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与思考

  短短22年间,晋江从福建省的一个农业穷县一跃成为综合实力居全省所有县(市)之首、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第十位的经济强市。今年,晋江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40亿元,是晋江改革开放前的116倍……
晋江活力从何而来
  本报记者江宝章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企业撑一把遮风挡雨的伞
  上个世纪80年代,晋江因实行“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路子”而被经济学家们称为“晋江模式”,并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然而回顾晋江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许多政策问题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1980年8月,晋江县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制定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个人能否办企业集资?能否分红?能否雇工?推销员可否提成?价格能否随行就市等困扰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肯定。此后,全县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企业迅猛崛起。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民营企业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中,民营企业承受了巨大压力,许多民营企业为寻求“待遇”,纷纷要求戴“红帽子”和“洋帽子”。晋江县委、县政府为几千家民营企业争取到在贷款、土地使用、出口配额、税收等方面与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平等的待遇。如今,当私营经济已经在法律上被确定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晋江市委、市政府又积极帮助企业甄别“身份”,理顺产权关系,还企业本来面目,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到目前,晋江市政府共为2587多家企业甄别了“身份”。晋江市委书记、市长龚清概向记者说起上述之事,颇生感慨。
  无形与有形之手:联手营造最适宜的土壤和气候
  晋江经济发展与市场机制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当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农民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办起“乡镇企业”的时候,它们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生长起来的。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晋江“十万销售大军跑全国”的同时,晋江人也在周边乡镇形成了服装和小商品市场、建筑材料市场、鞋帽市场、烟酒杂货市场等较大的商品市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陈埭的鞋类原辅材料市场、英林的布料一条街、青阳的钢材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也应运而生。这些市场吞吐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生产材料,每年营业额高达10多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人民币。市场成为晋江市资源配置和生产调节的主要力量。
  当晋江的企业家在市场弄潮的时候,晋江县委、县政府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推波助澜。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事务上,出台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政策;鼓励和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名牌战略,重奖名牌产品;联合国家行业权威部门,精心组织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全国糖果食品交易会和全国陶瓷博览会等三大会展,为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提高“晋江货”的知名度;等等。在市场的这只“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的相互配合下,晋江企业拥有了最适宜生长的土壤和气候。
  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最佳才是最强
  综观晋江的企业和经济结构,不难发现,它并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也不大。但是所有到过晋江的人都承认,晋江的经济充满活力,而这种活力正是由众多中小企业形成的。
  晋江有近8000家企业,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食品、制鞋、陶瓷建材等等。10年前,当“知识经济”、“高新技术”被理论界、经济界频繁提及的时候,一些人也曾对晋江的经济结构提出疑问,甚至对晋江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晋江市领导从晋江历史与现实状况出发,认为就目前晋江的基础和条件而言,短时期内要形成大面积的高新技术产业难度很大,而传统产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的确,以目前成为晋江支柱产业的鞋业、食品、纺织、陶瓷、建材等产业而言,都是传统劳动密集型的,都不是人们概念中的高科技产业。但是晋江市领导和企业家对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关系自有他们辩证的理解,那就是,最佳才能最强,小商品也能成就大市场。龚清概说,微软固然令人敬佩,但并不是只有高新技术才能做成大产业。麦当劳,不过一种快餐;可口可乐,只是一杯饮料;沃尔玛,百货连锁业而已,但并不妨碍它们都成为行业的“巨无霸”。
  基于这种认识,晋江市委、市政府在领导经济时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企业优化升级,提高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上,立足把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打响。正是这些传统产业,如今支撑起晋江经济的大好河山。晋江鞋业年产值150多亿元、食品行业产值达40多亿元、琉璃瓦几乎垄断全国市场……在这些传统产业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集团)有55家,超千万元的有537家。所有这些,都印证了晋江市领导和企业家关于小商品也可以成就大市场,最佳才是最强的理念。
  解读晋江活力,见仁见智。记者仍然记得龚清概在交谈时说的一段话:“如果晋江有什么成功经验的话,那就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不跟风,不赶时髦,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寥寥数语,却让人感到分量很重。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玉林加紧治理南流江
  本报南宁12月14日电记者罗昌爱报道:十六大代表、广西玉林市委书记高雄刚从北京开完十六大回来,便同市长李达球一道来到正在紧张治理中的南流江边。作为第一责任人,他们已承诺在明年3月底以前,将这事关50多万市民利益的事情办好,以实际行动落实十六大精神。
  南流江流经玉林市城区,由于一直没有得到很好治理,江堤险象环生,江内污水横流,严重威胁和影响着沿岸近60万市民的安全。从1998年开始,玉林市委、市政府开始把彻底治理南流江纳入玉林城区发展规划。
  南流江治理工程分三阶段进行,整治工程近期按防御二十年一遇洪水,远期按防御五十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主要包括建设总长达34.89公里的防洪堤、改建及撤除碍洪建筑物、建设28座排涝闸和排涝泵站及水电站等,防洪面积约54平方公里,保护人口50余万,整个工程估算投资3.75亿元。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乳香飘溢土默川
本报记者郅振璞
坐落在内蒙古大青山下土默川的“中国乳城”呼和浩特近日传来喜讯:全市饲养奶牛已经突破20万头,产奶量42万吨。近两个月来,月增奶牛上万头。
  初冬时节,记者从呼和浩特出城往南,穿过赛罕区碾格图、和林格尔县姑子板、六犋牛、大林坝等村庄,只见青的是草,黄的是谷,黑白花的是奶牛。
  碾格图村十几台新型碎草机在轰鸣,沾满清香的草屑飞飞扬扬。为了舍饲奶牛,这里家家投资数千元,建起一座座草窖。走近细看,地下大窖直径足有两间房大,深8米到10米,可储存四五万公斤草料。
  和林格尔县公喇嘛乡党委书记常威风,去年7月上任时全乡仅有7800头奶牛。现在奶牛已达13578头,产奶牛就有8000多头,户均两头半。他指着一块块饲草地和一溜溜草窖说:“过去是人吃啥种啥,现在是牛吃啥种啥。我们乡今年除种苜蓿1.1万亩外,新种青储玉米8000亩。一头奶牛3亩草,种1亩草价值超过3亩玉米,草香确实赛过五谷香了。”
  大林坝被誉为“乳城”奶牛第一村。该村1074口人,养奶牛1200多头。夕阳下,村支书云连平带我们走到杜召东家,门口有一头挂有2号标牌的黑白花奶牛。女主人小任喜不自禁地说:“这是我家的,已养了11年,每天产奶三四十公斤。”杜家5口人,除女儿读中学外,两个儿子帮着喂13头奶牛。家里盖起两套各16间的大院落,市里还有4间门面房留着自己经商用。
  “这些日子,市里教授、县里局长常来给我们上科学养畜课。家家养好奶牛,一心一意奔小康。”说起这些,小任乐得合不拢嘴。
  乳城奶业发展快,全靠龙头企业带。最新资料表明,在中国六大乳业巨头中,呼和浩特的“伊利”、“蒙牛”分别位居第一、第四,两家相加销售收入稳居全国第一。
  走进奶牛第一县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谈起奶站建设,市委常委、旗委书记云忠义喜上眉梢:“没几个月,全旗奶牛增加近万头。现在存栏6万多头,鲜奶产量11.7万吨。如今又新建挤奶站77座,累计达到209座。”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广东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坚持科学管理、严格执法,从治理影响交通秩序、诱发交通事故的重点违章方面入手,持续开展了专项整顿,使交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图为日前交警在严查酒后驾车。罗革林周泽军摄影报道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方山县培育农民经纪人
日喀则先进文化进万家
本报太原12月14日电记者罗盘报道: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方山县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全县年销售额在百万元以上的农民经纪人发展到70多人,这些农民经纪人将农产品带出大山,今年头10个月的农产品销售额达1.26亿元。
  方山县率先成立了山西省首家农民经纪人协会,协会每半个月组织一次学习,系统传授农业科技、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法律常识等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经纪人素质。方山县信用社每年拿出300多万元信贷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农民经纪人的发展。县农牧局联合工商、防疫、动检等执法部门,为3000个替经纪人跑运输的车主发放绿色通道卡,保证农产品运输货畅其流。今年8月,方山县投入100多万元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15位农民经纪人第一批配上电脑,并进行20天的业务培训。
  大武镇红罗沟李兰香1998年开始经营畜禽饲料,目前日销售饲料20.7吨,日回收鸡蛋4000多公斤,解决了农村400多个剩余劳动力问题。大武镇保安村任忠才除方山外,还在临县、兴县、汾阳、岚县等地设立了20多个瓜子收购点,产品销往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市,年购销量由原来的300吨增至3200吨。
  本报拉萨12月14日电记者刘亮明报道:西藏日喀则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开展民间群众性文化活动,把先进文化和文明之风送进千家万户。
  日喀则市积极争取对口援助省、市的大力支持,投资165万元兴建了总面积1392平方米的日喀则市文化馆。目前,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备,馆内拥有各类藏书5万余册,图片1000余幅;有大屏幕彩色电视机、音响和各类灯光设施齐全的排练厅,为丰富全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市民们说:“文化馆已成了我们学习先进文化沐浴文明新风的好地方。”
  为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日喀则市还紧紧抓住“村村通”广播电视这一“民心工程”、“致富工程”不放松。目前,在年楚河畔、雅鲁藏布江边,一座座广播电视收转塔拔地而起,大部分农牧民群众都能通过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