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林业专页)
专栏:

  新县念好山字经
收入实现双增长
河南省新县县委书记李春生
  位于河南省大别山腹地的新县,是一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县每年冬春都组织10万劳力上山安营扎寨,全力念好山字经,把发展林果业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突破口,实现了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双增长。
  1996年,新县被国家确定为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国家投入山区综合开发专项贴息贷款3300万元;引用外资1.5亿元,吸引民间投资5000多万元,重点建设林果基地、扶持龙头企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开展了县抓万亩连片、乡建千亩基地、村办百亩林场、组户营造十亩新林的“万千百十”造林活动,做到乡乡有连片工程,村村有营林项目,户户有造林任务,每年工程造林面积保持在5万亩以上。通过山区综合开发,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67亿元,财政收入7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8元,比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前的1995年分别增长2.8倍、3倍和1.8倍,贫困人口减少到1.3万人。
  山区综合开发是一项兴山富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效益多样、综合发展、思路新颖的系统工程。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政策服务到位。二是技术服务到位。三是流通服务到位。四是领导服务到位。山区综合开发,贵在综合,重在领导。我们将推行山区综合开发责任制,把山区综合开发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第11版(林业专页)
专栏:

  加快山区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约95%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在全国2100多个行政县市中有1500多个山区县。山区是我国的资源宝库和大江大河的源头,全国90%的林地、84%的森林蓄积量、77%的草场、76%的湖泊、98%的水能都集中在山区。
  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视山区建设工作,一直将山区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并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20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山区人民发展果园;60年代兴修水利;70年代治山改土;80年代治山造林;90年代,中国政府又提出了以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山区综合开发战略,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由原林业部牵头,中央11个部门组成了全国山区综合开发协调小组,在全国开展以“改土、治水、植树、修路、办电”为基本内容的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工作,相继在30个省(区、市)确定114个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山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亿多山区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沂蒙山区、井冈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等地群众开始步入小康;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视的目标即将实现;乡村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98%的乡有卫生院,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缓解,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2000年2月,江泽民主席在广东高州视察工作时,看到山区综合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欣然亲笔题词“搞好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给山区建设以巨大动力,给山区人民以巨大鼓舞。
  尽管我国山区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目前我国山区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森林覆盖率低,全国还有宜林荒山近8亿亩,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53.4亿亩,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生物物种受到威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全国300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山区建设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全国奔小康,关键在山区;山区要发展,潜力在林业。根据我国生态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和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今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标志着我国林业真正开始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也标志着我国山区建设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全部纳入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全面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将为山区再造新优势、寻求新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引发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一系列深刻变化。
  第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覆盖了我国全部山区,山区已成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大江大河源头、水库沿岸、丘陵山区陡坡耕地、重要自然保护区以及其它一些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这些地区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也是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主要建设区。山区已成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成为山区建设的核心任务。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山区建设的资金将大幅度增加,必将给山区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战略任务是改善生态,六大工程的实施必将大大促进山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解决山区问题,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通过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对工程区采取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等多种方式,加强森林植被建设,再造秀美山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确保江河安澜和国土生态安全。同时,通过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山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山区综合建设的重要载体,六大工程的实施必将充实山区综合建设的内容。山区建设内容包括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农田基本建设、水利配套工程以及道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山区建设措施包括生物方法、工程方法和其它方法,需要农业、林业、水利等各项措施多管齐下,在生物措施中实行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山区治理和开发重在综合,林业建设是山区综合建设的重中之重。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对山区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是山区综合建设的重要手段,必将丰富山区综合建设的内涵。
  第四,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主体是广大山区农民,六大工程的实施必将显著提高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建设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也是农民群众。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例,农民每实施一亩退耕还林,除得到林木的所有权外,每年可以直接得到200元左右的国家补助。更为重要的是,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成后,广大农民受益最大的是改善生存条件,扩展生存空间,造福子孙后代。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林业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山区面貌已经开始发生新的变化。目前,天然林禁伐和木材采伐量调减已按计划落实;退耕还林累计完成464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770万亩;全国共完成人工造林3.4亿亩,其中今年人工造林就达1.2亿亩,与去年相比增长近50%;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迅速增加,森林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状况明显改善;林业生产力战略性调整开始见效,资金、劳力、技术等众多生产力要素开始向工程区聚集,山区多种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经济活力显著增强,我国山区发展已显现出光明的前景。
  发展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加快山区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类共同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责任。山区不富,人民难富。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山区建设,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山区资源,提高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战略问题,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11版(林业专页)
专栏:

  二○○二年国际山区年观察报告(摘录)
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第一百二十三届会议
(二○○二年十一月二日发布)
根据联合国纪念国际山区年的决议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关于纪念国际山区年的指导原则,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鼓励各国设立包括各类投资主体在内的国家委员会来规划和贯彻纪念国际山区年的活动。
  各国对此作出非常热烈的回应。到2002年8月,71个纪念国际山区年的国家委员会已设立或正在设立,其中20个在非洲,13个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6个在欧洲,13个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6个在近东和北非,2个在北美。许多国家委员会包括山区群众代表、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社会机构、私营部门、联合国机构、国家政府机构和边缘团体等。
  国际山区年已经取得一些重要进展,包括:
联合国常驻代表促成建立了国际山区年关注团体,以支持并鼓励国际山区年的纪念活动和后续活动;关于山区和山区人民的信息日益增多并更容易获得;公众日益认识到山区对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山区退化的后果以及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71个国家委员会的设立并把它们作为制订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的机制;开展与山区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现信息共享,推动针对山区的综合性和全球性的研究,为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对保护山区人民传统文化,尊重当地的实践、经验和传统权威的必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化;各国对能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和项目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山区生态系统和山区长期投资的兴趣日益增加;拓宽了各类组织和个人为山区可持续发展捐资的渠道,激发了建设新山区的积极性,以规范的计划对山区发展进行了整合;通过日益增多的国际、地区、国家和共同体之间的对话,缩小了在认识、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差距;加强并扩大了各组织之间的联合,巩固因山区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国际联合;在一个获得广泛支持的行动框架内聚焦为山区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承诺和援助。
  通过对国际山区年的纪念取得了富有意义的成果,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希望各国政府采取下列行动:
支持因国际山区年设立的国家委员会和其它机制开展活动,帮助它们从纪念国际山区年向实施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战略转变;支持国际山区年国家委员会参与2003国际淡水年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协作机会;支持研究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所做的努力,使政策和法律、项目和计划发挥作用;支持全球、地区和国家交流计划的落实,以加强国际山区年所带来的认识和变化;支持能力培养和教育项目,在山区可持续发展中它们是最佳的方法,可以提高对高地和低地之间关系性质的认识;支持山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国际合作的努力,在国际、地区和国家层面上落实比什凯克山区论坛精神并鼓励国家组织参与;在山区可持续发展上鼓励捐赠和私营部门的投资;使参与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认识到国家的需要和所取得的成就。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刘宇杰译)


第11版(林业专页)
专栏:

  保护山区和山区文化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加马尔·艾哈迈德
  山区生态系统是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淡水水源,孕育着丰富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但是,每天山区人民的艰难生活和在山区发生的武装冲突使山区这一不可替代的全球资源陷入困境。
  为了提高全球对山区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和山区人民所面临的挑战,1998年11月联合国大会宣布2002年为国际山区年。这一史无前例的解决山区问题、庆祝山区文化的机遇源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会议上山区成为可持续发展规划蓝图的《21世纪议程》第13章的唯一关注焦点。
  山区并非我们许多人所想象的是无法穿透、始终不变的巨石堆。事实上,它们和海洋一样有完整的生命,和热带雨林一样与我们的幸福息息相关。人类一半以上的人口(30亿人)的安全、淡水依赖于山区——水用于生产粮食、发电、发展工业,最重要的是饮用。
  山区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岛——不仅是低地生态系统的更陡峭或者海拔更高的形式,更是其他地方所无法见到的独特而无限多的动植物种的家园,这些物种许多因为人类的移民和活动而从平原地区消失。
  山区还是文化多样性的宝岛,是世界上1/10人口所居住的地方,是语言的保存地和丰富人类经验的传统宝库。山区人民是垂直分布的包括人类和自然在内的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并呵护着包容巨大差异的大地。山区的环境脆弱而恶劣、美丽而残忍。许多山区居民是世界上最贫穷、最饥饿的居民,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障碍——地形起伏、通讯和交通条件恶劣,政治边缘化,获得的教育和资金有限。从中人们可以发现极度贫穷与崇高的灵性融为一体。
  山区和山区文化具有多样性并极其脆弱。我们必须共同寻求一种合适的方式,保护和维持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必须共同振兴山区文化,消除贫困和饥饿。这就是国际山区年对我们的挑战——维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联合国粮农组织是国际山区年的牵头单位。我们与各国政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联合国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非常荣幸能担此重任,并为此自豪。这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是我们作为《21世纪议程》第13章负责机构的职能的延伸。
  我们也坚信,山区可持续建设将有助于实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消除饥饿和贫困,使全人类随时能得到健康生活所需粮食的目标。
  中国山区面积为6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5.7%。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英明决策,从1996年开始实施山区综合建设试点工作。山区综合建设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是消除地区差异、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打开和扩大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收入、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减少众多人口与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矛盾的重要措施。为支持山区综合建设,国家提供了特殊的政策,取得了突出成效。
  无论我们居住在平原还是高山,山区对于我们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我们都是山区人民。让我们携起手,共同保护和发展我们共有的家园。


第11版(林业专页)
专栏:林业建设与小康社会

  国际山区年的由来
  世界山区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1/4,直接为全球1/10的人提供生存条件,为全球一半多的人提供各种资源和商品。
  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181个国家签署了《21世纪议程》,其中第十三章专门论述了“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管理”,基本观点是:山区是森林、矿石和各种产品的资源宝库,是水、能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条件,是全球错综复杂、相互交错的生态系统的主要代表,并且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多数山区的资源逐渐萎缩、物种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山区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山区居民生活相对贫困落后。针对这些严峻的现实,为提高人们的山区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山区及其重要性,认识到山区资源的脆弱性和保持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1998年11月24日,联合国代表大会作出53号决议,由秘书长科菲·安南向世界郑重宣布:2002年为国际山区年。
  今年9月1日至9月3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不少国家政府、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承诺建立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伙伴关系,这标志着全球山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可。
  在联合国第五十三届代表大会上通过的53/24号决议宣布2002年为国际山区年。决议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国际山区年的主要组织机构,鼓励各国政府、联合国系统和其它国际组织利用国际山区年来提高对山区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的建议,为了有效贯彻53/24号决议,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各国为国际山区年出资并在林业部门内设立国际山区年合作机构。


第11版(林业专页)
专栏:

  陕西山区经济林
产值突破75亿元
  陕西省林业厅厅长权志长
  陕西省是个典型的山区大省,山区总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1%。全省50个国定贫困县,全部在山区。
  自1996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山区综合开发试点示范以来,全省先后有8个县被列入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累计完成山区综合开发专项贷款资金2亿多元,有效带动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山区6亿多元,建设示范项目180多个。
  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工作,必须要做好四个结合。一是要把山区综合开发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相结合。
  省里制定了《山区综合开发规划》,明确提出了山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即:降低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种植面积,增加生态用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业。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2800多万亩农业用地转为林业用地,农林牧用地比例由过去的40∶45∶15转变为30∶55∶15。
  二是要把山区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九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7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28.8%提高到现在的30.9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要把山区综合开发与改善山区基础设施相结合。各地紧紧抓住山区综合开发的机遇,进行山、水、田、林、路、电综合治理,山区基本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
  四是要把山区综合开发与山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全省的山区经济林面积已达2565万亩,初步形成了“陕西红枣、仁用杏,关中苹果、梨花椒、柿,陕南板栗、核桃”的经济林产业格局。2001年全省生产各类经济林果品500多万吨,实现产值达75亿元。


第11版(林业专页)
专栏:

  10月27日,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的佤族村民翁惹(左)和叶芮在茶园里采摘优质绿茶。靠种植茶叶,她们每户每年可收入近万元。近两年来,沧源佤山的各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山区林业,佤族群众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