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

  俄罗斯:挺进国际能源市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
  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以更加活跃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石油市场,发起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本国石油工业地位、扩大对外联系的行动。
  9月23日,俄罗斯和阿塞拜疆在莫斯科签署了划分里海海底交界地段和海底资源的双边协议。这不仅为俄罗斯开发里海某些地段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奠定了法律基础,而且还将促进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伊朗等里海沿岸国家早日就里海资源划分达成协议。一周后,首届“俄美能源首脑会议”在美国“能源之都”休斯敦举行。俄能源部长尤苏福夫呼吁美国公司参与俄新油田开发和修建运输管道等项目,并保证俄有能力增加对美国的出口。10月15日,俄和沙特阿拉伯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两个石油大国通过决议,强调要促进相互投资,加强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合作。10月23日,独联体能源部长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与会官员就联合开采运输石油以及协调能源出口政策进行了协商。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在普京总统亲自授意下举行的。俄领导人如此重视石油业,一方面是由于能源工业是俄罗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俄领导人眼里,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地缘政治影响力,石油不仅是出口换汇的商品,同时还是推行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俄罗斯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其境内已探明的储量达6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2%。不过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俄罗斯石油工业也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爬升的痛苦过程。1991年至2000年这10年间,石油产量从4.6亿吨下降到3.23亿吨,开采能力下降了2.82亿吨,钻探规模减少了2/3。几年前实现了民营化以后,俄罗斯石油业才重现生机。随着整个经济的复苏,同时又得益于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等有利因素,近两年俄石油业发展迅速。2000年,投资增长172%,石油产量恢复到3.23亿吨。2001年,投资增长34%,石油产量达到3.48亿吨,其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石油出口创汇占外贸总收入的35%。据俄罗斯能源部提供的材料,今年2月俄石油产量一度超过沙特阿拉伯,跃居世界第一位,今年全年产量有可能增长到3.76亿吨。
  尽管发展的势头很猛,但从整体上看俄石油业仍处恢复调整阶段,目前还存在着设备老化、事故发生率高、环境污染严重、科技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问题更让俄罗斯石油界人士感到忧虑:第一,新开发的油田质量不高。目前俄高产油田仅占45%,预计到2010年其所占比例还将减少到30%以下。第二,不少油田产量枯竭。全世界油田可开采期平均为30年(欧佩克国家为85年),而俄罗斯某些石油公司的油田仅可继续开采6年。据美国能源署估计,俄罗斯每年至少要投资100多亿美元才能保住目前的产量。
  俄罗斯能源部制定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草案)对石油业的发展作出了规划。根据这一文件,2020年以前的中期发展战略目标是:保障扩大再生产,满足国内需求,合理开采已探明资源,加强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出口,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存在。为此,国家的政策重点将转向以下几个方向:改善投资环境;在新采油区修建石油管道;支持中小石油公司发展;积极介入世界石油市场;更多地参与其他国家的石油项目。根据这一纲要,俄罗斯石油产量到2010年将达到4.1亿—5.1亿吨,2020年也将保持在3.2亿—4.45亿吨的水平。为了保障国内市场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以及按国际标准出口石油产品,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还对石油加工业的发展提出要求。根据这一战略,经过现代化技术改造后,2010年石油加工深度将提高到75%,加工能力提高到2.1亿吨。而到2020年,这两个指标将分别达到80%和2.35亿吨。
  俄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其国内能源消耗以天然气为主,石油所占比重不足10%。俄目前生产的石油有一半专供出口。近年来,俄罗斯推行“能源外交战略”,努力扩大出口渠道。“9·11”事件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急剧变化,这为俄扩大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份额提供了契机。
  在政治关系明显改善的背景下,俄积极扩大同美国在石油市场上的合作,为“新战略伙伴关系”充实经济方面的内容。今年5月,俄美首脑在莫斯科会晤时,两国签署了有关能源对话的联合声明,并决定成立专门的合作小组。7月初,俄开辟了通过油轮向美运送石油的新渠道。作为回报,美决定进一步加大对俄石油工业的投资。与此同时,俄还努力扩大同欧洲的传统能源合作。今年5月俄罗斯欧盟首脑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能源合作声明》。俄总理卡西亚诺夫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指出,欧盟的能源需求到2020年将翻一番,只有开发俄罗斯的能源才能满足欧盟的需求。俄罗斯和欧美是反恐联盟的伙伴国,奉行同样的价值标准,在能源领域也是战略伙伴。
  不可否认,石油生产及出口的增加将扩大俄罗斯的政治回旋余地。如因美对伊动武引发石油危机,俄很可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平息危机。这不仅有助于扩大石油出口,同时还将给俄与西方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国:触角伸向富油地区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丁刚
  美国素有“轮子上的国家”之称,要让轮子不停下来,就要有源源不断的石油。美国运输业每天用的石油就超过了1000万桶,差不多相当于美国每天进口的数量。石油可以说是美国的命脉。据美国政府估计,每桶原油的价格若增加10美元,就会使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减少0.2%,使消费用油的价格上涨0.4%。
  能源战略主攻点在国外
  从美国国内现状看,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石油自给。美国国内关于能源战略的争吵至少已经持续了30年。1973年,当美国面临欧佩克组织的禁运时,尼克松总统曾提出了一项石油独立的战略,并许诺说到1980年,美国就不再依赖进口石油。1979年,卡特总统又提出一项议案,计划到1990年把美国的石油进口减少一半。但这些目标都没有达到。美国一些科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目前还难以找到替代能源。所以,即便是美国决定部分开采石油战略储备地——阿拉斯加州的石油,或是减少汽车耗油量,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道理非常简单,美国人消耗的石油在全球最多,占全球的28%,但美国的石油储藏量只占全球储藏量的2.7%。
  美国政府现行的能源战略是布什上台后由副总统切尼领导制定的。去年5月,白宫公布了《国家能源政策》。这个战略明确指出,美国不可能通过增加国内的石油产量来确保能源安全。其核心有三点:一是必须保证石油的进口能够满足国内的需要。目前美国每天从将近20个国家进口1000多万桶原油,占全国消耗量的54%。到2010年,日进口量将增至1500万桶。到2020年,预计每天要进口1770万桶,将占消耗量的65%。这就是说在未来20年,美国石油的进口量将增加50%;二是不能只靠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加拿大等传统的供应国提供不断增加的需求量,美国必须从里海地区、俄罗斯和非洲等地区获取更多的进口;其三是美国不仅要通过国际市场来得到所需原油,也要通过外交等各种努力克服障碍,确保美国能源企业能够向更多的石油储藏区扩张。美国能源问题专家克拉尔分析认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把今后能源战略的主攻点放在国外。而除外交、贸易方式外,还要通过军事力量来确保美国石油供应线的畅通。
  石油成为美国利益象征
  石油已成美国利益的一个重要象征。美国国家环境信托组织(NET)编写的《美国,石油和国家安全》报告指出,未来2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将增加60%,而发展中国家可能增加115%。这意味着许多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友和重要贸易伙伴都会为有限的石油资源展开竞争。报告这段话无疑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美国必须确保其霸主地位。为什么哪里的石油蕴藏量高,哪里就会受到美国人“关怀”。
  为了保证石油的供给,美国的触角正在伸向全球许多石油蕴藏量较高的地区。在里海地区,新的输油管道在美国的支持下已于9月18日正式开工。这条长达1700多公里的管道从阿塞拜疆通过格鲁吉亚到达土耳其的杰伊汉,甩开了俄罗斯和伊朗,为美国直接获取里海地区的石油奠定了基础。在里海和中亚地区,美国人还在忙着帮助一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培训军事人员;在拉美,由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起来的哥伦比亚政府军已对重要的石油管道实施了军事保护。美国还在加强与墨西哥石油合作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第三大石油供应国委内瑞拉的压力,力图促使委政府改变对美不太友好的政策;在非洲,美国人也在帮助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尼日利亚训练军事人员。尼日利亚从美国获得的援款高达1.1亿美元,这是美国给予非洲国家最大的一笔援款。美国的一些能源公司还在准备加大对非洲石油开发的投入;美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也在“提速”。今年夏天,美国能源部长亚伯拉罕访俄时称,两国能源对话的主要目的是奠定一个基础,以使俄罗斯石油能够“可靠和安全地进入美国市场”。不久前,美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公司的头脑们又聚集在美国的“能源之都”休斯敦,举行了首次“美俄能源首脑会议”。亚伯拉罕称,美俄能源合作由此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反恐战与能源战略密不可分
  “9·11”事件的发生,一方面使布什政府感到了推行能源战略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促使白宫在实施能源战略中考虑到反恐战的目标。反恐战为能源战略的长期目标服务,同时能源战略也要为确保美国安全的反恐怖战争服务。目前美国正在加紧备战,随时会对伊拉克发起攻击。美国铁了心要打伊拉克,维护美国利益当然是最主要的原因。
  美国的主要石油来源是中东海湾地区,这在短期内还不大容易改变,而伊拉克更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福布斯》杂志的文章指出,伊拉克拥有1200亿桶石油的储藏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而更重要的是,从1961年至今,只有1973年到1980年这段时间有过勘探。伊拉克的石油储藏量有可能超过沙特。由于伊拉克的地理结构特点,在伊开采石油的花费远比在其他任何地区都要少。据估计,只需300亿美元的投入,就可以五年的时间里使伊的石油产量增加四倍,从每天约200万桶达到每天800万桶。可以预见,美国石油公司会紧跟着美国士兵的脚步开进伊拉克。
  与此同时,在中东扶植起一个符合美国理念的伊拉克政权,不仅会改变中东的政治地理,也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有助于确保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塔尔哈米认为,华盛顿针对伊拉克、伊朗的战略并不仅仅是为了防范石油供应的中断。更重要的是,当这两个国家因占有了更多的石油资源而更财大气粗起来,两个政权对美国来说比现在要更加危险,即便是他们愿意向世界出售更多的石油。显然,“9·11”事件已使美国的石油利益与国家安全这两个目标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附图片)
  2000年至2020年美国进口石油情况概览(单位:百万桶/日)
  波斯湾地区 墨西哥 加勒比海 拉美 (非欧佩克) 加拿大北海 欧洲 非洲 (非欧佩克) 亚洲 (非欧佩克) 其他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环境信托组织(NET)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专家评说

  世界石油格局起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见义
  “9·11”事件后,反恐斗争以及美国的强硬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系的不断调整。这些调整深刻地反映在世界石油格局及其变化,石油格局变化也影响国家间政治外交政策和反恐斗争。
  美国:减少对中东依赖
  美国是世界石油消费最多的国家,年消费9亿吨,其中60%依赖进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在美国新政府制定的能源战略中,不惜影响环境,加强开发本国能源,包括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的石油资源。但此战略进展难度较大,美国对海外石油的需求有增无减。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国已着手调整石油需求来源,使之多元化。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一度有所减少,但拉美石油供应增幅减小,2001年中东石油仍占全部进口的26%。
  “9·11”后,美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沙特和美国的政治关系骤然紧张,美国的“倒萨”和进攻伊拉克的政策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前景和各国间的政治外交走向。美国加速减少对中东石油依赖的进程。一年来美国进一步扩大对中亚与里海地区石油产地的投入,与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土耳其达成协议,着手建设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的输油管道,预计2004年底建成,年输油能力约5000万吨,这是绕开俄罗斯和中东的独立石油通道;同时美俄两国政府在今年5月达成石油能源合作协议;随后美国又加强了在西非尼日利亚等国的投入,加速建设乍得至大西洋港口的石油管道,增加西非产油国对美的原油出口,甚至有不少传闻说,美国有意劝说尼日利亚退出欧佩克;在亚洲,美国联合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筹建中亚经阿富汗至巴基斯坦输往印度洋的油气输送干线。
  俄罗斯:实现增长扩大出口
  俄罗斯根据本国经济复苏与发展的整体情况,提前实现原有的增加石油产量的规划和扩大石油出口的能力。通过大力开发新的油区,可以增加经济实力和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同时有利于调整大国间的政治关系。目前俄罗斯正全方位地规划与建设石油出口终端,在摩尔曼斯克拟建每年能向美国出口5000万吨石油的港口,此前已完成了波罗的海出口管道系统作为进一步出口欧洲的港口;计划建设一条横跨东西伯利亚,自安加尔斯克至太平洋纳霍德卡港的管道线路,长约4000公里,年输油能力约5000万吨;同时建设伊尔库茨克至中国东北的石油管道,年输油3000万吨。2001年俄出口石油1.73亿吨,要完成上述外输石油能力,每年的石油出口至少将增加到2.5亿吨至3亿吨,这取决于国内石油开发建设的前景和速度。
  为了出口天然气,俄去年建成了从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经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管线的“兰流”工程,走在美与中亚合作的经里海与格鲁吉亚至土耳其的天然气管线项目之前。在亚洲,俄罗斯正在研究铺设输往中国和东北亚地区的天然气管道。
  石油供需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石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而且将高于世界需求增长年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欧洲各国石油需求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英国在北海的石油产量将有所下降,整个欧洲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处在较高的水平上。美国以外的石油消费国也在不同程度地调整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但其调整幅度是逐渐的和比较有限的。
  欧佩克国家多次保证将满足世界石油的供需平衡,沙特也表示即使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沙特将提高产量满足世界的需求。欧佩克也希望油价在一个较高和消费者能接受的水平(24—28美元/桶),对维护自身利益和世界经济的增长都有好处。
  应该说,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动,中东仍然是最主要的资源地区,占世界总探明剩余可采石油储量的68%,占世界总探明剩余天然气储量的22%。欧佩克所有成员国的剩余可采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80%以上。里海地区目前虽引人注目,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2%,不会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中东型资源地。世界各主要产油地区仍有一定潜力,俄国北极大陆架及西太平洋大陆架、美洲大西洋大陆架、西非大陆架和南中国海虽然具有较大石油远景,但都不具备撼动中东石油地位的能力。另一方面中东油田的规模大多为巨型和大型,储量的丰度和油井产量世界最高,成本世界最低。所以从中长期来说,中东作为世界石油主要供应地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中东形势动荡是世界经济乃至政治变化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目前美国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为了将来更多地利用中东石油以退为进的策略。其它各石油消费国则担心,中东形势动荡不定以至失控,会造成石油短缺或油价大幅度上扬,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对美国“倒萨”持反对或怀疑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应对石油形势变化
  各石油消费国都在制定相关的对策,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加大在非中东石油资源国的投入,特别是里海、中亚、俄罗斯以及西非几内亚湾等。石油勘探开发的力量正在增加,而这些国家或地区也都有发展本国经济和提高经济实力的迫切要求。
  美国等石油消费大国打通和建设中东地区以外的油气输送通道,以保证石油的供应;
  地区性或多国在重大石油天然气项目合作进一步加强;
  天然气需求不断增长,以减少对石油依赖。
  总的来说,从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看,世界石油供需格局不会有根本的变化。石油消费国与生产国应建立广泛平等的互利关系,相互尊重、合作以保持石油供应的安全。特别是在反恐斗争形势下,反恐与石油问题要严格区分开来,它们是不同性质问题。要尊重资源国的民族和宗教信仰,以利于建立世界和谐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环境,也可减少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

  欧佩克:力保石油定价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宿景祥
  操控西方经济“生杀大权”
  石油是现代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能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中东许多石油生产国的外汇收入均依赖石油出口。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石油生产、销售和定价权一直操控在西方跨国公司手中。欧佩克成立后,其成员试图通过控制石油产量,调节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而夺回石油定价权,分享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维护产油国自身的利益。上世纪70年代,中东产油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从而也使欧佩克成为一支可以同西方国家分庭抗礼的力量。石油价格也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甚至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欧佩克所做出的决定。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都造成了巨大冲击。1973年,阿拉伯产油国对石油出口的限制,使石油价格从每桶2.41美元涨到10.73美元。1979年,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3美元涨到近33美元。油价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石油生产国的收入,却给主要石油消费国经济带来严重危机。一般认为,西方经济战后的“黄金时代”即为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所终结,而第二次石油危机则是导致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经济陷入普遍性衰退的“罪魁祸首”。
  今不如昔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和能源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使得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力被大大减弱了。首先,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严重破坏了欧佩克的内部团结。其次,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同时还在欧佩克之外的国家寻求石油资源。据估计,由于技术进步,西方发达国家能源的利用效率大为提高,目前单位产值所耗能源只有上世纪70年代时的一半。1973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为47%,目前这一比重不到35%。第三,欧佩克之外的一些产油国,如挪威、墨西哥和俄罗斯等,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挪威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正式出口原油,现在是西欧石油的重要供应地。墨西哥则成为美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来源之一。1973年,欧佩克出口的石油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3%,目前这一比重降至37%左右。今天的世界经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明显地降低了。1973年中东地区占世界石油生产量的37%,如今这一比重约为28%。近年来,俄罗斯原油产量大幅度上升,去年日均生产石油770万桶,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另外,里海地区油气储备丰富,而俄在里海地区又具重要影响力,因而西方对俄罗斯在未来世界石油格局中的作用寄予厚望。
  需要团结协调
  总体上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水平偏低,多数时间在每桶20美元左右徘徊,1998年曾一度降到每桶10美元。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目前世界市场上的石油价格比30年前低了许多,仅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半。按今天的美元汇率计算,1974年的石油价格相当于32美元一桶,1981年的石油价格相当于70美元一桶。许多国际经济专家认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没有出现全球性的高通货膨胀,与石油价格偏低有很大的关系。而欧佩克各成员国则认为,由于石油价格的偏低,石油生产国没有享受到上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
  但从长期看,世界石油价格还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石油的重要性将会日益提高。据联合国能源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目前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5,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不到美国的1/30。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目前,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约65%集中在中东地区,阿联酋、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石油均可以开采80年以上。而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到2020或2030年后,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资源将会陆续告罄。只要欧佩克能够维持内部团结,并加强同俄、挪、墨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政策协调,就不会失去对世界石油价格的控制能力。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小资料

欧佩克
  1960年9月10日至14日,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5国政府的代表在巴格达召开旨在协调石油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1962年,欧佩克在联合国正式注册为全权的政府间组织。1965年,欧佩克在维也纳设立了总部。目前,欧佩克共有11个成员国,它们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黎巴嫩、尼日利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委内瑞拉。(景祥)


第11版(国际周刊)
专栏:

今年九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在日本大阪召开,欧佩克主席哈吉·里尔瓦努·卢克曼到达日本大阪一家宾馆时被新闻记者包围。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