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放眼全球

  一年纷纭看世界
  黄晴
  如果说,“9·11”事件是2001年最轰动的国际新闻,那么,2002年的众多事态发展仍和这一事件有关,带有“后9·11”特征。
  自去年10月美国打响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后,塔利班政权的解体之快,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在阿富汗,新的国家机器虽已建立,但收拾残局、重建国家的进程并不顺利,美国的麻烦还没有完。
  今年的另一重大热点是中东。以巴冲突今年以来急剧升级,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几无止息,令人对中东和平进程深感悲观。这一事态不仅严重影响以巴两个民族的生存环境,还将严重影响美国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中东另一件大事是美国调兵遣将,准备打第二场“海湾战争”;伊拉克则采用“软抵抗”之术,让美国找不到借口,获得不了发动战争的国际合法性。无论战与不战,美国都会面对难以掌控的局势发展。
  美国“倒萨”之战争意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弹,多数欧洲国家对之持反对和不合作态度,所谓的欧洲“反美”情绪上扬,与去年“9·11”事件发生时的社会心态大相径庭。欧美之间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分歧公开化,并带有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的色彩,可以说是二战以来50多年的第一次。它反映了当今世界在社会心理层面对单极倾向的反感和对多极化的追求。
  今年,中国和俄罗斯采取了更为务实、灵活和多边的外交政策,对稳定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大国利益交汇增多和相互依存加深是当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支撑,也是和平主流的重要体现。
  今年,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为引人注目。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大国,目前都已走上经济发展的跃升平台。中印两国走上经济发展高速路,无疑将大大改变世界格局,促进多极化进程,并昭示着当今世界的发展主流。
  在今年世界的热点地区,没有一处没有美国的影子,几乎都是美国在唱主角。这反映了美国利益全球性和麻烦全球性的角色地位,反映了当今美国政府强硬的主观姿态,似并不反映当今世界实力消长的真实变化。笔者甚至怀疑,美国炫耀武力的欲望部分出自对自身经济竞争力下降的担心,想为优势军工产业创造更佳的拓展环境。对美国硬国力的评估,存在一个选择时间参照点的问题。至于美国的软国力,如对世界的道义影响力,笔者以为,今年已较去年有相当的下落。总之,似不能把单边倾向的加强等同于单极结构的强化。
  2002年,在涉及国际问题的文章和谈话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专门词汇恐怕是“恐怖主义”和“反恐”。恐怖主义是一种违反基本文明准则的社会现象,必须反对。但像面对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一样,人们还是不免时常产生界定的困惑。对于这种现象的根源,人们还应做更深入的思考,如文明对话与共存的问题,全球化中的公平性问题,世界的均衡发展问题……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乱子恐怕总还是要出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区域合作发展值得关注
  冯绍雷:这一年,区域化发展进程迅速,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跨区域发展和次区域发展两个层面。就前者而言,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北约的东扩。然而,欧美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随着北约的扩大,其性质与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北约的发展前景无法预料已成为包括美国高级外交官在内的公开言论。另一方面特别是亚太地区次区域层面上的大国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对中国提出了进一步积极应对参与多边合作的紧迫要求;同时也昭示了在这一领域合作的光明前景,如在东南亚。
  俞新天:今年,东亚的地区整合成效明显。中国与东盟决定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东盟将提前建成自由贸易区。日本与新加坡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还在与韩国谈判自由贸易协定。与此同时,东盟与中、日、韩以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机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磋商并制订方案。
  在东亚地区合作中,中国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1月初,朱镕基总理在金边出席第六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10+3会议)时,对老挝、柬埔寨、缅甸实行减免债务,对其大部分农产品实行零关税,帮助其消除贫困,加大对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援助力度,受到邻国的欢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东亚地区合作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安全领域,在上述会议上还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宣言,标志着各国信任程度的提高。
  美、日、欧等也越来越多地与发展中国家地区组织结合,依托于这些地区组织,形成了南北合作的新形式。美国一直主张世界贸易自由化而反对地区主义,近年来改弦更张,不仅倡导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而且呼吁成立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对美来说,拉美已是比欧盟更重要的市场。据乌拉圭的文章分析,美国之所以急于与拉美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因为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拉美的活力富有吸引力。拉美国家尽管内部有分歧,但已同意到2005年完成与美国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日本的依托地区是东亚,而欧盟则对东欧、中东和非洲更感兴趣。日本与东亚的相互依赖又有自己的特点。日本对东亚的投资、贸易、援助非常重要,但这一地区涌动的活力并不全是日本控制的结果。
  南北关系的这种结合可能减少实力不平衡的影响,缩小经济机会的不平等,对地区各国是有利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反恐与恐怖主义同时升级
  反恐与恐怖主义活动扩大
  钱文荣:反恐范围和恐怖主义活动范围同时扩大,是今年国际形势发展的一大特点。
  美国的反恐范围从打击阿富汗扩大到了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反恐对象从打击恐怖主义组织和恐怖分子扩大到了所谓“邪恶轴心”国家。美在反恐的军事战略方面提出了“先发制人”,反恐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付恐怖主义,同时也将反恐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中,为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服务。
  美国在也门用“狱火”导弹击毙了包括拉登主要副手加伊德·萨利姆·苏纳杨·哈里西在内的6名“基地”组织成员,标志着一条以非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的反恐新战线的出现。有报道说,美国正在吉布提建立反恐指挥中心,并已在那里部署大约800名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士兵,不久将增加至1200人,他们的任务是在连接红海和亚丁湾的狭小海峡周围巡逻。这支部队在时刻关注着也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国家的态势。
  与此同时,恐怖主义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从去年“9·11”事件以来,恐怖活动已扩展到从中东到东南亚的“恐怖新月地带”,特别是也门、印尼和菲律宾。袭击的目标仍以针对美国人为主。由于一年来美国等国家加强了对一些重要的政府机构和设施的保护和防范,恐怖分子开始把矛头对准“软目标”,如油轮、娱乐场所等。部分美国官方和研究机构认为,印尼巴厘岛恐怖事件将成为今后恐怖分子发动袭击的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不但没有死,而且频频发出可能发动新袭击的威胁。更值得深思的是,美国如此大力打击恐怖主义,而伊斯兰激进分子却在巴基斯坦和土耳其两国近来的议会选举中获得新的成功。美国人现在担心一旦美国军队撤出,阿富汗内战很可能再次出现。
  郭震远:2002年,美国全力反恐,把反恐推成了世界主要热点,使反恐形成了强大政治攻势。美国反恐是真,借反恐之机搞名堂也是真。
  恐怖主义活动新趋势
  姚有志、钟少异:一年多来,人们对于“9·11”事件已有更多了解。这次标志着当代恐怖主义发展新高潮的袭击事件,从军事学角度来看,在三个方面体现了恐怖主义的新趋势:
其一,隐蔽的恐怖组织国际化,长期周密策划,达成大规模突然袭击。在现代世界,恐怖主义已有不短的历史,但像“基地”组织那样形成庞大的国际网络,在涉及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的全球范围内秘密活动,并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准备,则前所未有。现代通信和交通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的一体化和信息化,促进了隐蔽恐怖组织的国际化。
  其二,不可思议的攻击方式,超乎常规的破坏手段。实施袭击的恐怖分子本身并不掌握任何高技术武器,但他们巧妙利用了现代高技术社会的脆弱性,准确抓住了其薄弱环节,成功制造了巨大的破坏效应。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赋予了恐怖主义超乎寻常的攻击方式和破坏手段。
  其三,震撼性的打击效果和示范作用。恐怖袭击的电视新闻在全球范围持续滚动播放,对公众心理形成强烈刺激,并造成全球性恐慌,进而对紧密联系的美国和世界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信息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使恐怖主义的破坏力和影响力倍增。此外,“9·11”事件还对全球极端势力产生了提示作用,恐怖袭击手段因而有可能产生“病毒效应”,让人防不胜防。
  伊斯兰世界反美情绪高涨
  安惠侯:目前,针对美国的恶性恐怖活动几乎都是伊斯兰极端组织所为。美国的有识之士也承认,由于美国偏袒以色列,压制巴勒斯坦,制裁阿拉伯国家,驻军海湾,强制推行美国价值观,干涉他国内政,无视他国主权,奉行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阿拉伯民众有着强烈的反美情绪。伊斯兰极端组织利用这种情绪制造了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在反恐战中,美国又将中东视为重点地区,将伊斯兰极端组织视为重点防范对象,这又激发阿拉伯民众更强烈的不满。
  如今,美国并未掌握伊拉克与“9·11”事件有关联的证据,但仍决心推翻萨达姆政权,为此不惜一战。美国依仗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推翻萨达姆政权或许不难,但事后能否稳定伊拉克局势,阿拉伯民众会如何反应,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是否会更加猖獗,均难逆料。其实,反恐必须标本兼治,光靠军事打击,不可能真正奏效。所谓标本兼治,就是美国在严厉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同时,应改变不得人心的政策,采取相对公正的立场。
  反恐不应反对伊斯兰
  潘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反恐过程中竭力打压伊斯兰世界,特别是阿拉伯国家,一些报纸指名道姓地指责“伊斯兰恐怖主义”,有人甚至声称今日世界已进入“穆斯林战争的时代”。而欧美民众对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不满情绪和偏见也日益加深,这又导致伊斯兰、阿拉伯世界对西方秩序,特别是对美国霸权的仇视情绪继续上升。美国有人认为,在这种日趋强烈的对立情绪中已出现了“文明冲突”的阴影,这可能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难以解决的难题。
  然而,反恐并非是反对伊斯兰和阿拉伯。首先,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国家的主流也是反恐的,如穆巴拉克、马哈蒂尔、穆沙拉夫、梅加瓦蒂等领导人,都在反恐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伊斯兰极端势力近年来之所以日趋上升,并频频采取恐怖袭击的方式,是与一些冲突热点长期得不到公正解决、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和贫富鸿沟不断扩大密切相关的。此类问题单靠军事手段是无法解决的。在坚持反恐的同时,伊斯兰、阿拉伯国家关于公正解决冲突热点的要求应受到支持,他们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合理主张也应受到充分尊重。美国民众举行示威反对对伊动武。
  以军封锁下的巴勒斯坦儿童。 新华社记者周轶君摄
阿富汗人忙着修补房子准备过开斋节。 新华社记者汪亚雄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大国关系的改善与演变
  尹承德:一年来,大国关系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调整和变化。
  中俄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实质性改善和发展,相互关系进入了以相对稳定和良性互动为主的新阶段。俄美签署《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美俄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宣布“俄美两国视对方为敌人或战略威胁的时代已经结束”,两国已成为“伙伴和朋友”和全球反恐斗争中的“盟友”。俄与北约关系由19+1机制提升为20机制。这标志着俄与西方大国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
  中美在一年中进行了三次元首会晤,布什政府把对华关系定位由竞争对手关系转变为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在台湾问题上明确重申一中原则,两国军方恢复了接触与交流。美国还第一次把“东突”定为恐怖组织,并截断其在美财源。中美关系回归到以接触、对话和合作为主的正轨。
  大国关系的良性发展也是其他大国从客观现实出发、对美实行灵活务实政策的结果。诸强尽管不同意美以反恐划线,但对美在阿富汗等地的反恐战争予以支持和配合;同时面对美超强实力和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攻势,其他大国特别是俄中两国,在不损害本国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对美采取避其锋芒、韬光养晦方针,避免同美直接对抗,从而为改善和发展与美关系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美俄等大国关系的重大进展从根本上说是反映和适应了大国利益交汇增多和相互依存加深的客观现实与需要,而其主要原因和背景则是恐怖主义的突起和反恐战争的发展。
  钱文荣:相比之下,今年的美欧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究其原因,一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美欧失去了共同敌人;二是欧盟的经济实力已与美国基本相当;三是美欧国家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和矛盾。双方的分歧和矛盾已不再主要反映在经贸领域,而已扩展到了重大国际事务领域,如《京都议定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巴勒斯坦问题、伊拉克问题和朝鲜问题等。随着欧盟力量的继续壮大和美国一味追求单极世界,这种矛盾还会继续发展,将对未来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但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欧美之间的盟国关系性质不会改变。
  尹承德:应该说,今年大国关系最突出的变化是欧美关系的逆向演变。所谓逆向演变不是说双方将从盟友关系演变为敌对关系,而是指欧美裂痕愈益扩大。今年欧美矛盾发展在深度、广度和强度上都是近年来罕见的。欧盟大国德国和法国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甚至不惜与美反目。欧美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单边与多边、单极与多极之争,双方矛盾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诚然,美欧矛盾是西方联盟的内部矛盾,双方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合作与协调仍是主要的,但现在欧美关系同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初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实质性变化。美欧关系正进入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这就是欧盟从美国的小伙伴逐渐向独立一极的角色过渡;在联盟中由美主欧从关系向平等伙伴关系过渡;美欧由实质性盟友关系向象征性盟友以至朋友关系过渡。这个过渡时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演变过程。但这个过渡反映了时代与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还应看到的是,大国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和美国强化单极独霸战略促进了大国力量重组趋势的发展。中俄在政治和战略上愈益靠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和充实。欧盟同中俄关系愈益密切和加深。在当代条件下,大国力量重组并不意味着大国重新联合和结盟,而是意味着诸强为了自己国家根本利益,增进相互借重和良性互动,在国际法的框架中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制衡唯一超级大国单极独霸世界战略。这种新型的大国力量重组趋势有利于保持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和稳定,是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报道

  多极化趋势依然明显
苏格:美国对外政策“高开高走”,牵动大国关系起伏动荡,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重要特点。2002年9月20日,美国政府公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1986年以来,美国法律要求每届政府向国会提交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主要阐述在外交、防务及内政方面的总体目标和宏观政策。《报告》是布什政府对其执政以来,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全面概括与展望。
  简而言之,《报告》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在国际棋盘上确立美国“超级大国”的战略坐标,决不允许其“超强”地位受到任何挑战;判定主要安全威胁为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打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确立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与世界大国保持合作,以保证美国的战略利益;以“先发制人”方式打击恐怖主义和某些“无赖国家”;促进全球自由市场与贸易,传播美国价值观;应对新的安全挑战,改革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等。
  然而,美国推行全球战略将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制约。
  首先,世界多极化进程存在对美国政策的牵制因素。美国“大有大的难处”。尽管美国自认拥有“无可比拟”的军事实力,但难以完全“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而是不得不同联合国组织或其他大国进行合作。此外,全球化又使得国家间的利益出现种种重叠与交叉。美国维护自己利益的单边主义行动,难免不与其他国家的某些利益相抵触,并非所有国家都会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
  美国希望凭借其“绝对实力”来获取“绝对安全”,要完全实现并非易事。以打击恐怖主义为例,美国在“明处”,敌人在“暗处”,两者之间的较量是一种不对称的斗争。仅通过扩充实力难以杜绝“影踪无形”的恐怖威胁。
  就国内政治而言,美国政府强化“打恐”措施,扩大了某些政府部门的权力,但这又限制了美国公民享有的某些传统的“自由”。美国民意测验已经显示,政府出台的不少严厉的政策,已经引起有关社会层面的不满,进而增加社会稳定的变数。
  尹承德:美国的独超强势和强化全球战略攻势给多极化进程带来新的困难和曲折,在一定意义上看,美国的世界主角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主要作用有所强化。但是,对美国的力量和影响也应作恰如其分的估计,不能夸大。就经济力量而言,当今世界存在三个中心,即美国、欧盟和东亚,并不只有美国一个中心。就军事力量而言,不能笼统地说美国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世界战略力量仍基本保持均势。因为仅俄罗斯一个核大国就拥有同美大体相等的战略核力量,俄美都保有能摧毁对方多次的核打击能力,大国之间特别是俄美之间“核恐怖平衡”并没有被打破。就外交而言,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全球战略攻势在不少问题上碰壁受挫,并非处处旗开得胜。
  当今世界不是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而是向多极化演进的世界。美国固然凭独超强势给多极化进程带来干扰和冲击,但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力量也在发展,且已成为诸强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要求和目标。
  金灿荣:近年存在着一个笔者称之为“美国视点”的现象,即在分析国际形势时总从美国谈起,再围绕美国分析其他关系。客观地说,“美国视点”反映了美国力量在当今世界重大问题上的无所不在,反映了冷战后大国力量对比“一超多强”的现实,是正确的。从学术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方便的办法。
  但是,随着中国力量近年来的崛起,有必要在讨论国际形势时增加一个“中国视点”。所谓“中国视点”是指在看待国际形势时必须考虑中国的影响,把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视为国际形势内在的一部分。2002年12月5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哈斯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讲话时就指出,现在“看待任何国外事务都必须把中国包括在其中”。提出“中国视点”,依据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已经达到相当程度,而不是一个生活在孤独中的巨人,中国已经成为大部分世界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版除署名文章外,大部分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日前在京联合举办的“2002年国际形势”研讨会发言摘要,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发言者名单如下:
苏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尹承德(《国际问题研究》主编)
  钱文荣(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安惠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前大使)
  俞新天(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潘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冯绍雷(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郭震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姚有志(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
  钟少异(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第7版(国际)
专栏:

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北约首脑会议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会议正式确定北约将实现其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东扩。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