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巩固和发扬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论述
武警部队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在新世纪,认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强调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领导、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党员干部要诚心诚意为广大群众谋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在一切工作中,都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理论指南。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始终有坚如磐石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共产党执政,体现和代表了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为人民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美好生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我们党代表人民执掌政权,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实现当家作主;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利益。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根本保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就是因为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正是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我们才赢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同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能够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甚至武装挑衅,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能够渡过经济难关,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能够经受住国际国内风险的考验,都在于我们党始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
  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既总结了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基本经验,也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党的地位的重大变化,对党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成为执政党,有了调动全国人、财、物等资源的权力;大批党员担任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职务,手中掌握了这样那样的权力。党的地位的变化,党员和干部地位的变化,一方面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甚至腐败变质的危险。江泽民同志深刻总结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人亡政息的教训,提出必须清醒认识党的执政地位及其带来的影响,从赢得民心、实现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繁荣的高度,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教育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党所处环境和党员队伍的重大变化,对党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革命战争年代,环境极其艰苦,为了取得革命胜利,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支持和力量,才能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可调动的资源有限,从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都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党与人民群众形成了患难与共的鱼水深情。和平建设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进行经济建设,环境改变了,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一些党员干部觉得密切联系群众已经不那么重要,逐渐淡化了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思想。随着党员队伍的扩大,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给党的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他们缺乏战争年代那种残酷环境和艰苦生活的体验,对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够。针对这一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越是新老交替越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越是生活条件改善越要重视保持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情谊,越是和平建设环境越要高度重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对党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中的广大人员,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增强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伟大而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加以推进。我们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贯穿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系统工程
  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是江泽民同志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为新形势下巩固和发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指明了方向。
  把密切联系群众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针对党的地位和所处环境、党员和干部队伍的重大变化,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切实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位置;针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世界观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针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自觉反映和代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汲取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为人民群众指明奋斗方向。
  把密切联系群众贯穿于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把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走群众路线,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干部放到基层经受锻炼,鼓励他们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艰苦的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把密切联系群众贯穿于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转变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坚持执政为民,勤政廉政,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去影响和带动群众;努力掌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积极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
  密切部队内部关系,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在部队的具体体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也是人民军队永葆性质、宗旨和本色的重要法宝。近来年,武警部队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高度,坚持把密切内部关系作为事关部队建设全局的大事来抓,紧紧抓住端正对士兵的态度这个关键,强化士兵是部队建设主体的思想,牢固树立基层第一、士兵至上的观念,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部队内部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在相对和平环境、兵役制度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官兵一致优良传统的治本之道:以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为突破口,推行基层队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士兵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依法维护士兵的合法权益;尊重士兵的首创精神,调动基层官兵建设部队的积极性;不断改善执勤、训练和生活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士兵成长成才的愿望。良好的内部关系,确保了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推动了以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9版(理论)
专栏: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
  重庆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制度建设,就是总结和概括党的领导工作和党内生活的经验教训以及规律,形成党员必须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党的制度,以调节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党员行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的执政经验,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执政规律。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此,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保证。把制度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始终坚持这一思想,并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不仅在于全党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统一,而且还在于这种统一是由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组织统一和行动统一来保证的。”实践证明,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建立和巩固一整套科学、管用的制度。
  我们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自身建设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这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继承和弘扬。但是,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党的建设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对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也提供了制度创新的良好机遇。党的制度建设要根据新的形势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也要靠制度建设来推进;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要靠制度建设来坚持,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新鲜经验、新鲜做法,也要靠制度建设来规范。
  13年来党的制度建设的措施与经验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采取了许多措施,获得了许多经验,在实践和理论上把党的制度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在十三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应用。此后,我们党在制度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十四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突出了民主集中制的内容,把坚持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这一问题。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并一再强调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方针,我们党进一步完善了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各级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了明显提高。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中。在思想建设方面,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的教育,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组织建设方面,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党的组织制度。在作风建设方面,无论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还是不良作风的克服和纠正,除了思想教育,更有赖于党内制度的健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们党为此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在思想建设方面,各级党委建立健全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等;在组织和作风建设方面,陆续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制度。最近,又正式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些制度都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建设。
  用制度建设推动党的经常性工作。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我们党形成了关于党内民主选举、党员民主权利行使、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生活等一系列有效的机制;在联系群众方面,我们党注意从制度建设上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不少领导机关坚持群众接待日制度、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和帮助工作的制度;在调查研究方面,十五届六中全会后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逐步建立健全了调查研究制度;在廉政建设方面,我们党十分注意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推进党的经常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制度建设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这些年来,制度建设在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方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解决党的干部队伍整体性新老交替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对解决作风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党内重要法规的颁布施行,都对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一步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和制度教育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长远,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制度建设推向前进。
  强化制度的权威性,严格执行党的制度。通过严格程序制定的党的制度,具有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江泽民同志指出:“当前要严格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对有章不循的要严肃批评,限期纠正,情节严重的要执行纪律。”这是推进制度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
  注意制度配套,发挥整体作用。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各项制度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制定制度一定要注意相互配套,不能相互冲突。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把各方面的制度、准则、程序、要求等规范起来,尽量减少随意、无序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制度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加强制度教育,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不通过教育形成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再好的制度也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变样。加强制度教育,要进行民主意识的教育,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行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的教育,进一步在全党形成自觉遵守和执行党的制度的良好风气;进行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教育。只有全党共同来维护和监督制度的落实,党的各项制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

  在推进发展中实践“三个代表”
王平
  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的理论内涵,注重其实践的本质,把实践“三个代表”与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统一起来,以“三个代表”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以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在推进发展中实践“三个代表”。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抓好经济建设。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也是检验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重要标准。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应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发展先进文化,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先进文化是推进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进步的旗帜,具有统一意志、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教育干部群众,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坚持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去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克服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实现强国富民。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时刻把群众利益牢记在心,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使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具体化,通过办好一件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把维护、实现和发展群众利益落到实处,以此赢得群众信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抓好反腐倡廉。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们党始终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在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抓好反腐倡廉,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应认真总结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研究探索预防和铲除消极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以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坚持对党员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端正党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坚强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进一步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保持先进意味着不断进取
  郑剑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断,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而且还明确告诉我们,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不断进取。
  所谓先进,就是处于最进步的状态。先进,是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先进的东西正是以其超前、领先、独到的特质,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事物又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之中的,先进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发展了,条件变化了,事物蕴涵的先进性特质就可能减弱、丧失甚至走向反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和条件变化而不断创新和超越,先进者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对于一个人和政党来说,先进是一种肯定和褒扬,它反映着人们的境界和品质,标志着政党的性质和作用。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追求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永葆先进性。共产党人作为来自群众的先进分子,这个“先进”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较早觉悟、精神上追求崇高,更表现在实践中奋勇争先。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先进性,在于“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既同党的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紧密相连,又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密不可分,既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从实践中获得,又通过实践来检验。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政党,先进都不是天然的、永恒的,能否始终保持先进,关键就在于能否不断进取。
  我们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为实现、维护和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竭尽全力、厥功至伟,因而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成为希望的象征、力量的象征。我们党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人民赋予的,党的先进性蕴涵着党的奋斗和业绩,凝聚着无数共产党人的牺牲和奉献。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考验。要始终保持和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就不能停顿和僵化,而必须不断进取和创新,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断进取,就是要在精神上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精神上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只能落在潮流的后头,不可能走在时代的前列。没有不懈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就创不出新路,干不出伟业。在当今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先进与否首先表现在精神上是不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不是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如果我们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变得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以至滥用权力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就必然丧失先进性,失去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不断进取,就是要在实践中努力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开创发展的新局面、创造事业的新辉煌。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放到奋斗中去考察,靠实践来证明。在新世纪,我们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历史任务,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而不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是因循守旧,努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才能真正符合先进的要求,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


返回顶部