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新鲜经验)
专栏:十三年来

  农民考“官”
  ——公务员招考打破身份地域限制
  本报记者 汪晓东
  万余农民 考进机关
  每天清晨4点,李友勇就要早起,赶到妻子开的早餐店里,帮着炸油条。说是早餐店,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小棚子,生意一直不错,一家人日子过得蛮红火。
  不过,再过一段时间,李友勇可能不再起早炸油条了,因为他最近参加了济南市长清区的公务员考试,并通过了笔试、面试、考核等相关程序。眼下,他正激动而又有些焦急地等待录用通知。如果一切顺利,不久他将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
  今年9月,山东省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省、市、县三级机关公务员,并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县级机关公务员考试。济南市报考者达10987人,其中农民109人。笔试之后,农民只剩下9人参加面试,其中3位通过,李友勇便是其中之一。
  多少年来,农民考“官”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93年以后,以《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为标志,我国的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1995年,吉林省青年农民祝占兴等13人通过考试,走上公务员岗位,成为我国第一批以“考”的形式走进机关大门的农民。现在,这种打破身份和地域限制、惟才是举的公务员选拔方式,已在全国各省、市、区全面推开。1997年,山东省首次允许农民报考乡镇国家公务员,有41位农民如愿以偿。在今年山东省的公务员考试中,共有1413名农民报考,占报考县级机关总人数的2.5%。
  最近,郑州市又传出消息,该市公开招考市直机关公务员,首次允许该市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报考。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6年以来,我国共有17188位农民(含转制)从公开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走进地方国家机关的大门,成为国家公务员。
  求贤若渴 不拘一格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成为农民向城市流动的一道难以逾越的藩篱,农村户口像一个“灰色标签”跟随着农民,他们因此而失去很多机会,甚至受到某些不公平的待遇。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广海指出,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身份制度,不同身份受到不同的待遇。农民和城市居民在各方面的差距很大,特别是职业选择。这种户籍制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近几年来,全国很多地方相继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也打开了农民进城的通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取消农民的身份限制,让他们和所有人一样平等参加公务员考试也就水到渠成。
  与李友勇一样,23岁的党华也是参加今年公务员考试的农民。在此之前,她在济南市的一家饮料公司搞售后服务。她介绍,自己1998年参加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只考上一所电大,一直没转户口。2000年6月毕业时,学校承诺找到工作转户口,可这种文凭要找到一个正式工作谈何容易?就这样,毕业后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帮父母做做农活。当年底,她来到济南,先在一家服装店卖衣服,后到一家房地产公司搞销售,再后来到了这家公司。
  几年间最让她刻骨铭心的,就是农村户口身份带来的种种冷遇。首先,找工作时,一条“城镇户口”的铁规定就击碎了自己所有的美梦;更让她伤心的是,有时上门搞售后服务,对方满口“乡下人”,甚至恶语相向。
  改变命运的机遇不期而至。今年8月,一位老同学打电话告诉她招考公务员的消息,特别是农村户口的也可以报考。尽管她觉得希望渺茫,仍坚定地想试一试。谁知在考场上,她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少数通过考试的农民报考者之一。想起这些年在城市里的种种际遇,她缓缓吐露自己的心声:“这次,我们拥有了和城里人平等的机会。”
  机会均等 制度创新
  机会平等,不仅仅是党华的心声,更是多年来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杨雄认为,传统体制强调的是“结果均等”,即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是国家安排好的,国家按照每个人的位置分配统一社会资源。表面上看,这样是公平的,但这样一来社会缺乏活力,其结果是贫穷的均等。让农民参加公务员考试,是变“结果均等”为“机会均等”。只有实现机会均等,让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实现自由流动,才能真正消除城乡差别。让农民参加公务员考试,是在制度上给了农民向上流动的机会,因此,这是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
  “让农民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不是一种优惠和照顾,更不是降格以求。”济南市人事局政策法规处的傅道磊说。他解释,农民中确有一批人有真才实学,理应有这样的机会。相反,公务员队伍中的有些人素质并不能完全达到公务员的要求。就文化程度而言,相当一部分人大专水平也达不到。特别是基层公务员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郑州市人事部门有关负责人指出,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条例》,并未对报考人员的身份、地域作出限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把“非农业户口”、“本市户口”等限制当成了不成文的“铁律”,这是很不应该的。
  济南市人事局录用调配处处长孙济平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却长时间把农民排除在公务员队伍之外。他相信,这些生长在农村、熟悉农村生活的农民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大有好处。
  专家指出,目前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接受教育、获取信息等方面的不平等还客观存在,因此,各种公共资源的公平利用更为重要,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实现真正的机会平等。


第7版(新鲜经验)
专栏:新词典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一个以互联网络为基础平台的全新政府办公模式。就是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将应用单位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组成完整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并以此来处理单位内各部门的办公业务,将“办文”、“办会”、“办事”等办公业务迁移到网上来,实现用户内部信息的网上共享和交流,协同完成工作事务,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辅助领导决策,提高单位内部的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电子政务的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新一代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措施和目标。


第7版(新鲜经验)
专栏:新境界

  总经理“充电”的启示
  林治波
  葛辉是一家影像公司的总经理,尽管工作繁忙,可每星期还要抽出一个白天两个晚上到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学习。问他何以乐此不疲,葛经理回答:“大家都在充电,想干点事就得充电,这年头不充电不行啊。”的确,像葛辉一样热衷学习的经理、总裁、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千上万,各类老板“充电”已成了都市里的一道新景观。
  对于知识的价值,古人早有认识。东汉哲人王充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1500多年后,英国学者培根也作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但是,就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紧迫性而言,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没有今天来得突出。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不断深化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使国人对知识与力量的关系有了前所未有的强烈体验。
  北京的一位中学生出了本书,叫作《本领恐慌》。这四个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人们在面对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时惟恐落伍的内心感受。而解脱“本领恐慌”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否则,落伍和被淘汰将成为难以避免的厄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板充电”既是赢利的内在动力所驱使,也是免于淘汰的外在压力使然。
  学习需要时间。有人总强调没有时间学习,这个说法看似有理,实则不然。老板都是大忙人,不少人甚至是“两眼一睁,忙到三更”,即便如此仍然挤出时间学习,这说明一个道理:是否愿意做某一件事,实质上不是有无时间的问题,而是重视与否的问题——重视了,就舍得拿出时间、付出精力。即使拿不出整块时间,也可利用零星时间一点一滴地学习,只要坚持不懈,总会学有所成。犹如储蓄,进项不断,日积月累,渐见其多。所以,凡强调没有时间学习的,都是托词而已。古人对此早已洞若观火,指出:“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真是一针见血。
  学习需要动力。学习的动力既来自对知识的兴趣和不断上进的内在要求,也来自竞争和生存的外在压力,以及“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的利益导向。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不但要培养人们的学习兴趣,更要建立鼓励学习的政策导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知识与地位、财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不正常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这种让人欣喜的变化,给学习者增添了巨大的动力。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众多的“学习型老板”、“学习型干部”、“学习型工人”、“学习型农民”和“学习型军人”正不断涌现。如此,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生气勃勃的“学习型社会”。这从一个侧面预示着祖国美好的未来。


第7版(新鲜经验)
专栏:新词典

  公推直选
  “公推直选”即“两推一选”,采用党员、群众推荐和党员大会选举相结合,选举产生农村党支部委员和书记。公推直选,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增强了党员群众的参政意识和凝聚力,加强了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扩大了群众基础,有利于增强村干部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公推直选顺应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趋势,是农村选人用人制度的一项创新,是扩大基层民主,在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益探索。


第7版(新鲜经验)
专栏:新镜头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新华书店泥沟镇门市部主任、共产党员孙晓伟(左一)在常年服务“三农”,送书下乡活动中,走村入户,深入了解农民对科技致富信息的需求情况,把农民最需要的科技书籍和光盘送到田间地头。图为孙晓伟为农民朋友现场讲解。
  高启民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