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争创优势

  服务也出生产力
——成都市锦江区建设九龙广场纪实
本报记者刘裕国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委、区政府与企业联手,探索建立“西部超大规模专业服装批发中心”之路——九龙广场,以其一流的硬件设施、崭新的经营模式,占领了成都商贸的制高点。每天凌晨4点半,当蓉城人还在熟睡之中,九龙广场就已经是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商气如潮。
  许多参与西部开发的专家、学者、实业家为九龙的繁荣而惊叹,他们把九龙的成功称为“九龙速度”、“九龙模式”。四川省、成都市的领导关注九龙,称赞九龙。成都的老百姓说:“如今,吃在成都,穿在九龙。”据成都市锦江区有关领导介绍,锦江区在成都市率先启动打造成都中央商务区,而以九龙广场为核心的服装业,目前已成为这个中央商务区的龙头和支柱。
  一双慧眼
关注新经济组织
  如同武汉的汉正街,个体商户云集的成都青年路蜚声省内外。
  成都青年路服装市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数百户个体商家,数百个服装品种,数以万计的服装产品,使这条狭长的青年路连续红火多年,成为成都新兴商贸业的一个亮点。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成都青年路沿街为市、“大篷车”式的销售方式和滞后的经营理念受到严重挑战,日渐走入低谷。
  1994年,成都市和锦江区的决策者们下决心振兴青年路,他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个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市场,投向在这里诞生的新经济组织,投向几百户苦心经营的个体商家。
  市、区两级政府和领导转变观念,及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商业贸易的蓝图和优惠政策,敞开大门对外招商。这年春天,他们相中了香港万事德投资集团。时任成都市政府主管领导热情接待了该集团的负责人,并表示十分欢迎和支持他到成都来投资搞开发。投资集团的高层要员在成都考察时,一眼看中了青年路服装市场。就这样,开发青年路一锤定音。
  万事德投资集团开发青年路服装市场的想法得到了成都市和锦江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成都市一位分管领导说:“沿街为市、搭棚卖货,早该成为成都的历史,我们热烈欢迎有眼光、有气魄的企业家们投资开发,与政府共树成都商业和市容新形象。”
  为使投资企业早日上马,成都市的工商、税务、国土、市政建设以及街道办、治安管理等机关和部门联合办公,简化程序,加班加点干,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一个多月办完相关手续。
  1996年,在迎新春的鞭炮声中,九龙广场破土动工。1999年1月,占地近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九龙广场
  拔地而起,耸立在成都市中心,成为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极富现代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建筑。
  一颗热心引导市场
  然而,无情的市场似乎偏偏要考验锦江区,考验九龙人。九龙广场在热闹了几个月之后,就如潮汐一样,悄然退去。大批商家重回青年路摆摊,大批顾客习惯在青年路转悠。到1999年下半年,首批进驻的500户商家跑了一半。可见,要打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改变落后的经营模式,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市场冷了,但政府的心是热的。他们把为企业服务看作是自己的职能,把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看作是分内事。成都市和锦江区的分管领导分别来到九龙调研,他们认为,九龙之所以起步“走麦城”,主要原因是受成都千百年来顽固的沿街为市的经销习惯的阻碍,还有九龙广场现有营业房的格局没有跳出青年路小摊小棚的框框,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总经理黄晓东清醒地认识到,在西部地区搞开发,要把开发人的观念放在首位。他当着领导和员工拍了胸脯:“要破旧立新,要用一流的技术设施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引导市场。”
  2000年3月,蓉城春意盎然。九龙广场拉开了“引导市场”的序幕。广场决策者从内地和沿海挑选了一批观念新、思想作风过硬、专业技能强的优秀人才组成新的领导机构,同时出台了改造九龙的具体方案。万事德投资公司以惊人的气魄,再次向九龙广场注入1.1亿元资金,对大厦内部结构进行全面改造。
  鏖战一年,九龙英姿勃发。改造后的商场,不再是“鸟笼并排”,而是场内店与店相呼应,主副通道流畅,口岸差异小,每一个铺位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营价值。新安装的国际一流的商场硬件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先进合理的布局,舒适优美的环境,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九龙人引导经营者改变观念,改变经营方式,增强了决心与信心。
  与此同时,锦江区制定了培育市场的战略构想,提出让利给商家,让商家先赚钱。九龙出台了店铺租金最低线、补贴水电费开支等一系列措施。同时,九龙的管理者们纷纷来到青年路,找商家座谈,和商家交朋友,鼓励经营状况好、实力雄厚的商家带头来九龙“试一试”身手,逐步引导一批商家率先进入现代化经营的行列。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商家全方位提供服务。省、市、区各级质监、工商部门分别来到九龙,请商家代表座谈,征求各方意见。锦江区人民东路派出所所长杨勇,经常到九龙广场听取对治安工作的建议,现场解决难题。该派出所还在九龙设立了治安室,专门派出民警担任巡逻,维护市场秩序。成都市交警每天早上4点就来到九龙,确保外来运货车辆畅通。锦江区技术监督局局长付卫东,被大家称为“九龙的热心人”,九龙的商家有困难都愿意找他。
  真诚赢得信任。一批文化素质高、经济实力强的青年路的老牌商家最早形成共识,率先进入改造后的九龙广场。接着,一批又一批的客户纷纷走进九龙。九龙焕发生机。
  从去年春天开始,进驻九龙的服装批发、零售商已发展到1100余家,成了名副其实的“西部服装第一城”。
  一套新机制巩固市场
  锦江区政府所面对的九龙服装城的管理体制是全新的。上千个过去沿街为市、搭棚卖货的“个体户”集中在一个现代化的商厦里,这既是锦江区的财富,又是锦江区的难题。如果落后的思想观念、陈旧的经营方式不改变,现代市场不会接纳他们,锦江也会因此而失去九龙广场。然而,对于这些个体经营者,锦江区政府不是他们的管理机构,九龙广场的负责人也不是他们的老板,管理工作如何进行?当时,许多人为区政府捏着一把汗。
  二楼有一个做针织毛衣的商家,沿街为市成了习惯,货物乱放,堵塞通道,九龙广场工作人员多次要求他遵守商场的规定,他不但不听,还发起火来。对此,广场有关部门提出给予处罚。广场负责人黄晓东知道后,亲自找这个商家做耐心的说服工作,然后请九龙商会进一步协调,终于使这个商家口服心服,变了样。事后,锦江区的领导专门到九龙现场办公,对广场管理人员说:“治顽症,要讲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把商家当兄弟姐妹,为商家想得更多,做得更细。九龙广场的员工人人争做“专家型服务员”,时时处处为商家着想。广场一线管理人员,经常对服装市场进行考察,每周作一次小结,及时提供给商家参考。九龙的员工还以消费者、营业员的身份,到商场实习,直接体验商家的甘苦。针对二级市场商家早上4点进城8点出城的情况,广场员工按时到成都有关交通要道接货运司机,指路线,送早点,送茶水,关心备至。商家进入九龙以后,还沿用在青年路提服装的黑口袋,为了引导他们树立品牌意识,九龙花10多万元制作统一、规范、高档的口袋,免费赠送。
  锦江区政府对商家的关心和服务,还体现在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商业道德和法律意识。锦江区工商、税务、质监等有关部门专门给商家开展讲座,引导和鼓励他们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把生意做大做强。锦江区有关职能部门在服装城内设立了打假举报联络点、质量协管员,大大方便了商家和客户。省、市、区技监局对广场的“疑难杂症”现场指导,实行一帮一服务,全面提高商家的整体素质,全方位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有一个生产女装的自产自销商家,原打算把一批价值30万元的质量不过关的衬衣领凑合卖出去,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调换成优质产品,既卖出了好价钱,又卖出了信誉。他尝到甜头后,自动当起了质量宣传员。
  九龙服装城还通过开展大量的公益活动来增强对商家的凝聚力。今年11月7日,一场迎十六大,九龙广场千户商家向贫困母亲、残疾人和“低保”人员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轰动蓉城。他们对成都5城区70多个社区、3000多救助人员,捐助衣物3万多件,价值678万元。他们还到少数民族地区救助贫困学生。不少商家反映,他们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都感到光荣和自豪。
  锦江区在九龙服装城建设中,探索和创立了“亲情式”、“服务型”的管理模式,并建立了一套相应的严格的制度予以保证。九龙广场从总经理到班组长,人人都签订了责任书,逐级落实责任。各分管部门的负责人还制定了部门经理联系商家责任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铺面严格实行招租,将收费标准公布于众。规避了招租中的弄虚作假,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九龙的发展壮大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九龙服装城在中西部以及沿海服装行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大大提高。如今的九龙服装城,经营品牌及品种繁多,各楼层分类型、按档次布局,规范有序,功能尽显。
  最近,在锦江区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确立了建立成都商贸中心的新思路,他们将打造一艘服装业的航空母舰,遨游西部,远涉重洋,让西部服饰这一民族瑰宝重现历史的风彩与辉煌。(附图片)
  崛起的成都中心商贸区。


第11版(专页)
专栏:

  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
  ——成都市锦江区委书记白刚访谈录
  本报记者梁小琴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商贸繁华区,经历了上百年繁华的“黄金”商圈——春熙路、盐市口都处于锦江区。锦江区委、区政府把加快中心商贸区的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来抓,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最近,记者采访了锦江区委书记白刚同志。
  当询问商贸繁华区发展的基本思路时,白刚介绍说,按照四川省、成都市委提出的加快发展的要求,锦江区委、区政府对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区情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解放思想,优化发展大环境的构想,确定了“商贸立区、工业强区、开放兴区、建设带区、为民富区”的发展战略。在对锦江区“地理优势明显、人气旺盛”、“历史积淀深、商贸业发达”、“商贸、商务、服务功能集中程度高,商业价值大”、“文化资源丰富、城市底蕴厚重”等比较优势正确分析的基础上,锦江区委、区政府提出了“追赶跨越促发展,创新务实兴锦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领导经济建设的本领的工作要求。
  谈到成都市“十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构建成都中央商务区的战略目标,目前锦江区已经取得哪些成效时,白刚同志说,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锦江区委、区政府在全市率先启动打造成都中央商务区。目前,中央商务区建设初见成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使传统商圈焕发出新的光彩。以九龙广场为核心的服装业,已经成为这个中央商务区的龙头和支柱。中央商贸区建设使区经济建设、财政收入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成都市中央商务区,核心功能和文明示范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今年1—8月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8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0.13%。辖区内拥有的大型金融机构、新闻中心、酒店、百货商场、文化设施居全市首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