珍惜人类的生命和未来。今天的分水让黑河两岸重现生机,但如果不能科学节水,干涸和荒漠还会回来。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自然持续的呵护和尊重。(李新彦赵安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踏访黑河体味水的悲欢
  中国没有哪一条内陆河像黑河这样,承载了如此之重的历史使命:孕育了河西走廊和额济纳绿洲,串联着中下游甘肃、内蒙古两省区的恩怨悲欢。
  8月下旬,本报记者顶着炎炎烈日,从黑河下游的居延海一直上溯到中游的莺落峡,跋涉千余公里,过绿洲,穿大漠,耳闻目睹了黑河的荣枯变迁,以及其子民们开发利用黑河的得失功过,并用散文笔法,写成《黑河生态重建采访札记》上、下篇,记录了黑河的沧桑悲欢。记者用脚板寻访到这样的结论——“生态水就是生命水。”
(李新彦赵永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绿染黄沙书写一片丹心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一片草木不生的沙山包围着一块生机勃勃的绿洲,这是唐臣(上图右,赵永新摄)带领全家人用18年的汗水和泪水浇灌出来的。
  今年初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治沙模范,通讯《丹心一片绿染黄沙——记治沙模范唐臣》在3月18日作为本报头版头条刊发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唐臣的事迹激励许多人沿着他的足迹,投身于治沙植绿的行列。
采访结束后,我坚持留在山上过夜,和唐臣一家促膝长谈。
  唐臣一家五口远离人烟,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台12英寸的、放不出图像的黑白电视机。夜深了,屋外皓月当空,我走在清冽的夜风中,望着远处影影绰绰的树丛,蓦然想到一句话:历史,是群众创造的。
  今夏,唐臣到北京领取“全国十大治沙模范”奖杯,记者赶去看他。老人紧握着我的手说:感谢你们的宣传帮助!我真诚地说:“唐大爷,我应该感谢您——能采访您,是我一生的幸运。”(赵永新)(附图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襄助贫困生“广东效应”带动全国
  “本报广州5月6日电记者温红彦、刘霄、王可报道:我们常常轻松而随意地使用‘座无虚席’来形容观者的众多、来烘托场面的精彩。新中国的义务教育为追求‘座无虚席’,筚路蓝缕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座无虚席’在广东省的每一所农村中小学的课堂上成为现实……”
  这是本报5月7日头版头条消息的导语,标题是《三亿专款雪中送炭,千所小学改换新颜广东着力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消息见报后,《广州日报》在头版全文转载,《南方日报》、多家网站也纷纷转载。这说明解决贫困孩子读书难深得人心。
  广东支出3亿多元财政专款,使88.8万穷孩子读书不交一分钱,这一创举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后,各地政府纷纷效仿广东的做法,许多省市区先后出台解决贫困学生读书难的一系列政策,贫困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在教育界,2002年成为“减免书杂费年”:北京170万中小学生新学年不必带一分钱到校报到;浙江从今年起设立扶贫助学专项基金,每年有10万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云南全省边境沿线13万小学生以及德昂族等7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和藏族中小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记者最近从教育部得知,目前,全国获得各级政府资助的贫困中小学生已超过460万人,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至7%。
  年底将近,春天采访的清新县高田镇西坑小学50个贫困生的情况怎样了?近日,记者又采访了西坑小学张浩中校长。他说,新学年50个贫困生的书杂费都已落实。西坑小学实现了广东省委书记提出的“要保证一个不漏”的目标。其他县市呢?广东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汤贞敏最近对记者说:“新学年又有86万贫困生接受全免费义务教育,又有3亿元财政拨款下来,这笔钱今年9月份就已落实。”(温红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一日,我国高教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京举办,来自哈佛、牛津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近百人参会。图为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在作讲演。
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编者的话
飞扬的冬雪荡涤着岁月的尘埃,新年的钟声已经隐约可闻。翻拣过去12个月里一篇篇带着余温的稿件,仿佛重拾起一张张飘落的日历。激扬的文字溅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厚重的回响。
  即将过去的2002年里,教科文卫领域大事不断,新闻迭出。与读者一起紧跟时代的步伐,见证历史的变迁,揭示发展的规律,记录面向未来的思考,我们为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激动不已,也感受到了肩上庄严的责任。
  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起点。把目光投向西部、投向农村、投向困难家庭,总结各地发展义务教育的经验;报道高考改革,解析教育创新的战略思考;聚焦“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找寻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道路;关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构思职业教育大文章……掂掂一年的采编记录,感觉分量很重很沉。
  第一生产力的影响无所不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断逼近宏观和微观的极限,科学技术与普通百姓的距离有时候很近,有时候很远。从读者身边的事出发,弘扬科学精神,阐释科学规律,这是由近及远;深入学科发展的前沿,以通俗生动的语言传播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这是由远及近。今年的科技报道就围绕着这一“远”一“近”展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医疗卫生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培育文明健康的长青树;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编织服务大众的健康网;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突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反映文化体制的重大变革,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唤醒全民环保意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从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撷取的一组报道和心得。回首昨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同走过的道路,为将来的工作积累经验;展望来年,真诚希望广大读者能给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教科文卫领域的报道更及时、更深入、更生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本报记者在北极冰川上。马健龙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