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劳动保障工作将更多依托街道社区
明年六月底前所有城市街道都将建立劳动保障机构
本报北京12月13日讯记者白天亮报道:今后,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将主要由城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承担,所有城市的这一机构将在明年6月底前建成。这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在今天召开的全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座谈会上介绍的。
  张左己强调,街道社区连接千家万户,最了解居民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劳动保障工作必须从依托企业管理逐步转变为依托街道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要把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纳入街道社区建设统筹规划,使街道社区在就业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托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才能真正贴近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加强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当前的关键是在街道和工作任务重的乡镇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在社区聘用专门的服务人员,并提供工作经费,使城乡基层组织承担起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责任。到明年6月底,所有城市的街道都将建立起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构筑街道和社区基层服务网络和工作平台,使人民群众得到及时便捷的劳动保障服务。


第4版(要闻)
专栏:

  就朝鲜核问题
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3日就朝鲜核问题发表评论时说,中国希望有关各方履行1994年《美朝核框架协议》所承担的义务,通过对话接触使有关问题得到和平解决。
  有记者问:朝鲜外务省12日称,由于美方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朝决定立即重新开始根据1994年《美朝核框架协议》而冻结的核电站建设计划,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刘建超说: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中方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即支持半岛无核化,致力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主张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我们希望有关各方能从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履行核框架协议所承担的义务,通过对话接触使上述问题得到和平解决。


第4版(要闻)
专栏:

  第八届中国人口新闻奖颁奖
本报两篇作品分获一、二等奖
本报北京12月13日讯记者丁伟报道:第八届中国人口新闻奖12日在京颁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出席颁奖仪式。
  获得本届中国人口新闻奖的作品共有123篇,其中报刊作品68篇,广播、电视作品55篇。由本报记者采写的《莫让无限吃有限》、《艾滋病防控刻不容缓》两篇作品分获一、二等奖。
  中国人口新闻奖由国家计生委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设立,是经中宣部批准的全国性常设奖。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日青年友谊计划”研讨会召开
  本报北京12月13日讯记者裴智勇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宋健今天在此间会见了参加“中日青年友谊计划”研讨会的40多名中日双方代表。“中日青年友谊计划”研讨会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中国事务所联合举办。
  “中日青年友谊计划”始于1987年,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组织实施,以中国青年考察团赴日研修访问为主要内容。截止到2002年,先后有1500多名中国青年参加该交流项目访问日本。


第4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省长文山问疾苦
  本报记者宣宇才
  12月12日清晨,冬日的昆明寒气逼人,刚刚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归来的云南省省长徐荣凯一行急急赶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去了解贫困地区教师工资发放、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实情况。
  山路弯弯。汽车驶进文山州砚山县平远镇,徐荣凯看到路边有所“云海大柒树希望小学”,便下车走进校园。徐荣凯问苗族青年教师李福:“您每个月都能够按时拿到工资吗?”“能,工资统一由财政支付,月底时自己拿卡到农行去取。”李福回答。“工资有多少?”徐荣凯又问。李福答道:“我刚毕业两个月,每月815元。”听到所有老师都能够按时领到工资,徐荣凯脸上露出笑容。
  车到文山县城,徐荣凯立即走访下岗职工。下岗职工谭加勇高兴地告诉省长,他在1998年下岗后,不等不靠,先给人打工,后来自己投资创办了公司,专门卖电器。现在,公司生意兴隆,还吸收了4名下岗职工。徐荣凯鼓励道:“下岗是挑战,也是机遇,你成功地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国家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有很多优惠政策,如果有哪些没有落实的,你可以直接向我反映。”
  在困难居民杨凯家中,67岁的杨凯老人紧紧拉着徐荣凯的手,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我们老两口每月可以领到12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怎样领钱?”徐荣凯询问道。杨凯老人捧出大红存折递给省长:“拿着这个存折,月底前直接到建设银行去取。”文山州委书记张田欣插话说,省里已经下拨1200多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徐荣凯向老人送上慰问金,关切地说:“政府做的工作离你们的实际生活需要还有很大距离,十六大后,云南省会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让大家早日过上好日子。”


第4版(要闻)
专栏:深入扎实开展“三下乡”活动

  山西:服务扶贫相结合
衡水:重点宣讲十六大
  本报太原12月13日电记者安洋报道:12月8日,山西省兴县蔡家崖村迎来了地区“三下乡”服务队,戏台上晋剧锣鼓喧天,农科校里枣树栽培讲座开课,医疗所前农民排队等着城里的专家、医生检查身体。山西省今冬明春的“三下乡”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山西省在安排“三下乡”活动时,特别注重了服务和扶贫的有机结合,他们将派出100个十六大报告宣讲团,深入农村宣讲十六大精神;举办100场新世纪农村妇女科技大集,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组织100个剧团送戏下乡,举办100场大型文艺演出和100部电影放映活动,下派100个文艺辅导小分队,为农村培训文艺骨干;组织100个流动书店,为农民送去科技文化书籍并举办科技讲座;建立100个农民科技示范点,保证有10项以上实用新技术供农民选用。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将对口援建100个乡村文化站。卫生系统将派出100个医疗小分队送医送药,并对口援建100个乡村卫生所。
  本报讯河北省衡水市把学习十六大、宣传十六大、贯彻十六大作为今冬明春“三下乡”活动的重点,近日组成近20个“三下乡”宣讲服务团和文艺演出队,深入全市各乡镇和村庄,掀起了又一轮“三下乡”活动的高潮。
  衡水市“三下乡”办公室印制了10万份反映十六大报告主题内容的年历画,组织社科理论工作者编写了20万张十六大内容摘要明白纸,配发给每个宣讲团,逐村发放,逐村宣讲。各宣讲团吸收了许多理论水平高、宣传能力强的老教师和宣传骨干加入,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通过举办讲座、现场咨询等方式,向群众宣讲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农村政策。
  衡水市抽调市“三下乡”艺术团和部分县市区的文艺骨干30余人,组成“三下乡”演出队,深入全市农村巡回演出。文艺演出队根据十六大报告的重点,编写了许多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快板书、三句半、相声、唱段等文艺节目,受到农民欢迎。
  (史建苓张荣霞)


第4版(要闻)
专栏:

姜春云会见斯洛伐克客人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十三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访的斯洛伐克最高法院院长哈拉宾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蒋正华会见俄罗斯客人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十三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俄罗斯国家杜马信贷组织和金融市场委员会副主席布鲁斯尼金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肖扬会见斯洛伐克客人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十二日电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十二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斯洛伐克最高法院院长斯特凡·哈拉宾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王家瑞率中共代表团赴南非和莱索托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电应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和莱索托民主大会邀请,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联部副部长王家瑞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十三日离京,前往南非作为中共代表出席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第五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对莱索托进行友好访问。


第4版(要闻)
专栏:宣讲十六大精神贯彻十六大精神

  北京启动“十六大精神进社区”活动
上海十六大精神宣讲团基层受欢迎
  本报北京12月13日讯记者王建新报道:北京近日正式启动以“贯彻十六大精神、建设文明社区”为主题的“十六大精神进社区”系列教育活动。
  这次系列教育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委教育工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共同主办,主要内容包括“五个一”,即编好一本书——《这些大事我知道》;成立一个大学生志愿者宣讲团——十六大精神进社区宣讲团;上好一堂课——通过全市4000多所市民学校和4000多个大众读书会,普遍开展“学习十六大精神”一堂课活动;搞好一个知识竞赛——通过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举办“学习十六大精神”知识竞赛;组织一个征文演讲比赛及文化演出活动,生动活泼地宣传十六大精神。
  本报上海12月13日电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的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宣讲团最近到浦东、长宁、复旦大学等地区和单位进行宣讲,拉开了上海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宣讲活动的帷幕。
  宣讲团的报告受到了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大家反映,宣讲报告内容丰富,讲解生动,为大家联系实际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开拓了思路。上海旅游系统干部群众表示,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梁桂表示,十六大报告从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关于信息化、现代化和工业化这三者的关系,为我们考虑浦东今后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思路。
  据悉,上海市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宣讲团近期还将深入全市各区县、企业和高校作近50场宣讲报告。


第4版(要闻)
专栏:

  悼念南京大屠杀我同胞罹难六十五周年
南京举行国际和平集会
本报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顾兆农报道:12月13日上午10时整,南京上空的警报声将人们拉回到了65年前那段惨痛的记忆中……国务院、江苏省、南京市及南京军区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抗日老战士、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以及国外一些友好团体的代表、友好人士,港台同胞共3000多人,肃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悼念广场上,向30多万遇难同胞深深地默哀——“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暨南京国际和平集会”在这里举行。
  南京市市长罗志军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悼念遇难同胞,就是为了警策世人,以史为鉴,永远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南京大屠杀惨案虽然已经过去65年了,但向世界阐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真相,深刻揭露和批驳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行径,仍是维护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确保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需要。
  南京市市民代表、南京市青年联合会主席许宏在集会上宣读了《南京和平宣言》。宣言说,65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给南京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我们反对战争暴力,反对恐怖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危及平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非正义行动。今天,南京人民祭奠30多万亡灵的每一朵白花、每一束烛光,都在阐述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人类不要战争,世界需要和平!(附图片)
  12月13日晚,南京及海外友人1000余人参加了烛光巡游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祈祷世界和平。图为参加烛光巡游的日本友人。本报记者顾兆农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红色致富路
——余姚市四明山革命老区奔小康记事
何伟龚宁万科达
岁末,记者走进千峰竞秀的浙东四明山区。抗战时期,这里是全国19块红色抗日根据地之一,一片火红的热土;改革开放初期,这里依旧是穷乡僻壤——1984年人均收入仅212元,是浙江省、宁波市和余姚市的重点扶贫地区。
  在各级政府扶助四明山脱贫的同时,经过反思和更新观念的10万老区群众,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挖掘自身的优势,一气走出了3条红色致富路,成为“中国红枫之乡”、“中国灯具之乡”和黄金旅游线。
  红土地上的“摇钱树”
  车行在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上,窗外掠过一片片艳红的小树丛。这就是被四明山镇农民称为“摇钱树”的红枫。
  四明山镇是宁波最偏远的地区,也是最贫穷的乡镇之一。靠山吃山的群众栽种过五针松、板栗、杉木……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掀起的城市化生态化浪潮中,四明山农民敏锐地感觉到,城市绿化似乎还缺少一点艳丽的红色,四季常红的红枫不就是这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吗?
  他们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红枫研究所”,从日本、挪威等地引进了20多种红枫,使全镇的红枫品种达到了四十来种。目前,全镇的红枫栽种面积已达到了1.9万亩,120多人的红枫销售队伍活跃在江苏、上海、天津和浙江省内的各个花木市场中。
  据统计,全国目前栽种的红枫中有70%以上都来自四明山。今年四明山镇红枫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473万元,人均净增收2000多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红枫之乡”。
  “灯具之乡”点亮神州
  华灯初上时分,徜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游客,可能想不到:这千姿百态的灯具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四明山区的一个小镇——梁弄。今年,这个镇的灯具产值达到了20亿元,赢得了“中国灯具之乡”的美名。
  梁弄灯具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一家乡镇企业与上海一家国有企业的横向联营。经过7年艰苦创业,该公司与复旦大学联合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光学实验室,并引进了每3分钟产出一根价值几千元灯杆的流水线,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室外照明灯具制造企业。在这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该镇办起了500余家灯具生产企业,把20多个系列700多种灯具产品销售到了国内外市场。2000多名在市场上搏击风浪的梁弄人走出山区,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1400多家灯具销售点,销售额达到5亿元。
  红色历史演绎黄金旅游线
  四明山老区还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这里有几十处革命遗址;有横穿整个四明山区的“唐诗之路”,李白、陆龟蒙、孟郊、刘长卿都曾留下了足迹和诗句;还有三千顷高山平湖,十万亩苍翠森林。
  如何把旅游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他们巧打“红色旅游”牌”:投资对浙东区党委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等8个革命遗址进行了修缮,收集和展出了大量的革命文物,编写了革命故事集。修葺一新的革命遗址,成为人们瞻仰革命文化的胜地。在建党80周年纪念日前后的半个月时间中,小镇迎来了“红色之旅”的客人10万人次。
  今年,大岚镇与上海一家企业合作,投资1200万元建设“丹山赤水”风景名胜区,使这颗藏在山中千百年的“明珠”闪现出迷人的风采。据统计,今年四明山区可实现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4版(要闻)
专栏:

  北京市海淀区在驻区高校开展无偿献血8个月以来,效果明显,截至目前,驻区高校已有1.1万多人参加献血。
  图为12月13日,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在开进校园的采血车上无偿献血。
  本报记者雷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