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2-11-16

2002-11-16新闻联播 文字版

迎盛会 创辉煌——贺“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外一首)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迎盛会 创辉煌<br/>  (外一首)<br/>  ——贺“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发射成功①<br/>  李继耐<br/>  “资源”悠然任翱翔。辨经纬,②觅端详。<br/>   固我长城,又增新力量。<br/>  科技日新蒸蒸上,瞄前沿,卫国疆。<br/> 中华儿女锐气昂。国力强,民安康。<br/>   纵横捭阖,威德振四方。<br/>  “三个代表”指方向,迎盛会,创辉煌。<br/>  ①“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在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前夕,于2002年10月27日11时17分发射升空。<br/>  ②辨经纬:寓指“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有很强的勘察功能和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价值。<br/>  航天英杰舞春风<br/>  ——贺“风云一号/海洋一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①<br/> 晋地丁香醉人浓,②<br/> 航天英杰舞春风。<br/> 喜送双子乘龙去,③<br/> 天眼神妙格外明。4<br/> 洞察风云世领先,⑤<br/> 遥感大洋第一星。⑥<br/> 捷报频传砺壮志,⑦<br/> 笑越雄关万千重。<br/>  ①2002年5月15日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箭同时成功地发射了“风云一号”、“海洋一号”两颗卫星。<br/>  ②晋地丁香:位于晋西北部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很适合丁香的生长,此地丁香很有特色,受到驻地群众的喜爱。<br/>  ③双子:航天人对“风云一号”、“海洋一号”两颗卫星的爱称。<br/>  5天眼:寓指这两颗卫星在高空对气象和海洋的观测功能。<br/>  ⑤洞察:寓指“风云一号”卫星对气象的预报功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br/>  ⑥遥感:寓指“海洋一号”卫星通过遥感技术对海洋的监测功能,其遥感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海洋卫星。<br/>  ⑦在此次卫星成功发射之前,曾于3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

红都听雨说红井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红都听雨说红井<br/>  杨晓萍<br/>  赤日炎炎,将一路的田园风光晒得脱水。我们穿行在江西老区乡亲们凝重的目光中,将几十年的风雨、几代人的期盼一并装入背囊,一路构思、一路播撒,终于就引来了那场及时雨。那场雨将路边的赤石鞭打得更艳更纯,也将人们心底的故事浸泡得更软更醇。聆听雨声,故事便在心底抽枝拔节,郁郁葱葱,就这么潇潇洒洒地撑开了一蓬又一蓬绿荫。<br/>  焦灼的日头粘住焦燥的田埂,焦渴的目光追逐着焦涩的轻风,缓缓地一路纠缠着到了沙洲坝头,那汪清冽甘甜的红井转眼就扑入胸怀,滋润了一颗浮躁的心。<br/>  井旁,有一本石雕的书,摊开的书页上,跳动着一行行熟悉的文字,那是孩提时小学课本中耳熟能详的故事:昔日瑞金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手帕”,地里庄稼干渴,百姓锅内惨淡。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迁来此地后,毛主席发现群众饮的竟是脏塘水,当下心疼不已。而后他顶着日头,满地里勘察,接着又亲自挥锹,带头开挖了那口井———那其实就是一场及时雨呵,将方圆数十里滋润得桃红柳绿。<br/>  视线渐渐模糊,恍惚间,一段旋律从字里行间荡起:“妈妈教我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br/>  踩着旋律品读红井,似乎品读了老一辈革命家深邃透明的胸襟,正是他们心系百姓,执政为民,所以才有了革命根据地蓬蓬勃勃的燎原之势。<br/>  品尝井水,犹如品尝一杯经年的米酒,那酒是用共产党与群众甘苦相依、血肉相连的深情酿就的,所以它就具有了摧枯拉朽、涤荡乾坤的张力,一杯泼下,耸起一道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一杯扬洒,冲出一片红旗猎猎的崭新天地,而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承诺也就在这惊心动魄的泼洒中,得到了具体的诠释论证。<br/>  倚着井台聆听红井,似乎听见细细的蝉鸣穿透井底、穿越历史,将老一辈革命家深深的担忧与牵挂定格在黎明时分。也许,当年游击战士引以为豪的深山丛林如今已成为束缚老区经济腾飞的羁绊,而父老乡亲曾经冒死闯关、为子弟兵送盐巴的路旁,仍绵延着一部分长势疲弱的庄稼,故而,老百姓的饭锅里间或仍会舀出“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而那羁旅他乡的打工者,也必然会揣着老区的月亮以及繁荣老区的金色梦。<br/>  审视红井,人们将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责任,脱贫致富,迫在眉睫,全民小康,任重道远,历史既然缔造了红井,红井就绝不能忽略滋润老区、滋润所有焦燥土地的神圣使命。<br/>  当年挖井人,如今可安在?一呼百应,继往开来的共产党人接力着开发老区的责任。抓“三高”农业,促旅游发展,与时俱进,做富民强村的领路人。他们将“三个代表”践行成一场及时雨,洒遍了老区的每个角落。老区的日子也因此咂摸出了井水般的甘甜。于是,乡亲们跷起的拇指上便缠上了一句最朴实的感叹:毛泽东的后人没有忘本!于是,一口崭新的红井便筑在了上千万老区人,不,应该是十二亿中国人的心底,并悬上了一条历久弥新的对联: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br/>  老区人幸甚,中国人幸甚,因为有那口永不干枯的红井!

图片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书法) 傅国钦

红旗舒展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红旗舒展<br/>  友田<br/>  红旗舒展<br/> 五颗金星亮在蓝天<br/> 每朵花里都有您的芬芳<br/> 每滴水里都有您的笑颜<br/> 您舒展着中华的风采<br/> 您漫卷着赤子的思恋<br/> 您用爱覆盖神州大地<br/> 您把情洒向百姓心田<br/> 只要那支歌轰然响起<br/> 国旗下便闪动双双泪<br/> 眼红旗舒展<br/> 镰刀铁锤金光闪闪<br/> 每条船上都有您的双桨<br/> 每座塔上都有您的灯盏<br/> 您牢记着人类的解放<br/> 您呼唤着历史的巨变<br/> 您指挥我们英勇奋战<br/> 您领导我们创造明天<br/> 只要那支歌轰然响起<br/> 党旗下便耸立一丛铁拳<br/> 红旗舒展<br/> “八一”金辉普照河山<br/> 每片叶里都有您的蓬勃<br/> 每排浪里都有您的勇敢<br/> 您就是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br/> 您就是不容侵犯的祖国尊严<br/> 您仰望南昌夜空的星辰<br/> 您升起北京黎明的鲜艳<br/> 只要那支歌轰然响起<br/> 军旗下便展示忠心赤胆<br/> 红旗舒展<br/> 何等潇洒<br/> 何等威严<br/> 何等壮观<br/> 这血与火的颜色<br/> 是力量<br/> 是信念<br/> 是源泉

李存葆散文研讨会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李存葆散文研讨会<br/> 《十月》杂志社近日在北京举行了军旅作家李存葆散文研讨会。近年来,李存葆先后创作出《我为捕虎者说》、《鲸殇》、《大河遗梦》、《祖槐》、《沂蒙匪事》、《飘逝的绝唱》、《钻石与命运的对话》、《国虫》、《东方之神》等散文,出版了散文集《大河遗梦》。与会者认为,李存葆的散文选材多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重大社会命题,从人性、道德、伦理、爱情、命运等方面展示,视野开阔,构思精巧,文采斐然,一些作品中糅进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科学知识与内容,增强了作品的深度与厚度。(胡)

秋韵(图片)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秋韵(中国画) 董本义

鼎图新铸 韶乐九成(图片)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鼎图新铸 韶乐九成<br/>  欧阳中石(书)

大山的儿子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大山的儿子<br/>  刘千生<br/>  清凉山深秋的景色是迷人的,不仅是五彩斑斓落英缤纷,另有一种峻拔挺秀的美感。<br/>  站在清凉山南麓的山坡上,望着大峪沟几百座山岭坡洼,王素庭心里酝酿着蓄势待发的冲动。他像一个奉命调防的将官巡查新的防区阵地一样,义无返顾地踏遍了大峪村所在的井陉矿区横涧乡十个村的山川土地。尤其是对大峪这样虽然只有五十二户山民的深山老峪,更给予了特别的倾注。作为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的使命感,他不能让一户山民在致富路上掉队。<br/>  王素庭就出生在清凉山北麓山脚下的天户峪村。他是深山老峪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从1977年3月那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在天户峪村党支部的石头屋里面对党旗宣誓时算起,为改变深山旱庄的穷困面貌,他一气就苦干了二十六年,像是在清凉山攀登石阶,步步踏实。<br/>  大山的褶皱是地壳变化的记录。王素庭额头上的皱纹记载着他为乡亲们致富奋斗的足迹和年轮。第一道皱纹的出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身为支书的他开始率先退耕还林还果,实施开发荒山一千亩,山地造林四百亩,引进日本红富士苹果,改造老柿子树……深山林果综合治理工程历时八年,王素庭额头的第一道皱纹已隐约可见了。<br/>  解决了种植结构的调整后,王素庭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山里两个更大的难题,是出门就爬坡的“行路难”和“吃水难”。靠天等雨往水窖里扫积雪蓄水的老皇历不能再用了。王素庭扛着镐头,带领乡亲们披星戴月劈山垫沟奋战两个冬春,修通了六千多米的出山公路。紧接着请来井陉矿务局和省水文二队的工程师两次打井,终于在山坡的地层下找到了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矿泉。经王素庭和乡亲们两冬一春的苦干,终于把带着响声的自来矿泉水送到天户峪的每一家农户灶头,创造出了“清泉上山又入户,高山旱庄喜盈门”的新闻。<br/>  水和路两大难题解决以后,王素庭额上的两道皱纹便像两条并行的铁轨似的开始伸长。第三道皱纹来自于操心山村的科技兴农。他从保定请来河北农大专家指导林果栽培的同时,自己业余时间修完了中专和大专的课程,还要求村里四十五岁以下的干部党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都要拿到农广校中专以上文凭。天户峪人学科技用科技的风气,让科技日报来采访的记者深为感动。因为三十五年前她在这一带采访,对天户峪农家洗脸只敢用一茶缸水,洗完不能洒掉还要留作洗衣用的事,还记忆犹新。看到眼下“清泉上山又入户,大红苹果脆又甜”的农家乐图景,这位资深记者夜不能寐,写下了《富从科技来》的长篇通讯。也就在这一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天户峪遭遇特大洪灾后苹果丰收的消息。像在额上的浓发下掩映的皱纹一样,对荣誉王素庭从不张扬。由于他带领群众治山治水致富成就卓著,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百元增加到几千元,从1988年开始,他连续十五年被市、区、镇评选为优秀党员和党代会代表。1990年以后,连续两届被评为市劳模,1995年被评为省劳模。1998年被评为石家庄市“十佳优秀人民公仆”。天户峪村经考察验收也被命名为省市第一批“小康村”。村支书王素庭被评为河北省首届“十杰”青年,省政府为此颁发特别奖。<br/>  接着,井陉矿区委领导又把他选拔到山南边大峪村所在的横涧乡去任乡长兼乡党委副书记。<br/>  王素庭和乡党政一班人不负众望,到任刚一年全乡就退耕还林二千亩,仅大峪村五十二户就造林五百亩。王素庭还把在天户峪试植成功的各种果品枝条接穗嫁接过来,当年就在大峪沟抽芽展叶了。王素庭心里总揣着一幅图画,他带领父老乡亲一心要把清凉山建成“松柏盖顶,果树缠腰,粮菜裹脚”,春看花,夏乘荫,秋摘果,冬赏雪的名山胜境。<br/>  大山总是力量的象征,但是能让荒山秃岭披红挂绿硕果飘香的,正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王素庭他们这样的太行山人。

英雄本色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闪光的足迹· 散文特写征文<br/><br/>  英雄本色<br/>  徐保国 汪刚<br/>  他个子不高,身材也不魁梧,平头,方脸,大眼,眸子深处透着善良、诚实,走在大街上,毫不起眼。不介绍,难把英雄二字与他画上等号,知根知底后,你就会肃然起敬。他就是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新区财政所副主任、共产党员邱应发。<br/>  不满二十岁时,邱应发两次荣立一等功。一等功可不容易啊,两次就更是难能可贵了,闪闪军功章记载着共和国年轻战士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无比热爱。<br/>  看过电影《雷场上的相思树》这部影片的人,对主人公邱原英勇顽强、机智勇敢的形象一定还有印象,邱原的形象就是根据“孤胆英雄”邱应发的事迹塑造的。<br/>  从战场上凯旋后,党和人民给了邱应发崇高的荣誉。他作为全军英模报告团的主要成员在全军巡回演讲。当时国家主席李先念拉着这位小老乡的手说:“要珍惜自己的荣誉,可不要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啊。”这句话,邱应发铭记在心,也成了他人生新的起点。<br/>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986年,邱应发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新洲区金台镇。展现在他面前的是贫瘠的土地、低矮的瓦房、苦涩的井水。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是躺在功劳册上享受,还是保持英雄本色再写人生辉煌呢?邱应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br/>  组织上安排邱应发到金台财政所工作,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又拿出了在战场上攻城夺隘的那股拼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他很快就成了工作上的行家里手。退伍回乡十六年,他经手的农财农税、预算外资金等累计达上千万元,没出一点差错,年年受到区里表彰。<br/>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从事基层财政工作过程中,作为农民的儿子,邱应发总是从感情上接近农民,以实际行动帮助农民。1992年10月,他到张店镇财政所工作时,分管农业税收最难的几个村。前任介绍,有一闻名的“困难户”,任凭你说干了嘴,跑断了腿,回答总是两个字:没钱。这一来,有些农户也比着不交。邱应发来到这户人家,他看到的是破旧的房屋、衣衫褴褛的老人、光着脚的小孩,家里的两个主要劳力,都有轻微的痴呆。面对此情此景,邱应发心情沉重,他默默垫上二百四十元钱,替他们交了农业税。两位老人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放,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遇到家里确有困难的,他不光给钱,还多方联系技术资金,积极帮助脱贫致富。付出总有回报,在他分管的四年里,这几个困难村征收农税工作年年名列前茅。<br/>  邱应发的家乡陶山村,地处丘陵,十年九旱,乡亲们要到村外几里远去挑水吃。村里曾打过井,但打到三十多米深还不出水。邱应发退伍回乡,见家乡还是缺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和大伙商议:一定要打一口深井,让乡亲们喝上清洁的井水,并带头捐出两千元。在邱应发的资助下,村里终于成功地打了一口深水井,村民们在井沿上刻下了邱应发的名字。看到家乡还不富裕,他又先后捐出两万元帮助村里建起砖瓦厂、建材厂,修了公路和水库。<br/>  战友情,永难忘。有困难,全力帮。一位叫林金芳的战友,在广州打工时突患胸腺瘤,生命垂危,家里一贫如洗,他的妻子不得不卖血来支付住院费。在绝望之中,却意外地接到了邱应发东挪西凑的一万元钱。每每说起这事,林金芳就唏嘘不已:“其实我们并不熟哇,在新兵连里我们只呆了三个月,以后邱应发就上了老山,十多年再未见过面……”江岸区有一位叫官心的战友,上前线不到四天就光荣牺牲了,邱应发打听到他家中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母亲无人照料,就千方百计找到这位老人,送上四千元钱,拉着老人的手说:“我就是您的儿子。”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摸着邱应发的脸,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儿子——这个无数次在梦中深情呼唤的字眼,使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又惊又喜,双目失明的痛苦,晚年丧子的孤寂,都随着这一声凝聚了人世间最情真意切的呼唤,化作无声的泪水,尽情地流淌……对战友和乡亲是这样,对普通群众也是如此。从他工作过的金台、张店到现在的邾城新区,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逢年过节,他买米买油送给困难户;客死异乡的外地人,他拿钱料理后事,并帮助其孤儿寡母返回故乡;急病发作的路人,他送到医院,比家属安排得还周到;村里的校舍成了危房,他取出家里全部存款五千元钱送去……这么多年,邱应发做的好事说不清。<br/>  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邱应发助人慷慨,自己却十分节俭。他家上有老,下有小,妻子下岗,自谋职业摆小摊。这些年他资助贫困户付出了六万多元,有的人不理解,在背后喊他“傻大兵”。<br/>  邱应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了市、区党组织的表彰。最近中共武汉市委组织全市五十万共产党员评选全市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十佳优秀共产党员,邱应发名列其中。<br/>  十六载斗转星移,从万人敬仰的战斗英雄到默默无闻的奉献者,邱应发的人生之歌从辉煌壮烈转入平淡从容,在这平淡从容中,饱含着邱应发“报国为民莫等闲”的满腔赤诚,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英雄本色。

老屋后面铺起柏油大道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老屋后面铺起柏油大道<br/> 刘松林<br/> 站在屋后瞧瞧 横在眼前的这条大道<br/> 已不容置疑<br/> 它穿过去年的那块玉米地山芋地那块<br/> 谷子地 直向远方<br/> 几位民工缘线绳用方砖垒着道沿<br/> 几个民工在便道中砌出花圃雏形<br/> 在习惯的黄了绿绿了黄的色调里<br/> 它那黑得油亮的色泽还真是显眼<br/> 拿脚步量量 这大道真够气派的<br/> 它足足有着四十二米多宽<br/> 板板实实的路面 脚踏在上头<br/> 心里边觉着格外的硬朗<br/> 你要再叉腰朝远处这么一望<br/> 就甭提它多么的宽敞与豁亮<br/> 这时候 赭黄大平原肌肤里的一条动<br/> 脉<br/> 它的鲜润 它的粗壮 它所凸裂<br/> 纷落的许多东西<br/> 已迥然不是书房里想出的那种意象!<br/> 按理说 在这柏油大道上蹓跶的人们<br/> 该是血液 血珠里的红白细胞<br/> 为动脉抗菌 或不断地输送营养<br/> 可当你走在这畅快硬实的大路上<br/> 你的感觉就驶进了快车道。耳边都是<br/> 疾驰而过、疾驰而过的啸响<br/> 你真就想飞 想飞 想飞!连同周边的<br/> 老屋们 也都翕动了翅膀

“嵩山红叶诗会”举行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嵩山红叶诗会”举行<br/> 深秋季节,古老神奇的中岳嵩山,枫叶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乘党的十六大东风,来自首都及河南省的四十多名诗人、作家、诗歌评论家聚首登封市举行“嵩山红叶诗会”,他们就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当前诗歌态势进行了研讨。与会者说,河南的小说创作,鼎立中原,全国瞩目,他们希望河南的诗人们努力开掘文化内涵,充分表现时代精神,就像中岳嵩山那样内蕴丰厚气势雄浑,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采。本次笔会由河南省青年诗歌协会和登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南省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登封市旅游局承办。(王剑松 张耀武)

十一月六日,让历史铭记——纪念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十一月六日,让历史铭记<br/>  ——纪念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br/>  倪道辉<br/>  公元2002年11月6日<br/> 当新的一轮太阳升起在祖国的胸襟<br/> 三峡工地上<br/> 掀开了一幅惊天动地的画卷<br/> 众多的装载机隆隆轰鸣<br/> 截断着巫山急湍的云雨<br/> 删改着长江雄浑的涛声<br/> 青山倒映 江水奔腾<br/> 和那合龙坝口溅湿的鸟鸣<br/> 将三峡大坝紧紧搂抱在怀里<br/> 倘若将长江看作一根琴弦<br/> 那么谁能弹奏出动听的谐音<br/> 倘若将峡江比成一条路径<br/> 那么谁能牵引它走向无虞的平坦<br/> 昔日一次次洪水咆哮<br/> 冲毁了多少欢乐的家园<br/> 过去一声声沉重呼唤<br/> 颤栗着共和国母亲的心灵<br/> 三代领导人相继来过<br/> 多少次彻夜难眠<br/> 将高峡出平湖的畅想构思<br/> 十年前,彩蝶终于自中南海放飞<br/> 中堡岛响起首次成功的欢鸣<br/> 当千万颗心再次在这里聚集<br/> 一道绚丽的长虹横空出世<br/> 溅腾起无数朵浪花<br/> 溅腾起鞭山赶海的智慧、力量和豪<br/> 情<br/> 两只巨型手臂在延伸<br/> 汇合成两个硕大的拳头<br/> 十八米、六米、一米……<br/> 心与心的距离在缩短<br/> 心与心的情感在融合<br/> 啊,历史啊,请记住这一刻吧<br/> 公元2002年11月6日上午9点<br/>   48分<br/>  在中国、在三峡<br/> 滔滔江水怒放出雀跃的欢呼<br/> 缤纷了亿万人民的梦想<br/> 璀璨着中华民族新世纪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