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食品安全专页)
专栏:

提高动物源食品安全性
农业部副部长 齐景发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十分关注。我国是畜产品、水产品生产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成功解决了我国人民优质动物蛋白供给不足的问题,畜牧水产业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我们需要按照国际统一标准,进一步强化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大力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标准。在已颁布的《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从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以及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
第二,加强动物防疫和兽药饲料标准体系建设。抓紧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优先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动物源性产品兽药残留限量、检测方法标准及违禁药品速测方法标准,着手制定转基因和动物性饲料检测方法标准,加紧修订完善饲料安全卫生强制性标准和兽药标签标准,逐步提升现有的畜牧水产业生产资料和产品质量标准。
第三,加大动物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以查处无标签、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合格证、无产品批准文号“四无”饲料添加剂和假劣兽药生产经营为重点,整顿和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特别要坚决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假劣兽用生物制品及走私兽用生物制品的行为。以监控规模畜禽和水产养殖场为重点,严格执行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准则,规范养殖生产。以整顿屠宰厂点为重点,强化屠宰检疫和质量监督工作。坚决杜绝私屠滥宰,严厉处罚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个人。
第四,建立畜产品标识和质量追溯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的认证工作。当前特别是要以推行耳标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畜禽强制免疫,提高免疫密度。认真研究国际产品标识和认证的规则和标准,制定我国的动物产品标识、认证法规和管理制度,尽快开展标识和认证试点,加快动物产品标识和认证步伐。
第五,加大实施动物保护工程的力度。切实抓好以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为重点的动物保护工程建设。建设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是适应加入WTO新形势,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提高我国畜产品竞争力和扩大出口的重大措施。各示范区要按照与农业部签定的建设协议和实施方案,高标准,严要求,加快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的建设步伐,确保示范区如期建成,真正发挥示范作用。


第8版(食品安全专页)
专栏:

加入WTO与我国畜产品安全
农业部总经济师、畜牧兽医局局长 贾幼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支柱产业,在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肉类、禽蛋、水产品等食用动物产品总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在解决畜产品数量的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早在1992年,我国政府就做出了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作为国家对兽药质量监督、检验、鉴定、仲裁的法定专业技术机构,自1952年建所后,一直致力于兽药质量的监督、检验工作,从1998年开始,又开展了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监控工作,在提高兽药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以及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监控技术、检验方法研究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加入WTO对我国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将受到WTO《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协定(SPS协定)》的约束,与国际标准协调一致。《SPS协定》鼓励各成员采用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具体就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兽疫局(OIE)等国际组织颁布的标准、指南和建议。作为WTO的新成员,我国需要尽快熟悉、应用这些规则。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畜产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从农场到餐桌全程控制畜产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已颁布的涉及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以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从动物疫病防治、进出境动物检疫、兽药和饲料的生产、使用等方面做出严格规定,确保畜产品安全。
同时,我国畜产品安全标准日趋完善。动物疫病方面已颁布国家标准28项,行业标准42项,包括动物疫病的诊断检疫标准、无害化处理标准,有关饲养、生产、加工环节的动物防疫条件等。兽药、饲料正在逐步建立起一套标准化体系,截止2001年底,已颁布兽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761项、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09项、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40项、饲料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48项。
健全有效的兽医管理体制是确保畜产品安全的前提,也是履行《SPS协定》的关键。为此,近年来我们参考了OIE《国际动物卫生法典》的原则和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当前开展的主要工作:一是研究在部分省实施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工作试点,打破地方分割局面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二是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压缩现有兽医管理队伍规模,提高兽医行政执法人员工作效率,为建立精简、高效的兽医管理队伍创造良好条件;三是起草制定《执业兽医师管理办法》,逐步实行兽医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兽医行业准入机制。
从1998年开始,农业部在全国实施了动物保护工程,对直接关系到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进行控制。根据OIE《国际动物卫生法典》有关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原则,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动物疫病流行情况不尽相同的特点,我部还通过动物保护工程,在四川、山东、吉林、辽宁、海南、重庆建立了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1998年至2001年,全国动物保护工程已累计投资24.77亿元,改善了畜产品安全基础设施,提高了全国畜产品安全监控能力。
1998年,我国开始了兽药残留检测工作。1999年,正式开始实施《全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大大加强了兽药使用管理工作,对提高畜产品安全质量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001年,对25个省、市、自治区的9种动物的12种组织共4460批样品,22种兽药及其他物质进行了残留检测。检测的药物种类又增加了3种,监测地区增加到25个。
2000年,农业部开始实施饲料安全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饲料安全质量保障体系。目前,中央项目资金已下达1亿元,优先用于饲料质量监测体系(包括1个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2个部级饲料质量监测中心、24个重点省级饲料监察所)、饲料安全评价基地和饲料产品质量监测预报网络中心网站的建设。
食品质量安全是一项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解决食物安全问题需要各个方面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我们愿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探索提高畜产品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也希望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继续加强兽药质量监督,完善兽药技术规范,加大兽药残留监控工作力度,为保障畜产品安全,促进畜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8版(食品安全专页)
专栏:

动物源食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所长、党委书记 张仲秋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各行各业都应为完成此目标而努力奋斗。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已从吃饱过渡到吃好,并对食品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兽医药品作为养殖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要在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性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兽医药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要在药品的生产和使用环节加强监督,以保障动物源食品对人的安全。
最近几年,由于药物残留而发生的食品中毒事件引起了国人广泛的关注。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我们需要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得当的措施,使百姓餐桌上的美味吃着放心。
一、造成动物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
动物源食品的安全问题是指来源于动物可食用组织被人摄入后引起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三方面的物质,一是药物残留,包括兽医药品和农药,多为人为因素造成的残留超标;二是有毒有害物质,包括铅、镉、汞、砷、氟、铝等重金属,多是环境污染因素;三是致病性生物因子,多由动物本身带有病原或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所致。
二、要做好动物源食品生产的全程监控。
动物源食品的生产过程一般是周期长、环节多。要保证终产品的质量,在从养殖场到屠宰加工、贮藏、运输,到最后上餐桌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有切实的控制手段。由于从饲料制作到动物饲养再到食品加工,最后由人吃入体内是一个富集过程,食品安全问题不只是食物被人吃后不引起中毒的问题,超过一定限度的有害物质会蓄积到人体内形成危害,所以,食品的卫生质量必须要切实保障。要保证食品终产品的质量,就必须进行生产过程的控制。
三、动物源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动物养殖环境和投入品是造成安全问题的关键。
动物的养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需要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动员全社会关注,严格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养殖小环境的营造具有人工可控性,可以通过规范条件达到相应要求。
养殖中的投入品是人为因素,又是造成问题的多发因素。前提是对投入市场的兽医药品要确保质量,防止假劣药品泛滥;再者是药物使用问题,由于需要控制动物疾病,使用药物就不可避免,采取何种控病策略,使用什么药物,如何使用药物,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对动物疾病的控制需要有国家的控病计划,具体的控病措施和良好的兽医职业服务。不然的话,养殖者滥用药品的问题就很难解决。
四、保障我国动物源食品的安全要从基础工作抓起。
管好兽医药品,用好兽医药品是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将兽医药品按药物性质划分兽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严格管理处方药的生产、流通和使用。当给动物使用人医处方药时,纳入兽医处方药范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法》和《兽药管理条例》之间协调好药物的有关规定。
2.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兽医师法》。兽医药品的使用必须有执行主体,规范兽医职业行为,为养殖业生产者提供良好的兽医职业服务是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的必备条件。
3.严格控制饲料生产的加药环节。在饲料中加入药物是当前造成动物源食品药物残留问题的主要原因。饲料生产企业在饲料中加入处方药物,必须有执业兽医师行使处方权,承担处方责任。
4.建立动物源食品安全事故的追究制度。采取必要措施,要能够对药物残留超限产品溯源,追究事故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5.努力做好当前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性的背景调查工作。农业部已实施全国动物产品药物残留监控计划,大范围的背景调查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明确问题,找出根源,采取措施,提高动物源食品的卫生质量。


第8版(食品安全专页)
专栏:

兽药监察与食品安全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50年历程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简称中监所)成立于1952年,隶属于农业部,是国务院颁布的《兽药管理条例》中规定的国家对兽药质量进行监督、检验、鉴定的法定专业技术机构,负责向社会出具兽药质量公证性数据,负责兽药质量检验、鉴定的最终裁决及动物组织、排泄物、动物源食品中兽药及其他化学物质残留量测定、技术仲裁等重要职能。
随着我国兽药事业的发展,中监所的任务也在不断增加。1963年在兽医生物药品质量监察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兽用化学药品、中草药质量监察的任务。1982年又承担了国家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任务。1986年至2001年间农业部先后将农业部兽药典委员会办公室、农业部兽药审评委员会办公室、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规程委员会办公室、农业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履约办公室、农业部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全国兽药残留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和农业部兽药GMP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了中监所。
自1952年建所以来,中监所就着手进行兽医生物制品生产、检验用菌毒种的选择、鉴定、收集工作,到目前已收藏细菌3000多株,病毒100多株,细胞40余种,每年为生产、检验、科研、教学提供菌毒种上千支、细胞十余种,化学药品、抗生素标准品20多种,保证了生产、检验的需要,为科研、教学提供了服务。同时,在作好兽药质量监督、检验的同时,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生产工艺方面,先后研究成功疫苗冷冻干燥技术,深层通气培养技术,转瓶细胞培养技术等,对生物制品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及社会效益取得良好效果。
在疫苗研制方面,先后研究成功牛瘟兔化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布鲁氏杆菌猪2号弱毒疫苗、仔猪副伤寒弱毒疫苗、山羊痘细胞弱毒疫苗、猪喘气病弱毒疫苗、梭菌多联干粉疫菌等,兽用化学药品方面研制成功的驱虫药,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诊断液方面,研制出提纯鼻疽、结核、副结核菌素、布鲁氏杆菌、鸡白痢平板凝集抗原等一批国际标准品,为达到国际标准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对酶标记抗体、荧光抗体、单克隆抗体、生物素探针、基因工程疫苗等进行了研究,为提高疫苗检测技术,建立健康畜群及对生物制品中间监测和成品检验提供了有效手段。
50年来,中监所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4项,其中国家级奖13项,省部级奖81项,并均已在兽药生产和检验上应用。其中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布鲁氏杆菌猪2号弱毒疫苗、仔猪副伤寒弱毒疫苗和梭菌多联干粉疫苗在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已在欧、亚许多国家推广应用。
针对我国兽药生产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等具体情况,为提高全国兽药生产、检验及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中监所多次举办兽医专业、兽医生物制品检验、疫病诊断、传染病防制、化学药品检验、抗生素检验、中兽药检验、兽药厂厂长等各种学习班和研讨班,培训人员近5000人次,为全国各地兽用生物制品厂、兽药厂、兽药监察所以及兽医诊断室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为提高我国兽药行业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对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生物制品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
为适应国际兽药发展的形势,中监所十分注重自身科研人员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中青年技术干部轮流脱产进修业务知识和外语,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并选派业务骨干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学习或进行合作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中监所已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访专家、学者300多人次,多次邀请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专家举办各种专业国际学术会议,并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共同主持举办了国际兔瘟会议,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沟通了信息,开阔了视野,极大地促进了兽药科研、监察工作的开展。50年来,在农业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所同志的共同努力,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已从建所初期的几十人、几间小平房、简陋的实验条件、单一的检验任务,发展成为拥有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学士、硕士、博士和几十名副研究员、研究员等200多名专业化职工队伍、近百间现代化实验室、250多台(套)大型精密仪器、国内一流的、权威的兽药质量监督、检验、仲裁等功能的综合型技术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特别是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兽药质量的高低与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及人类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作为国家法定的兽药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将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要求,开拓进取,创造性工作,进一步做好兽药质量监督、检验以及兽药残留监控工作,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附图片)
图为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科技人员用高科技手段检测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 顾进华摄


第8版(食品安全专页)
专栏:

制造一流产品 提供一流服务
齐鲁动物保健品厂厂长 张家祥
齐鲁动物保健品厂是国内知名动物保健品生产厂家,始建于1958年,是集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企业,是农业部定点兽用生物制品生产厂家,现有员工350多人,其中60%以上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制造一流产品、提供一流服务是企业的宗旨和方针,创建一流企业是员工的奋斗目标。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和运营,严格按照兽药GMP规范组织生产。主要产品有各类畜、禽、鱼类饲料添加剂,各种剂型兽药和兽用生物制品等80余种,100多个规格,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生产粉剂和水针剂的两条生产线在国内兽药厂中首批通过农业部GMP认证。
企业视创新为生命,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资金,进行新产品开发,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国内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科研开发合作关系,共同进行科研开发,不断为社会提供新产品。


第8版(食品安全专页)
专栏:

保健动物 健康人类
浙江新昌国邦兽药厂总经理 邱家军
国邦兽药厂是集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研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保健动物,健康人类”是国邦兽药厂的经营理念。现有总资产2亿多元,员工47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48%。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
国邦兽药厂的发展得益于科技创新,自1995年以来,成功开发了国家一类新兽药1个、二类新兽药6个、三类新兽药4个、省级新产品数十个,其中盐酸沙拉沙星等产品分别得到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资助。
“国邦兽药、贵在品质”,国邦产品一直以优良的质量享誉同行。为确保产品质量,企业严格按照兽药GMP规范组织生产,2000年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产品畅销全国。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节约挖潜、让利消费者是国邦永远的追求。国邦兽药厂将依法经营、以德立企、诚信社会。依靠科技,积极创造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产品,为社会提供无公害、绿色、环保、安全兽药产品。


第8版(食品安全专页)
专栏:

优质产品 回馈社会
上海同仁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虞广飞 总经理 胡依群
上海同仁药业有限公司是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而成的集医药、农药、动物保健品等多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制药公司,连续数年入围上海市工业销售500强企业。公司拥有四个全资企业、四个控股企业、二个参股企业、一个控股企业品牌销售公司和一个技术中心,公司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主要生产、经营抗生素、化学合成原料药、医药制剂、兽药、饲料添加剂、酶诊断试剂等门类产品。
上海同仁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兽药厂是全国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行业的知名企业,“上兽牌”(牛头图案)兽药和饲料添加剂连续6年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产品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公司致力于所有生命的健康事业,提倡人与企业协调发展,以技术进步、优质产品、优良服务来回馈社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