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与时代共进的戏剧艺术
  ——十五大以来戏剧繁荣新景观
  廖奔
  世纪之交的中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促进了文艺自身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又为文艺繁荣提供了日益丰厚的基础。戏剧也在这变化着的环境里,改变着自身,完成着嬗变和转型,日渐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应该说,近年来的文艺发展和戏剧发展,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最好时期。
  一
  外部环境改观形成戏剧复苏的土壤,为戏剧变革带来动力,戏剧的新气象和新格局正在形成。戏剧的生存环境跨过了低谷,逐渐形成新的发展态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支撑力增强,社会对于戏剧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戏剧院团的窘困局面开始改观。一些大都市在文化战略思维支持下,斥巨资建造新型现代化大剧院,或利用先进技术与设备改造旧有剧场,为戏剧衍生提供了新的平台。各地为戏剧办节办奖的积极性逐年高涨,稳定了戏剧队伍,促进了戏剧创作。二是戏剧发展所需要的民间市场激活。生活已经实现小康的省份,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财富用于戏剧的比例显著增加,民间戏剧市场形成。在这种环境中,城乡民间剧团如雨后春笋一样崛起、遍地开花。表明单一的戏剧运营机制已经日渐多元化。而就戏剧本身的蜕变来说,舞台观念的固定模式已经消失,形式的随机运用成为常态。加上舞台装备走向高科技化与新式灯光、布景、服装和音响设备的运用,焕然一新、五彩缤纷的舞台面貌已经普遍呈现。这一切表明,随着社会转型和戏剧转型的深入,戏剧的生命力正在恢复,戏剧的内在活力正在被激发出来。尽管在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探讨艺术个性方面,戏剧还有许多路要走,但它已经逐步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二
  戏剧创作生机勃勃,创作思维活跃,新的作品不断涌现,其内容涵盖面宽、包罗广泛,从直接反映社会改革的现实题材到展示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历史题材,从革命历史题材到儿童题材,都有佳作出现。表现改革阵痛与工人阶级博大精神的话剧《父亲》、《平头百姓》,体现农村观念更新的采茶戏《远山》、豫剧《香魂女》,反映祖国翻天覆地变化的话剧《秦淮人家》、《世纪彩虹》,弘扬社会新风尚的话剧《古井巷》、豫剧《村官》,都十分引人注目。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建党80周年之际成批涌现,吕剧《苦菜花》、《石龙湾》,蒲剧《土炕上的女人》,粤剧《驼哥的旗》,京剧《华子良》,话剧《母亲》等,都从新的角度展现了艰苦斗争中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深入揭示人性与民族性的作品如川剧《变脸》,话剧《死水微澜》、《蛐蛐四爷》,探讨传统人格与历史走向关系的作品如话剧《沧海争流》,剖析现代都市人心理状态的作品如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都把笔触伸向了人的深层心理层次。还出现不少提供历史殷鉴的好作品,如颂扬君臣励精图治精神的京剧《贞观盛事》、彰显官吏正直人格的京剧《瘦马御史》等。无论怎样衡量,军旅话剧都是当代戏剧创作中的一支劲旅。新创作品或深刻揭示时代矛盾如《厄尔尼诺报告》,或表现新式建军思想如《炮震》、《龙腾沧海》,或展现军中英杰和部队基层面貌如《男人兵阵》、《冲出强气流》、《绿荫下的红塑料桶》、《洗礼》,或反映时代变化如《老兵》、《岁月风景》,都新意迭出。儿童剧创作近年来一直处于饱满状态,除了有《宝贝儿》、《明天启航》等深受儿童欢迎的好戏,儿童音乐剧创作也取得相当的成功,代表作有《月光摇篮曲》、《寒号鸟》、《想变蜜蜂的孩子》等。直接创作之外,众多的名著改编和复排作品也成为剧坛一景。获得好评者有京剧《骆驼祥子》、越剧《孔乙己》、话剧《生死场》、越调《孔乙己与阿Q》等,它们的经验值得总结。一些大剧院对此不遗余力,陆续上演的有老舍《茶馆》,曹禺《雷雨》、《日出》、《原野》,越剧《红楼梦》,刘锦云《狗儿爷涅槃》等;花鼓戏《原野情仇》、川剧《金子》则是对《原野》的成功改编。整理改编优秀传统剧目也出现诸多亮点,昆曲《牡丹亭》、《张协状元》,越剧《荆钗记》的上演都取得很大成功。排演外国戏剧题材的热度持续不减,引人注目的如萨特《死无葬身之地》、布莱希特《三毛钱歌剧》,以及《萨勒满的女巫》、《足球俱乐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作品,都对剧坛形成了冲击波。
  三
  戏剧形式和风格多样、百花齐放,一个多元化戏剧观念支配下五彩缤纷的舞台局面已经出现,而创造完善的舞台艺术品则成为一致的时代性追求。经历了观念解放期和形式分辨期之后,戏剧创作进入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追求舞台完美的时期,打磨艺术精品成为大家的共识。眼下剧坛上看到的,是各种风格流派的聚集与融汇,写实的、写意的、传统的、先锋的、探索的、实验的,共存于舞台,酿成百花蜜、五谷酒。各类戏剧样式,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齐头并进,共生共荣。在这一派红火的创作形势中,创新意识成为时代特色,编、导、演各自主体性的发挥带来色彩纷呈的成果。陈平、曹其敬《徽州女人》,罗淮臻《梅龙镇》,沈铁梅《金子》,具备不同的个性追求。舞台的形式探索仍在继续,小剧场实验层出不穷,《非常麻将》、《偶人记》、《无常女吊》、《霸王别姬》等一批实验性的剧作正在领受观众的品评。一个值得注意的美学倾向性是,戏剧创作同样遭遇了时尚的解构,然而一批新型革命戏剧如《切·格瓦拉》、《保尔·柯察金》、《狂飙》的演出,充分说明解构之后人们仍然需要理想和崇高。当然,我们也见到充满了生机与批判力的戏剧批评,人们已经能够自觉把握住戏剧的美学趋势,对于脱离现实、象牙之塔的倾向,对于一味玩弄形式的倾向,对于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都发射了理论火力。这一切,为戏剧的进一步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
  戏剧转型是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它割不断与传统的联系,它在丰厚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成长。尽管有人念念于传统的丧失,优秀传统戏曲的保存正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理念。昆曲作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列为保护对象,愈加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优秀传统的关注和重视。近期完成并获得好评的京剧音配像、晚霞工程,在保存当代京剧表演艺术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戏曲研究生班的开办,推动戏曲教育走上高深层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在促进戏剧发展的同时牢牢抓住了它的传统根基。由此,五年来的戏剧实践,既体现出深刻的时代裂变,又回荡着历史的回声,它顺利地跨越世纪门槛,托出未来一片浩然长天。
  在中华民族走上小康之途、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今天,戏剧面对的是历史的机遇和责任。机遇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所锻铸,它呼唤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复兴,同时也呼唤着戏剧的复兴。责任是国家和人民所赋予,它企盼着戏剧提供更丰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企盼着戏剧奏出时代的黄钟大吕。
  ——戏剧正是任重而道远。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宏大主题的艺术展现
  ——电视片《走进新时代》的艺术特色
  阎东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10集大型理论文献电视片《走进新时代》,是一部为党的十六大特别摄制的献礼片。该片全面反映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党建等方面的建设成就,运用多种风格的电视语言生动表现了“走进新时代”这样一个宏大的政治主题。
  一、在宏观与微观之间
  电视片《走进新时代》的特殊使命给它一个历史空间——“全景式”地展现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走过的历程。鉴于13年来的思想、政策、事件、人物多得难以计数,只有用宏观的方法进行全面概括,才能在有限的电视空间内让观众形成一个总体印象。而要想感动观众,又必须借助感性的、微观的人和事,所以宏观与微观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统领所有宏观和微观素材的是理论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理论线索的深入和递进成为每一集结构方式的内在驱动力。
  该片的每一集都体现了宏观与微观并重的原则。比如第一集《旗帜新辉》,主要讲述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3年来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既有宏观的理论概括,又不乏生动感人的事例,尤其在表现全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中使用了两个基层的典型事例,强化了主题。再比如第四集《兴国战略》宏观内容是“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开发”,对13年来科学、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同时还有大连一家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生动个案,观众在画面上看到的是几个小学生在进行科技知识的电视直播,生动活泼,过目难忘。
  二、镜像语言的政治内涵
  为了能让观众在画面中感受到13年来中国的变化,摄像师和编导们调动各种技术力量,跑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南疆北国,黄河两岸,长江源头,高楼林立的城市,青山绿水的乡村,这些构成了10集电视片中丰富的镜头语言,大量使用的航拍画面使片子具备大气磅礴的震撼力,稳重舒缓的抒情画面则又让观众在无限的遐想中享受美感。
  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既是中国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对于《走进新时代》这样的电视片来说,也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象征性物象。经过与有关单位的多次协商,摄制组获许拍摄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摄制前反复研究拍摄方案,多次看点,动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备,让经验丰富的摄影师针对每一次不同的会议和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拍摄。7月1日晚上,摄制组提前来到人民大会堂的房顶上,拍下了天安门、新华门和长安街华灯初放的那一瞬间,为片子增色不少。为了真实表现人民大会堂开党代会的场面,摄制组特别请工作人员在会场挂起沉甸甸的巨型党徽。饱满、充实、宏大的党徽,让党的光辉照耀着镜头的每一寸空间。
  中华世纪坛是中华民族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的象征,新世纪庆典、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等重大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这里还珍藏着一面党旗,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时候,北京市的4000多名党员一针一线地绣出来的,而且它成为中华世纪坛收藏的第一件文物。摄制组怀着崇敬的心情拍摄了这面党旗和中华世纪坛,并把这段动人的故事作为全篇的开头。
  镜像语言的政治内涵是由物象主体决定的,其物象本身就是政治的言说者,正是这些意义丰富的画面深化了主题。
  三、声像资料的历史重构
  《走进新时代》是一种“跨文体”的创作形式,既是政论片,又是抒情化纪录片,每一个镜头都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所以对历史声像资料的使用成为本片一个重要的创作方法。
  该片几乎概括了13年来所有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在发生时就以新闻方式见诸屏幕。当编导重新审视这些声像资料时,自然不能再局限于对事情的再叙述,而是把它们放到一个历史过程里面,尽可能寻找新闻背后的、而且是经过时间过滤的新东西,这就要求创作者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进行重新开掘。摄制组搜寻了数万分钟的资料,对这些资料反复研究,重新组接,力争出新。第二集《伟大创举》的主要内容是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诞生、发展和繁荣,片中大量使用了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在全国调查研究和视察的镜头,同时又以丰富的镜像语言对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后的商品市场情况进行了对比,从而生动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了充分表现中国经济在金融风暴中的强劲势头,创作人员不满足于已有的资料,又在国际新闻资料中寻找到当时反映日本、泰国和美国等国家金融状况的画面资料,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宏观调控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这些声像资料让《走进新时代》表现出凝重的历史感,并借助同名音乐作品的主旋律,每集使用两到三次,有力地表现了新世纪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
  四、传媒时代的叙事角色
  在构成完整的电视片的所有因素中,人物是最重要的。在从20世纪向21世纪迈进的转折点上,人不仅见证了历史,而且创造和改写了历史。要全面反映13年来的建设成就,四个层面的人物是最有发言权的:一是普通百姓,二是当事者,三是专家,四是领导者。该片对这四类人物分别进行了深入采访。
  中国这13年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重大事件,摄制组特意采访了这些重大事件的当事者,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评点了13年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13年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最广大的普通民众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实惠,吃、穿、住、行的条件全面改善。摄制组在城市和农村分别采访了十几位最普通的群众,他们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生活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走进新时代》是一次电视创作上的探索,创作人员尝试的电视语法是创作技巧的外化,编导们的目标是让群众和社会各界满意。如果在广大观众检验之后认为他们用电视技术的力量还原了信息传播中叙事与激情的成分,并让宏大的政治主题闪耀出艺术的灵光,那将是对这次电视行为的最高奖赏。
  (作者为该电视片总编导)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鼙鼓声声动地来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漫评
  陈先义
  由总政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专题片《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是一部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而摄制的专题片,以鲜明的主题和大气磅礴的宏伟气势,向广大观众系统展示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领导我军向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迈进的征途上,不断开拓进取,努力为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要求而作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我军建设朝着新的目标所完成的历史性跨越。
  铁流滚滚,炮声隆隆,火箭腾飞,蛟龙闹海,战鹰穿云过,飞弹挟电飞……编导者精心剪辑的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画面,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我军在现代化道路上前进的隆隆足音。
  《军魂永驻》独具匠心地一下子把镜头拉向江主席参观古田会议旧址的场景,由此自然地展开了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深远的目光和长远的谋略,进而烘托出整部专题片的主题——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强军之路》从更深层的意义作了开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墨。开头引用的竟是某坦克部队接收新坦克而无法完成接收任务这样一个在当时来说再平凡不过的小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故事,却突现了中国军队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依法治军》着重反映了我军在“软件”建设方面的突飞猛进的变化。实现军队建设的正规化,离不开走法治轨道,这就必须切实贯彻江主席依法从严治军,提高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我们这支军队,从单一兵种到诸兵种合成作战,从战争年代的“人海战术”到现代化的立体作战形式的探索,从最早的游击战到今天的全面向正规化迈进……每前进一步,都标志着人民军队在法制化的轨道上不断走向完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江主席对全军各级指挥员及广大官兵发出的警示。《强固基石》从中央军委颁发《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实施,到陆海空三军及武警部队“按纲施训”、“按纲建连”的精神风貌,全面展现江主席重视军队基层建设这一主导思想。江主席多年以来遍访了大漠边关、雪域高原、海防哨所、战鹰军舰,先后视察了200多个基层连队,即使到地方视察工作,他也总不忘看望驻地部队。他提出的军队建设“五句话”总要求,为全军及武警部队建设指明了方向。片中沈阳军区某部红军连队在“双争”活动中的大比拼,生动地再现了今日基层连队生龙活虎的练兵场面,体现出红军传人与时俱进的奋发进取精神。
  《牢记宗旨》和《拥抱和平》一步步把主旨推向高潮。《牢记宗旨》听起来似乎是一个老题目,但经过精心编导,却出现了一幅幅感奋人心的画面。不管是边境战事,还是国内自然灾害,在急难险重的使命面前人民子弟兵总是义无反顾地冲在第一线。’98抗洪那三军众志成城的形象,再次以催人泪下的效果抒发了对人民军队的崇敬之情。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专题片,在艺术上同样具有不同凡响之处。取材精细,画面考究,富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从这部片子里,我们看到了人民军队走向未来的坚定步伐,听到的是三军将士向往和平的时代强音。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无愧于时代
  ——《激情年代》导演阐述
  金韬
  刚刚拍完《长征》,尚未从《十送红军》旋律的萦绕中走出,我便接过了《激情年代》的文学剧本。如果说我们是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饱含激情地用革命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描绘了荡气回肠、大气磅礴的历史画面——长征,那我们将用同样的方式展示改革开放20年来光辉历程——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长征。《长征》中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武装斗争中,选择和确定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并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激情年代》则要描绘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特别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走上国富民强之路,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辉煌,走进新时代。
  这样有着深刻的主题和重要现实意义的题材促使我们提升创作主旨,将感性的认知化为理性的判断,力求在过程的叙述中,闪烁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自我审视与反思的凝重和观念碰撞的火花。否则,作品就会成为一杆没有砣的秤。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和演员们通过深入生活和大量的案头工作,被岁月模糊了的图像在我们眼前渐次清晰起来,一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先行者,带着时代的印记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活生动地向我们走来。演员们说:我们要理直气壮地高唱一曲新中国的“翻身道情”!这种从现实生活中凝聚和迸发的激情,成为演员塑造人物的前提,使他们培植的性格之木扎根于丰饶而广大的土地上。人们通常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而一滴清晨的露珠,则可以透视第一组赤橙黄绿青蓝紫。因此,我们力求让剧中最初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映现出黎明的光斑,散发出朝阳的温暖。在欧阳鹏、秦汉民、陈一天等人物身上,寄托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在改革的大潮中,无疑会出现观点的对立和行为的冲突。以往的影视作品常会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类型定式。《激情年代》则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我们的改革和经济建设正是在观念、措施和方法的矛盾对立中,靠实践来摸索来证明的。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是对民族、对国家、对党负责,所有这些观念都是我们的财富,并使改革和建设不断完善,经过曲折和蜿蜒的道路,走向通往未来的坦途。作为这部电视剧的创作者,我们在剧中对所有改革开放的参加者,表示了真诚的尊重。
  《激情年代》从筹备到排竣,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倾注了我们的心血、情感和智慧。众多观众喜爱的演员联袂出演,既为本剧争光,也表达了文艺工作者为新时代放歌的真情。《激情年代》献给党的十六大,也献给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进新时代的人,因为他们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附图片)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十六大宣传中的一个亮点
  ——评电视特别节目《小康中国》
  艾丰
  党的十六大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全国人民关心这次大会,新闻文化界热情地宣传这次大会,都是必然的。在众多的宣传中,有许多出色的报道,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节目推出《小康中国》特别报道,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它抓住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最本质的亮点:从实现“基本小康”到走向“全面小康”。
  新闻报道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善于抓热点、难点。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亮点往往更具魅力。所谓亮点就是新事物的生长点,新变化的显现点。社会的进步总是首先在这些地方冒出尖来。哪怕它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也总是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方向。《小康中国》的开篇即以第一家报道给人一个耀眼的亮点——中国人均GDP年底将超过1000美元。这个亮点,抓住了小康的核心指标,也抓住了全国人民关注的核心问题,切入平实,但是主题重大,报道出来之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小康中国》的另一个特色,是在报道方法上把大亮点和小亮点结合起来。大亮点是“小康”,也可以说是整个报道的主题。大亮点确定之后,他们又把小康的内涵加以分解,按照经济学的概念和群众在生活中的感受,具体化为收入、住房、交通、消费和文化消费等侧面,从中确定具体选题。为获得更多的“原汁原味”的素材,他们又通过各地宣传部门、各省级电视台、多家报纸、群众热线、专家学者,广泛搜寻报道线索,于是才能看到像“蓝领工人开上公务车”、“宁波农民揣上工资卡”、“两工人的账本折射两种生活”、“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小康水平”、“天津140万人告别危漏平房”、“北京搬家公司的一天”等鲜活的报道。一些镜头,让人过目难忘:比如,画在危墙上的“拆”字,成为让天津普通群众最盼望的字眼;比如一身蓝色工装的一汽工人,享受和干部一样的待遇,上下班都开上了捷达车……大背景和小镜头结合,使整个报道浑然一体,高屋建瓴而不空洞,具体实在而不琐碎。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报道在突现亮点的时候,采取了历史的手法,所以它们往往能够起到一种标志性的作用,告诉人们:我们从哪里走来,我们走到了哪里,我们将往哪里走去。《小康中国》的操作方式也体现了新闻宣传形成合力的要求,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以一个节目为纽带,联合各种媒体,包括30多家电视台,近10家都市报、晚报,还有网站,大家优势互补,协同动作,还是不多见的。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喜迎党的十六大文艺评论专辑
  文艺部主办 剪纸:张标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世纪宣言》座谈会在京举行
  五集电视理论文献片《世纪宣言——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来自首都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该片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家认为,《世纪宣言》用哲学的思辩、珍贵的史料、飞扬的文采、真切的画面、澎湃的激情,从理论层面向人们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影响力,从实践层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执政层面揭示了我们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该片由湖南省委宣传部和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联合摄制,由湖南电视台承制。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电影《高天厚土》首映受好评
  近日,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的向党的十六大献礼的重点影片《高天厚土》在电影的拍摄地黑龙江省鸡西举办了首映式。这部影片真实生动地描写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化解民怨的感人故事,歌颂了新型的党群关系。据悉,影片将在十六大召开前夕在全国上映。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全国美术、摄影、书法精品展开幕
  中国文联于十月二十五日至三十一日,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全国美术、摄影、书法精品展”。展出内容为近年来获奖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无限热爱之情,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生活的动人景象,展示了艺术家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的艺术成果。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e时代的抢滩人》在京研讨
  反映新时代广州高科技创业发展的报告文学集《时代的抢滩人》日前在京举办研讨会。该书把广州高科技企业放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刻画与描写,塑造了一批高新科技产业精英的形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