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季明
  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重要论述,从党执政兴国的高度强调了发展的重大意义。
  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它既指经济发展,又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等诸多内容,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要务,通常是指最重要而又最紧迫的任务。第一要务,是相对于其他各种要务而言的。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表明在党所面临的各种繁重任务中,发展处于首要和核心地位。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是人类全部历史和全部活动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根本任务提了出来,要求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作过精辟论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重要内容,并强调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谈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靠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要靠发展。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也经历过不少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等各种严峻考验,党中央始终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是一项艰巨而又宏大的工程。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贯彻十六大精神

  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有益探索
——湖北省恩施市“五改三建两提高”文明新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湖北省委文明办、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组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干部群众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欠发达地区农村如何向更高层次发展,向现代文明迈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湖北省恩施市从实际出发,在农村开展“五改三建两提高”文明新村建设活动,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也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文明新村建设思路的形成
  恩施市地处鄂西南,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全市农村虽然实现了整体脱贫,但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和落后的习俗成为阻碍建设现代文明新农村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恩施市委、市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地历史文化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开展了“五改三建两提高”文明新村建设活动。
  “五改”,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就是改善农民用水状况,建蓄水池,安装自来水或饮用过滤水,解决人畜饮水与农用水的困难;改路就是改变村民走泥泞小路的状况,把公路修通到村组,把水泥路或石板路联通到农户;改厨就是改变农户厨房烟熏火燎的状况,修建节能灶与卫生碗柜,让厨房整洁、明亮;改厕就是改变人畜共厕的状况,修建卫生厕所,配套建好浴室;改圈就是改建新式猪圈,使猪圈通风、卫生。
  “三建”,即建池、建家、建园。建池就是建沼气池,既用于打火做饭,又用于房间照明,节约电力,保护生态环境;建家就是建好农家房舍,既实用又美观;建园就是建好致富园,提倡一品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庭园经济。
  “两提高”,一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实行村务公开,依法治村,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二是通过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治村容户貌,培养农民现代健康生活习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恩施市文明新村建设新思路的形成,有着现实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这种发展思路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恩施市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属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行政区域范围。恩施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国家对该市通信、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条件下,从2000年起,配合国家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国家重点县(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等项目在该市的实施,针对当地实际,实施“五改三建两提高”,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这种发展思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恩施市76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77.13%。在1998年整体脱贫后,农户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户还没有达到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后,恩施市把发展重点放在了农村,文明新村建设就是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这种发展思路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载体。恩施市委和市政府在酝酿出台“五改三建两提高”文明新村建设方案时,明确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在实践中,依托村党支部建设,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使这一活动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载体。
  文明新村建设的主要特点
  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文明由实践创造并展现一种社会素质,说到底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本质的展现,人们不同的实践活动创造着不同的文明。恩施市的一座座土家族苗族山寨,传统文明留存较多,而且惯性很强。如何实现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恩施市实施的文明新村建设,就是推动这一转型的主动抉择。这一举措与其他辅助性措施相互配合、交融演进,正在播洒一团团现代文明的火种。“五改三建”虽然侧重的是物质文明建设,但其中渗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从启动到展开都以思想道德建设为精神动力,以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智力支持;“两提高”既包括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也包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而且也契合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发生了变化。村组道路和通信手段的改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改水、改电等,既促进了生产,又方便了生活。二是农业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恩施的乡村长期以手工劳动和自给自足为主,自然经济与半自然经济的比重较大,这使得农民收入的增长极为缓慢。在文明新村建设中,他们大力发展庭园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目前,106个文明新村示范点的耕地经营结构调整面达60%以上,庭园经济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创造条件搞多种经营,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一乡一品”的特色经济格局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的机制,不少产品占据当地市场的主要份额,有些产品畅销山外、国外,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四是农村生态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在文明新村建设中,实行封山育林,每年8万至10万亩中幼林免遭砍伐,水土开始得到保护;以建沼气池为突破口,由沼气池肥料构建起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圈,探索出猪—沼—粮、猪—沼—菜、猪—沼—茶、羊—沼—草等多种生态农业样式;在发展庭园经济时,利用硒分布广、含量丰富的优势,把绿色富硒与无公害结合起来,很多产品以“硒”为贵而在市场畅销,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型。“住吊脚楼,睡板板床,烧堆堆火”,是土家族苗族世代沿袭的生活起居方式,不少农民过着烟熏火燎、人畜共厕、蓬头垢面、衣着不洁的日子。文明新村建设活动,使农民“吃、穿、住、行、用”条件有了根本改观,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农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了根本改变。在建家、改厨、改厕、改圈之初,一些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与落后习俗曾同文明新村建设活动发生过抵触。下派的机关干部耐心细致、入情入理地进行说服、教育,使各族农民最终认同并自觉践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多层次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图书室、电教设施建设,广播、电视、电话的普及等,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广大农民对教育科学文化的追求日益强烈,自力更生精神得到加强,自改自建的积极性迅速高涨。
  文明新村建设的启示
  恩施市开展的“五改三建两提高”文明新村建设活动,是欠发达地区立足本地实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以“三个文明”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这一探索给人们以许多重要的启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新思路,开创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穿我们全部工作的灵魂。在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工作思路,然后才可能找到有效的工作模式。恩施市在酝酿文明新村建设新思路时,市委和市政府一班人多次踏访土家族苗族村寨,详细地占有第一手材料,并找出其内在联系,对其他地区的经验既重视借鉴,又不盲目照搬,从而找到了适合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的文明新村建设思路。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思路是求真务实、卓有成效的,也正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完善。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的各项工作应当始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品格,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统一性。“五改三建两提高”文明新村建设活动,抓住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既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又注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因而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各级党政干部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实践中锻炼和造就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在文明新村建设中,恩施市委和市政府支持、鼓励和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环境中去经受锻炼和考验,涌现出不少被老百姓称为“咱们的贴心人”的好干部,为全市文明新村建设保规划、保目标、保工期、保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课题组成员:张武贺祥林刘胜瑜温健)


第9版(理论)
专栏: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全军
  赵可铭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党的旗帜就是军队的旗帜。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下,是当前党对军队最根本的政治要求,也是我军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进入头脑、融入工作,推动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普遍深入地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真正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头脑。党的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党把理论创新成果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总是伴随着一次普遍深入的学习教育。现在,我们党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它写在党的旗帜上,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但要把这一理论成果变成人们的自觉实践,实现第二个飞跃,还必须继续进行普遍深入的学习教育。当前,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一要联系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理解。13年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生动的教材。这13年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部队广大官兵同全国各条战线的同志们一样,都是这13年历史的亲历者。联系这些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学习,就能深刻体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二要结合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就是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系统地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把握十六大的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要联系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的老党、大党纷纷垮台,而我们党在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前之所以能从容应对,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根本的就在于做到了“三个代表”,有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之所在。四要围绕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理解。十六大报告的突出特点就是“新”,通篇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把握好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十六大的精神实质,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精神。
  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转化为领导干部的各种素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凝聚全军的意志和力量,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转化为各种素质。一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转化为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在这个问题上,领导干部必须头脑非常清醒,认识非常到位,行动非常自觉,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坚定地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确保部队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二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总揽全局、科学谋划的决策能力。我们正处在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改革建设的繁重任务,领导干部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决策水平。三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转化为开拓进取、解决问题的创新举措。推进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面临诸多矛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加快改革就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要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四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把十六大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履行我军的职能和使命多做贡献。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实践品格,其生命力来自实践,也在于指导实践。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下,就要求我们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并自觉贯彻到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建设等各个方面。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在开创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新局面上进行新的谋划。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质量建军新理论。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推进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基础。十六大已明确提出了“创新和发展军事理论”的任务。我们必须着眼于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军事革命日新月异的形势,着眼于信息化建军和信息化战争的趋势,更新观念,突破传统,尽快改变军事理论滞后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战争要求的状况,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军事理论。二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辟科技强军新途径。科技强军是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六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技强军的战略。我们必须立足我军,放眼世界,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观念,从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到教育训练,大大增加科技含量,拓展科技强军的新路子。三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制定人才兴军新规划。人才是兴军、强军之本。现代建军治军人才,尤其是指挥和打赢高技术战争的领导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十六大把“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摆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和超前意识,统筹谋划人才强军方略,确保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四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探索依法治军新机制。依法治军是同依法治国相一致的符合现代化建军规律的建军治军之路。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依法治军的水平”,这为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以创新的勇气和胆识,积极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军队建设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和完善依法治军的新机制,以法规制度保证和促进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创新也应抓机遇
刘方棫李振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创新更是不可替代的强大引擎和不可或缺的根本保证。推动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应当把握好创新的机遇。
  从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的观点考察,创新突破了经济主体的旧秩序和原有格局,引发出新的秩序和新的生机。从时机上看,创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生在创新主体危机时期的“危机导向的被动创新”;一种是发生在创新主体发展兴盛时期的“战略导向的主动创新”。为了提升创新能力,应大力倡导战略导向的主动创新。
  所谓战略导向的主动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以其发展战略为目标而主动进行的创新。这种创新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战略指向性。这种创新既不是出于盲目的创新冲动,也不是由于创新主体面临危机而不得不通过创新来寻求突破,而是创新主体从其发展战略出发有意识采取的一种行动,具有明确的战略指向性。它往往需要创新主体以其战略定位为指针,通过对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的深入分析,来选择正确的创新方向和重点。二是主动性与顺周期性。由于这种创新是以战略为导向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它的实施必然是创新主体的一种主动的行为。这种主动性意味着创新不是发生在危机之时,而是发生在创新主体发展顺利的时期。也就是说,这种形式的创新往往具有顺周期性,一般发生于创新主体发展的繁荣阶段。三是可持续性。这种创新由于目的明确、指向性强,且发生在创新主体的繁荣时期,创新主体的资源调动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强,因此往往更易获得成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大潮汹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国际范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创新的快慢与效果已成为决定经济主体竞争成败的关键。为了保证创新的成功和可持续,必须确保有持续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这就要求创新主体必须在事业正常发展的时期即着手进行主动创新,而不能等到事业陷入低谷之时再被动应战。从战略上选择主攻方向和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创新,可以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获取更大的创新效益。不从战略角度进行主动创新,而一味跟踪、模仿,是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的。
  抓住机遇,进行战略导向的主动创新应把握以下要点:
消除观念障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进行战略导向的主动创新的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战略导向的主动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树立发展的战略观,消除得过且过的“战略无用论”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规划长远,克服短期行为;树立正确的危机观,在繁荣中看到危机,自我加压,主动创新,超越自我。
  加速市场取向的改革,是进行战略导向的主动创新的关键。竞争压力往往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因此,要加快市场取向的改革,给经济主体以长期激励,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加强市场调查和分析,是进行战略导向的主动创新的基础。选择最好的创新时机,关键是要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并接受市场的检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是一个确立企业市场定位的动态过程,而创新的主动性也主要体现在主动适应甚至引导市场需求上。只有加强市场调查和分析,才能使战略导向的主动创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简评
  斯迪
  关于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研究者一般比较注意科学技术本身或者科技工作的发展,对科技政策的研究还不多。崔禄春撰写的《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华夏出版社出版)一书,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党科技政策的发展和变化,总结了科技政策发展变化的历史经验。
  该书把当代中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来考察,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论述,介绍了这些论述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者在阐述科技政策的发展变化时,不只是做一般的描述,而是把政策的演化同政策实施的进程结合起来考察,使得科技政策发展变化的历史叙述丰满而充实。
  该书在论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背景、内涵和理解的关键点后,特别分析了这个战略对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并将全书的落脚点放在对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前瞻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