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多味斋

  烧豆腐的意味
路人
  我从山东到云南的建水差不多也快十四年了,但建水的小吃总也吃不全,才吃了这一种,不知从哪一个地方就又冒出来另一种等待着吃。比如说豆腐,通俗的吃法不外炖、煎、红烧、凉拌,而在建水,除此之外还可以烧着吃,俗称“烧豆腐”。
  烧豆腐的吃法在外地大概是见不到的,恐怕是全国仅有。这种豆腐两厘米见方,用纱布包压后,晾晒一二日,待其有了臭味,便可以上架烘烧了。烧豆腐的架子一般是用细钢筋焊接而成,火是木炭或煤炭燃烧过后的底火,这火又是放在铁锅里的,置架子于其上就可以烘烧了。别看豆腐初时很小,但经火烘烧之后,便慢慢膨胀起来。这有点类似于北方的蒸馍,倒似豆腐里也掺了发酵粉。这样的豆腐吃起来,那才叫香呐。
  吃烧豆腐当然是需要佐料的,建水人烧豆腐的吃法让人尊重,佐料配制得精益求精,再普通的原料也潜伏着多般变化,让人吃过之后,还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来吃。外地来了朋友,我最想推荐的就是烧豆腐。其实是我嘴馋,是我想吃而已。
  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但孔庙的祭器却绝不用豆腐,这是因为豆腐的发明人西汉的刘安相信神仙方术,说过儒家的坏话。但作为西南儒家思想重镇,建水的豆腐却非常地发达,尤其是烧豆腐为最,沿古色古香的清代小巷,几步路之远就可见一处烧豆腐摊。赶着牛车进城的山里人,卖罢山货,累了饿了便坐在豆腐摊上沽半斤包谷酒,喝着山茶水,吃着烧豆腐悠悠然似在品尝一种诗意。建水人灵性很高,觉悟非常,在吃豆腐上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理论。作为古城人,他们喜欢以食物划分人等,说肉食者鄙,又说咬得菜根的人能成大事,吃豆腐的人也可以成为一族,就是能安于清贫。
  其实,建水盛产豆腐,是与这里的水井有关的。在建水城方圆数里,有名称的水井三十多眼,几乎是三五十步,水井就兀然出现。城西的大板井水质最美,清澈可见井底的碎石和游鱼。《云南通志》上说:“薄博井,在城西半里许,俗称大板井,终年水洁,雨后尤清,供全城饮之,水洁味甘,贯甲全滇。”这样的水做出的豆腐自然盛名远播了。
  这几年,建水成了旅游胜地,来建水的名人也多了起来。巩俐拍《周渔的火车》来了建水,同来的还有刘威等名人,有“孔雀王后”之称的杨丽萍也来过,还有《高中女生》、《导弹旅长》等剧组,皆忍不住品尝过建水的烧豆腐。几年前,侯耀文就吃过烧豆腐了,并且十分有经验,说花椒、辣椒少了不好吃。其实,烧豆腐不管怎么吃,留于唇间的,唯有回味不绝的香。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莲塘
  林凯
  人的一生见过无数的景观,可是有的景观人们见过便忘了,也许这个景观很有名,但是由于它是以名取胜,不免游客云集,让人感到像赶集似的,这多少会让人失望;还有是因为历史的变迁,人为的破坏,早已名存实亡,如北京的“燕京八景”,有的已是昨是而今非。不过当你来到莲塘,你绝对不会失望,它是群山环抱中的一块小平原,住有几十户人家,除鸡犬相闻外,没有一点嘈杂的声音,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留连忘返……
莲塘坐落在河南省罗山县的灵山,灵山是大别山的一部分,这里森林密布,保持着很好的原始生态。我到灵山的那天,太阳高照,天气很热,我们收拾好行装,便向莲塘进发。汽车开到一片沼泽地,前边无路,我们便下了汽车开始步行。刚走进山区没多远,便渐闻水声潺潺,顺着水声,我们看见一条小溪,清澈的小溪翻卷着浪花,抚摸着石块,越过沟沟坎坎,欢快地流淌。在小溪的四周,甚至在小溪中间,丛生的杂草与绿树交织在一起,勾出一幅水上森林的景观,煞是迷人。这不禁让我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段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顺着小溪我们再往前走,忽然觉得这小溪的声音大了起来,是我们耳朵的错觉还是前方还有更美的景色在等着我们?我们像是探险者一样,在没有路的树丛里钻来钻去,当我们完全钻出树丛时,眼睛一亮,眼前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山顶飞流直下,“太美了!”大家不约而同地称赞着。只见那瀑布从山顶流下时被一块巨石所拦,水花腾起又落下,惊心动魄。山水婉转地在巨石的夹缝中涌出,汇成汩汩小溪。大家脱了鞋趟着山水,有的人还趴在水边喝起水来。此时大家早已忘记了太阳的曝晒,与水游戏在一起,笑声、欢快声在山谷里回响。从瀑布的欢快声中走出来,我们又向灵山的更深处走去,也就是向莲塘走去。伴随我们的还是小溪,可见这里水资源之丰富,不同的是前面的路多是坑洼不平的羊肠小道。
  汗水打透了衣衫,烈日透过茂密的树林把斑斑点点的阳光铺在路上。突然一阵凉风吹过,走在前面的人叫了起来:“到了,快看!”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的景象是四面环山,小小的盆地里绿油油的水稻排列得整齐有序,微风一吹,稻浪起伏,连绵不断,稻田里有二三个农民在农作,在稻田西边的土岭上,有一排土屋,住着不多的人家,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英姿挺拔,树躯干需八人合抱,树冠盖地,把浓浓的绿荫带给树下乘凉的老人们。几条狗在来回奔跑着、叫着。这不禁让我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正是描写的这里吗?我们坐在银杏树下与老人们攀谈起来,老人讲:这里原来是千年古刹龙牙寺,又称莲塘寺,莲塘这个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在“文革”中全被毁了,寺被拆了,佛炼铁了。说着老人还指给我们看被毁的痕迹,我们这时才发现被毁的主殿遗址还在,旧石礅还在。老人说谁也不敢在主殿上盖房子,所以石礅才保持至今。
  我们返回了,远处的老乡还在向我们招手,他们的热情和笑意让我们不会忘记。夕阳西下,莲塘变得更加美丽和寂静。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大地

  祝福老树
  陈菲
  我是一个喜好旅游的人,也就在不少地方留下了一串串足迹。每当置身于名山胜地,最令我怦然心动的乃是那些古老的树。我从老干虬枝间,从绿叶婆娑中,读出了苍劲之美,读出了沧桑之叹,读出了传说之韵。
  数十年来,那些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的老树一一叠印,显现在我记忆的屏幕上,投下一片片绿荫。每当翻出在老树下留影的照片,胸中油然生发出一种会晤久违了的老朋友的亲切感,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别来无恙否?前不久,偶尔读到一位作家的文章,叙述他回乡探亲时,见老屋门前的马路拓宽并兴建加油站,但儿时日日相见的那棵老合欢树却被砍掉了,一个美丽的生命夭亡了,他痛惜而又无奈地写下《树诔》,倾诉追怀之情。读毕文章,仿佛觉得那一个个文字是从木锯溅出的一粒粒木屑所化成,也为之叹息。由此,我思索着亲眼所见的家乡两棵老树的幸运。
  吾邑乃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勤劳的先民不仅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化遗存,也留下了老树的绿荫。我曾从地方史料中获悉宋代理学开山祖、奠基人周敦颐,也就是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的濂溪先生,于庆历元年(1041年)来到江南萍乡主持芦溪镇征局。这位“位卑名德重”的年轻儒士在吾邑担任监税官期间,放足秀山丽水之间,怡情遣兴,滋文润思,他见住所附近的筱山石上长有一棵高大的荆树,当地民众俗称荆柴王,赋诗吟咏:“筱山石上荆柴王,世间只此别无双。久经沧桑风骨在,苍劲挺拔傲雪霜。”我为吾邑有这么一棵被古代名人留下诗踪的老树,欣喜不已。于是,专程前往寻迹。意想不到老荆树竟是安然无恙!我在树下流连往返,且见华盖碧绿,树干苍劲,清风吹来树叶似作古乐之韵,令我沉醉。荆树为丛生灌木,一般长得不高不大,而此棵老荆树却高十五米,干围两米多,真乃罕见的荆树之王,难怪周敦颐当年即赞曰:“世间只此别无双”也。尤令我惊叹的是,千余个春秋,栉风沐雨,傲雪凌霜,依然挺拔撑天,翠色盖地,又可谓世间奇迹也。改革开放以来,周围民众日子过得滋润,家家盖起新屋,可谁家也不鲁莽行事,不敢动老荆树的一枝一叶,而是百般珍惜,精心呵护。我想,老荆树能得以存活,既因其自身生命力顽强,更得益于历代民众的善待。民众心目中的这棵荆柴王,不仅仅是周敦颐留下过诗韵,保护老树乃是对濂溪先生的一种纪念,而且他们还把这棵老荆树视为自家的一位垂垂长者,它是祖祖辈辈繁衍不息的见证,为世世代代一脉相承的家庭投下了庇护的绿荫,谁若对它不恭就是亵渎自己,谁若糟蹋它就是损害自己,它可是自家绵绵延续的血脉所在啊!因此,它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
  近几年来,吾邑重塑市容形象,环城河水清淤疏理,并沿岸新砌护河墙,设置石栏杆,辟出花木圃,拓开沿河路。位于北门的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三孔石拱桥畔,挺立着一棵占据大片立体空间的老樟树,树龄难以确切说清,只从树围数人合抱即可见其年代之久远。拓宽铺设沿河水泥路时,这棵古樟位于路旁一侧的高坡处,是留是弃?众说纷纭。有识之士则呼吁:这是市区仅存的老树,千万不可毁了古城的实物见证。有关部门的决策人,思索一番,掂量一番,形成共识,果断拍板:留树!于是,为此专门砌了一道护岸的石墙。如今左右两边的新建筑拔地而起,老樟树的枝叶朝沿河路倾斜,犹似撑开一把碧绿的大伞,投下一片深荫,真乃一道独特的风景。老樟树的存在,叙述这方土地历史之久远,根基之深厚。
  由吾邑两棵老树的幸运,我又想起那位作家所写的《树诔》中的一句话:“绿色缺席的背后,其实是人心的荒芜。和伐树毁林的事实相比,更为可怕的是其背后的心态。”因此,我为吾邑民心依然保留一点淳朴的绿意,而欣慰,而庆幸,而笔蘸浓浓的翠色写下:祝福老树!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可贵的精神年轻
徐迅雷
  精神是一种境界,精神是一种状态。一个人的良好精神状态,是信仰、志向、奋斗、开拓的综合表现;一个共产党人,无论其年龄大小,都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朝气,一种心理的年轻,一种心态的年轻,一种精神的年轻。
  有的媒体不久前报道了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的事迹。他曾经是小说《新星》主人公李向南的原型之一,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三十八岁,是原平县委书记,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2000年2月,他出任长治市委书记,这时已经年届五十五岁———属于濒临退休的年龄,在地市级领导干部中,可谓是“高龄领导”了。然而,他依然年轻,精神焕发,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正气、锐气和朝气。
  吕日周深深地知道,干部队伍没有朝气,就不可能造福一方。所以他甫一上任,就向了无生气的“太平官”发起挑战。所谓“太平官”,他写过的一篇文章很好地给画了像,曰:“有人精于‘不做事没事’和‘做事会出事’的为官之道,也精于‘不好说,说不好,不说好’的为官之道,世故圆滑,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要发文件,等待实践。要去实践,等待文件。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如此结论,形成经验……”“太平官”的作息安排是:早上睡个懒觉,十点来钟到单位,干上一个多小时就中午了,然后凑几个人到餐馆吃饭喝酒,喝得醉醺醺后下午跑去泡桑拿,到了晚上再接着打麻将。“太平官”领导的必然结果是让长治变成了“常滞”、“长止”、“没治”。通过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继而强化舆论监督,进而缓解干群矛盾,最终推行政务公开,于是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长治的经济社会和城市面貌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变。
  明朝的吕坤曾说过这么一段名言:“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圣人之治天下,鼓舞人心,振作士气,务使天下之人,如含露之朝叶,不欲如久旱之午苗。”何止吕日周,还有更多的共产党员干部,像郑培民、方工,他们的身体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疾病,但在工作中都有一种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这种年轻是精神的年轻,是精神的朝气。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些领导干部年纪不大,心态却老了。以研究隐形经济而著称的经济学家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一书中说到这么一个例子:我熟悉的一位四十岁的市长,政绩和口碑都不错,但有一天他竟十分悲观地对我说,他“太老了”。如果这一两年不能上个台阶,这辈子就没希望了。让人听了又可笑、又心疼、又无奈。四十岁的干部都哀叹“太老了”,看不到奋斗目标了,这里有干部自身的问题,也有外部的机制制度问题。一旦心态老化,那就很快变成“太平官”,那么就会朝气消失、锐气磨损,正气也无法树立。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共产党员,就更需要具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只要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都能自觉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征文

  八千里路云和月
  黄爱民
  路出群山云开处,人归莽原月落时。——题记
于耀辉一觉醒来,车窗外已是一片如银的月色,戈壁滩上丛丛骆驼刺清晰可辨。他趴在窗前,贪看那高原夜空白云追月的美景。
  从家里出来的一路上,老于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十八年前的一个夏夜,参加完“高考”的老于从河北石家庄党校回到湖南长沙,推开家门,已两个月大的女儿小宁安静地躺在摇篮里睡熟了。他不禁鼻子一酸,两颗热泪滴落在孩子的脸上。老于高中毕业后,当过“老插”,入伍后又过上了像云一样飘浮不定的流动生活。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求学深造的机会,偏偏又赶在孩子快要出生的节骨眼上。体贴的妻子了解老于求学的苦心,鼓励他去了远方的城市参加实习考试,自己一个人回到湖南老家坐月子。老于求学的愿望实现了,但也因此失去了亲耳听到女儿第一声啼哭的机会。十八年后,正值女儿高中快要毕业时,老于却离开机关的工作岗位,奉命上了青藏线,担任中铁四局青藏工指党工委书记,一去就是一年多。今年高考前,上级领导特地给老于批了二十多天的假:“你女儿帮了你‘高考’的忙,你也该在这时候帮帮她嘛!”一句话,把老于说得心里直发烫,他这才离开工地,回到女儿身边。有了父亲这座大山作依靠,女儿在高考时心态稳定,发挥正常,上大学已没有问题。
  列车继续西行。洁净如洗的天空,一轮圆月悬挂在旷远的山野上空,成为横吞千里的精魂。
  望着这轮满月,老于想起了去年那个难忘的中秋夜。那夜月满如盘,清辉四射,些许的淡淡白云像一层梦幻般的柔纱,飘浮在明月的周围,这是在内地很难看到的高原中秋美景。但老于无心欣赏月色,他匆匆收拾一下,就驱车到各个工点看望职工们的节日生活。他深知,大家都是第一次在高原上过中秋节,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关爱。老于一个工点一个工点地检查着职工们的节日生活,查看炊事卫生条件,询问加班人员的伙食安排,直到十点多才从那赤台往回赶。到达昆仑河一号桥时,老于忽然想起还有人在看守炸药库,便让司机把车往那里开。炸药库旁的帐篷里电灯光线很微弱,值班民警马保国等三人正围着一口电饭锅,锅里炖着一些菜,突突地冒着热气。看到老于,大家都十分惊讶。老于从车上拿出一盒精装月饼递到马保国的手中,祝他们节日愉快,然后坐下来和他们一起边吃边聊。没有酒杯,老于就用酒瓶盖斟满酒,一一向大家敬酒。抛离家小,半年没回去,马保国没掉过泪;高原上条件艰苦,马保国没掉过泪;高原反应令人难以适应,马保国没掉过泪,但看到老于这么晚了,还没有忘记来看望大家,这位年届四十的大男人来到高原后第一次哭了。当他们送走老于时,已是零点时分,月过中天。
  去年11月14日是个天塌下来的日子。昆仑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天地间一片昏暗。强震使青藏铁路已成型的路基多处断裂,昆仑山出现一条大裂缝。地震刚一结束,老于就急着准备去工地上看看。当听小道消息说可能还会有强烈的余震,他更坐不住了,要了一辆车就走。他惦记着,工地那么大,有那么多的职工在现场,一旦防震工作没有到位,后果将不堪设想。一路上,为了躲避余震,下山的车辆络绎不绝,灯光刺破了黑暗的夜空,而上山的车子只有老于他们这一辆。老于在南山口拦住一辆从山上下来的车,打听山上的情况。得知震情较严重时,老于急得让司机加快速度往工地赶。当汽车赶到工地时,老余感到了脚下的土地在震动,他命令各队全部停工,安排好专人整夜值班,防止发生意外,同时要求各队队长书记起带头作用,注意稳定职工情绪,做好防大震的准备。随后,老于不顾人们的劝说,又驱车前往位于震中的昆仑山口继续检查。当他到达那赤台的一个工点时,正好碰上一位职工抱怨:“地震了,天塌了,咱们都成了没娘的孩子了!”老于听到后大声说:“谁说的?我代表工指党工委看望大家来了!”这位职工马上惊喜地大叫道:“同志们哪,‘娘’来了!都别怕啦!”
  列车快到锡铁山站时,皎月西斜,天色渐明。远处的群峰勾勒出铁画一般的线条,一条白色的云带哈达般横在山头,更显得天低云垂,山高月小,风景殊异。从黑黝黝的群山间,老于仿佛看到月光下夜班工友们忙碌的身影,听到工地上响彻云端的机器轰鸣声。此时的老于睡意全无,因为他的心早已随着这趟列车急切地加快着归速,奔向那月落云涌的远方。
  (作者单位:合肥市中铁四局)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九寨沟散记
  刘济民
  朋友,您见过天堂吗?您听说过天堂吗?您想象过天堂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吗?
  2001年金秋时节,2002年春夏之交,我有幸两次走访九寨沟,总觉得那就是真正的人间天堂了。
  九寨沟是个彩色的世界,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植物姹紫嫣红,色彩斑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那绿色。绿色,是九寨沟的底色。
  九寨沟的山,处在南北植物过渡地带,针叶、阔叶林木种类繁多,漫山满沟的各色各样的植物群落组成了绵延起伏的绿色长廊。那奇特的绿色,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绿,是扑面而来、伸手可及的绿,是青翠欲滴、充满灵性的绿,是春夏秋冬四季常青不衰的绿,绿得鲜嫩,绿得耀眼,绿得醉人,绿得使人眼明心动,感觉周身舒畅。
  九寨沟更为奇特的是水。“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水是九寨沟最为奇妙的景观。看了九寨沟的水,也许天下任何地方的水都要相形见绌了。
  九寨沟的水,是山水交融,是水树共生,是绿树叠瀑相映成趣。在已经开发的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景区内,湖泊,河滩,清泉,瀑布,小溪,细流,清幽澄澈,形态各异,遍布山林、沟壑之中,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蔚为奇观。
  九寨沟有五绝: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列五绝之首的翠海,堪称九寨沟之奇绝。在崇山峻岭环抱中的那些翡翠般的海子,五光十色,多姿多彩,水平如镜,纤尘不染,蓝天、白云、绿树、山花倒映在水中,形成色彩缤纷的水底世界,水天一色,扑朔迷离,如梦如幻。更有树枝、藤蔓、松果、岩石静卧水底,清澈可见,甚至在水中生长出微型杨柳、松柏、杉树、桦树,恰如一簇簇飘动在水中的树桩盆景,又形成了树在水中生、水在树间流的奇特景观。
  水是九寨沟的灵魂。九寨沟的山、树、花、草等一切静态的景物,因为有了那么多的生机盎然的海子、瀑布、滩流,才有了灵性,才算得是人间天堂。
  我们这种人,久居都市,整天生活在冷冰冰、硬邦邦的水泥、钢筋、岩石化的高楼里;出得门来,只见人如潮涌、车如长龙,人们精心侍奉的那些草坪、花坛、林木也大多尘封久矣;甚至那湛蓝的天空、明朗的星月,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到了九寨沟却不同,那里远离喧嚣的大城市,没有世俗的纷扰,没有沙尘的侵袭,没有水泥、岩石的蒸烤,没有汽车尾气的熏腾,人们沐浴在碧水绿浪之中,犹如接受圣洁的洗礼,确有一种被大自然融化了的感觉,有一种心灵为之净化的感觉,有一种超凡脱世的感觉,清新,纯洁,明媚,舒畅,心静如水,心净如月,这大抵就是置身天堂的感觉了。
  九寨沟,这沉寂了千百年的人间仙境,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几乎毁于一群伐木者的刀斧之下。据说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林业技术人员,提出了九寨沟的树不能砍、要保护起来的建议。因为意见不一致,争执不下,于是层层上报到当时的中共四川省委,当时省委的一位领导同志派人到九寨沟考察后,决定把九寨沟的山林保护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九寨天堂。
  九寨沟,天生丽质,不施粉黛,是自然的美,是原汁原味的美。今天,当我们分享着九寨天堂这无比神奇、美妙的人间胜景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当年那些刀斧下留情的决策者们、技术人员们的聪明才智表示由衷的敬佩!
  九寨沟不只是四川的,也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她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瑞士客人桑塞尔博士1992年在九寨沟留言:“我们在这里发现了最壮观、最神奇的一处自然景观。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将尽最大努力帮助做好九寨沟的生态保护工作,使子孙后代像我们一样在这里欣赏九寨沟的美景时流连忘返。”
  因为是人间天堂,特别关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休闲、观光、度假、旅游者有之,考察、研究、出谋献策者有之,投资开发、锦上添花者亦有之。尤其是九寨沟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那里的自然生态、林木植被,采取了许多切实的措施,都已见到了实效。看来,九寨沟的精心保护,谨慎开发,永葆生态的完好,将是永恒的主题。
  九寨沟在上个世纪逃脱了一场乱砍滥伐的劫难,算是不幸中之大幸!我们相信,九寨沟今后也一定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我们祝愿九寨天堂一路走好!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花卉艺术摄影 陈村花卉世界

  敬告读者
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了,大会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明天一定更美好。花,是美的象征;百花齐放,是繁荣的景象。广东顺德市陈村人靠种花奔小康,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花卉市场,不仅引来了数以万计的爱花人,还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为此,我们特开设“花卉艺术摄影”专栏,热忱地欢迎广大摄影爱好者把自己的佳作寄来,装扮我们的版面,也装点我们的新生活。栏目结束,将评出优秀作品。(附图片)
美丽的旋律(摄影) 邝敏坚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故乡
  柳永建
  仿佛一夜之间
所有的往事
在乡风过滤的章节里
次第展开
空气中
弥漫着儿时的歌谣
走了很远的路
总走不出
故乡的视线
行吟的游子
在朦胧的月色里沉醉
心灵的酒杯
盛满祝福
手中
青青的竹枝
还在微微抖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