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走进新时代

  各族人民永远跟党走
  牟本理
  在历史前进的重要时刻,
  在硕果丰盈的收获季节,
  从经济腾飞的沿海,
  到万里边疆的村落,
  各族儿女喜迎十六大,
  同声赞颂伟大的党,
  纵情歌唱亲爱的祖国。
  一路春风,
  岁月如歌,
  各族儿女心中永远高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最难忘,
  南湖的航船,
  井冈的星火,
  遵义的历史抉择,
  长征的坎坷曲折,
  宝塔山红灯闪闪,
  天安门彩旗猎猎。
  各族人民站了起来,
  迎来一个崭新的世界。
  春风浩荡,
  吹遍中国,
  我们走进了改革开放的岁月。
  最难忘:
  真理标准的讨论,
  三中全会的号角,
  深圳特区的奇迹,
  上海浦东的伟业,
  港澳回归,
  “神舟”奔月,
  加入世贸,
  申奥喜悦,
  发展经济,
  创新开拓,
  中国速度,
  气壮山河。
  全世界注视着,
  东方崛起一个强大的中国。
  西部大开发展开了新的征程,
  民族地区翻开了新的一页。
  青藏铁路唤醒了沉睡的高原,
  南水北调滋润着每一片荒漠,
  金光大道把边疆和北京紧紧相连,
  村村通电点亮了万家灯火。
  退耕还林,
  重整山河。
  兴边富民,
  扶贫济弱。
  共同进步,
  日子红火。
  五十六个民族心连心,
  道路越走越宽阔。
  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
  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人民幸福,党在领路,
  中华复兴,党在掌舵。
  “三个代表”的思想,
  已经印入各族人民的心窝。
  跳吧!跳起欢乐的锅庄。
  唱吧!唱起醉人的酒歌。
  各族人民永远跟党走,
  共同建设富强的中国。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走进新时代

  扩大开放
  ——理论文献电视片《走进新时代》解说词第三集选登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去了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排在前两位的国家——美国和日本。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一个鲜明的决策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只过了短短几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以及1984年开放的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1988年设立的海南经济特区,已经蔚为大观,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个闪亮的光点。
  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1994年6月,江泽民再次来到深圳特区视察,他不失时机地郑重重申,中央对发展特区的决心不变,基本政策不变,特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他还告诉特区的同志,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特区还要“特”,特区不但要继续办,而且要办得更好。
  1992年后,重庆等5个沿江城市,山西、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等省区的15座内陆边境城市相继开放,不久后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全部开放,对外开放掀起新的高潮。至此,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中国的大地上,由南到北,由沿海到内陆,形成了新的对外开放格局。
  浦东以崭新的面貌迎来新世纪的曙光,迎来2001年上海APEC会议,它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庆祝了自己10周年的生日。这虽然是一次例行的会议,但却是在特殊的时局下召开的,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讲坛上,面对世界各国首脑,江泽民说,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所有国家都应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都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
  在当今的世界,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再加上巨大的潜在市场,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愿望最终变成现实。
  “万马奔腾,马到成功”是马年人们见面时的吉祥话。2002年春节刚刚过去,党中央组织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研究班和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的出席更是格外引人注目。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领导干部一马当先学习世贸组织规则。
  在这次研究班和座谈会上,江泽民、朱镕基和胡锦涛分别做了重要讲话。江泽民生动地比喻说,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并且要奋力地去游,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击风浪的本事。他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必须进一步扩大。同时,我国将在国际经贸规则下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了。
  开放的中国从这里起锚扬帆,乘风破浪,驶向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彼岸。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历次党代会

  党的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走向复兴,关键在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的反复,使党和红军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正确领导的重要性。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危急中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中共中央率领红军到达陕北前后,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7月,日本公然发动了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因而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为了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并努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党的七大在延安举行。大会制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紧密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确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团结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代表大会。它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办提供)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刘斌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和历史契机,从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了解、从对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的深刻总结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并把它运用于执政兴国的伟大实践之中。
  13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针对中国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新形势,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发展,并且提出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世纪之交,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强本国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
  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把发展和执政问题联系起来,突出了发展在党的执政内容、执政过程、执政基础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进一步明确我们党执政的任务、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所要解决和考虑的首要问题。从党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任务看,作为长期执政并肩负领导国家建设责任的党来说,就应该把发展作为执政当中最关注的课题、最主要的任务,竭尽全力处理好、解决好。我们党执政,就是要运用掌握的国家权力,制定正确的纲领、政策和措施,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促进发展,推动发展,实现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个代表”中的每一个“代表”,都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按“三个代表”要求执政治国,就应该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放在首要和第一的位置上,并且贯穿于执政治国的全过程。执政的目的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执政的措施要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要用发展的实绩来检验。
  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各有自己的内涵和要求,同时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其中现代化建设是核心,它既是关键性、全局性的任务,又能对其他任务起促进和保证作用。所以,实现三大任务,仍然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发展来解决或带动各方面问题的解决。
  江泽民同志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进一步把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我们还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的形势喜人,发展的形势逼人,发展的形势不等人。只有把发展始终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党才能够在新世纪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

  右图:毛泽东在七大致开幕词。
  左下图:七大代表进入会场。
  下图:七大会场。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在“三个代表”指引下阔步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包心鉴
  本报记者 施芳 马宏伟
  党的十六大将是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开创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会、也将是系统总结我们党的理论成就,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大会。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认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包心鉴。
  记者:请谈谈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包心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与创造。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继续推向前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正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新的理论成果,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记者:今天,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必须站在时代变化与实践发展的层面上,坚持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包心鉴:的确如此。依据时代变化,研究新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体现了时代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寓于其实践性之中。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理论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当然在本质上也具有实践性——它既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离开实践这块沃土,马克思主义之花就会枯萎;脱离具体的实践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
  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需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特殊规律,形成了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记者: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对正在领导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哪些特殊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新要求呢?
  包心鉴: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政党的先进性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综合国力和民族竞争力上。这迫切要求我们党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积极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也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了社会前进的方向。
  在国内,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仅给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了许多新特点,而且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同时在愈益复杂的环境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成为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只有真正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才能不断前进,国家才能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才有根本保证。
  记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的共同出发点,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包心鉴:是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引导全党全国人民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的“时”,就是时代的变化和时代的特点,以及在时代变化条件下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核心问题是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从而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压题照片为上海杨浦大桥。(附图片)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世纪新语

  与时俱进促改革
  田力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古老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们党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改革推动各项事业的进步,是新时期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我们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必须继续高举改革的旗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我们已经走过20多年的改革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什么还要不断深化改革?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各项事业的进步仍需要改革来推动。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才能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对我们党来说,尤其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可以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都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人类社会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与时俱进,必然要求不断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停滞不前。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永不停息,当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制度、体制、机制就会出现某种不适应,就需要适时地进行改革。改革是新生事物的“催生婆”,为社会进步开辟着道路。与时俱进是以新制度、新方式、新风尚等一系列“新”的确立为标志的。但是,如果不能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革除那些阻碍前进的体制和制度,就不可能做到与时俱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是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因此改革必将贯穿于这个历史过程。改革是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调整和变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顺应潮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应该成为我们坚定不移的理念。
  改革为事业发展注入活力,改革给我们带来实惠,改革是我们的无悔选择。2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进行到什么程度,事业就发展到什么程度;什么地方的改革越深入,什么地方的发展就越顺利。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我们决不能满足,决不能停顿,必须突出改革,深化改革,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真正做到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促进改革的不断深化。惟有如此,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